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793-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793-20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摩托车
  • 轻便摩托车
  • 空气滤清器
  • 技术条件
  • 试验方法
  • QC/T 793-2007
  • 汽车行业标准
  • 内燃机
  • 零部件
  • 过滤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1580177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8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
字数:3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793-2007)》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以下简称空滤器)的技术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793-2007)》适用于排量不大于250mL的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总成。排量250mL以上的摩托车用空气滤清器总成也可参照执行。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符号和单位
4 技术条件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额定空气体积流量计算公式
附录B(规范性附录) 试验装置
附录C(规范性附录) 试验灰尘
附录D(规范性附录) 试验记录
附录E(规范性附录) 空气体积流量和进气阻力按标准状况修正

前言/序言


汽车行业标准系列: 以下是该标准系列中其他部分图书的简介,内容涵盖了汽车行业内其他关键领域的技术规范与测试方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 793-2007)”并无关联: --- 图书一:《汽车零部件通用技术要求与可靠性评价规范(QC/T XXXX-XXXX)》 本书聚焦于汽车零部件的整体设计、制造和耐久性评估体系,旨在建立一套适用于各类汽车子系统和核心部件的通用质量基准。 核心内容概述: 本规范详细阐述了汽车零部件从概念设计、材料选取到批量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要求。它不再关注单一类型产品的性能参数,而是着眼于如何构建一个稳健的零部件可靠性工程框架。 第一部分:设计与工程变更控制 模块化设计原则: 规定了零部件在不同车型平台间实现互换性和通用性的基本设计准则,强调参数化建模和接口标准化。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深度应用: 详细解读了针对不同工况(高温、高湿、振动、化学腐蚀)的FMEA实施流程,并要求建立基于风险矩阵的优先级排序机制。 工程变更管理(ECO/ECN): 制定了零部件设计变更的审批、验证、可追溯性记录及对已出厂产品影响评估的标准流程,确保变更过程的受控性。 第二部分:材料与制造工艺的通用规范 关键原材料认证体系: 针对金属、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提出了批次抽检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和老化测试基准,并要求供应商提供材料可追溯性报告。 表面处理与防护要求: 涵盖了防腐蚀涂层、电镀、阳极氧化等工艺的膜厚、附着力、耐盐雾试验标准,以及针对电气连接点的接触电阻要求。 增材制造(3D打印)在零部件制造中的应用指南: 探讨了增材制造件的结构完整性验证方法,包括内部缺陷的无损检测(NDT)标准。 第三部分:环境适应性与耐久性测试方法 全天候模拟测试环境标准: 规定了极端温度循环、湿热交变、高海拔、盐雾等环境试验箱的校准要求和测试周期设定。 动态耐久性测试台架要求: 详细说明了用于模拟整车运行工况的振动台、冲击试验台、以及加速寿命试验(ALT)的载荷谱构建方法。特别强调了针对异响(NVH)性能的耐久性评估方案。 软件与电子部件的电磁兼容性(EMC)测试: 引入了CISPR标准在汽车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指南,包括辐射发射(RE)和抗扰度(RI)的测试距离、频率范围和限值设定。 读者对象: 零部件研发工程师、质量管理人员、试验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汽车整车厂的采购与工程部门。 --- 图书二:《汽车制动系统液压管路与接头性能测试方法(QC/T YYYY-YYYY)》 本书专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关键流体传输组件——液压管路和接头的技术标准与严格的性能验证程序。 核心内容概述: 该标准严格界定了用于传递制动液的管路(硬管与软管)和固定连接件在承受高压、高温、腐蚀环境下的安全性能指标和测试流程,确保制动系统在任何工况下的可靠性。 第一部分:管路材料与制造工艺要求 管路材料规格: 区分了碳钢、不锈钢、铜镍合金等不同材料的化学成分、晶粒度要求,并对管壁的内部清洁度提出了明确指标,以防堵塞或加速流体劣化。 金属管路成型与连接技术: 规范了管路的胀形、弯曲半径(防止应力集中)的公差要求,以及钎焊或扩口连接工艺的质量判定标准。 软管(橡胶/塑料)结构要求: 针对高压制动软管,详细规定了内胶层、增强层(如纤维或钢丝编织层)和外胶层的最小壁厚、增强层密度和层间粘合强度测试方法。 第二部分:静压与动态性能测试 爆破压力试验: 规定了对管路和接头施加静水压至失效的最低安全系数,测试介质的温度控制是关键参数。 脉冲疲劳试验(高频脉冲): 模拟制动系统频繁作用下的压力波动,测试管路和接头在特定压力循环次数下的耐久性,重点检测疲劳裂纹的起源与扩展。 系统泄露率测试: 采用氦质谱等高灵敏度方法,测试管路连接点在工作压力下的微小泄漏量,确保符合零泄漏或极低泄漏的行业要求。 第三部分:环境影响与腐蚀测试 耐化学介质测试: 规定了管路和接头暴露于DOT 3/4/5.1标准制动液(包括添加剂)中的浸泡时间、温度及随后的机械性能衰减评估。 盐雾腐蚀试验: 详细描述了对裸露金属接头进行中性盐雾试验的标准周期和外观判定标准,特别是针对电镀层的耐腐蚀性能要求。 快速温变与蠕变测试: 模拟制动热循环对管路连接处热膨胀差异的影响,评估是否存在松动或密封失效的风险。 读者对象: 制动系统工程师、底盘系统供应商、流体动力学分析人员、以及汽车安全检测实验室。 --- 图书三:《汽车内饰材料阻燃性与烟雾毒性测试方法(QC/T ZZZZ-ZZZZ)》 本书集中阐述了汽车内部装饰材料(如座椅、顶棚、地毯、仪表板等)必须满足的防火安全标准与烟雾生成特性测试规程。 核心内容概述: 为满足全球日益严格的乘员安全法规,本标准提供了量化评估内饰材料燃烧特性和火灾发生时乘员逃生风险的科学方法。 第一部分:材料取样与预处理 试样尺寸与状态控制: 明确了针对不同厚度、不同结构的内饰件(如泡沫、织物、塑料板材)的标准切割尺寸,以及在测试前的环境温湿度控制要求。 多层复合材料的测试单元划分: 规定了当座椅套、填充物和背板等材料组合在一起时,应如何构造试验单元以模拟真实火源接触情况。 第二部分:阻燃性测试方法 水平燃烧速率测试(FMVSS 302 衍生标准): 描述了试样在规定热通量下的水平燃烧速度测量方法,计算单位时间的燃烧长度,并设定了允许的最大燃烧速率。 垂直燃烧测试(限时自熄要求): 针对特定内饰区域,要求材料在火焰移除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停止燃烧,并检测是否有熔滴物产生。 氧指数测定法(LOI): 解释了确定材料在特定氧气浓度下能否维持燃烧的最小氧气百分比,作为材料内在阻燃性能的参考指标。 第三部分:烟雾与毒性评估 烟密度测试(光密度法): 描述了在受控小空间内燃烧时,烟雾遮光度(最大烟密度)的测量方法,这是评估火灾中可见度和逃生难度的核心指标。 烟气毒性成分分析: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或色谱分析技术,对燃烧产生的特定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氰化氢、氮氧化物等)的浓度进行实时或累积监测。 热释热速率(HRR)测试(锥形量热仪法): 阐述了使用锥形量热仪精确测量材料单位时间内释放热量的速率,这是评估火灾发展速度和潜在危险性的关键参数。 读者对象: 汽车内饰材料制造商、车辆安全合规工程师、防火材料研发人员及第三方检测机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时,一股浓厚的“官方文件”气息就扑面而来。它没有丝毫迎合大众读者的设计感,通篇都是严谨的、不容置疑的条款和公式。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劣质空滤”的章节,哪怕是关于气味、材料手感的描述也好。结果,我找到的只有关于“滤材的透气性衰减率”和“寿命终结的判定标准”。这种对“量化”的极致追求,使得任何主观感受都被排除在外。比如,我骑车时如果能明显感觉到发动机声音变闷了,这在我的日常经验里就是空滤该换的信号,但在这本书里,这显然不够“科学”和“可重复”。我更欣赏那些能将枯燥的专业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示来包装的读物。比如,如果能画一张图,清晰地展示灰尘如何在空滤中被拦截,以及一旦堵塞后,气流如何绕过滤芯(旁通效应),那该多好啊!但这本书里充斥着的是表格和编号,让我感觉我不是在阅读一本技术书籍,而是在查阅一份法律条文。我花了大力气去理解那些关于“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步骤,最后发现,这些步骤是用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而不是指导我的日常使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感到敬佩,但同时也感到一丝疏离。它似乎完全忽略了“为什么”和“对谁有用”这两个基本问题。它只是机械地规定了“是什么”和“怎么做”。比如,它详尽地规定了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进行效率测试的流程,但我无法从中推断出,为什么特定类型的摩托车更适合高效率低流量的滤芯,而不是低效率高流量的滤芯。这种对“应用场景”的缺失,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我希望它能在技术条款旁边,附带一些应用注解,比如“适用于高海拔多尘地区的应用场景,建议参考标准中XX部分的测试结果”。这本书更像是工业制造的“字典”,而不是工程应用的“指南”。它为工程师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和度量衡,但对于希望通过阅读来提升个人维护技能的普通用户,它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更多的是让人知道这个领域有多么复杂和严谨,而不是教人如何轻松应对这些复杂性。我最终还是得回到那些更通俗易懂的维修手册上去寻找我需要的具体操作步骤。

评分

这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空气滤清器技术条件与试验方法(QCT793-2007)》的标题信息本身就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感到有些“高冷”。我本来是想找一本关于摩托车保养维护的入门级读物,最好是图文并茂,能让我这个新手一看就懂,知道什么时候该换空滤,换什么样的比较好。结果,这本“标准”的名字一出来,我就感觉自己像是要参加一个工程师级别的考试。我期待的应该是那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描述,比如“如果你的摩托车在潮湿天气启动困难,很可能是空滤进水了,赶紧去……”之类的实用建议。但这本书看起来,更像是给质检部门和生产厂家准备的“官方文件”。我翻开目录,果然,里面充斥着各种技术参数、测试流程和判定依据,什么“滤清效率”、“流量阻力系数”、“粉尘保持能力”,这些词汇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我感觉我得先去啃一本机械原理的书,才能勉强理解它在说什么。说实话,对于我这种只想让我的小电摩跑得更顺畅的普通用户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实在太高了,我甚至找不到一个明确的指导告诉我,我应该多久更换一次空滤,才能达到最佳的燃油经济性和发动机保护效果。这就像是你在五星级酒店的后厨翻到了一份关于食材保鲜的欧盟法规,虽然专业,但对我这个只想点一份牛排的顾客来说,完全是“用不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年代感”也让我有些犹豫。QCT793-2007这个年份,意味着它是在十多年前制定的标准。在汽车技术,尤其是摩托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空气滤清器的材料科学和设计理念肯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很好奇,现在市面上很多新型的、可清洗的、高流量的改装空滤,是否能够满足,甚至超越这个2007年的标准?书中描述的试验方法和技术指标,会不会已经无法完全涵盖当前市场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性能评估?比如,对于纳米级过滤材料的性能评估,这本书里可能就没有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涵盖主流技术发展的规范。如果我按照这个标准去判断一个新产品是否合格,我很担心我是否遗漏了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对于一个注重时效性的读者来说,一本“老”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它定义了一个基准,但这个基准的“高度”可能已经被后来的技术进步所超越了。我更愿意看到一本结合了过去标准基础和当前技术前沿的综合性参考书。

评分

我真是被这本书的深度给“劝退”了。我本来以为,作为一本行业标准,它至少会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引言,解释一下为什么空气滤清器对摩托车至关重要,它如何保护发动机免受沙尘侵蚀,以及不同使用环境(比如城市通勤和越野骑行)对空滤要求的差异。然而,它直接就跳入了测试方法的细节。我试图理解其中的试验台架的搭建要求,那简直是一份工程设计手册!比如对气流速度的控制精度、对测试粉尘颗粒物级配的要求,看得我一头雾水。我想要的其实是那种“手把手”的教程,比如“请使用一把螺丝刀,按照这个方向拧开盖子,取出旧空滤”,然后是“对比新旧空滤的颜色和厚度,如果……则需要更换”。这本书里没有这些——它在讨论的是如何保证所有出厂的空滤在实验室条件下都能达到一个统一的、可量化的性能指标。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似乎完全是面向B端的,是为那些需要互相验证产品质量的工厂和监管机构服务的,而像我这样的终端用户,即使买来看了,也顶多是知道国家对空滤的要求有多么严格,但并不能直接指导我的日常维护行为。这让我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火箭发射的详细说明书,而我只想知道如何启动我的自行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