总的来说,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其作为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审美哲学和生活哲学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感悟。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是像我一样,只是想通过这些载体去感受历史温度的普通读者,都会从中获益良多。它不仅仅是一套书籍,更是一份需要用心去体会的文化遗产。
评分这套《中国文房四宝全集(笔纸卷)(竖排繁体)》的装帧设计实在太让人惊艳了。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竖排的繁体字,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古典韵味。我尤其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不是现代印刷品那种光滑的、冰冷的感受,而是带着一丝粗粝和温度,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笔墨痕迹。书页边缘的处理也很讲究,带着点泛黄的年代感,让人忍不住想捧着它,在昏黄的灯光下慢慢品读。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书法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这些书籍能否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启发。这套全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有理论的讲解,更有大量精美的图片和图示,展示了历代名家使用不同笔毫、不同纸张所呈现出的独特效果。我试着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去尝试了一些不同品牌的宣纸,结果发现,即便是同一个字帖,在不同纸上的墨韵和洇化效果也大相径庭。这套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笔墨纸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评分我对文房四宝的历史和工艺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书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笔、墨、纸、砚的种类,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材料的选择以及制作工艺的精髓。比如,书中对于徽墨的松烟提炼过程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匠人精神,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它让我意识到,这些日常使用的工具,背后蕴含着多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技术智慧。
评分虽然我平时习惯了简体横排的阅读方式,但尝试这套竖排繁体字的书籍,真是一次奇妙的体验。刚开始确实有点不适应,眼睛需要不断地调整方向,但很快我就沉浸在这种古老的阅读节奏中了。这种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感,它强迫你放慢速度,去体会每一个字的结构和韵律。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文史典籍的引用时,繁体字的准确性让人感到安心,它保留了文字最原始的形态和意境。
评分京东给力我最爱!京东给力我最爱!
评分活动买的,比较划算~~
评分其实笔和纸应该都各出一卷才好。
评分文房四宝全集中最后买的一本,只为配套
评分分类美术全集里的一套,这个系列很不错
评分文房四宝全集中最后买的一本,只为配套
评分:北京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约我为朱家溍兄的文集写一篇序,我们两人是总角之交,故欣然从命。 家溍兄,字季黄,浙江萧山人。但和我这个福州人一样,是在北京长大的。在他居室的一槽冰梅纹碧纱橱横楣上有一斋额,是许姬传先生写的“宝襄斋”,对面山墙门上有启元白兄写的“蜗居”二字。季黄兄这本文集,并没有用上面的室名命名,而题名曰《故宫退食录》,我认为很恰当。因为这些随笔性的文章是多年来在故宫“退食之暇”写的。更因为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如:书法、名画、碑帖、珐琅彩瓷器、掐丝珐琅、铜胎画珐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冶、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所以无法根据文章内容来取书名,故而只有用这样一个名称才合适。 可能有些读者要问:怎么看不出这位作者是研究什么的?在学校读的是哪一系?算是问着了,因为我对作者非常了解。朱老伯翼庵先生对儿子们念书的安排是这样的,在读中学的期间,除学校的功课外,在家中还要背诵经书,点读全部《资治通鉴》,学作古文、诗、词。季黄兄在中学时这些作业都已完成。但同时我也知道他在那段时期的数、理、化有时凑合及格,有时竟不及格。高中毕业会考只勉强过关。考大学时,他的大、二两位兄长命他报考唐山交大水利系和北洋大学机械系,结果当然没考上。两位兄长又决定:“你年纪还小,今年考不上,好好用一年功,明年再考。”他自己明知再考也不可能考取,可是只能遵命。两年之后兄长不再坚持了,他还是进了文学院,在辅仁大学国文系得到学士学位。精彩书摘 三、《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宋四家墨宝》,蔡书《陶生帖》《离都帖》《春初帖》《暑热帖》均在此册中,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原迹曾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单行本出版。 四、《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宋人法书册》,蔡书《思咏帖》为册中之一幅,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原迹曾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单行本出版。 五、《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四家集册》有蔡书《郎中帖》《安道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原迹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刊载在《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一册。 六、《法书大观册》有蔡书《持书帖》(又名《宾客七兄帖》)为册中之一幅,曾刻入《三希堂法帖》。原迹曾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单行本出版。 七、《石渠宝笈初编》著录之《宋诸名家墨宝册》,蔡书《脚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刊于《故宫周刊》合订本第十六册。 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宋四家真迹册》,蔡书《澄心堂纸帖》为其中之一幅,曾刻入《墨妙轩法帖》。原迹曾由故宫博物院出版。 九、《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之《宋贤书翰册》,蔡书《大研帖》为其中之一幅。原迹曾由故宫博物院影印单行本出版。 十、《石渠宝笈续编》著录之《宋四家法书卷》,蔡书《致资政谏议明公尺牍》为其中之一幅。曾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刊于《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三册。 以上所列真迹,可以代表蔡书的全貌。欧、苏、蔡诸公都再三提出:古人善为书者,必先楷法,然后进入行草。从上述蔡襄真迹可以清楚看出一位大书家的真书与行草的关系。近代各处书展好像是草书占主流。能写行草同时也擅长楷书的书家固然有,但是不多。有不少人本末倒置,不下功夫学楷书就先瞎涂乱抹,写些不合草法的所谓“草书”,不合隶法的所谓“隶书”,自称创新,成为风气。我想起溥心畲先生的作品,常见的都是草书,传世楷书极少,以致许多人误以为他只写草字。其实心畲先生的楷书结体劲媚,深得柳法。启元白兄的楷书亦端秀遒劲,不让前贤。他们都是按真、行、草的步骤成为大家的。本文列举蔡书真行草诸真迹的目的,是想引导青年同志学书要走正道,要以楷书为基础。董其昌跋蔡襄《谢赐御书诗表》云:“此书学欧阳率更化度碑及徐季海三藏和尚碑,古人无一笔无来处,不独君谟也
评分文房四宝全集中最后买的一本,只为配套
评分活动买的,比较划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