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

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新慧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二十世纪史
  • 史学史
  • 分期研究
  • 学术论辩
  • 历史研究
  • 中国历史
  • 古史学
  • 史学理论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ISBN:9787806477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65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历史卷)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0
字数:4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全书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目录

绪论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古史分期论战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展开
一、问题的缘起
(一) 论战的社会背景/014
(二)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缘起/015
(三) 社会史论战的几个特点/020
(四) 学术背景/025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与中国社会史论战
(一) 郭沫若的古史分期研究/028
(二) 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古史分期研究/030

第二章 夏商周社会性质的论战
一、夏的社会性质
二、殷商的社会性质
(一) 殷商原始氏族社会说/042
(二) 殷商亚细亚社会说/043
(三) 殷商奴隶社会说/044
(四) 殷商封建社会说/045
三、西周的社会性质
(一) 西周社会性质的探讨/046
(二) 西周的生产力/053
(三) 井田制/055

第三章 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
(一) 春秋封建社会说/069
(二) 春秋奴隶社会说/071
二、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

第四章 秦汉魏晋社会性质的论战及其对商业资本的讨论
一、秦汉的社会性质
(一) 秦的社会性质/075
(二) 两汉的社会性质/076
二、秦汉的奴隶
三、商业资本、前资本主义社会与专制主义
(一) 前资本主义社会、专制主义及其认定/084
(二) 商业资本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作用/093
四、魏晋的社会性质

第五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道路是否是独特的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
(一) 亚细亚社会的认定/112
(二) 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否为东方社会所特有/116
(三)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点/119
三、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论辩
(一) 有关封建社会的论辩/122
(二) 有关奴隶社会的论辩/133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古史分期论辩(1949-1966)

第六章 商代社会性质的论辩
一、商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二、商代的生产力
三、商代的社会性质
(一) 殷商封建社会说/166
(二) 殷商原始社会说/167
(三) 殷商奴隶社会说/168
四、商代的奴隶

第七章 西周社会性质的论辩
一、西周的生产力
(一) 西周的田制/179
(二) 西周的生产工具及生产力水平/183
二、井田制及国野制度
(一) 井田制/187
(二) 西周的国野制度/206
三、西周的社会性质
(一) 西周封建社会说/209
(二) 西周奴隶社会说/218
四、西周社会中几种身份的辨析
(一) “臣”、“鬲”、“众”、“庶人”等的身份/220
(二) 西周的奴隶/227

第八章 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的论辩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
(一) 春秋时期的生产力/242
(二) 春秋战国时代田制的变化/244
(三) 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250
二、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
(一) 战国社会性质的讨论/255
(二) 关于商鞅变法的研究与讨论/256

第九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社会性质的论辩
一、秦汉的奴隶与奴婢
(一) 有关秦汉奴隶的探讨/265
(二) 有关秦汉奴婢的探讨/269
二、秦汉的社会性质
(一) 秦统一封建社会说/275
(二) 两汉封建社会说/276
……
第十章 中国古代分期讨论中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探索
下编 新时期的中国古史分斯讨论
第十一章 夏商西周社会性质的讨论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社会性质的讨论
第十三章 秦汉魏晋社会性质的讨论
第十四章 现阶段中国中史分期研究中对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精彩书摘

今天我们所讲的历史分期,实际上是现代历史学的分期方法,它源于近代西方。当然,在西方,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的做法并不是与史俱来的。当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塔西佗致力于历史著述时,并不知道可以用分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念。有意识地把历史分期作为研究纲领,是基督教史学家的一个贡献。基督教史学家根据他们的教义把人类历史看成是上帝创作的一个多幕剧本,由此,他们把历史划分为两个或三个部分,如公元3世纪至4世纪赛瑟里亚人优昔比乌斯的《教会的准备》,以基督的诞生为分界线,把基督诞生以前的历史称为黑暗的时代,而把基督诞生以后的历史称为光明的时期。12世纪意大利教会作家约西姆采用三分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上帝统治时期、圣子统治时期和圣灵统治的未来时期。每个大阶段内又分为若干小的阶段,并且由一个著名事件作为界标。这样一来,历史上普普通通的时间便获得了一定的意义和内涵,而不再是单纯排列事件的坐标系。L2J此后,人们更尝试着用各种标准来划分人类历史的进程,对历史的发展进行本质的说明。
这种对历史时期进行划分的学术尝试,在19世纪发展迅速,其方法臻于成熟。19世纪是历史哲学兴盛的时期,哲学家纷纷对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说明,由此产生了种种的分期方法。如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费希特就在他的讲稿《当代的特性》中把理性的自由看作历史的基本概念,从而按照理性的发展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理性的自然状态,即没有政府、没有权威的原始社会;第二阶段,权力凌驾于个人自由之上的时代;第三阶段,权力被否定被摧毁的革命时代,这时臣民把政府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既是臣民也是统治者。著名的社会学家摩尔根也对历史发展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期,他在《古代社会》中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分成蒙昧、野蛮、文明三个时期,每期又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而且给每个阶段加上若干生产技术进步标志的附注。

前言/序言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史册,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刚刚过去的公元二十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最为复杂尖锐,斗争最为激烈,社会变革最为急遽深刻的一百年。
  这一百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的晚清政府,结束了在中国沿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军阀混战,日本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完全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和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探索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新中国像巨人般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这一百年,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救亡图存,为了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或远涉重洋、孜孜不倦、上下求索,或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开拓创新,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就义、慷慨赴死,涌现出一个个思想巨擘、学术巨人、英雄豪杰、民族骄子,演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活剧。一百年,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也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公元二十世纪的中国,却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史学之径:近代中国历史分期思想的流变与重塑 一部聚焦于中国历史叙事结构构建的深度探究之作。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著作,而是深入剖析近代以来,中国史学界如何面对和处理“中国历史如何被叙述”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思想史力作。它以时间为经,以学术思潮为纬,详细梳理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史学家群体在“中国史分期”这一核心议题上所经历的复杂心路与激烈论辩。 全书的叙事主线,紧密围绕着“中国历史是否可以被清晰地划分为若干个固定阶段”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并系统考察了不同学术流派如何运用西方史学理论(如进化论、阶级分析法、文化圈理论)来重构本土历史的框架。 第一部分:传统范式的瓦解与西学东渐的冲击(清末至五四前夜)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王朝更迭史观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史学体系受到近代西方历史哲学冲击的初始阶段。 一、 旧史观的内在张力: 首先,本书细致辨析了传统史学中“治乱循环”与“王朝史”叙事模式的局限性。在晚清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如何用一种更具现代性、更具进步性的眼光来审视数千年历史,成为史学家们面临的首要难题。 二、 “时代划分”的早期尝试: 考察了早期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人,在借鉴日本学者观点和初步接触西方历史分期概念后,所进行的初步尝试。这些尝试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改良色彩,试图寻找一个“关键转折点”,以期激活当下的社会变革。书中详细分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在早期引入时,其定义与中国实际历史的错位与冲突。 三、 史料重估与“新史学”的萌芽: 这一阶段的史学界开始对经典古籍进行“现代性”的重新发掘。书中展示了部分学者如何尝试以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来佐证其历史分期框架,指出新史料的出现如何对既有的历史阶段划分提出了挑战,迫使史学家们走出纯粹的文献解读,转向对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的关注。 第二部分:宏大叙事的构建与派别分野(五四运动至抗日战争前夕)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分期问题不再仅仅是学术兴趣,而迅速成为影响社会政治走向的意识形态战场。 一、 唯物史观的引入与“封建论”的中心地位: 本部分是全书论辩最为集中的部分。书中详尽梳理了第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如何系统地引入和改造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发展阶段论。重点分析了“中国是否经历过成熟的奴隶社会”以及“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何时结束”这两个核心争论点。 二、 针对“封建社会”概念的多元反驳: 并非所有人都接受阶级分析法。本书独立出一章,专门讨论了非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对此主流观点的批判。例如,有学者主张应以“土地所有制形态”而非“生产关系”来划分阶段;另有学者基于“文化史观”,强调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地方差异,认为宏大的阶段划分掩盖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主张采用“大一统王朝周期论”或“技术发展阶段论”。 三、 “临界点”的追寻与争论的焦点: 书中精确描绘了学者们在寻找“中国历史转折点”时的执着与困惑。秦朝大一统、汉代儒家独尊、魏晋门阀政治的衰落、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被作为划分新旧时代的首选,论证过程充满了对史料的精微解读与激烈的人身辩驳。 第三部分:战争的洗礼与理论的整合(抗战爆发至建国初期) 抗日战争极大地改变了史学研究的氛围,国家存亡的危机使得学术界对历史叙事的统一性需求空前高涨。 一、 民族主义史学的兴起: 在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背景下,强调中国历史的独立发展脉络和强大凝聚力的观点占据了上风。书中分析了部分学者如何试图在阶级斗争史观和强调中华民族“独特历史传统”之间寻求平衡,以期提供一种既有现代进步性,又不失民族自信的“中国史框架”。 二、 理论的收束与官方话语的初步形成: 随着抗战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推进,历史分期问题逐渐从纯粹的学术争论转向意识形态的规范过程。本书记录了1940年代末期,史学界内部开始出现的理论整合趋势,即如何将不同学派的合理见解吸收到一个更为宏大的、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叙事体系中。 三、 研究方法的转向: 这一时期的研究方法开始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史的考察,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置于划分历史阶段的首要地位。书中也探讨了这一转向对之前侧重政治史、思想史研究方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结论:历史分期之为思想遗产 本书最终总结道,近代中国对历史分期的论辩,本质上是一场中国知识分子在“如何认识中国”和“如何改造中国”的宏大目标下,对世界历史潮流的回应与消化过程。每一次分期的争论,都映射出特定历史时期对“进步”、“现代性”和“民族命运”的不同理解。这些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塑形了我们今日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并留下了至今仍需反思的学术遗产。 本书以严谨的考证和梳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近现代中国史学思想深层结构的钥匙,展现了历史书写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观点在某些地方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毫不留情地挑战了过去几十年间被广泛接受的一些历史定论。我注意到,作者的论述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档案挖掘的基础之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的学术辩论场,作者以其清晰的脉络和无可辩驳的论据,一一驳斥了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传统观点。这种批判性的精神,对于任何希望对某一领域有更深层次认识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促使我们跳出舒适的认知圈,去正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后能立刻获得简单结论的读物,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加入到一场持续而深刻的智力对话中去,其价值在于激发持续的思考与探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质感,让人忍不住想马上翻开它来一探究竟。封面上的排版布局很是讲究,字体的选择也很有学问,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气息。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纸张的纹理和触感,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执着,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赏心悦目的点缀。从包装到内页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这种诚意,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深信,一本外在如此精良的书籍,其内在的价值也必然非同凡响,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次极佳的阅读体验的起点。

评分

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细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匠人精神”。书中对一些具体史料的出处、不同学派观点的细微差别,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梳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极大地增强了全书的可信度。我翻阅了好几处涉及考古发现和文献比对的段落,作者似乎总是能找到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关键注脚,并将其置于分析的核心位置。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原本宏大的历史框架变得异常扎实和立体。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历史阶段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堂关于如何进行严肃历史研究的方法论课程。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历史探究,需要的是耐心、对原始材料的尊重,以及不断自我审视的勇气。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守,让这本书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架构似乎是建立在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框架之上的,这一点从目录的编排上就可以窥见一斑。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十分自然流畅,仿佛作者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精心规划的学术漫步。我注意到,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着力于构建一套有说服力的论证体系,这一点在处理一些历史上的争议性议点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看似松散的史料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一张严密的论网,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缜密的思维方式。在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历史阶段的固有认知,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视角。它不是在告诉你“应该”相信什么,而是在提供工具和论据,让你自己去参与到历史的辩论之中,这种互动性和启发性,是阅读这类学术专著时最令人兴奋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率地说,初读时略显晦涩,但一旦适应了作者的叙事节奏和专业词汇的使用习惯,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魅力。它摒弃了通俗读物中常见的华丽辞藻和煽情笔法,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于纯粹的学术表达,精准而有力。这种克制反而让论证的力量得到了最大化的释放,仿佛作者站在一个极高的观测点,冷静地审视着历史的演变。书中对某些关键史料的引用和解读,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审慎态度,没有丝毫的主观臆断或武断下结论的倾向。对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我需要不断地回溯前文,确认上下文的逻辑连接,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反而加深了对复杂历史问题的理解,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

一、东汉时的鲜卑及檀石槐建立鲜卑部落军事大联盟

评分

比较深奥

评分

三、代政权的兴亡及北魏王朝的建立

评分

第五章 拓跋鲜卑

评分

第四章 东部鲜卑

评分

六、三郡以外乌桓的衰落、迁徙和融合

评分

《二十世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论辩》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要学术思想的汇要,共四卷四十册。书系的作者们以严谨的治学精神、科学的论述方法及酣畅流利的文笔,努力坚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有述有评,述评结合”的原则,力求做到反映历史客观真实,介绍观点全面准确,叙述过程简明扼要,评论评价公正公允。全书基本理清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领域百年学术论辩主要问题的脉络;对所列论辩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析;以历史和全局的目光,对一百年来各种重要论辩资料进行重新审视,从而使人们对历次论辩产生了新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评分

五、曹操远征三郡乌桓

评分

《东胡史》是继《匈奴史》(1979年再版)和《突厥史》1988年出版)之后,第三本关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的专著,故撰写体例基本上与上述二书同,即为了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通俗性,并考虑专业人员与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内容力求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以正面介绍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虽亦注意辨明,但避免纠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