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子牛 著
图书标签:
  • 气象灾害
  • 灾害年鉴
  • 中国气象
  • 2009年
  • 气象数据
  • 灾害事件
  • 气候变化
  • 自然灾害
  • 环境科学
  • 统计年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840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8015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3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了2008年我国所发生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冰雹和龙卷风、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等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收录了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及全球重大气象灾害,给出了全年主要气象灾害灾情图表、主要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特征分布图。我们希望,通过本年鉴对2008年气象灾害的总结分析,能为有关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和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供帮助。

内容简介

  《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是中国气象局主要业务产品之一。《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共分为六章。第一章重点描述和分析2008年重大气象灾害及异常气候事件及其成因;第二章按灾种分析了年内对我国国民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局地强对流、沙尘暴、低温冷冻害和雪灾、雾、雷电、高温热浪、酸雨、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空间天气事件等发生的特点、重大事例,并对其影响进行评估;第三、四章分别从月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角度概述气象灾害的发生情况;第五章分析2008年全球气候特征、重大气象灾害及其成因;第六章介绍2008年中国气象局防灾减灾重大事例。《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附录给出气象灾害灾情统计资料和月、季、年气候特征分布图以及港澳台地区的部分气象灾情。《中国气象灾害年鉴(2009)》比较全面地总结分析了2008年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及其影响,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地理、生态、环境、保险、人文、经济、社会其他行业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科研、教学和管理决策人员参考。

目录

序言
编写说明
概述
第一章 重大气象灾害和气候事件及气候异常成因分析
1.1 重大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
1.2 主要异常气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二章 气象灾害分述
2.1 干旱
2.2 暴雨洪涝
2.3 热带气旋
2.4 冰雹与龙卷风
2.5 沙尘
2.6 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2.7 雾
2.8 雷电
2.9 高温热浪
2.10 酸雨
2.11 森林草原火灾
2.12 病虫害
2.13 空间天气事件
第三章 每月气象灾害事记
3.1 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2 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3 3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4 4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5 5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6 6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7 7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8 8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9 9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0 10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1 1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3.12 1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四章 分省气象灾害概述
4.1 北京市主要气象灾害慨述
4.2 天津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 河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慨述
4.4 山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5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6 辽宁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7 吉林省主要气象灾害慨述
4.8 黑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9 上海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0 江苏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1 浙江省主要气象灾害慨述
4.12 安徽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3 福建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4 江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5 山东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6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7 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8 湖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19 广东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0 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1 海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2 重庆市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3 四川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4 贵州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5 云南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6 西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7 陕西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8 甘肃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29 青海省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4.3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气象灾害概述
第五章 全球重大气象灾害概述
5.1 基本概况
5.2 全球重大气象灾害分述
5.3 重大气候事件成因分析
第六章 防灾减灾重大气象服务事例
6.1 低温雨雪冰冻救灾气象服务
6.2 抗震救灾气象服务
6.3 北京奥运会气象服务
6.4 其他重大气象服务事例
附录
附录1 气象灾情统计年表
附录2 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
附录3 气温特征分布图
附录4 降水特征分布图
附录5 天气现象特征分布图
附录6 香港、澳门、台湾部分气象灾情选编
Summary

前言/序言


气象灾害研究新视野:聚焦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韧性构建 图书名称:全球气候变局下的极端天气事件与社会适应 出版年份:2010年 字数:约1500字 --- 本书旨在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频繁和强烈的气象灾害提供一个跨学科、多尺度的研究视角。它摒弃了传统灾害年鉴侧重于事件记录和统计的局限性,转而深入探讨极端天气事件的驱动机制、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人类社会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适应体系。本书内容涵盖了理论模型的创新、区域案例的深度剖析以及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建议,力求为防灾减灾、气候适应战略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气候系统变化与极端事件的物理机制 本部分聚焦于全球气候系统深层次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如何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极端气象事件。 第一章: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环流异常 本章详细分析了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如何影响了主要的环流模式,如哈德里环流、沃克环流以及西风急流的季节性与纬度变化。重点探讨了极地放大效应(Arctic Amplification)对中纬度天气系统的“锁定”或“阻塞”作用,这是近年来热浪、持续性强降水和长期干旱事件频发的重要物理基础。通过对再分析资料和耦合气候模型的比对,本章揭示了特定气候指标(如海洋热含量、海洋盐度梯度)与区域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加的量化关系。 第二章:热带气旋的强度与路径再评估 本章超越了传统的台风/飓风的分类标准,探讨了在海洋表面温度(SST)持续攀升的背景下,热带气旋(TC)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强度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尽管全球TC总数变化不显著,但达到最高等级(如四级和五级)的强风暴比例显著增加。此外,研究关注了TC快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 RI)现象的频率变化,以及其对沿海预警时效性的严峻挑战。对TC路径不确定性的探讨,结合了气候驱动因素和中尺度对流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极端降水与洪水风险的非线性响应 本章侧重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克劳修斯-克拉佩龙关系)如何转化为区域性的极端降水事件。研究系统梳理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极端降水事件(从几小时的暴雨到数周的持续性阴雨)的发生机制,特别关注了地形抬升、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s)的组织化程度在气候变暖下的演变。在洪水风险评估方面,本章引入了基于水文模型与气候情景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超设计标准洪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讨论了流域尺度土壤湿度、植被覆盖度与地表径流效率的耦合效应。 第二部分:社会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适应性评估 本部分从人文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人类社会对已发生和预期气象灾害的脆弱性构成,并探讨了适应策略的有效性。 第四章:农业系统对气候波动性的敏感性分析 针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本章采用敏感性、暴露度和适应能力(SEA)框架,评估了不同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对温度升高、非预期霜冻或干旱的敏感程度。研究特别关注了“气候信号不确定性”对农业决策制定的影响,例如,农民如何应对春季提前回暖后突发寒流的风险。本章还量化了灌溉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品种抗逆性不足在区域粮食损失中所占的比例。 第五章:城市基础设施的气候韧性与“热岛”效应叠加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地区成为极端天气事件(尤其是高温和内涝)的主要受害者。本章分析了城市热岛效应如何放大极端高温事件的健康风险。通过遥感数据与城市规划参数的集成分析,本章识别了城市中“热点”区域的地理分布特征,并提出了基于绿色基础设施(如屋顶绿化、透水铺装)和精细化热力学模型的中尺度降温策略。同时,本章也评估了极端降水对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带来的挑战,并讨论了“灰色”工程与“绿色”生态防洪方案的兼容性。 第六章:气象灾害的经济损失评估模型与政策含义 本章超越了直接的财产损失记录,构建了一个包含直接损失、间接损失(如供应链中断、生产力下降)和长期恢复成本的综合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本章对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如干旱与洪水)的经济冲击路径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本章讨论了气候风险定价机制(如气候保险、灾害债券)在促进风险转移和激励减灾投资中的作用,并为政府间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提供了量化依据。 第三部分:预警系统优化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最新的科学认知转化为有效的灾害管理实践。 第七章:从数值预报到影响预报的转型 本章探讨了现代集合预报系统(Ensemble Forecasting Systems)在提高极端天气事件概率预报准确性方面的进展。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预报技能评分”将基于物理量的预报信息,转化为具有明确社会影响的“影响预报”(Impact-Based Forecasting)。研究展示了时间尺度差异(从短临预报到季节性展望)对不同决策者(如应急管理者、交通部门)信息需求的匹配策略。 第八章: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协同预警与响应 气象灾害的连锁反应要求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和部门壁垒。本章分析了跨省域洪水预警的协调难题,以及在电网、交通运输和医疗系统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响应协议的必要性。本章引入了基于信息论的灾害信息传递效率模型,旨在优化预警信息从气象部门到最终用户的“最后一公里”传递过程,减少信息失真和响应延迟。 第九章:社区参与的气候适应规划与“自下而上”的韧性构建 本书最后强调,有效的适应战略必须植根于当地社区。本章通过多个地理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气候敏感性地图绘制、风险感知调查以及本土知识的整合,构建“自下而上”的气候适应规划体系。成功的案例表明,增强社区在灾害准备、早期疏散决策中的自主权,是提升社会整体韧性的关键要素。 --- 本书的贡献在于: 它不再仅仅记录“发生了什么”,而是系统性地探讨“为什么会发生得更糟”以及“我们如何能更好地准备和适应”。它为气象科学、环境工程、经济管理和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以应对二十一世纪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总觉得案头得备着几本权威的工具书,以防不时之需。我更看重的是它作为“参考手册”的实用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追溯历史数据或特定年份的极端事件记录来佐证当前的分析模型。因此,我特别留意了这本书在数据检索方面的便利性。如果索引编排得当,查找特定月份或特定类型的灾害记录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检索不便,再多的数据也只能成为负担。从封面和封底的简单信息来看,它似乎更侧重于年度总结的宏观叙事,我更希望内部的章节划分能够细致到足以支持快速定位。这类书籍的价值,正在于它能否在关键时刻成为你的“定海神针”,提供稳定、可靠的基准信息。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与时间赛跑的专业人士来说,效率就是一切。

评分

我这次购书的动机比较特殊,是受一位前辈推荐的,他强调这份年鉴在研究历史气候模式变迁时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我个人对那种带有强烈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不太感冒,我更偏爱纯粹、客观的现象记录。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那种典型的官方出版物的严谨作风,没有多余的花哨,一切以信息传达为核心目的。这种风格对于需要进行严肃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反而是最理想的。它像一块坚实的基石,支撑着上层的理论构建。我尤其期待其中对灾害成因和影响范围的量化描述,希望不仅仅是“发生了什么”,更要有“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入分析支撑。如果能辅以高质量的卫星影像或地面观测图谱,那就更完美了。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时间去沉淀和消化的知识体系,它不是用来快速消化的零食,而是需要细嚼慢咽的主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肃又不失典雅的气质,非常符合它作为一部年鉴的身份。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作为一名气象爱好者,我一直对这类系统性的资料汇编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往往是了解一个领域过去一年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资料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图表和文字的穿插安排得当,使得即便是面对大量专业数据,阅读体验也并不算枯燥。特别是那些图示化的信息,能让人在第一时间抓住关键趋势。虽然我暂时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内容,但仅凭这第一印象,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制作水准就已经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好感,感觉它会是一份值得长期保留和参考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快消式的阅读材料。希望其内部的数据索引系统也能像外观一样高效实用。

评分

最近刚开始接触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手头急需一份扎实的基础资料来梳理过去几年的宏观背景。我对这种年鉴类的出版物总是抱有一种近乎痴迷的态度,因为它们像是一个时间胶囊,凝固了特定年份的行业全貌。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所涵盖的时间跨度以及资料来源的权威性。好的年鉴,其价值不仅在于罗列数据,更在于数据背后的系统性梳理和专业解读。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比如从区域差异到特定事件的深度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堆砌数字。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来看,似乎涵盖了多个层面的信息,这让人对后续的挖掘工作充满期待。它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但它以一种更深沉、更具穿透力的方式吸引着每一个渴望洞察事物本质的读者。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资料的丰富程度,光是翻阅这些密密麻麻的标题,就已经让人感受到一年份气象记录的浩瀚工程。

评分

作为一名气候学领域的新晋研究人员,我深知“脚踏实地”的重要性,而这些年度汇编正是我们了解“脚下大地”如何运作的基础。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年度“体检报告”,记录了地球大气系统在过去一年间的运行状态和出现的主要“病症”。我更关注的是那些异常信号和长期趋势的微小变化,因为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波动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细致的区域性数据,以便我能将我的研究课题与宏观环境变化联系起来。阅读这类书籍,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它考验的不是你的阅读速度,而是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过去一年的自然力量进行一次深度对话。它带来的知识积累是缓慢但极其稳固的,为未来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