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体系理论与实务

标准体系理论与实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岳高峰 等 著
图书标签:
  • 标准体系
  • 体系建设
  • 管理体系
  • 标准化
  • 流程优化
  • 质量管理
  • 持续改进
  • PDCA
  • 体系认证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量出版社
ISBN:9787502633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5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4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标准体系理论与实务》作为GB/T 13016和GB/T 13017标准宣贯读物,主要介绍标准体系的历史、国内外现状,阐述标准体系的概念、理论、方法及原则,解释GB/T 13016和GB/T 13017中的技术条款,介绍标准化法律法规、基础标准及基本原理,提供了一些行业、企业标准体系实践的典型案例。为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适合各级标准化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我国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
1.1.1 标准体系理论的萌芽
1.1.2 标准体系的发展
1.1.3 企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1.1.4 新形势下企业标准体系的背景
1.1.5 企业标准化领域新理念
1.2 国外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介绍
1.2.1 德国国家标准体系
1.2.2 英国国家标准化战略框架
1.2.3 美国国家标准化战略框架
1.2.4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第2章 标准体系及标准化系统
2.1 标准化概述
2.1.1 古代标准化
2.1.2 现代标准化
2.1.3 日常生活中的标准化
2.1.4 标准化基础
2.2 标准的基本概念
2.2.1 标准的定义
2.2.2 标准化对象
2.2.3 个性标准与共性标准
2.3 系统论
2.3.1 概念
2.3.2 企业系统
2.4 标准体系
2.4.1 一定范围
2.4.2 标准
2.4.3 内在联系
2.4.4 有机整体
2.5 标准体系的基本特性
2.5.1 目标性
2.5.2 整体性
2.5.3 层次性
2.5.4 相关性
2.5.5 适应性
2.6 标准化系统
2.6.1 国家标准化系统
2.6.2 行业标准化系统
2.6.3 地方标准化系统
2.6.4 企业标准化系统

第3章 标准体系表
3.1 标准体系表的概念
3.2 标准体系结构图
3.2.1 定义及符号约定
3.2.2 结构关系
3.2.3 标准体系的多维度分析
3.3 标准明细表
3.3.1 一般格式标准明细表
3.3.2 简易格式标准明细表
3.3.3 工程项目标准明细表
3.4 标准统计表
3.5 标准体系表编制说明
3.6 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和标准分类法
3.6.1 编制原则
3.6.2 标准分类法
3.7 各级标准体系
3.7.1 国家标准体系
3.7.2 行业标准体系
3.7.3 专业标准体系

第4章 企业标准体系表
4.1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作用
4.2 企业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原则和方法
4.2.1 企业标准体系的概念和范围
……

第5章 全国通用综合性基础标准
第6章 企业建模标准体系
第7章 企业标准体系表示例
附录1 BG/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
附录2 BG/T 13017-2008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编织现代管理的新范式:组织效能与持续创新的实践指南 核心导读: 在日益复杂、快速迭代的商业环境中,传统的线性管理模式已难以支撑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本书深入剖析了驱动现代组织高效运转的核心机制,旨在为管理者、战略规划师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操工具,以实现组织效能的最大化、风险的最小化以及适应性创新的常态化。 第一篇:范式转换——从刚性结构到敏捷生态 第一章:解构“稳态”陷阱与适应性思维的崛起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科层制(Bureaucracy)的局限性。我们探讨了“组织惯性”(Organizational Inertia)的深层心理学和社会学根源,特别是知识壁垒和资源锁定如何阻碍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感知与响应。在此基础上,本书引入了“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核心概念,强调组织并非一个静态的机器,而是一个动态的、自我优化的生命体。 关键议题: 如何量化组织的“冗余度”以支持探索性创新?如何构建“弱连接”以促进跨部门知识流动? 第二章: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的组织耦合 组织并非由孤立的部门组成,而是复杂的反馈回路构成的系统。本章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Modeling),详细解析了“目标漂移”、“资源竞争”与“信心危机”等常见系统性病灶的形成机理。我们提出了“松耦合/紧协调”的结构设计原则,确保关键流程的可靠性(紧协调)与探索性活动的灵活性(松耦合)。 实践工具: 组织“杠杆点”的识别矩阵,用于确定最小干预实现最大系统效益的位置。 第三章:不确定性下的决策科学:贝叶斯推断与情景规划 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可预测的背景下,经典的理性决策模型失效。本章引入了贝叶斯统计学在组织环境中的应用,教授如何根据新输入的信息动态修正先验信念。同时,结合地缘政治、技术颠覆等宏观变量,构建多维情景地图(Scenario Mapping),指导企业制定“鲁棒性”(Robustness)策略,即无论未来情景如何变化,核心业务都能保持稳定。 案例分析: 某跨国企业如何利用情景规划成功应对突发的供应链中断事件。 第二篇:效能引擎——流程再造与价值流驱动 第四章:超越精益:面向复杂任务的弹性流程设计 传统精益(Lean)方法论在高度可预测的生产线上极为有效,但在知识密集型和高度定制化的服务场景中则显得僵化。本章提出了“弹性流程框架”(Resilient Process Framework),该框架允许在预设的“控制边界”内,团队根据实时反馈动态调整工作流。 核心概念: “容错回路”(Fault-Tolerant Loops)的植入,将错误视为流程优化的即时信号,而非需要惩罚的事件。 第五章:度量艺术:从KPI迷思到价值驱动指标 管理学的核心挑战在于“衡量什么”。本章深入批判了过度依赖滞后性指标(Lagging Indicators)的弊端,并系统阐述了“前瞻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s)的构建方法,特别是在研发投入、客户体验旅程和员工敬业度等“软实力”领域的量化策略。 方法论: 价值流映射(VSM)的升级版——“知识流图谱”,用于可视化信息传递的摩擦与延迟。 第六章:组织架构的流动性:矩阵制的演进与网络化组织 传统的职能或事业部结构已难以支撑跨领域项目。本章探讨了现代组织形态,如“网络化组织”(Networked Organization)和“双元结构”(Ambidextrous Structure)的构建要点。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管理角色模糊性,确保员工清楚其在多个团队和项目中的权责边界。 实操指南: 建立清晰的“治理层级”与“执行层级”分离机制,以避免权力冲突。 第三篇:创新驱动——文化、学习与技术赋能 第七章:心理安全基石:培育高绩效的信任文化 创新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行为,需要试错的空间。本章引用神经科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证明“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是高绩效团队的先决条件。我们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文化干预工具,帮助领导者识别并消除导致沉默和推诿的微观行为信号。 领导力修炼: “建设性失败叙事”的构建——领导者如何公开分享和分析自己的错误经验。 第八章:组织学习的闭环:从行动到知识的转化 组织学习并非简单的知识存储,而是将经验转化为可重复应用的知识资产的过程。本章聚焦于“知识的显性化”与“隐性知识的萃取”。我们详细介绍了“事后回顾会议”(After-Action Reviews, AAR)的深度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知识管理系统将其转化为组织的“程序性记忆”。 工具箱: 设计“反思工作坊”的结构与引导技巧,确保回顾的深度和广度。 第九章:技术与人的协同:智能时代的组织赋能 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正在重塑工作内容。本章关注的重点不是“AI取代人”,而是“人如何与AI协同以实现超越”。我们探讨了如何重新设计人机协作的界面和流程,确保技术增强而非削弱员工的判断力和创造力。 战略考量: 构建“人机决策权分配矩阵”,明确在哪些情境下应依赖算法建议,哪些情境下应坚持人类直觉干预。 结论:面向未来的组织韧性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组织建立内生的“韧性”(Resilience)——不仅是从危机中恢复的能力,更是主动学习和进化的能力。我们总结了构建一个持续适应、自我优化的现代组织的五大支柱,强调管理不再是控制,而是赋能和编织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复杂网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带有一定挑战性的,但这种挑战感正是其价值所在。它不像市面上许多快餐式的读物,追求在最短时间内给出最简洁的答案。恰恰相反,作者似乎有意设置了一些思维的“障碍”,需要读者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去跨越。有些段落的句子结构复杂,信息密度极高,我常常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才能完全领会其内涵。但令人欣慰的是,每当我攻克一个难点后,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成就感是其他轻松阅读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需要被“消化”的著作,它要求读者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构建理解。对于那些渴望进行深度学习、愿意投入“汗水”去换取深刻洞察的读者而言,这绝对是一笔物超所值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得令人赞叹,仿佛一位高明的建筑师在设计一座宏伟的殿堂。它的章节过渡自然流畅,每一个部分都像是前一部分的自然延伸和深入,共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版图。我发现,作者在介绍完基础概念后,立刻会引出与之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充满了活力。比如,当讲到某一特定的方法论时,书中紧接着就提供了几个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组织的真实案例进行佐证,每一个案例都剖析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该方法论在不同情境下的适应性和局限性。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迁移能力,读者不只是在学习知识点,更是在学习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点去解决实际问题。对于项目管理或者政策制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无疑是非常实用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极具思辨性。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现有知识体系,而是不断地在挑战和重塑我们对“标准”和“体系”的传统认知。书中很多论述都直指核心矛盾,例如在构建某种规范性框架时,如何在理想化的完美状态和复杂的现实约束之间找到一个可操作的平衡点。这种深刻的批判性思维贯穿始终,迫使我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一些固有观念。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往往会进行非常精妙的对比和融合,形成了一种既有传承又有突破的独特见解。有些章节的论证过程如同精密的数学推导,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在跟随作者思路前行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感。对于希望深入探究事物本质,而非满足于表面知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从整体氛围来看,这本书带有一种老派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仿佛作者是一位站在历史长河中审视当下现象的智者。它的语言风格沉稳大气,不追求时髦的热词或浮夸的修辞,而是专注于对事物本质的精准刻画。在诸多论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对“秩序”和“有效性”的深刻敬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是习惯于追溯到最原始的定义和最基本的公理,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石异常稳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进行一场关于世界运行底层逻辑的深度对话。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如何构建可靠、稳定且适应性强的系统的认知边界,是非常值得推荐给追求学术深度和实践可靠性的读者的一本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素,封面上只有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打开书后,我发现内容排版非常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虽然书的内容本身可能比较专业,但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尽量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初步领略到其中的奥秘。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更是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特别是某些章节,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去梳理复杂的逻辑关系,使得原本看起来头疼的知识点,在经过层层剖析后,变得清晰明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述不同理论观点时的客观态度,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能深入剖析每种理论的优缺点,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形式和内容的可读性上都做得相当不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入门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