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警戒具与武器使用》内容包括警戒具与武器使用的法律法规、常识、基本技术、应用技能等方面。法律法规和常识是学习者使用警戒具与武器的依据和基础,是必须储备的知识。基本技术和应用技能的训练以常用的警戒具和武器为载体,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相关学习情境,通过训练案例,明确警戒具与武器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应的技能,通过讨论案例和拓展思考,来巩固和提高技能的应用水平,培养学生在未来基层监狱管理工作中使用警戒具与武器的能力和素养。本教材中所涉及的学习单元8个、情境训练23个、训练案例7个、讨论案例12个。《警戒具与武器使用》也适用于高职高专法律类相关专业选用,同时还适用于在职干警业务培训。
内页插图
目录
学习单元1
学习单元2
学习单元3
学习单元4
学习单元5
警戒具与武器使用引论/1
【学习任务1】认识警戒具与武器/1
【学习任务2】明确警戒具与武器使用的法律依据/11
【学习任务3】掌握警戒具与武器使用原则与要求/21
警棍使用/26
【知识储备1】警棍使用常识/26
【情境训练1】警棍使用基本技术/31
【情境训练2】警棍使用应用技能/44
戒具使用/51
【知识储备2】戒具使用基本常识/51
【情境训练3】戒具使用基本技术/54
【情境训练4】戒具使用应用技能/76
警绳使用/81
【知识储备3】警绳使用常识/81
【情境训练5】警绳使用基本技术/84
【情境训练6】警绳使用应用技能/89
警用武器使用常识/93
【情境训练7】手枪使用常识/93
【情境训练8】防暴枪使用常识/106
【情境训练9】轻型>中锋枪使用常识/109
【情境训练10】子弹的种类、构造、名称与用途/111
【情境训练11】射击学原理/117
学习单元6
学习单元7
学习单元8
手枪使用基本技术/125
【情境训练12】
【情境训练13】
【情境训练14】
【情境训练15】
【情境训练16】
手枪的佩带、出枪/验枪、装退子弹/131
据枪、瞄准、击发/133
射击训练方法/144
实弹射击组织方法/148
手枪使用应用技能/152
【情境训练17】持枪戒备/152
【情境训练18】掩护物利用/157
【情境训练19】持枪移动与搜索/162
【情境训练20】持枪联络/178
【情境训练21】常用应用射击/194
其他警械及武器使用/202
【情境训练22】其他警械使用/202
【情境训练23】其他武器使用/214
参考文献/225
精彩书摘
监狱人民警察在日常执法过程中根据罪犯违法、违规行为的程度轻重可依法采用不同的强制手段。常用的方法有:警告、禁闭、徒手控制、警戒具控制、武器控制等。
2.职务行为与正当防卫
警察职务行为是人民警察根据国家赋予的职权,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它由具有正当防卫性质的行为和其他职务行为所组成。
区别公民的正当防卫与人民警察制止犯罪活动的职务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的性质不同。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时履行的警察职责行为是国家赋予的一项权力;而公民的正当防卫是国家赋予的一项权利,是公民的个人行为。同时,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活动的职责行为,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放弃职守,不履行职责,就是失职,情节严重的要受到法律追究;而公民遇到不法侵害进行逃避,放弃正当防卫的权利,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
(2)行为对象的状态不同。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而实施,“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都是不允许的;而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活动,则不限于“正在进行”这个条件,如案发以前(犯罪预备)、案发当时或者案发以后的整个追诉过程,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属于人民警察制止之列。
(3)行为实施的要求不同。人民警察制止违法犯罪活动,作为履行职责的要求,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典型的,如追捕严重犯罪的逃犯、制止罪犯打架斗殴、围歼武装走私、贩毒集团等;而正当防卫,作为“防卫”的要求,则只能是被动的,必须是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发生的前提下当场采取。
(4)行为后果的法律责任不同。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制止违法犯罪活动造成无辜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应当由国家依法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由于制止违法犯罪活动执行职务不当,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对受到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也应当由国家依法承担赔偿或补偿责任。而正当防卫过当时,则由行为人个人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另外,人民警察的职务行为还在于其对警械和武器使用的特殊权力,只有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才能保证人民警察职务行为的正确性。
前言/序言
《警示信号与防御策略:社会安全手册》 前言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社会安全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个人层面到社区组织,再到政府机构,理解和应对潜在的威胁,建立有效的防御机制,已经成为维护和谐与稳定的基石。本书《警示信号与防御策略:社会安全手册》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生,它并非聚焦于具体的“警戒具”或“武器使用”这些战术层面的细节,而是致力于提供一个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视角,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安全认知和应对体系。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充满机遇也伴随风险的环境。这些风险可能源自自然灾害、人为的突发事件、社会经济的波动,甚至是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挑战。识别这些风险的早期信号,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御策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集体责任的一部分。本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赋能读者,使其能够更主动、更理性地面对各种安全挑战。 本书的编写,旨在提供一种思考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警戒”的本质——即对潜在危险的预警和识别。这包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对异常现象的洞察力,以及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防御策略”的多重含义。防御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抵挡或规避,它更包含了预防、减灾、应急响应以及事后恢复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环节。我们相信,一个有效的防御策略,应该是立体化的、弹性的,并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本书力求避免陷入对特定装备或战术的过度描述,因为这些内容往往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迅速过时,并且可能在不同情境下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相反,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不同场景的安全原则和方法。例如,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这在任何安全事件中都至关重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能够极大地提升集体应对危机的能力;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有助于在危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谣言的干扰。 我们深知,真正的安全,源于未雨绸缪的意识,源于对风险的理性评估,源于对自身和他人的责任感。本书将引导读者,从识别环境中的微小变化开始,逐步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安全思维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适用于不同层面的防御策略。我们希望,《警示信号与防御策略:社会安全手册》能够成为您在构建安全、稳定、有韧性社会过程中的有力助手。 第一章:危险的早期信号——识别与解读 社会安全的首要任务是识别潜在的危险。许多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会发出或明或暗的“警示信号”。本章将聚焦于这些信号的识别和解读,帮助读者提升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环境变化与异常现象的监测: 无论是宏观的经济指标波动,还是微观的社区邻里关系变化,都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风险。本节将探讨如何系统地监测和分析这些环境变化,例如,关注天气预报的异常模式,留意交通流量的突然变化,或是社区内不寻常的活动迹象。这包括对统计数据的敏感性,对趋势的分析能力,以及对“异常”的直觉判断。 信息与谣言的辨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辨别信息的真伪至关重要。本节将介绍识别虚假信息、误导性宣传以及恶意谣言的方法,包括交叉验证信息源、识别逻辑谬误、关注信息发布者的动机等。我们将强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信息筛选中的作用。 行为模式的分析: 许多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异常的行为模式。本节将探讨如何观察和分析个人或群体行为的异常之处,例如,过度焦虑、不寻常的聚集、破坏性行为的迹象等。我们将讨论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以及如何在不侵犯隐私的前提下进行观察。 系统性脆弱性的识别: 任何系统都存在潜在的脆弱点,这些脆弱点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被放大,导致危机。本节将引导读者思考,无论是技术系统、社会结构还是个人生活习惯,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例如,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依赖性,信息网络的安全性,以及个人生活中的潜在隐患。 个体感知与直觉的价值: 除了客观数据和行为分析,个体的主观感知和直觉在预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节将探讨如何信任并运用自己的直觉,同时也要避免因过度恐慌而产生错误的判断。我们将强调将直觉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重要性。 第二章:构建坚实的防御体系——策略与实践 识别了危险信号之后,下一步便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御体系。本章将从多个层面探讨防御策略的构建与实践,旨在提升个人、社区及组织的韧性。 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 任何防御体系都建立在对风险的充分评估之上。本节将介绍系统性的风险评估方法,识别可能发生的威胁类型、发生的概率以及潜在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预案,包括不同场景下的应对流程、资源配置和责任分工。 信息沟通与协作网络: 有效的沟通是应对危机、化解风险的关键。本节将强调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以及在危机发生时进行高效协作的重要性。这包括建立社区互助网络、组织内部的信息共享机制、与外部专业机构的联系等。我们将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迅速响应和协同作战的团队。 资源储备与管理: 在突发事件中,资源的有效储备和管理能够极大地提升应对能力。本节将探讨在个人、家庭和社区层面,应储备哪些必要的物资和技能,并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短缺或中断。这包括基本生活用品、医疗急救用品、以及能够提供基本服务的工具等。 安全意识的普及与培训: 人的因素是安全体系中最活跃也是最关键的一环。本节将强调安全意识普及和持续培训的重要性。这包括对公众进行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组织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及通过模拟演练来提升实战能力。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安全理念融入日常,使其成为一种习惯。 技术应用与创新: 现代科技为安全防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节将探讨如何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探索更智能、更高效的安全解决方案。这包括对现有安全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关注和评估。我们将强调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人的安全。 心理韧性的培养: 危机不仅考验物质资源,更考验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节将关注心理韧性的培养,探讨如何在压力和不确定性面前保持冷静、积极和适应性。这包括正念练习、情绪管理技巧、以及建立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三章:应对与恢复——危机中的行动指南 即使有完善的防御体系,危机也可能在所难免。本章将聚焦于危机发生时的具体行动指南,以及危机后的恢复过程,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并从中吸取经验。 即时响应与现场处置: 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正确的即时响应至关重要。本节将探讨在不同类型的危机发生时,应采取的初步行动,包括自我保护、初步评估、呼叫支援等。我们将强调冷静、有序和果断的行动原则。 信息发布的原则与策略: 在危机中,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能够有效稳定人心,避免恐慌。本节将探讨在危机期间,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发布,包括及时、准确、一致地向公众传递信息,以及如何应对和澄清谣言。 资源调配与协调: 危机发生后,资源的有效调配和跨部门、跨组织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本节将探讨在危机期间,如何高效地调动和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满足最迫切的需求。 持续监测与风险管理: 危机并非一蹴而就,其发展过程可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本节将强调在危机期间,持续的监测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事后评估与经验总结: 危机过后,系统的评估和经验总结是提升未来应对能力的关键。本节将探讨如何进行事后评估,识别在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优化现有的防御体系和应急预案。 社区恢复与社会重建: 许多危机都会对社区造成深远的创伤。本节将关注社区的恢复与重建,探讨如何帮助受影响的个体和群体,重建生活秩序,恢复社会功能,并从危机中学习,变得更加有韧性。 结论 《警示信号与防御策略:社会安全手册》并非一本关于具体工具或技术的操作指南,而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系统构建的参考。我们相信,真正的安全,是建立在对风险的深刻理解、对变化的高度敏感、对协作的充分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积极规划之上。 本书所倡导的“警戒”与“防御”,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学习的过程。它需要我们具备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知识和信息;需要我们具备审慎的态度,去评估潜在的风险;需要我们具备合作的精神,去构建更强大的集体安全网络。 愿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本书,获得提升自身和社会安全水平的灵感与启迪,成为更加积极、主动、有韧性的社会参与者。安全,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