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工程规范

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工程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市容环境卫生
  • 城镇环境
  • 工程规范
  • 市政工程
  • 环境工程
  • 城市管理
  • 卫生工程
  • 规范标准
  • 建设工程
  • 园林绿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1511214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工程建设常用规范选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9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28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 65—95。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废物;3.基础术语;4.收集、运输、设施;5.预处理和处理机械;6.处理技术;7.管理。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增加了市容方面的相关术语;2.增加并调整了“废物”方面的术语;3.将原“废物处理的基础术语”调整为“基础术语”;4.增加并调整了“基础术语”方面的术语;5.增加并调整了“收集、运输、设施”方面的术语;6.增加并调整了“预处理和处理机械”方面的术语;7.增加并调整了“处理技术”方面的术语;8.增加并调整了“管理”方面的术语。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内页插图

目录

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 65 2004
环境卫生设施与设备图形符号CJ/T 13~15—1999
城市容貌标准CJ/T 12 1999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T 102—2004
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 107 2005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 50337 2003
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05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 14—2005
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 47—2006
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技术规范CJJ 90—2002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 17—200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CJJ 112—2007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程技术规范CJJ 113—2007
城市粪便处理厂(场)设计规范CJJ 64—95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 93—2003
城市粪便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 30—99
生活垃圾转运站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 109—2006
城市道路除雪作业技术规程CJJ/T 108—2006
机动车清洗站工程技术规程CJJ 7l一2000
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J/T 86—2000

精彩书摘

3)关于增设“游乐公园”的说明。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兴建了大型游乐场所,但是其建设、管理均不够规范。1997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游艺机、游乐园有关情况的报告》(国经贸质[1997]661号),明确规定将游乐园的管理权归属建设部。本标准增设“游乐公园”,是考虑到:①大型游乐场作为城市旅游景点和居民户外活动场所之一应当纳入城市公园绿地的范畴;②将游乐场所定位为“游乐公园”,明确其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的规定,有利于提高游乐场所的环境质量和整体水平;③将游乐场所从偏重于经济效益向注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的方向引导。
为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 48对公园绿地的要求,本标准提出“游乐公园”中的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的规定。对于已建成的游乐场所,如达不到该项要求,不能按“公园绿地”计算。
4)关于“带状公园”的说明。
“带状公园”常常结合城市道路、水系、城墙而建设,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带状公园”的宽度受用地条件的影响,一般呈狭长形,以绿化为主,辅以简单的设施。本标准虽未对“带状公园”提出宽度的规定,但在带状公园的最窄处必须满足游人的通行、绿化种植带的延续以及小型休息设施布置的要求。
5)关于“街旁绿地”的说明。
“街旁绿地”是散布于城市中的中小型开放式绿地,虽然有的街旁绿地面积较小,但具备游憩和美化城市景观的功能,是城市中量大面广的一种公园绿地类型。
本标准提出“街旁绿地”的绿化占地比例的规定,其主要依据是国家现行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 48规定“街旁游园”的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6)关于“街道广场绿地”的说明。
在“街旁绿地”的“内容与范围”一栏中提到了“街道广场绿地”的概念,“街道广场绿地”是我国绿地建设中一种新的类型,是美化城市景观,降低城市建筑密度,提供市民活动、交流和避难场所的开放型空间。“街道广场绿地”在空间位置和尺度上,在设计方法和景观效果上不同于小型的沿街绿化用地,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游憩集会广场、交通广场和社会停车场库用地。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的说明中,将“街道广场绿地”归为“公共绿地”的一种,但没有做出定义。从对北京、上海、沈阳、武汉等19个城市的调查结果看,其中,17个城市在“公共绿地”统计中有“街道广场绿地”。

前言/序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0]284号文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65-95。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废物;3.基础术语;4.收集、运输、设施;5.预处理和处理机械;6.处理技术;7.管理。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1.增加了市容方面的相关术语;2.增加并调整了“废物”方面的术语;3.将原“废物处理的基础术语”调整为“基础术语”;4.增加并调整了“基础术语”方面的术语;5.增加并调整了“收集、运输、设施”方面的术语;6.增加并调整了“预处理和处理机械”方面的术语;7.增加并调整了“处理技术”方面的术语;8.增加并调整了“管理”方面的术语。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城镇市容环境卫生工程规范》之外的、详细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其他工程技术领域。 --- 图书名称: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精要 图书简介 前言:面向未来的工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工业建筑是支撑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的基石。《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精要》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当代工业建筑领域的前沿技术、规范应用以及工程实践中的关键挑战与解决方案。本书跳脱出传统单一的市政或城市基础设施范畴,专注于高荷载、大跨度、特殊功能需求的工业厂房、仓库、数据中心、重型制造车间等结构工程的核心技术。 第一部分: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与规范基础 本部分是理解和实施现代工业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石。它首先详尽阐述了不同工业场景下(如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对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的特殊要求。 1.1 荷载分析与动力学响应: 深入探讨了常规静态荷载(恒载、活载)之外的,针对工业环境特有的动荷载(如起重设备运行冲击、设备振动、风振效应、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响应)的精确计算方法。重点解析了如何应用有限元分析(FEA)软件对复杂边界条件下的结构进行动力学模拟和评估。 1.2 材料选择与性能优化: 区别于一般民用建筑,本书详细对比了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新型复合材料在工业结构中的应用优势与局限。特别关注了耐腐蚀性、耐高温性、抗疲劳性能的材料选型策略,并结合最新的材料科学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通过材料优化提升结构的整体服役寿命和承载能力。 1.3 结构体系选择与布局优化: 系统介绍了框架结构、排架结构、网壳结构、预应力结构等在不同跨度和功能需求下的适用性。重点分析了大跨度空间结构(如飞机维修机库)在结构效率、施工便捷性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平衡策略,并提供了基于空间利用率最大化的布局设计指导。 第二部分:关键结构构件的深化设计 工业建筑的独特性往往体现在其关键承重构件的特殊设计上。本部分聚焦于这些核心要素的精细化设计。 2.1 起重设备承载结构设计: 这是工业厂房结构设计的重中之重。详细阐述了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运行荷载的精确传递路径,包括对吊车梁的抗扭转验算、疲劳验算,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减震缓冲系统,确保结构在长期高频冲击下的安全性。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实际案例分析,涉及从10吨级到300吨级起重设备的结构对接方案。 2.2 基础与地基处理技术: 针对重型设备和大型储罐可能产生的集中荷载和不均匀沉降,本书深入讲解了深基础(如桩基础、沉井)的设计原理,以及针对软弱地基的加固技术(如高压喷射灌浆、CFG桩复合地基)。特别强调了振动环境下地基动力特性分析的重要性。 2.3 特殊楼板与栈桥设计: 针对物料堆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区域对楼板承载能力和耐磨性的严苛要求,详细分析了梁板式楼板、无梁楼板以及组合楼板的应力分析和节点构造,并提供了高密度储存环境下的楼板变形控制措施。 第三部分:现代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结构设计蓝图的实现依赖于先进的施工工艺和严格的质量管理。《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精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指导现代工业项目实施的实用技术。 3.1 大型构件的预制与安装: 探讨了现代工业建筑中超大跨度钢结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工厂预制工艺、运输方案以及现场高空精准安装技术。内容涵盖了大型构件的吊装方案、临时支撑设计与稳定性控制。 3.2 钢结构连接的精细化处理: 详细解析了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连接的工艺控制要点,包括预拉力检测、焊缝无损探伤(UT、RT)的应用标准,以及在极端环境(如低温、高湿)下的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3.3 工业建筑的结构监测与健康评估: 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在工业项目中的应用,包括应变片、加速度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布设方案,以及如何利用实时数据对结构状态进行评估和早期预警,从而指导设备的维护与加固。 第四部分:可持续性与数字化建造 面向未来的工业建筑必须具备环境友好性和高集成度。《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精要》关注可持续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在工程中的整合。 4.1 绿色结构设计与能效优化: 讨论了如何通过结构优化减少材料消耗,采用可回收材料,并结合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实现工业建筑的低能耗运行。分析了结构设计对采光、自然通风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策略。 4.2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 全面介绍了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多专业协同设计、碰撞检测、施工模拟(4D)和成本控制(5D)。重点阐述了如何建立精确的结构模型以指导工厂化加工和现场装配的流程。 结语:工程实践的桥梁 本书集理论深度、技术前沿性与工程实用性于一体,不仅是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工业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必备参考书,也是相关专业研究生和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的优秀教材。它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工具箱,以应对日益复杂和高标准的现代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挑战。 ---

用户评价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无可辩驳的权威性和技术细节的完备性,它是一部用于确保城市基础设施“不犯错”的教科书。然而,如果期待从中找到关于“城市治理的智慧”、“公众参与的模式”或是“未来城市环境的愿景”,那么这本书会让人大失所望。它像是一个精密的机器蓝图,每一个螺丝钉的位置都规定得清清楚楚,但它没有告诉我这个机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或者说,它没有去探讨除了“卫生达标”之外,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城市生活品质有更高期待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沉重的技术参考,而不是一份能激发思考、引导行动的指南。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工程标准的严格,却也暴露了在规范之外的广阔探索空间的缺失。

评分

翻阅过程中,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那种极其严谨但又略显冰冷的叙事口吻。它仿佛在讲述一个已经固定不变的真理,没有任何留白或探讨的空间。比如,当谈到某一种清洁剂的使用标准时,它直接给出了浓度范围和作用时间,但完全没有提及这种清洁剂对环境的潜在长期影响,或者有没有更环保的替代方案。对于我们这些关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活的人来说,这种“一刀切”的规范性描述,实在难以让人产生共鸣。我期待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或许是对比不同城市管理模式的优缺点,或者探讨未来智慧城市中环境卫生管理的技术迭代方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历史遗留”的作业标准,强调的是“必须达到”,而不是“可以超越”。我试图在其中寻找一些关于“人性化设计”的痕迹,比如如何让环卫设施的设计更融入城市景观,减少视觉污染,但这些柔性需求在厚厚的规范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让我不禁怀疑,这份规范的制定是否充分考虑了城市作为“活的有机体”的不断变化需求。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排版和纸质也显得有些老旧,大量的表格和黑白线条图,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考验眼力的苦差事。我本来想找找是否有关于“城市美学”与“卫生标准”相结合的讨论,毕竟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必然也是一个美观的城市。例如,垃圾箱的外观设计、公共厕所的选址与建筑风格融入,这些都与市容息息相关。但我在这本书里找到的更多是关于功能性指标的罗列,比如垃圾箱的容积、耐腐蚀等级,而非审美层面的要求。这种纯粹的功能至上主义,虽然保证了基础的卫生安全,却似乎忽略了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载体的精神需求。我甚至开玩笑地想,如果市政部门严格按照这本规范来建造一切,那么我们的城市可能会非常“标准”,但也可能因此变得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生气。它似乎更关心“卫生达标”这个底线,而不是“如何让城市更宜居、更有吸引力”这个上限。

评分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专业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从结构编排来看,它似乎经过了严格的逻辑梳理,层层递进,从宏观的规划到微观的操作,都有明确的指引。如果我是负责城市某个片区环境工程的负责人,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能够确保所有工程项目都符合国家层面的最低要求,避免了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混乱。但是,作为一本面向更广泛读者的“规范”,它在“可读性”上做了很大的牺牲。大量的专业术语如同密集的雷区,稍有不慎就会理解偏差。举个例子,书中关于“二次污染控制”的章节,引用了大量的环境科学术语,没有配套的图解或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我试着找了找是否有针对非专业人士的导读或摘要,结果完全找不到。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被极大地限制在了专业圈层内部,对于希望了解城市管理体系如何运作的市民或学生来说,它的门槛实在是太高了。它更像是一份给内部人士看的“操作手册”,而非一本公共知识普及的读物。

评分

这本厚重的砖头书,封面设计得朴实无华,透着一股子搞专业的人才看得懂的“技术味儿”。说实话,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希望它能给我点启发”的心态翻开的,毕竟名字里带着“城镇”“市容”“环境卫生”这些词,听起来就跟我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可读进去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本供普通市民茶余饭后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为那些在城市规划局、环卫部门上班的工程师们量身定制的“红宝书”。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如何美化街角花坛、如何提升垃圾分类效率的“妙招”,至少能找到一些市民可以参与的建议,比如如何更有效地向社区宣传环保知识。然而,书中充斥着大量的技术参数、设计标准和规范细则。什么雨水管道的坡度要求、固体废弃物暂存点的选址标准、绿化带的土壤承载力计算……这些内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我试图去理解其中关于“基础设施韧性”的那一章,结果只感觉自己像个误闯进高数课堂的文科生,除了被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表震慑住之外,没有获得任何可以用于指导我日常生活的实用信息。它更侧重于“怎么建、怎么做”的硬性规定,而非“为什么这么做、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宏观探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