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早期时事画》的主题是上海开埠时期,介绍的一段上海的风土人情,而且是图文并茂,既有很好的可看性,又有丰富的资料性。为迎接上海开埠170年的纪念日而专题制作。上海图书馆收藏的珍贵资料,再现上海昔日景象。史料性、可读性兼备。
1843年,上海成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今年,是上海开埠170周年。开埠至今,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变化。上海人以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鲜事物,与时代的潮流共呼吸,开创了城市发展的新局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文化,成为近代中国大都市。
故而选取了清末时期出版的相关报纸、刊物及书籍中的图片资料(非照片),集中反映1843年至1903年上海开埠后早期的城市生活景象,包括商业、消费、社会治安、休闲娱乐、中外交流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尤以“近代化”中涌现的许多新事物、新风貌,再现上海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轨迹。
李琼,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馆员。曾参与编撰《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丛刊》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申报——近代中文第一报》等书。
上海开埠至今已170年,这是一个不断开放前进的历史过程,在从被迫开放向主动开放的曲折进程中,上海历经艰难,不断跨越,在浴火重生中谱写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因此,上海是人们观察中国近现代社会变化的重要窗口。从开埠至20世纪初的上海时事画是反映上海开埠早期的图像记录,展现了晚清上海的城市景象,形象地叙述了上海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这些前人的图像新闻是再现历史叙事的重要文献。
“时事画”是一种图像新闻记录,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视觉表现形式。在中国,图像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本形态,在人们的阅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郑樵《通志略·图谱略》载,“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像于图,索理于书。”即所谓“左图右史”。鲁迅曾说:“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及众,盖实始于中国。”(《〈北平笺谱〉序》,《鲁迅全集》第7卷,第40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这种传统版刻图像伴随着中国雕版图书延续了千年之久。当19世纪中叶国门被打开之后,随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兴起,图像的载体形态比以往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加及时,报刊成为刊登图像的主要媒介,催生了“时事画”的诞生与发展。为了顺应都市文化的需求和市民阅读趣味,具有叙事功能的画报应运而生。当石印技术引入中国后,更加促进了画报的出版。中国新闻史开创者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我国报纸之有图画,其初纯为历象、生物、汽机、风景之类,镂以铜版,其费至巨。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第233页)所以,在晚清时期,各大城市纷纷出版画报,具有时事画性质的画报达200种左右,其他还出版了多种画册,其中以上海出版数量多,影响大。
上海是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中心,其图书、报刊出版总量占据国内过半,我国影响大的多种画报均诞生于此,成为记录中国近代社会风貌的主要图像文献。在新闻摄影还未引入或广泛运用的时代,以绘画作为描述动态的时事是一种新颖有效的书面可视图像形式,是19世纪后期中国报刊编辑出版的一种创新。当时的新闻出版人士,《申报》创办人美查就较早地认识到了图像的叙事功能在报刊上的地位和作用,他借鉴西方的报刊出版经验,积极拓展报刊经营,而读者也从满目文字的报刊上乐观其版面的变化,热衷于欣赏耳目一新的画像。19世纪70年代,报刊上报道“时事”、传播“新知”的图像新闻日渐流行,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之后陆续创刊的画报正是出版人应势而为的结果,也是西方文化深入影响的产物,对此读者评价道:
“方今欧洲诸国,共敦辑睦,中国有志富强,师其所长。凡夫制度之新奇器械之精利者,莫不推诚相示,资我效法,每出一器,悉绘为图。顾当事者得见之,而民间则未知也。今此报既行,俾天下皆恍然于国家之取法西人者,固自有急其当务者在也。”
见所见斋主人:《阅画报书后》,载《申报》1884年9月19日
843年11月,上海开埠。从此,上海以商兴市,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大港,随之市政、工业、城市公共生活、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成为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170年后的今天,《上海开埠早期时事画》以当时的图像展现上海开埠早期历史,为我们再现了上海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景象。
历史的叙事主体尽管是文字,但也离不开图像的补充。当代知名新文化史学者彼得·伯克说:“图像如同文本和口述证词一样,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们记载了目击者所看到的行动。”([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9页)所以,图像作为人类认知历史的手段,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是社会记录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近年来,以文字叙述的上海近代史著作已蔚为大观,而集中以图像阐释者尚不多见。《上海开埠早期时事画》正是一部以当时图像展现上海开埠早期历史的读本,为我们再现了上海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景象。
上海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元至元二十九年设立上海县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位居沿海要冲之地的上海,内接长江流域繁荣的经济与文化,外连东海对外贸易中枢,成为明清之际的东南经济、文化重镇。当1840年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上海成为最早被迫开放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843年11月上海的开埠,是屈辱与新生共存的历史起点,从此,上海以商兴市,迅速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大港,随之市政、工业、城市公共生活、文化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到19世纪末,上海成为东方第一大都市,是中国近代化演进过程中的重要引擎。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质感,厚重的纸张,拿到手里分量十足,让人一下就感觉到了内容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封面上的插画选得极其考究,色彩的搭配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稚拙感,又流露出一种对周遭世界敏锐的观察力。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字,以及内页排版中那些不经意间点缀的边饰图案,都像是精心策划过的舞台布景,将读者一步步引入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要反复摩挲、细细品味。这种对物质载体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让人在接触内容之前,就已经被它的外观深深吸引住了。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稍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和引用的典故。对于初学者来说,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许多专有名词和背景事件需要随时查阅辅助资料。然而,一旦跨过这最初的门槛,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作者的文笔洗练而富有力量感,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没有一丝多余的赘述。它更像是一块高纯度的矿石,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炼其中的真金。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品质的智力挑战,它不取悦于大众,而是致力于为真正对深度研究有渴求的读者,提供一把通往更深层理解的钥匙。
评分从内容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其严谨,采用了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方法,让人对所研究的主题有了全景式的理解。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社会动因和文化思潮的碰撞。比如,在讨论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尚变化时,作者会毫不吝啬地引用大量的侧面佐证,包括当时的诗歌、商业广告,甚至是民间流传的歇后语,这种旁征博引的学术功底令人叹服。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的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其中蕴含的复杂关联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某一历史断代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坚实且富有深度的分析框架,避免了片面和肤浅的论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变化”这个主题的捕捉与呈现能力。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一切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迭,而作者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加速度”。无论是物质生活的革新,还是精神世界的重塑,书中都展现了一种剧烈的张力——旧的秩序尚未完全瓦解,新的元素已经野蛮生长。这种动态的描述,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性,仿佛能听到旧式生活在与新潮事物激烈摩擦时发出的“噼啪”声。它不光是记录历史,更是在重现一种“正在发生”的紧迫感,让人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充满了断裂、冲突与挣扎的复杂过程。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工具书,但翻阅之后才发现,它的叙事视角异常亲切和生动,完全没有传统史学著作那种冰冷的疏离感。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那种“讲故事”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巧妙地融入到那些细碎的生活场景之中。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被拉着手,穿梭在那个新旧交替的街头巷尾,亲耳聆听着市井间的议论纷纷。尤其是那些对人物刻画的描写,极其入木三分,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这种细腻的情感处理和高度的代入感,使得原本抽象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那个时期社会心理层面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可以说,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今人和往昔的桥梁。
评分画上的文字看不太清楚,其他还可以。
评分纸张很好,内容一般,解释太少。
评分再见《上海开埠早期时事画》,丰富的内容,微妙的人物,透射出那个年代不一样的情怀。仔细观摩,它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中华民族屈辱的写照。那个年代,国穷民弱。外国列强的入侵,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但从图画中看出,国人饱受洋人压迫,苦不堪言。这是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屈辱,也需要整个民族警钟长鸣。书中透显出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摆脱困苦,自立自强的必要过程。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来袭,吐故纳新,吸收中国之所缺,与中国传统融合,为今天中国强盛的文化打下了根基。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是历史的瞬间,而这些瞬间却串联起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
评分再见《上海开埠早期时事画》,丰富的内容,微妙的人物,透射出那个年代不一样的情怀。仔细观摩,它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中华民族屈辱的写照。那个年代,国穷民弱。外国列强的入侵,虽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但从图画中看出,国人饱受洋人压迫,苦不堪言。这是中国人不该忘记的屈辱,也需要整个民族警钟长鸣。书中透显出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摆脱困苦,自立自强的必要过程。中国人面对西方文明的来袭,吐故纳新,吸收中国之所缺,与中国传统融合,为今天中国强盛的文化打下了根基。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是历史的瞬间,而这些瞬间却串联起了上海乃至中国的发展进程。
评分尚可。。。。。。。。。。。
评分凑或看看,不推荐购买
评分书不错,很有趣
评分纸张很好,内容一般,解释太少。
评分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和延伸,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课内阅读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获取知识经验所起的作用相当明显,但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辅助,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都不会收到明显的成效,甚至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要训练和培养学生阅读的熟练技巧,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通过有计划的、大量的阅读,以及进行多种阅读方式的训练。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写作中,语文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一样:“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的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