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波兰斯基传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波兰斯基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克里斯托弗·桑德福(Christopher Sandford) 著,周宪 编,晏向阳 译
图书标签:
  • 波兰斯基
  • 传记
  • 电影
  • 导演
  • 文化名人
  • 20世纪
  • 外国文学
  • 人物传记
  • 艺术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807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10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波兰斯基传》以详尽的史料、精彩客观的叙述展现其充满传奇色彩,又不无坎坷心酸,且颇具争议的人生。

作者简介

克里斯托弗·桑德福(Christopher Sandford),在电影和音乐评论界已有二十多年的从业史。他是大西洋两岸活跃的作者,得到《滚石》杂志的推荐。他已经出版的传记包括“滚石+主唱米克·贾格尔、主音吉他手基思·理查德,吉他宗师艾力克·克莱普顿,摇滚变色龙大卫·鲍伊,“甲壳虫”的保罗·麦卡特尼以及硬汉派演员史蒂夫·麦奎因。而他最畅销的“涅柴乐队”主唱柯特·科本的传记正在拍成电影。克里斯托弗具有英美双重国籍,目前在美国西雅图和英国的萨利轮流居住。他已婚并有一子。
晏向阳,大学英语教师,业余从事文学翻译,中国译协会员。已出版的译著有《剖析恶魔》、《通往天堂的最后一站》、《乌鸦日记》、《时空飞侠》系列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我们希望有一些杰出的天才,把我们自己用色彩和激情展示出来,当然他们必须符合社会模式,并且能够接受可靠的管理。
——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列

我就是景观,我在表演。
——罗曼·波兰斯基

目录

第一章 导演的剪辑
第二章 希特勒时期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
第四章 “布尔什维克”男孩的奇迹
第五章 曼森家族
第六章 莎士比亚、性和超现实主义
第七章 审判
第八章 惊狂记
第九章 罗曼假日
第十章 奥斯卡

精彩书摘

尽管从一个永远的外来者的角度来“解释”波兰斯基的事业对他的传记作者来讲很有吸引力,可是我却认为事实正好相反。莎朗·塔特一位伦敦的密友回忆他们婚礼上“一些特别的事”时说,“波兰斯基说,尽管他很熟悉犹太和天主教的仪式,他个人却是个不可知论者。他和真正的宗教人士能有的共同之处就是放逐感。而这种感觉并非来自他的外国血统,而是人性本身。这种对这个星球的生活尤其是60年代的好莱坞生活深刻的陌生感,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白痴。”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波兰斯基这个名字只和两类标题联系在一起:第一类是“怪物”一词的各式变换,《环球》和《明星》杂志都用这些词来报道他因为涉嫌强奸而被捕,随后又逃跑的事件;第二类是同样丰富的资料证明他是个受害者,是那些喜欢炒现饭的、小心眼的恶棍们在试图利用美国的司法制度,很可能还和CIA有勾结。这种观点近些年来在波兰斯基移居的法国尤其有市场。(读者要是想趟这趟浑水的话,可以对照看一下米亚·法罗把波兰斯基描绘成一个“对全人类来说都很重要的勇敢的好人”和洛杉矶《事实》声称要把他阉了的社论)在这两大对立的集团中,当事人自己却悄然消失了。影迷和批评家们之所以这么积极地想从他的影片中挖掘出他生活的细节的原因之一是波兰斯基自己是如此的低调。他很少接受访问,也从来不向八卦杂志Hello!展示自己美丽的家,甚至在通过英国高等法院成功追究一次诽谤行为时也用的是录像。这可是英国司法史上第一次允许索赔人通过电视屏幕来参与庭审。
1983年,当波兰斯基坐下来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他开始这样反思:“至少从我记事开始,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总是无可救药地模糊不堪。”有些传说,比如说把他描绘成恶棍的传记会比经过他授权的流传更久,这是他无法控制的。要说波兰斯基这些年来非比寻常的成功多少和他丰富的想象力有关恐怕没人会有异议。他的角色感,以及相应的模仿技能其实源自于他早年生活中,大概是在战争期间开始的独特的凄惨经历。那时这些都是极为现实的生存手段。波兰斯基在书中提到,他们被迫搬到克拉科
夫犹太区后不久,他和一个朋友就曾假装“我们是德国孩子”,到为德国国防军军人及其家属保留的电影院里看了一次电影——这种把戏只这么用过一次,后来大多数时候用都是为了逃生。其中有一两次可能在多年后的复述中有所修饰。之后随着名誉和声望的提升,尤其是专业演出经验的积累,他为了应付各种情况而采取更加夸张、戏剧化的手法了。在他五十岁的生日之前,波兰斯基一位巴黎的同事计划在一场盛大的晚会上用一段特别的录像来让他高兴一下。这人于是花了“好几天绞尽脑汁地”来策划实施,最终却还是放弃了。“唯一可能有效的就是弄条变色龙,让它从屏幕上爬过去。”他说。
1970年,在他拍出了《罗斯玛丽的婴儿》之后,声誉达到了顶峰。再加上受他妻子和朋友被杀影响,波兰斯基拍了一部特别恐怖的《麦克白》。因为要找演员,他联系了四十一岁的新西兰演员特伦斯·贝勒。贝勒当时在《神秘博士》及其他一些电视连续剧中表现不错,但是按他自己说的,还“绝不是电影明星”。贝勒提到了波兰斯基鲜为人知而又出人意料的谦虚故事。只要是对电影有利,他其实是非常谦逊的。那次他们俩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地板上一起吃水果。“我告诉他我当时已经签了另一个合同,
”贝勒说,“罗曼答道:‘那么,我们就把你赎出来。’我跟他说那可能行不通。罗曼想了一会儿,然后说他可以大幅修改《麦克白》的时间表来凑我的档期。我觉得这样做对他来讲太不寻常了,不知是因为他真的想要我还是因为我最初拒绝了他。不管是因为哪一样,他都没有必要这么做的,尤其是以他当时的声誉。”实际上,贝勒对波兰斯基地位的看法似乎比他自己还清楚。因为后者总说他只是个“《麦克白》剧组”的普通一员。(这可不是装腔作势。)波兰斯基一生中充满了意外的转折。其中有一次,这位导演直奔一座罗马豪宅,在那儿拍摄了一部完全自我放纵的影片《什么
?》,这是一部性虐待的闹剧,就算当时70年代中期性方面极其开放的电影观众都彻底被这部影片雷倒了。
“总有一天他们会记住我的。”肯-泰南认为这就是波兰斯基敢于“肆无忌惮”的由头。这个人几乎忘了自己生活中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身份危机中。1978年,洛杉矶的检察官精英们不得不加班来确认此人的国籍。而他的另外一些档案资料,比如他的姓名,多年来也同样被证明是难以确认的,尤其是在一个能把干巴巴的“木棒”斯希科隆包装成索菲亚·罗兰,把马里奥·莫里森装扮成约翰·韦恩的行业里。根据1962年春天他提供的护照,此人出生时叫作罗基莫德·罗曼·蒂埃里·波兰斯基。他的父亲是名艺术家,显然是把原来的姓氏利亚布林改成了这个艺名。小时候,他被叫作罗姆克或者罗摩·波兰斯基,直到纳粹占领波兰,他就改名叫罗曼·维尔克,听起来像是天主教徒。青春期开始时,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别名叫“普克”,不久就被一个女朋友换成了“臭小子”。
……

前言/序言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系列:列夫·托尔斯泰传 献给不朽的灵魂,追溯那穿越世纪的文学巨擘的足迹 这部传记聚焦于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它并非仅仅是罗列生平琐事,而是深入挖掘这位俄国贵族、思想家、道德改革者和小说家如何在其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构建出横跨史诗叙事与深刻哲学思辨的宏伟文学殿堂。 第一部分:贵族的困境与早年的探索(1828-1855) 托尔斯泰的童年与青年时期,是其复杂精神世界形成的关键阶段。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贵族家庭,他继承了丰厚的遗产,但也承载了那个时代贵族阶层的精神空虚与道德重负。传记细致描绘了他在喀山大学的求学生涯,那种对既定学术体系的抵触,以及早年对赌博、奢靡生活的沉迷与挣扎。 我们跟随年轻的列夫,看他如何试图通过管理庄园来履行贵族职责,却发现制度的僵化与农奴的疾苦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随后,入伍高加索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更让他直面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真实,为日后《战争与和平》中对历史和个体的深刻洞察埋下了伏笔。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托尔斯泰以军官的身份记录下超越英雄主义的个体视角,这些早期的文字展示了他对“真”的永恒追问。 第二部分:文学的崛起与家庭的庇护(1855-1877)——史诗的诞生 这一部分详述了托尔斯泰重返彼得堡文坛后的爆炸性成长。他结识了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同代巨匠,并在文学圈中迅速确立了其独特的地位。传记着重分析了他如何从早期的自然主义描写转向宏大的历史叙事。 重点剖析了《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历程。这部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的作品,并非一蹴而就。传记揭示了托尔斯泰在构思这部包罗万象的巨著时,如何搜集历史资料,如何塑造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安德烈·博尔孔斯基这两个充满探索精神的灵魂,以及他如何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描绘,阐释了他对于历史决定论与个人意志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小说中对家庭生活、贵族沙龙、田野劳作乃至战场惨状的细致入微的描绘,都与托尔斯泰本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实践息息相关。 1862年,与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的婚姻,为托尔斯泰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家庭环境,也为他日后更激烈的精神探索提供了基石。传记探讨了这段婚姻的复杂性——既是创作的强大助力,也因两人在生活哲学上的巨大分歧,最终成为晚年悲剧的根源。 第三部分:精神的剧变与“托尔斯泰主义”的形成(1878-1900) 1870年代中期,托尔斯泰经历了被他自己称为“精神上的复活”的剧变。他开始质疑自己过去作品的价值,对东正教教义产生深刻的怀疑,并转向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极端解读。这一阶段的传记,着重于他思想的转向。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穿插于这一转变之中,小说表面上是关于爱情与社会禁忌的悲剧,内核却是托尔斯泰对家庭、土地和道德完善的探索。传记将深入剖析列文这一角色如何成为托尔斯泰本人的精神投射,展现其对农业改革、农民生活以及“如何过上真正生活”的痛苦追问。 此后,他笔锋一转,创作了大量的哲学、伦理和宗教论著,如《忏悔录》。他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反对国家、私有财产、教会机构和一切形式的暴力,这些理论不仅影响了俄国社会思潮,更远播海外,成为甘地等和平主义者的重要精神源泉。我们追溯他如何从贵族小说家蜕变为一位激进的道德先知,以及这种转变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压力和教会的驱逐。 第四部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晚年与最后的流亡(1900-1910) 生命的最后十年,是托尔斯泰与世界和解又激烈冲突的十年。他被誉为在世的“伟人”,但家庭内部的矛盾却日益尖锐。妻子索菲亚的嫉妒与恐惧,源于托尔斯泰试图放弃个人财产并践行其简朴生活的理想。 传记详尽描述了围绕托尔斯泰晚年作品(如《复活》)的争议,以及他与当代俄国文坛和政界的关系。他晚年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愈发尖锐,其对个体良知的强调,使其成为一个永远与主流保持距离的“局外人”。 最终,在1910年的一个寒冷的夜晚,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选择了离家出走,踏上了他生命的最后一次旅程。传记以他客死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场景结束,这一结局充满了象征意义——一位试图摆脱世俗枷锁的伟大灵魂,最终在寻求解脱的路上完成了他最后的、也是最孤独的“远行”。 这部传记试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托尔斯泰:既是创作出不朽杰作的天才,也是一个在道德实践中反复跌倒又重新站起的、充满矛盾的人。它带领读者穿越十九世纪俄国广袤的土地与复杂的精神领域,去理解一位文化巨人如何用其一生,完成了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最深刻的叩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在我翻开扉页的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位艺术巨匠的成长轨迹,他早年的经历,充满了时代的烙印,既有战火纷飞的残酷,也有艺术萌芽的生机。我仿佛能听到彼时华沙街头的回响,感受到那个年轻人在贫瘠土壤中对影像艺术的炽热追求。从他对光影的独到运用,到他对叙事结构的精妙把握,无不体现着他超越时代的才华。每一个镜头,每一次构图,都仿佛饱含着他对生活最深切的体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将这些经历转化为创作的养分,淬炼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杰作。书中对于他早期电影的分析,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美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理解了他后来作品中那股独特的、混合着不安与疏离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渊源。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用镜头语言深刻剖析人性的导演充满敬意,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中一位大师的内心世界。他的人生,是一场与命运的抗争,也是一场对艺术不懈的探索。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创作的初心,如何在争议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我尤其被书中对他在特定时期创作思路的剖析所打动,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都让我为之赞叹。他仿佛一位炼金术士,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性的光明与黑暗,都熔铸成一件件璀璨的艺术品。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的生平,更是理解一种艺术的诞生过程,理解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中孕育而生的。他的一些电影,曾经让我感到困惑和不安,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尖锐的表达,都源于他对现实最真切的感受和最深刻的思考。

评分

我总是认为,伟大的人物,他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史诗。这本书,便是对这样一位史诗般人物的忠实记录。我沉浸在他的人生故事中,感受着时代的变迁,也体味着艺术的升华。书中关于他如何从一个年轻的电影学徒,成长为世界级的导演的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他对于电影语言的创新,对叙事方式的突破,都为电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被书中对他在创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描述所打动,尤其是他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艺术的纯粹性,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他的人生,并非没有争议,但他却用自己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自己的艺术价值。这本书让我对他的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更加欣赏他那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作者的叙述风格,充满了睿智与幽默,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我惊喜地发现,这位在镜头前总是带着几分疏离感的艺术家,在书中却展现出了如此真实而鲜活的一面。他年轻时的叛逆与激情,中年时的沉淀与反思,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艺术灵魂。书中对于他早期艺术探索的描绘,充满了青春的躁动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这种纯粹的艺术冲动,即使在多年之后,依然能让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每一次挑战,每一次突破,都仿佛是在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他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揣摩,那种对艺术的热爱,对表达的渴望,让我深深地被他吸引。

评分

阅读这本书,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大门,让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一位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塑造自我,又如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世界。书中对这位艺术家的童年经历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最初的悸动和对未知的好奇,这些早期的印记,无疑为他日后非凡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基础。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审慎,又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笔触,描绘了他如何在困境中成长,如何在挑战中蜕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他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艺术抉择的细致梳理,那些艰难的决定,那些充满风险的尝试,都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勇气和智慧。他的人生,是一部充满复杂性和多面性的画卷,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这些色彩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一位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家的形象。

评分

包装还不错,这个价钱买这些书 很值啦

评分

非常好,非常适用,适合初学者。

评分

又一本波兰斯基传,还不错

评分

名著名译,装帧精美,印刷优良。

评分

波兰斯基的电影看过很多,比较而言更喜欢<苦月亮>和<死亡与少女>.看罗曼•波兰斯基的第一部电影是《苔丝》,那时候并不了解他,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冲着他的名气,只是特别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娜斯塔西亚•金斯基。 《苔丝》一别多年,然后看了波兰斯基的《钢琴师》,感觉波兰斯基总是能毫不留情地将人性的恶与肮脏表现到极致,但在感到惊心动魄的同时,也感到这两部著名电影仅属于讲述故事的范畴,因此,在我眼里,尽管波兰斯基是享誉世界的导演,但也仅仅是个著名导演而已,是个讲故事的高手,这类高手世界上有很多,我们国家也有许多,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等,只是他们著名的程度与范围均没有波兰斯基广阔,而且他们迥异于波兰斯基的是他们除了著名,还更擅长拍摄豪华垃圾。在看了几部波兰斯基的电影后,我发现波兰斯基是电影界几乎凤毛麟角的思想家,在他的电影里,存在主义的痕迹非常浓。他的这类电影,没有什么大场面,没有复杂的故事,人物也不多,就象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样,娓娓道来,娓娓展示,有时甚至会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却能牢牢地牵着观众的眼球,并使观众如同饥饿的馋鬼一样恨不能立马将故事一下子穷尽。 比如《魔鬼圣婴》、《苦月亮》、《怪房客》等,特别是《怪房客》,这部电影简直是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图象版,确切地说应该是《变形记》前传的图象版,因为尽管故事毫无共同之处,但思想却异曲同工,如果《变形记》讲述了社会使人异化后的结果,那么《怪房客》则讲述了使人异化的原因,如果将《怪房客》与《变形记》连接着看,一定能有所收获,而且更能领会存在主义的精髓。波兰斯基这类思想深邃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大多使人感到有某种心理障碍,或者是变态,其实,一个正常的人如果处于一种荒谬而荒诞的境地,他绝对难免心理障碍甚至变态,所谓在一个变态的社会里,如果不变态才是变态,波兰斯基的这类人物已经超越了单个的个体,而是作为一种群体,一种人的象征——渴望正常生存的人的象征。而且,这类电影使人感觉象在看心理悬疑片,波兰斯基非常有本事将极其平常的细节拍摄得令人紧张得无法透兰斯基的电影也是如此,在几乎是平铺直述的故事里,用一种紧张感、压迫感驱动着观众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社会和人类,至于找到病状后如何下药,则是每一个观众个人的事情了。波兰斯基的这类思想性电影是需要用心看的,甚至需要多看几次才能领会其深邃与精髓,这对于喜欢看情节听故事的观众来说可能是乏味的,毕竟,电影是一种娱乐手段,没必要在娱乐的同时也将自己搞得复杂而疲惫,然,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是波兰斯基仍有市场的原因吧? .

评分

又一本波兰斯基传,还不错

评分

大爱!

评分

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波兰斯基传20世纪外国文化名人传记:波兰斯基传

评分

最早知道波兰斯基,是因为他著名的XX案,因此连拿国际大奖都不敢去领,后来看了书,觉得这个人本身,就非常迷人,是个传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