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领悟河南辉煌的历史文化,与部分专家、学者对演讲的解读一起编辑出版,以飨读者。
2009年10月13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作了一场题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彩演讲。演讲立足稳、站位高、思考深,依据坚实,言之确凿,既回溯历史,又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以其独到的观点、多维的视角、丰富的材料、深邃的思想,为河南跨越发展打开了宝藏之门,为中原崛起拔亮了航行灯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光春主讲
一、河南历史的地位——至高至上
1.发展的根源性
2.史实的重大性
3.内容的全面性
4.影响的深刻性
5.延续的长期性
6.辐射的广泛性
二、河南历史的内容——华彩厚重
1.中华民族的孕育地,华夏文明在这里起步
2.众多王朝的建都地,政治风云在这里际会
3.农耕文明的至高地,经济发展在这里兴盛
4.元典思想的诞生地,核心文化在这里光大
5.兵家必争的战略地,逐鹿中原在这里上演
6.四大发明的发端地,科学技术在这里繁荣
7.炎黄子孙的根源地,华夏民族在这里融合
8.文学艺术的昌盛地,文化瑰宝在这里闪耀
三、河南历史的价值——励志壮行
1.激励中原儿女的精神源泉
2.提升河南形象的金字招牌
3.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资源
4.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
5.实施旅游立省的强力支撑
6.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
解读
一、远古社会时期的河南
二、夏商时期的河南
三、西周时期的河南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河南
五、秦汉时期的河南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南
七、隋唐五代时期的河南
八、宋金时期的河南
九、元明清时期的河南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在处理近现代史的部分,那种沉浸感是少有的。我们通常在教科书上读到的历史,往往是高度凝练和去地域化的,但这部作品却将河南置于一个微观的、但又至关重要的视角来审视。比如,书中对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尤其是对捻军起义的描绘,就远比我以往接触到的材料要细腻和多维。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这些农民起义视为“反叛”,而是深入剖析了特定区域的社会经济矛盾如何被全国性的动荡点燃,以及这些地方性的冲突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央政权的稳定与瓦解的。我特别留意到关于近代工业化进程在河南的缓慢与曲折的论述。那种夹在沿海开放与西部开发之间的尴尬地位,以及因此产生的“内陆省份”的身份认同危机,被描绘得入木三分。这不仅仅是经济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特定群体集体心理变迁的精准捕捉。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一部“中国史”,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关键节点上,那些被边缘化或被简化处理的区域故事,恰恰是理解整个历史肌理的密钥。
评分从文字风格上讲,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在学术严谨性和文学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它既有史学著作那种对史料的尊重与考辨,但叙述的节奏感却强得惊人。我很少在历史书籍中读到如此富有画面感的描写。例如,描述隋唐大运河漕运的盛景时,那些关于粮食、丝绸和官员队伍在汴州乃至洛阳的集散场景,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货物与水汽的味道。这种“写活历史场景”的能力,是很多纯粹的学院派著作所缺乏的。此外,作者对于关键历史人物的塑造也极为成功。他们不再是符号化的帝王将相,而是被放置在了具体的地域政治生态中进行观察。我印象深刻的是对北宋时期某一中层官员的侧写,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北宋政治的某种腐朽与活力并存的复杂性。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学习宏大历史框架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情感上的共鸣,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输入。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意外和兴奋的一点,是它对于“中原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再定义”所进行的努力。长期以来,“中原”的概念常常被固化在特定的朝代和地域边界内。然而,作者巧妙地通过历史的纵深展开,展示了这种“中心性”是如何流动、迁移和被重新协商的。比如,当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王朝后,他们对河南的治理策略,以及河南文化如何反过来影响和“汉化”这些新的统治者,这部分论述非常精彩。它挑战了那种线性的、单向度的文化发展史观。读到这里,我开始思考,所谓的“中国史”,其核心动力可能并非仅仅来自某个单一的政治中心,而是中原地区与其他区域之间持续不断的“对话”与“张力”所共同塑造的。这本书的视角转换,迫使我放下了一些既有的成见,去理解一个更加多元、更具包容性的“中国”是如何在河南这片土地上反复构建与重塑的。这种深层次的认识论上的挑战,是区分普通历史读物与重量级史学著作的关键所在。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密度是相当大的,初次阅读时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但这种“挑战性”恰恰是我认为其价值所在。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下午茶读物,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精酿。其中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对宋金交界时期,尤其是金国在河南地区的行政和税收制度的详细分析,数据翔实,逻辑严密,对于那些对宋代社会经济结构感兴趣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模棱两可、史料不足的地带时所采取的谨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出不同的学术观点,并辅以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自觉。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河南的历史,它提供的是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史”叙事逻辑的工具和视角。读完之后,我对中原地区的历史地位有了更具批判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它远比教科书上描述的要复杂、更具活力和更具决定性意义。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文明根源的人士细读的力作。
评分这部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注目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我当初抱着一种既好奇又审慎的态度把它捧在手里。毕竟,把一个省份的历史提升到与整个国家历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无疑是一个极具雄心的论断。我最开始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地域性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平衡。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之一,其历史脉络无疑是极其复杂且深厚的。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大历史观”的展现,而不是堆砌地方志式的琐碎记录。开篇的几章,尤其是在探讨先秦时期中原王朝的兴衰更迭时,作者的笔触展现出了极强的穿透力。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既有史料的转述,而是尝试挖掘出隐藏在王朝更迭背后的地域性驱动力,比如黄河水患对政治格局的制约,以及早期农业技术革新对人口中心迁移的影响。这种将地理环境与政治权力紧密结合的分析框架,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事件突然间鲜活了起来,仿佛能触摸到那片土地上古老的气息。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文化输出”的论述。河南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了来自四方的文明冲击,更是主动地向外辐射,从甲骨文的发现到儒家思想的传播,每一步都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这种自信而又扎实的叙事,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中国史”核心区域的传统认知。
评分我还是比较爱看书的,但是看这书,半点兴趣都没
评分是全体河南人的骄傲。也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所有炎黄子孙华人华侨的骄傲。
评分我还是比较爱看书的,但是看这书,半点兴趣都没
评分满意
评分这一时期宗教在社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也对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包括建筑、雕刻、绘画、工艺美术。 建筑:这一时期的建筑有独特的成就。 两河流域南部原是一片河沙冲积地,没有可供建筑使用的石料。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砖坯,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为了使建筑具有防水性能,他们在墙面镶嵌陶片装饰,类似现在的马赛克。 苏美尔人最重要的建筑为塔庙。是建在几个由土垒起来的大台基上,这种类似于梯形金字塔的建筑被称为“吉库拉塔”。乌鲁克神庙是塔庙的雕刻:这一时期的雕刻相当发达。 苏美尔人的圆雕像很可能是用于宗教目的。雕像身体呈圆拄形,双手捧于胸前,姿势虔诚,面部表情平静划一,眼睛瞪得很大,流露出纯真、朴实、专注的表情。 阿卡德人的雕刻具有更强的写实性。在尼尼微出土的《萨尔贡王青铜头像》刻画写实。神志庄严威严,个性坚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水平。《纳拉姆辛浮雕石板》以其写实的手法刻画了纳拉姆辛王率军政府山地的历史场面。对角线的构图使浮雕具有动感和空间感,简单的风景刻画表现了特定的环境。 绘画:现存的苏美尔绘画代表作为乌尔城出土的军旗,即在刷有沥青的木版上用贝壳、闪绿石、粉红色石灰石镶嵌成的战争和庆祝胜利的场面。画面共分三层,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人物、动物、器物的安排有条不紊。人物形象以侧面、正身、侧足为主,倾向于平面的描绘。色彩对比鲜明,四周和各层之间用几何形装饰,很象一幅挂毯,具有浓厚的装饰性。 工艺美术:苏美尔人是古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如黄金器物、武器、金头盔、匕首、乐器等。 苏美尔人的牛头竖
评分帮老爸买的,很喜欢,印刷好
评分物品不错物流也很快老爸喜欢
评分帮老爸买的,很喜欢,印刷好
评分书的内容挺通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