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氨制冷
  • 制冷系统
  • 安装工程
  • 施工规范
  • 验收规范
  • 行业标准
  • SBJ12-2011
  • 工程技术
  • 工业设备
  • 冷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17768008
商品编码:108945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页数:4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2011)》适用于以氨为工作介质,设计压力不大于2MPa,工作温度高于-50摄氏度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

目录

1 总则
2 制冷设备安装
3 阀门、过滤器、自控元件及仪表安装
4 制冷管道、蒸发排管加工、制作与安装
5 氨制冷系统吹扫与排污
6 氨制冷系统检查和试验
7 制冷设备和管道的防腐及绝热
8 氨制冷系统灌氨
9 氨制冷系统试运转
10 工程验收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系列规范精选 【图书名称】 建筑结构设计通用规范、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精选(2023年版) 【图书简介】 本规范汇编精选了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设计、施工、验收环节最常用、最核心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全书力求全面覆盖土木工程、结构工程、建筑设备及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要求,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提供一套权威、实用、易于检索的参考工具书。 本书内容基于最新的国家标准制修订情况,对多部重要规范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其内容深度和广度均超过单一领域规范,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以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全过程。 第一部分:建筑结构设计通用规范与基础理论 本部分聚焦于结构设计的根本性原则和基本参数的确定,是所有结构专业工作的基石。 一、 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与载荷设计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及其最新修订版): 详细阐述了恒载、活载、雪荷载、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各类作用的取值、组合原则和计算方法。重点收录了对特殊结构(如悬挑结构、结构转换层)荷载的处理要求,以及组合系数和重要性系数的最新规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及其最新修订版): 全面覆盖了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强度、稳定性、使用极限状态设计。内容涵盖了材料性能指标、配筋构造要求、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尤其突出了在不同烈度区提高结构延性的具体构造措施。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17): 涉及钢结构构件的强度、稳定性、疲劳验算标准,以及焊接、螺栓连接的设计要求。深入解析了高强度钢材的应用限制、连接节点的构造细节和防火保护措施。 二、 地基与基础工程设计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规定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应用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详细介绍了浅基础(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基础)和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计算步骤、沉降控制标准,以及对软土地基和特殊土层的处理原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及其最新修订版): 集中阐述了我国不同抗震设防类别的要求。详细介绍了场地类别划分、特征周期取值、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以及高层建筑的耦振效应分析和超限结构的处理流程。 第二部分:建筑施工工艺与过程控制标准 本部分侧重于将设计蓝图转化为实体工程的施工技术要求和过程控制标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三、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核心文件,本章详细规定了模板、钢筋安装、混凝土浇筑、养护等关键工序的允许偏差和验收标准。收录了针对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和裂缝控制要求。 《预应力筋用钢绞线》(GB/T 14370-2017): 提供了预应力张拉、锚固、灌浆过程中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确保预应力体系的长期可靠性。 四、 砌体与装饰工程施工标准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2015): 涵盖了砖、砌块、石材等砌体的施工方法、砂浆的质量控制、构造柱和拉结的设置要求,以及抗震构造措施的验收细节。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 50210-2018): 重点规范了地面、墙面、顶棚等装饰材料的进场检验、基层处理、施工工艺和成品保护标准,特别是对防水工程的构造层次和闭水试验要求进行了细致说明。 第三部分:建筑系统工程与专项验收标准 本部分收录了建筑机电系统(MEP)中与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密切相关的验收标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综合性要求。 五、 建筑电气与消防系统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及其最新修订版): 集中体现了建筑的防火分区、疏散设施、安全出口设置、防火卷帘和水幕系统的技术要求。本章内容是消防验收的法定依据。 《低压配电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51-2016): 规定了配电线路敷设、设备安装的工艺要求,以及电气绝缘测试、接地电阻测试等关键的竣工验收参数。 六、 建筑给排水与暖通(HVAC)系统基础要求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331-2018): 涵盖了室内外给水、排水管道的坡度、接口处理、水压试验和闭水试验要求,确保系统的严密性和流畅性。 《通用用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50-2016): 涉及各类动力设备、控制设备的安装定位和接线要求,为建筑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总结: 本规范汇编是工程建设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箱”。它通过对结构、地基、施工、验收等全链条核心标准的集成,确保了工程建设能够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实现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与风险的有效控制。本书的编制风格严谨、图文并茂,侧重于实际操作中的难点解析与规范条文的精确引用,避免了对单一、专业性过强的工程设备(如制冷系统安装)的深入介绍,从而保持了其作为“通用规范精选”的广泛适用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致力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培训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生动、具体的案例,用来说明在氨制冷系统中,违反某一特定操作规范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并将其与现代安全行为科学(如HSE管理体系)相结合,设计出更具说服力的员工培训材料。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深度解析,而不仅仅是“必须”这样做的规定。比如,某个特定阀门安装位置的规定,背后是否蕴含了历史上的事故教训?如果能将这些规范与风险等级和安全事故预防策略进行关联,这本书将成为极佳的培训资源。然而,它更像是一份纯粹的技术法规汇编,语言冷峻、逻辑严密,专注于“合规性”本身,而较少涉及规范背后的“安全哲学”或“行为科学基础”。它详细列举了安装要求,却鲜有关于如何通过管理手段来确保这些要求在实际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下能被持续、一致地执行的讨论,这使得我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翻译”这些技术条文,将其转化为能够触动人心、改变行为的安全教育内容。

评分

我一直致力于研究现代建筑的能源管理系统集成,尤其关注如何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就提前模拟和优化大型机械系统的能耗表现和空间占用。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BIM模型在制冷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案例,例如如何将精确的管道布局、设备尺寸数据直接导入三维模型,从而进行碰撞检测和能耗分析。理想中,我希望能看到章节讨论如何将这些行业标准化的参数转化为可被主流设计软件识别和引用的数据结构。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图表风格,都透露出一种传统的、基于二维图纸和现场测量的工程思维定式。它强调的是“依照规范进行现场操作”,而非“利用先进工具进行虚拟预演”。因此,对于那些期望从这本书中找到将传统安装规范与最新数字化设计工具相结合的桥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一份详尽的“竣工验收标准”,而不是一份“数字设计指南”,这使得我们这些倾向于数字化、模型化工作流程的人,只能从中提取需要遵守的硬性技术参数,而缺乏方法论上的创新指引。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扎实的工程管理视角,来指导一个跨部门的工程项目——涉及设备采购、合同签订、现场质量控制以及最终的用户移交流程。我期待看到的是关于项目风险评估矩阵、施工进度的动态管理模型,或者是一套关于如何量化和报告施工质量的标准化工具集。我想了解的是,在大型工业安装项目中,如何通过优化供应链来缩短工期,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基于KPI的承包商绩效评估体系。这本书的语言和结构,却更像是为现场的安装工程师和质检员量身定制的操作手册。它详细地规定了螺栓的扭矩、焊缝的无损检测标准,以及阀门的安装方位,这些都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石。然而,对于我这个需要宏观调控和流程优化的管理者而言,书中缺乏对项目整体进度的宏观把控工具,以及如何将这些细致的技术规范有效地转化为可量化的管理指标的指导,使得我在试图将这些细则提升到项目管理哲学层面时,感到有些力不从道。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正处于一个项目规划的初期阶段,我的目标是为一家大型数据中心设计一套高效、可靠的冷却解决方案,重点在于如何平衡初期的资本支出与长期的运营能耗,同时要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的系统冗余性。我期待的材料应该包含对各种新型制冷技术(比如液冷或直接蒸发冷却)的深入技术经济性分析,以及在超大规模部署中如何应对环境法规和安全挑战的对比研究。然而,这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氨制冷这一特定介质的安装规范,虽然其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对于追求系统多样性和前沿能效解决方案的我来说,内容显得略微陈旧且受限于单一技术路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绿色制冷”或“低GWP制冷剂”应用潜力的数据,希望能从中获取一些跨界参考,但书中的侧重点明显停留在确保传统氨系统的安全性和合规性上。这种专业深度上的聚焦,虽然保证了特定领域内的严谨性,却没能提供我在寻找的、关于未来冷却技术趋势和多元化工程选择的广阔视野,让我在寻找创新突破口时感到有些受阻。

评分

这本厚重的规范集摆在我的案头,沉甸甸的,光是翻阅扉页上的那一串标准编号和发布日期,就让人感到一丝敬畏。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特别是涉及智能工厂布局和数据驱动决策的权威指南,期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预测设备故障的深入案例分析。然而,当我真正着手阅读时,却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将我的期望引向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领域——制冷工程的传统施工与验收标准。它详尽地描述了管道的焊接要求、压力容器的安装精度,以及制冷剂的充注流程,这些无疑是特定行业内的宝贵知识,但对于我这种关注前沿信息技术和高级算法应用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过于偏重基础和实体操作层面。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关于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来动态调整氨制冷系统的能耗曲线,或者探讨如何将这些老旧系统接入云计算平台进行远程监控和优化管理的章节,但这些现代化的议题在书中几乎没有着墨,这使得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过滤那些与我当前研究方向关联性不大的具体技术参数和图示说明,期望中能找到一些关于系统集成或能源管理策略的讨论,但收获甚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