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世民:贞观时代》是一部以大唐盛世的贞观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李世民:贞观时代》内容如下:这是一个发生在公元7世纪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只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铸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他和他身边那些男人和女人们共同演绎了那段美轮美奂的历史。他虽然贵为天子,却情同凡人;他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也承受了失落的苦涩;他有射落“天狼”的绝世武功,更能克勤克俭、文治天下;他本性刚烈,却又柔情似水;他得到了幸运,却失去了他最不想失去的;他主宰了历史,又被命运主宰;他有欢情,也有悲歌。当那些他最爱的、同时也是最爱他的人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想到了自己的归期……     
作者简介
       李大华,陕西紫阳人。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从事中国哲学、宗教与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光明日报》、《道家文化研究》、《宗教学研究》、《江汉论坛》、《开放时代》、《中国哲学史》、《广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等专业学术杂志和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已出版学术论着《岭南道教思想》、《生命存在与境界超越》、《隋唐道家和道教》(合着)、《文化艺术修养与行政能力》,主编《文化与生活方式》丛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激浊扬清
“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及李靖;敷奏详明,出纳唯允,臣不及温彦博:处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及戴胄:至于说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比起诸位大人,还是有一日之长的。
不落虚美
“自从登上皇位之后,朕每日穷心思治,未敢康宁,兢兢夕惕,时而废寝忘食。虽然位处尊高,但如履薄冰,如驭腐朽,这些都不足以俱言。只是有赖天地相助,万民同心。才出现海外无战尘、远夷臣服的局面。虽然说百姓已可家给人足,但作为君主,让人感到愧疚的事情还很多。在此情形下,怎敢急着与前代帝王的盛烈相提并论,而落个‘虚美’的名声?
非凡的事情
“权力是个红眼睛的怪物,谁只要多看它几眼,它就能给你染上,从此也变得眼红,行为就开始变得不正常了。想来如果不是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兄弟不还是好好的吗?要是那样的话,讲述小时候的故事,就不止是朕一个人了,应当是兄弟几个了。可是,皇权的争夺到了那个地步,又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布大信义
“如果小孩做错了事,我们可以惩罚他,纠正他,如果小孩做的事情,不好不坏,我们如何对待他
“……对待小孩,不能总是采取让他犯错到一定的时候,才给他算总账,而是要及时纠正他。至于做了不好不坏的事情,也许我们什么也不能做,能够做的,就是让他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知止之美
“自古富贵而知止者盖少,虽疾顿惫,犹利于进。公近引大体,朕深嘉之。欲成公美,为一代法,不可不听。
皇上的批准让这对夫妇感到兴奋。而对于红拂来说,她觉得丈夫终于成就了种“知止”的美德,这也是她一直推崇的侠客的风尚,从皇上的评价中间,她已能嗅到皇上对事情的深透的见解。
皇后之死
太宗又来到皇后的身边,看到皇后还在睡,便轻轻地坐在床旁边的椅子上,凝视着妻子。熟睡的皇后像座沉静的雕像,病魔虽然侵蚀了她的健康,但仍然没有毁灭她的美丽,她看起来依旧是那样的恬静、贤淑而坚毅,只是白皙的脸上少了往日的那份红润,只有在这点上看出皇后是生病了。她是唯一能够给他帮助的女人。但是,现在长孙皇后病到这个地步,那天听到了孙思邈的话之后,他就心里难以平静下来,也不敢想象以后的事情。
大唐律令
“国家法令,需要简约,不可以一罪而作数种条款重复处罚。朕看到现在修订的某些条款就存在这个问题。格式一多,执行的官员就不能详尽地熟记,执行起来难免生出偏差。如果产生奸诈之事,比如说,想要给人出罪,就引轻的那个条目:若想给人入罪,就引重的条目。~otlsT来,国家法令在执行中,就会失去它的度数。
封刺史的风波
房夫人看起来很激动,身体随着呼吸在起伏、颤抖,突然她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
第三部 欢情与悲歌
跋
后记      
精彩书摘
       突厥已经灭亡,其原先散落的部落,有的向北边的薛延陀归附,有的向西奔去,向唐朝投降的还有十几万口人家,如何安置这些投降过来的突厥人呢?而这个问题一开始就出现了大相径庭的意见分歧。
    朝廷里有人说:
    “北狄侵扰中国已经很久了,今天他们丧了国,并不是仰慕道德而自己归顺。请皇上把他们全部入籍,安置在衮、豫之间的空闲的地带,使他们学习耕织,如此百万数量的俘虏都可以变成耕农了。如此,可以使中国的户口有增加,而漠北地区也就空了,北方的威胁自然解除。”
    中书令温彦博进言道:
    “汉代建武帝的时候,安置投降的匈奴在五原塞之下,使其部落完整,以便作为北方的屏障。并不变革他们的风俗和习惯,从而安抚了他们,借以充实那些空虚的地方,而且向他们表示对他们无所猜忌。结果,他们始终不再作乱。如果把突厥人安置在衮、豫一带,叫他们学习耕桑,那么就悖逆了他们的本性,这不是一种包含、养育的做法。”
    秘书监魏征则说:
    “突厥世代是中国的仇人,今天他们来投降,如果不加以诛灭,那就应当把他们遣还黄河以北地区。突厥是鸟兽野心,不与我们类似,当他们虚弱的时候,就会降伏,当他们强大的时候就会背叛,这是他们的天性。再说,秦汉都是以锐师猛将攻取黄河以南地区,并在那里设立郡县,就是不愿意使匈奴人靠近中国。陛下为什么偏要以黄河以南的地区来使他们居住呢?还有,投降的人有十万多户,几年之后,繁衍翻倍,而他们却都靠近长安,那可就成了心腹之患了。”
    温彦博反驳说:
    “不是这样的。天子对于四方的夷人,如同天地滋养万物,覆冒、承载他们,使他们有保障、安全的感觉。如今突厥已经破灭,剩下的人都来归附,如果不予以哀怜,反而抛弃他们,那就不是天地之德,而且有了阻隔四夷的嫌疑。臣以为,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地方,便可使其死而生之,亡而存之,他们将世世代代地感激皇上的恩情,哪里还会叛变呢?”
    魏征则说:
    “魏朝的时候,落拓的胡人分别居住在靠近中原城市的地方,晋朝已经灭掉了吴国,郭钦、江统规劝武帝把这些胡人逐出这些地区,没有被采纳。结果,刘、石之动乱,终于倾覆了中夏。如果陛下一定要引突厥到黄河以南的地区居住的话,那就等于是养虎遗患了。”
    温彦博又说:
    “圣人之道没有不能通达的地方,所以说‘有教无类’。他们乃是一些被战争摧残剩下的人,是到了穷途末路的情形下归附于我们的,我们收养了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内地,将以礼法教育他们,以农耕训练他们,再选出他们中间的优良的人进入军队,有什么后患可担忧的?再说,汉光武帝的时候安置南单于,最终也没有叛亡。”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名为《盛唐风云:开元遗风录》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唐玄宗开元盛世及其后续的影响,与《李世民:贞观时代》的内容不重叠。  ---   盛唐风云:开元遗风录  引言:  公元八世纪,大唐帝国步入其历史的黄金分割点。贞观之治的基业已然巩固,但真正的辉煌与极致的繁荣,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本书并非回顾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而是将焦点投向了“开元盛世”——一个由雄主开拓,由群贤毕至共同铸就的时代。它不仅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光辉的篇章之一,也是大唐帝国走向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盛唐风云:开元遗风录》旨在深入剖析这一黄金时代的内在逻辑、社会结构、文化脉动以及潜伏的危机,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开元”世界。  第一部分:盛世的铸就——从“还政”到“致治”  本书将详细梳理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初期的政治智慧。开元初年,他巧妙地平衡了朝中旧臣与功臣集团的利益,通过一系列果断而务实的改革,迅速扭转了先天年间的积弱之势。  一、韦相与姚崇的黄金搭档: 重点探讨姚崇与宋璟两位宰相在开元前期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们的治国理念——强调简朴、抑制奢靡、整饬吏治——如何从制度层面为盛世奠定坚实基础。书中将分析“用人不拘一格”的用人方针如何激发了朝臣的效率,并结合史料,还原了他们对地方藩镇的初步管控策略。  二、赋税与户口的新政: 盛世的物质基础在于稳定的财政。本部分将详述唐玄宗时期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微调与优化,尤其关注度支使制度的建立及其对国家资源调配能力的影响。通过对户籍和土地丈量的重新梳理,展现国家机器的效能如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军制改革的初探:节度使的萌芽: 尽管边患威胁尚未如安史之乱爆发时那样尖锐,但本书将提前布局,分析唐玄宗初期对北方边疆的军事部署,以及设立初期地方节度使的职权范围。这一制度的设立,是国家安全体系的创新,但也为后世的藩镇割据埋下了伏笔,其初衷与后果的对比,是理解大唐兴衰的关键。  第二部分:文化与社会的巅峰:士人的黄金时代  开元盛世不仅是政治和经济的胜利,更是唐代文化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本书将从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构当时的氛围。  一、科举与士人阶层: 盛唐的精英选拔机制日益完善,诗歌成为衡量个人才华的重要标准。我们将考察科举制度对社会阶层流动的推动作用,以及盛唐士人普遍怀有的“兼济天下”的理想主义情怀。  二、长安的繁华镜像: 长安城在开元时期达到了其规模和人口的巅峰。本书将借由《唐六典》等文献,描绘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坊市制度、商业繁荣(如西市的异域商品)以及娱乐生活的细致图景。重点分析丝绸之路的畅通如何将西域、印度乃至波斯的文化元素熔铸于唐代生活之中。  三、诗歌与音乐的辉煌: 开元是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成长期,也是盛唐乐舞的黄金时代。本书将探讨唐玄宗本人对音乐的热衷(如“梨园”的创立),以及这种官方提倡如何催生了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燕乐”的巅峰形态。诗歌不再仅仅是抒发个人情怀,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讴歌与记录。  第三部分:盛极之下的暗流:隐忧的积聚  盛唐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光明耀眼,但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穿透表面的繁华,直抵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本书的后半部分将重点剖析,在李隆基日益巩固的统治下,哪些因素开始侵蚀着帝国的根基。  一、权力中心的异动: 在姚宋二位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君主的治理重心开始悄然转移。本书将分析玄宗对权力的过度集中和对外部贤臣的疏远,特别是他对朝政的“大权独揽”倾向,如何削弱了宰相集体的制衡作用。  二、边疆战略的转变与重心的东移: 随着对吐蕃、契丹等势力的压力增加,唐朝的军事力量逐渐向东北、西北地区倾斜。这一军事重心的转移,一方面保障了边境安全,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央对内地生产资源的汲取压力增大,并为后来的节度使坐大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奢靡之风的初现: 尽管开元前期力图节俭,但随着国库充盈和皇帝对享乐的追求,社会风气开始出现松动。本书将以细节描绘,展示宫廷生活和贵族阶层逐渐滋长的奢靡气息,以及这种风气对社会道德和官员作风的潜在腐蚀作用。  结语:从“天宝”到“安史”的预演  《盛唐风云:开元遗风录》的终点,将停留在玄宗后期,李隆基对杨国忠、高力士等人的倚重,以及其沉溺享乐、疏于朝政的阶段。本书的目的并非直接讲述安史之乱的爆发,而是要揭示:开元盛世的“遗风”——那些看似微小的制度漏洞、权力倾斜和文化转向——是如何一步步将一个鼎盛的帝国导向不可逆转的衰亡轨道。这是一部关于辉煌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盛极而衰的警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