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主要论述了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福利国家的社会学:全球化、个体化与社会政策》从现实中存在的福利国家出发,通过探讨它们的非明示的目的来明确福利国家赖以存在的价值,以全球化为背景,论述了各国福利体制的应对模式及其未来,尤其对日、韩等东亚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治理议题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社会契约”概念的重塑。在个体化趋势下,传统的“公民身份”与“社会权利”之间的绑定关系正在松动,这本书似乎尝试描绘出一种新的、更具流动性和脆弱性的社会成员身份。如果作者能提供足够有力的论据证明,这种个体化并非完全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制度压力和市场逻辑共同塑造的产物,那么它就能有效地反驳那些过度强调个人责任的保守主义论调。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代际公平的论述,即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革新等长期挑战时,现有的福利国家框架如何保障未来世代的利益。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在一个更加原子化的社会中,我们如何维系必要的社会团结和相互依赖感,而这种维系机制,显然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福利转移支付来实现。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现实的关怀。我最近读了不少关于社会政策和全球化对本土社会结构影响的著作,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福利国家衰落或转型的宏观叙述上,更重要的是,它似乎深入到了“社会学”的肌理之中,去探究这些宏大趋势是如何重塑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特别是“个体化”这个概念。我个人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全球化的压力与福利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并最终落脚到个体如何在新的社会契约下重新定义自身的责任和权利。很多文献都指出了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但鲜有能如此清晰地勾勒出,在财富分配日益不均的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从一个集体风险共担的机制,逐渐转向一种更强调个人能动性的“责任经济学”。如果这本书能有效整合这些复杂的变量,并用生动的案例加以阐释,那么它无疑将成为研究当代社会结构变迁的必读书目。我尤其关注其在比较研究上的建树,看看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捕捉不同路径的差异性,而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个普适性的理论框架。
评分初翻开这本厚重的著作,首先被其严谨的论证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没有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福利国家理论自二战后至今的演变脉络,这对于理解当代政策困境的根源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对“社会政策”的定义似乎超越了传统上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范畴,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权力关系和文化变迁的场域中进行考察。特别是关于“个体化”的讨论,如果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劳动市场结构性变化——比如零工经济的兴起、职业生涯的碎片化——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直接触及到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展示,当社会安全网变得更加稀疏时,个体如何被迫承担起更多的经济不确定性,以及这种压力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政治参与和社会凝聚力。这种对微观经验与宏观结构之间动态张力的捕捉,正是优秀社会学作品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外及内的逻辑:从宏大的全球经济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国家层面的政策选择,最终落脚于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主观能动性与被动接受性之间的张力。我尤其赞赏作者对“社会政策”这一词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偏见的剖析。它似乎提醒我们,政策的制定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特定历史阶段权力博弈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在全球资本无国界流动的今天,国家主权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的能力是否被极大地削弱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在哪里?它是否必须转向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组织、社区网络)的参与?这本书的学术深度保证了其不会给出简单化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引导读者去解构看似稳固的社会制度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和解构的,这对于任何试图理解当代社会危机的人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在我看来,是非常典型的欧洲大陆学派的严谨与思辨性,读起来需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它不像某些英美社会学那样强调实证数据的详尽展示,而是更侧重于概念的提炼和批判性反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全球化”这一维度时的审慎态度,他没有将全球化视为一个单一的、压倒一切的外部力量,而是探讨了国家政策如何选择性地响应或抵抗这种压力,从而塑造了各自的福利模式。这种对“路径依赖”的强调,使得对不同国家社会政策的比较分析更具说服力。此外,书中对“福利”的内涵的扩展——比如对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的考量——也为理解当代社会不平等提供了新的工具。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挑战读者思维定势的书籍,它要求我们跳出对福利国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判断,转而关注其在复杂系统中的功能与失调。
评分书可否一起评价,一本一本的,累死啦
评分另注:
评分物美价廉好东东,值得购买
评分北欧福利国家改革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路径是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投资战略,射虎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新自由主义的路径则强调自由化与国家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处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则采取劳力减少的路径,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
评分转自豆瓣前言 序章 什么是福利国家? 1 福利国家的社会学 2 作为国家目标的福利国家 3 作为给付国家的福利国家 4 作为规制国家的福利国家 5 资本制与父权制 6 分析图式Ⅰ 社会变迁与福利国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 第一章 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互动 1 福利国家与福利社会的关系 2 福利国家论的谱系:三种范式 3 福利国家论的新境地 4 福利社会论的谱系:不幸的历史 5 福利社会论的新境地 6 团结与承认的辩证法 第二章 福利体制之间的主导权竞争 1 1980年代:福利国家的危机与繁荣 2 1990年代的新保守主义战略 3 1990年代的新法团主义战略 4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形成 5 英美模式与欧洲模式的主导权竞争 6 小结 第三章 全球化与福利国家 1 什么是全球化? 2 劳动的移动与社会政策 3 资本的移动与社会政策 4 全球主义的社会政策 5 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政策 6 世界主义的社会政策 第四章 个体化与福利国家 1 两种不同的个体化 2 个体化的诸侧面:自立与排斥 3 个体化的归结:重组与融合 4 21世纪型福利国家的出现Ⅱ 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第五章 日本的福利国家体制 1 从日本式福利社会论出发 2 去政治化的福利政治 3 国民负担的魔咒 4 护送船队方式的悖论 5 转型期的日本福利国家体制 第六章 福利东方主义的终结:韩国福利国家性格争论的教训 1 韩国福利国家性格争论 2 争论的构架 3 福利国家研究中的东方主义 4 全球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5 国际比较的方法论 6 从比较研究角度看韩国和日本的福利国家 第七章 福利体制论与东亚世界 1 对东亚世界的两种研究方法 2 超越福利东方主义 3 福利体制论的解释范围与局限性 4 福利体制争论的终结 第八章 福利国家的形成与国际环境 1 福利国家的形成因素 2 英国——内嵌式自由主义 3 日本——福利国家的危机 4 韩国——全球资本主义 5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 终章 市民权的结构转变 1 问题的所在与范围 2 市民权的内涵与外延 3 市民权的广度与国民国家的形成 4 市民权的深化与福利国家的形成 5 福利国民国家的变迁与市民权的局限性 6 国家主义与同化主义的局限性参考文献索引译者后记
评分另注:
评分值得一读的好书,个人尊敬的老师推荐一读,对个人思维及思考问题有着影响,可以拓展视野,提升个人素养····
评分北欧福利国家改革采取的斯堪的纳维亚路径是转向积极的劳动力市场,社会投资战略,射虎服务扩张和性别平等化;新自由主义的路径则强调自由化与国家解除管制,并以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弹性化来处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欧陆保守主义的福利国家改革则采取劳力减少的路径,鼓励提早退休,让年轻人能进入劳动力市场以缓和失业问题。
评分比较专业的书,不错,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