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伽森狄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笛卡尔
  • 沉思录
  • 西方哲学
  • 认识论
  • 形而上学
  • 理性主义
  • 怀疑主义
  • 现代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1358
商品编码:1079819841
出版时间:1963-03-31

具体描述

作  者:(法)伽森狄 著作 庞景仁 译者 定  价:12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63年03月31日 页  数:9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011358 译者序
伽森狄: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
伽森狄致笛卡尔
对《沉思》的诘难
关于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对《沉思第二》的诘难
关于人的心灵的本性,以及它是比物体更容易认识的
对《沉思第三》的诘难
关于上帝,以及上帝存在
对《沉思第四》的诘难
关于真理和错误
对《沉思第五》的诘难
关于物质的东西的本质以及上帝的存在
对《沉思第六》的诘难
关于物质的东西的存在,以及人的心灵和肉体的实在区别
译后记

内容简介

伽森狄是十七世纪法国有名的哲学家,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的前驱。他的《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一作,反对笛卡尔的唯理论,并提出了他自己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伽森狄和笛卡尔的论战,并未取得胜利。然而在进一步反对经院哲学,把哲学思想向前推进,同时为18世纪较完备的法国唯物主义作了准备上,他的功绩是很大的。本书是伽森狄的主要著作,也是研究西方哲学目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复杂斗争的重要文献之一。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一场关于理性、感知与实在的深度对话 勒内·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无疑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沉思式写作风格,深入探究了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企图为人类知识奠定一个坚不可摧的基石。然而,正是这块被奉为圭臬的基石,却在后世哲学家们的审视与质疑中,显露出种种裂痕。本书《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并非是对笛卡尔思想的简单颠覆或全盘否定,而是秉持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对《沉思集》中的核心论证、核心概念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哲学结论,进行一场更为精细、更为深入的梳理与辩驳。 本书的创作初衷,源于对笛卡尔哲学体系内部逻辑的审慎考察。笛卡尔的哲学旅程始于“方法式怀疑”,他试图通过怀疑一切可疑的信念,来寻找那个绝对确定、无可置疑的真理。这一过程最终导向了那个著名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似乎为个体自我意识的确定性提供了铁证。然而,从“我思”出发,如何才能跃升至对外部世界、乃至上帝存在的确信?这其中存在的论证鸿沟,正是本书所要着力剖析的焦点。 一、从“我思”到“身体”:感官经验的困境 笛卡尔的“我思”论证,成功地确立了思维主体的存在。然而,一旦我们承认了“我”的存在,随之而来的便是关于“我”是什么的追问。笛卡尔将“我”定义为“一个思的东西”(res cogitans),一个缺乏延展性、物质性的纯粹精神实体。这一定义,似乎将我们从感官经验的欺骗性中解脱出来,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书将首先审视笛卡尔如何试图从纯粹的精神实体,过渡到对具有物质属性的“身体”(res extensa)的认识。笛卡尔认为,我们对身体的认识,是通过感官获得的。然而,感官经验是不可靠的,它常常会欺骗我们。笛卡尔的“恶魔”假设,便是他为处理感官经验不可靠性所设下的极端挑战。那么,当恶魔被排除,我们又凭何确信我们所感知的身体,以及由身体构成的外部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本书将深入探讨笛卡尔关于“清晰而明确的观念”(clear and distinct ideas)的辩护。他认为,那些清晰而明确地呈现在我们心灵面前的观念,是值得信赖的。然而,“身体”的观念,是否真的如“我思”一般,具有如此绝对的清晰与明确?我们对身体的感知,例如其大小、形状、颜色、声音等,是否仅仅是心灵的“观念”,而非实体本身的属性?本书将追溯笛卡尔关于形质(extension)的概念,并分析他如何试图将形质理解为身体的本质属性,以此来抵抗怀疑的侵蚀。 我们将质疑,笛卡尔是否过分简化了感官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身体的认识过程。身体并非仅仅是“可延展的东西”,它还包含了触觉、痛觉、运动感等一系列复杂的体验。这些体验,是否也能被还原为清晰而明确的观念?本书将引入现象学式的视角,探讨笛卡尔的二元论在解释身心关系时的局限性。我们是否可以将身体的感知,仅仅视为一种纯粹的精神构造,而忽略了身体本身在经验世界中的能动性? 二、上帝的存在:论证的循环与逻辑的断裂 在确立了自我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可能性之后,笛卡尔将目光投向了上帝。他相信,只有上帝的存在,才能最终保证我们所认识到的真理的确定性,尤其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然而,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历来是其哲学中最受争议的部分。 本书将逐一考察笛卡尔提出的几种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包括: 观念论证: 我们心中存在一个关于完美无限的上帝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必然源于一个真正完美无限的实体,即上帝本身。 本体论论证(变体): 既然“完美”包含“存在”,那么一个完美的实体必然存在。 因果论证: 我们自身的不完美,推导出我们自身的存在必然有一个更完美的原因,这个原因最终指向上帝。 本书将对这些论证进行严密的逻辑分析,并提出质疑。例如,关于观念论证,我们是否可以肯定,一个观念的产生,必须源于其观念的对应实体?我们心中关于“无限”的观念,是否就必然意味着一个实际存在的无限实体?本书将援引后世哲学家对这些论证的批判,例如对“完美”概念的歧义性,以及对因果链条无限倒退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重点剖析笛卡尔在论证中的潜在循环。他似乎在使用“清晰而明确的观念”的确定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而又在后面使用上帝的存在来保证“清晰而明确的观念”的确定性。这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使得他的论证显得不够独立和有力。 我们将深入分析笛卡尔的“保证者”功能。他认为,上帝是最终的保证者,确保我们所清晰明确地认识到的,都是真实的。然而,如果上帝本身的存在,是通过一个非循环的、完全独立于“清晰而明确观念”的论证来确立的,那么这个论证的强度是否足够?如果上帝的存在论证本身存在瑕疵,那么整个笛卡尔体系的基石是否就会动摇? 三、二元论的困境:心物如何互动? 笛卡尔的物质实体(res extensa)与精神实体(res cogitans)的彻底区分,构成了其哲学体系的另一核心。这种严格的二元论,虽然为区分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精神世界的哲学探讨提供了便利,但也引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心物如何能够互动? 如果精神是无形的、非物质的,而物质是占据空间的、可被量化的,那么两者之间如何能够发生影响?笛卡尔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松果体”(pineal gland)作为心物交汇的假说。然而,这个假说并未能令人信服地解决心物互动的根本问题。 本书将着重探讨笛卡尔二元论在解释诸如意志对身体的支配、身体对心灵的影响(如疾病、情绪)等日常现象时的无力感。我们将分析,为什么“松果体”的解释显得如此牵强,而无法真正回答“如何”的问题。 我们将引入其他哲学家的观点,例如斯宾诺莎的一元论(中性实体)、莱布尼茨的单子论(预设和谐),以及后来的行为主义、同一论等,来对比笛卡尔二元论的局限性。本书将探讨,是否真的存在两个如此根本不同且互不相干的实体,抑或它们只是同一实在的不同侧面,或者是由更根本的结构所产生的不同现象? 我们将质疑,笛卡尔的二元论是否受到了当时科学(特别是机械论)的过度影响,将物质世界过于机械化,而忽视了生命、意识等更为复杂和动态的维度。我们对身体的认识,是否也需要超越纯粹的“可延展性”概念? 四、语言、感知与“常识”:对普遍理性的审视 笛卡尔的《沉思集》以其高度抽象和理论化的语言著称。然而,在追求绝对理性的过程中,他是否也忽视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常识”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将考察,笛卡尔的“清晰而明确”的观念,是否真的能够摆脱语言的限制。语言本身就充满了歧义和约定俗成,我们对概念的理解,往往受到语言结构和文化语境的影响。那么,当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述“我思”、“身体”、“上帝”等概念时,我们是否真的能够达到绝对的、不受干扰的清晰? 本书还将探讨,笛卡尔对“常识”的某种程度的排斥。他认为,常识中的许多信念是未经审视的,因此是不可靠的。然而,正是这些常识性的信念,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完全抛弃常识,而仅仅依赖于抽象的理性推导,是否会让我们脱离真实的生活,甚至犯下更为根本的错误? 我们将审视,笛卡尔所推崇的“普遍理性”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性。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于“理性”和“真实”的理解,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他的哲学体系,在多大程度上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产物,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普世地接受? 结论:一场永恒的对话 《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旨在通过一场深入细致的对话,重新审视笛卡尔哲学中的关键环节。本书并非要彻底否定笛卡尔的贡献,相反,正是因为笛卡尔哲学的深远影响,我们才更有必要对其进行审慎的批判性反思。通过对笛卡尔论证的细致拆解,我们并非要寻找他哲学中的“错误”,而是希望展现出哲学思考的动态性和不断演进的特性。 笛卡尔的《沉思集》犹如一个巨大的思想熔炉,从中提炼出了关于自我、世界和实在的深刻洞见。本书的诘难,则如同在这一熔炉中进行的二次冶炼,旨在去除其中的杂质,深化我们对这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最终,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答案,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到这场关于理性、感知与实在的永恒对话之中。这,正是《对笛卡尔<沉思>的诘难》的真正意义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不在于它是否彻底“推翻”了笛卡尔——坦白说,在哲学史上,彻底推翻任何一位大师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其“重置”了我们对经典的阅读姿态。以往,我们或许将笛卡尔视为一个必须顶礼膜拜的偶像,而这本书则像是一面高精度放大镜,让我们看清了这位偶像身上那些细微的、因时代限制而产生的“瑕疵”。作者的文字风格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流露着一种近乎戏谑的幽默感,尤其是在对比笛卡尔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人类经验的巨大落差时。这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反而使得核心的批判更具穿透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能让你深思,又不至于感到疲惫的佳作,它成功地将一场严肃的哲学对话,转化成了一场激动人心的智力冒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认识论和自我问题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哲学爱好者,我最大的困扰一直是,许多严肃的哲学论著读起来太过沉闷,让人难以坚持。但这部作品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的节奏掌控得非常好,时而激昂,时而沉思,阅读起来酣畅淋漓。作者在批驳过程中,常常会插入一些历史的参照或对当代科学成果的隐晦提及,这使得讨论的语境大大拓宽,让读者感觉这场对笛卡尔的“诘难”并非孤立的文本游戏,而是关乎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世界的重大议题。特别是书中探讨“身心二元论”的部分,作者没有陷入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泥潭,而是通过对“感性经验”的重新评估,试图为笛卡尔的僵局提供一个更为柔性的出口。这种开放式的收尾方式,非常高明,它承认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作者超越简单批判的学术胸襟。

评分

这本新出版的哲学著作,以一种近乎挑衅的姿态,直面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老实说,我最初抱着十二万分的怀疑去翻开它的,毕竟,谁敢轻易撼动那个被奉为现代哲学基石的堡垒呢?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他们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逐条驳斥的传统学术写法,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穿透力的叙事方式。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风险的辩论场,作者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剑客,精准地找到了笛卡尔论证体系中那些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暗藏裂痕的接缝处。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令人兴奋的,它强迫你重新审视那些你以为已经了然于胸的“我思故我在”的推导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普遍怀疑”这个前提的处理,他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逻辑游戏,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怀疑姿态背后的本体论预设,并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彻底的怀疑是否必然导向一个同样彻底的、孤立的自我?这种对基础的釜底抽薪,无疑会让许多习惯了经典解读的读者感到不适,但恰恰是这种不适感,证明了它在思想上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力。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摒弃了那种晦涩难懂的学院派腔调,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智者,用近乎散文诗的笔触,缓缓剖开一个哲学迷宫。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尤其是在描述笛卡尔如何构建其认知大厦时,那种精细入微的心理描摹,让人仿佛亲眼目睹了一场思想的建筑工程。然而,这种优美的文笔之下,却隐藏着冰冷的、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批判。例如,书中对“清晰分明”这一标准的重新定义,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再仅仅是一个主观感受的描述,而是被置于更宏大的知识论框架下进行考察,作者巧妙地引入了语言学和社会建构的视角,使得那个曾经光芒万丈的笛卡尔标准,一下子变得黯淡且充满瑕疵。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提供一个全新的、无可辩驳的替代方案,而在于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让我们开始警惕那些自以为是的“绝对确定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精妙,它像是一部层层递进的悬疑剧。开篇并未急于直击要害,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来“理解”笛卡尔的处境,这让读者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接下来的挑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上帝存在证明”那部分的分析。传统上,许多评论要么完全忽略这个环节,要么草草带过,认为它是逻辑上的败笔。但这位作者却将其视为整个体系的“阿喀琉斯之踵”,他们没有用陈旧的形而上学论据去反驳,而是从笛卡尔自身对有限性的理解入手,指出其论证的内在矛盾——一个声称要从怀疑的深渊中攀爬出来的有限心智,如何能够保证其攀爬的工具(即理性)本身不受那个被怀疑的“欺骗者”所污染?这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反制,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读完这一章,你会感觉整个心灵都经历了一次高强度的思想体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