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讨论了人内心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汉译经典:我们内心的冲突》系霍尼的成熟之作。
我们的内心容纳着各种矛盾冲突,既是痛苦,也是才能,只有当你愿意承受打击的时候,才能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苏苓
以这种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虐待狂的人不能不诋毁他人。我们现在也能够明白了,患者的逻辑正是一种强迫性的、常常还是盲目的倾向,即要改造别人或至少改造他的伙伴。由于他自己达不到他的理想,他的伙伴必须达到才行。他将对自己的无情的恼怒发泄到伙伴头上,尤其是对方显然有违于那种理想化意象时。施虐者有时会自问:“我为什么不停止对他的干预,让别人自行其是?”但是,显然这种合乎理性的思想不能左右他的行动,因为内心的冲突还在进行并被外化。他通常把施与伙伴身上的压力合理化为“爱”或“关心伙伴的成长”。无需赘言,这并不是爱。这也不是旨在使伙伴依照自己的天性,遵循自己的规律得以发展。事实上,施虐者强加在受虐者身上的,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目的,即实现施虐者自己的理想化意象。他为了排除自卑而发展起来的自以为是的态度,使他有一种自鸣得意的信心,去达到他的目的。
理解了这种内心的斗争,我们就更能透视虐待狂症状所固有的另一个更普遍性的因素了:这因素就是报复性。这种报复的倾向像毒汁一样浸透了他人格中的每一块细胞。他必须是报复性的,因为这样才能把强烈的自卑赶出内心世界。由于他的自以为是使他觉得麻烦苦恼不应该与他沾边,所以他便认为那是别人亏待了他,害苦了他;由于他不明白自己沮丧失望的根源在自己内心,他自然把责任归咎于他人。在他看来,是别人毁坏了他的生活,他们必须作补偿,必须自食其果。正是这种因素,窒息了他内心所有的同情和怜恤。为什么我要同情那些毁了我生活的人?何况他们过得比我快活!在针对具体不同的个人时,他的报复欲望是有意识的。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这是一种浸透了他整个人格的病态倾向。
我们对虐待狂倾向的人进行了这样的观察以后,看到了他是这样一种人:因为他感到自己被别人排斥在外,注定倒霉,于是便倒行逆施,盲目地将报复性恼怒发泄到别人身上。我们现在也懂得了,他通过使别人不幸,试图缓解自己的痛苦。但这还不是全部解释。单是破坏性趋势还不能解释这么多虐待狂表现所特有的那种忘乎一切的追求。必定还有某些更肯定的好处,某些对施虐者来说意义重大的好处,才驱使他有那一切表现。我们这样说,似乎与我们先前的断言有矛盾,即先前认为虐待行为是丧失希望后的产物。一个不再怀有希望的人怎么还能够有所希望,有所追求,而且是以这样的执着与狂热进行追求呢?然而事实是,患者主观上认为,他不仅平息了难以忍受的自我鄙视,同时还给自己造成了一种优越的感觉。当他铸造别人的生活模式时,他不仅获得一种令他鼓舞的权力感,还找到了一种自己生活的替代意义。当他在情感上利用别人时,他为自己提供了一种代偿性感情生活,这大大减弱了对自己的贫乏空虚的感受。当他击败别人时,他得到了一种胜利的兴奋,这自然使他忘掉了自己可怜的失败。这种对复仇性胜利的渴求,也许是他最强大的动力。
……
这本书的重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踏实感,这在我看来是判断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它不像那些轻薄的杂志,读完就丢弃了,这本书似乎是为长久的陪伴而准备的。我通常会在阅读前检查一下它的气息,这本书散发出的那种干燥、略带霉香的纸张气味,立刻激活了我对深度阅读的渴望。 我注意到它的封面设计非常大胆,采用了大面积的留白,辅以一两处精炼的图形元素,这种留白艺术的处理,使得书籍在视觉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它不急于告诉你一切,而是留给你想象的空间。这种克制的设计哲学,让我推测书中的内容或许也充满了留白和暗示,需要读者自己去填补和体悟。 内页的纸张似乎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它既有足够的硬度来支撑厚重的文字内容,又不会因为反光而刺伤眼睛。书页的边缘处理得非常圆润,不像一些廉价书籍那样锋利,这无疑提升了翻阅时的手感。我喜欢这种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用户体验的关怀,它意味着作者和出版方都希望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之中。 章节的划分和标题的呈现方式也很有意思,它们没有采用常见的粗体加大字号的方式来强调,而是通过一种更为微妙的字体变化和缩进来实现层级关系。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稍有分神就可能错过重要的逻辑衔接点。这无疑是一次对阅读耐心的挑战,也是对思想深度的考验。 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内敛而有力”。它不靠华丽的外表来吸引人,而是依靠其扎实的构造和沉静的气场来留住读者。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种不同于日常阅读的、更加需要思考和咀嚼的体验,它似乎在邀请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
评分拿到这本厚厚的书,第一感觉就是扎实,那种油墨特有的味道扑面而来,清晰地勾勒出一种久违的阅读期待感。我立刻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带着时代印记的色调,仿佛轻轻一碰,就能触碰到上个世纪的尘埃。书的纸张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白纸,而是略微泛黄的米白色,让眼睛在长时间阅读时能保持舒适。它散发着一种沉稳的气息,让人明白这不是一本用来消遣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坐下来,静下心来细品的“著作”。 我习惯于在阅读前仔细端详书籍的装帧细节,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几乎无可挑剔。书脊的文字采用了一种低调的凹凸压印工艺,即使不打开,也能感受到它文字力量的沉淀。书页的裁剪非常精准,装订得也十分牢固,这让我对它的耐读性充满信心,我可以放心地反复翻阅,而不用担心书页会松散。这种对手工质感的追求,在当今的批量生产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代表了一种对阅读本身价值的坚持。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每一页的文字密度适中,段落之间的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阅读过程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拥挤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似乎在字体选择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字体的笔画粗细和间架结构都非常平衡,既有古典的优雅,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让文字从纸面上“跳”出来,直击读者的心扉。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侧边设计也颇具匠心。侧面折口处有一种微妙的纹理,这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设计元素,但它让整本书的触感更加丰富。这让我联想到,内容本身可能也是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阅读一本精心制作的书,就像是进行一场精心策划的探险,每翻开一页,都是一次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我期待着在文字中寻找到那种作者精心铺设的逻辑链条和情感线索。 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都给予了读者极高的反馈。它不需要花哨的插图或引人注目的装饰来吸引眼球,仅凭其扎实的用料和严谨的工艺,就足以让人心生敬意。我个人认为,一本好书首先应该是一件美好的物品,能够让人愿意珍藏和反复摩挲,这本书完全符合我的标准,我非常期待深入挖掘其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色彩的搭配充满了复古的韵味,那种淡淡的黄褐色调,仿佛能让人闻到纸张散发出来的油墨香,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那个年代。我一直很喜欢这种有历史感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载体,更像是一个时光胶囊。 书脊的烫金工艺处理得非常精致,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奢华的光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这绝对是本好书”的心理暗示。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书页的切口平整得令人愉悦,可以看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立刻就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里面到底蕴藏了怎样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它不像那些轻飘飘的平装书,随便塞进包里就完事了,这本书需要你郑重对待,需要你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泡上一杯热茶,用心去品读。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其实也预示着内容本身或许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分量。我非常期待它能带给我阅读上的那种纯粹的享受,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如今快餐文化很难给予的。 从装帧的整体风格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向经典致敬,用一种非常传统且考究的方式来呈现内容。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极简设计,反而选择了那种繁复却不杂乱的排版,大量的留白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我猜测作者或译者对待文字的态度也是极为审慎和尊重的,不会轻易地放过任何一个可以精炼表达的机会。这对于我这种阅读偏好比较传统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最后要提的是,这本书的开本选择得非常合理,既方便手持阅读,又保证了字体和行距的舒适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这种对读者体验的关怀,常常被很多现代出版物所忽略,但这本书显然没有忘记。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感官盛宴。
评分这本新得的书籍,其朴实无华的封面设计,反而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的沉静力量。它不像那些追求时尚的出版物那样色彩斑斓,而是采用了一种近乎素描般的单色调,仿佛在暗示,真正的力量不需要外在的喧嚣来粉饰。我喜欢这种克制的美学,它将读者的注意力完全引向了核心——文字本身。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内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纹理,这种质感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仿佛回到了手抄本盛行的年代。书中的字迹印刷清晰,墨色浓郁而不板滞,每一个汉字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打磨才最终定稿。阅读体验上,这种选择避免了现代印刷品常见的油墨反光问题,让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放松。 这本书的开本相对适中,既不至于太大而显得笨重,也不至于太小而显得局促。它完美地平衡了便携性和阅读舒适度。更让我惊喜的是,书籍的装订方式似乎采用了传统的手工锁线工艺,这不仅使得书本可以平摊在桌面上而不必费力按住,也大大增加了书籍的耐用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在我看来,是对读者时间的一种尊重。 我仔细观察了页码的设计和章节的分割。页眉和页脚的留白区域虽然简洁,但设计得非常巧妙,与正文的布局形成了和谐的对比。章节的过渡没有使用任何花哨的装饰性分隔符,仅仅是通过清晰的标题和适当的空行来实现,这种极简主义的处理,反而凸显了内容本身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这让我对作者叙事节奏的把控充满了好奇。 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物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从纸张的选择到墨水的运用,从装帧的坚固到排版的疏朗,每一个环节都透露出一种匠人精神。我仿佛已经能预感到,接下来的阅读之旅将会是一次严肃而丰盛的精神饗宴。
评分初次接触到这本著作,最先吸引我的是它那跨越时代的封面设计。它没有使用任何现代流行的视觉元素,反而采用了那种老派的、略显粗粝的印刷风格,色彩的饱和度不高,给人一种仿佛刚从旧书店的角落里被发现的惊喜感。这种设计语言,无疑是在向那些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文学致敬,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敬畏之心。 翻开书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印刷质量的苛求。墨迹的着色极其均匀,即便是最小的标点符号也显得饱满而清晰。我甚至能通过指尖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细微起伏,这是一种高级的触感,告诉我这不是一本可以快速消费的读物。这种对物理形态的极致追求,常常意味着内容本身的重量和分量同样不可小觑。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非常注重阅读的节奏感。文字的行距和字间距经过了精心的计算,营造出一种舒展而又紧凑的阅读空间,既保证了阅读的连续性,又不会让读者感到压迫。我发现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没有突兀的停顿,这暗示着作者在构建叙事或论述结构时,采用了高度连贯和逻辑严密的思路。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装帧工艺显示出一种对“长久保存”的期许。书页之间粘合得非常紧密,侧面看去,书脊的线条平直有力,丝毫没有散架的迹象。这种坚固耐用的制作方式,让我愿意将它纳入我的“常读系列”,随时可以取阅,而不必担心它会因为过度翻阅而损毁。它提供了一种与书本建立长期亲密关系的可能。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视觉到触觉,都传递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阅读体验的深思熟虑。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有力量的气场,让我确信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智者,即将向我展开一段深奥的对话。我非常期待被它引领入一个全新的思考维度。
评分心理学
评分能用券300-100也很不错了,yeah~
评分纸质很好,正版无误。一百块钱的购买力还真是强。
评分希望自己能够沉下心来,多看看。
评分物流不错,挺快。其他也不错。
评分书很薄,但深刻,多看几遍。
评分简单简洁别致的文风。有自己风格的女作家
评分我们内心的矛盾来自于哪里呢
评分还没开始看,哦吃了好多书。慢慢来吧,心理学,经济学,博弈论,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