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兰沅 口述,唐吉 整理
图书标签:
  • 京剧
  • 戏曲
  • 徐兰沅
  • 口述历史
  • 艺术
  • 文化
  • 中国戏曲
  • 戏曲艺术
  • 京剧艺术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35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343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0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徐兰沅先生是全国闻名的京剧胡琴家。他的知识广博,经验丰富,京剧文武场的乐器件件精通,锣鼓曲牌无不烂熟。人们尊之为“六场通透”的乐师。
我与徐先生是世代相交,彼此之间了解较深,我认为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一贯“虚心诚恳,勤学苦练”,多少年来如一日。他幼年间如此,到为梅兰芳先生操琴时也如此,及至现在从不自满,仍然如此。因此他在艺术上卓越的成就是可以理解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他在艺术上也是从不墨守旧章、死守陈规的,他经常这样说:“唱腔、曲牌、过门、锣鼓,用当传神就必须要变化翻新。”例如在本书中有这样四句:“腔调简单,格局严谨,变化翻新,出神传情。”这是非常精辟的见解。

作者简介

徐兰沅(1891-1967),江苏苏州人。8岁学艺,受名琴师梅雨田、孙佐臣、陆砚亭、王玉田影响,兼融各家之长。他操琴指音圆润浑厚,弓法平稳,尺寸严谨,节奏鲜明,托腔垫字严实,弓法、指法非常讲究。他曾为何桂山、谭鑫墙、刘永春等名演员伴奏。为梅兰芳伴奏长达25年,曾随梅兰芳赴曰、美、苏等国演出。在排新戏过程中,他和王少卿一起研究创造了“反四平”、“反西皮”等旦角新腔。晚年从事戏曲教育工作,名琴师杜奎三、李慕良、黄天麟等都是他的学生。

目录

序一 萧长华
序二 梅兰芳
序三 马连良
第一辑 学习经历
一 家世与童年
二 拜戏曲音乐家方秉忠学文场
三 与谭鑫培操琴前后
四 跟梅兰芳操琴的二十八年
第二辑 梨园忆往
一 漫谈梅兰芳的艺术
二 再谈老生的唱腔衍变
三 杂谈老旦——会议龚元甫
四 扯谈净与丑
五 略谈单皮鼓的技巧——兼谈清末民初名鼓师们的特点
六 回首当年老梨园
七 京剧三题
八 谈戏拾零
九 勤学多问,刻苦钻研
第三辑 京剧音乐泛谈
一 漫谈胡琴
二 杂谈京剧音乐
三 我的琴谱
后记
再版后记一
再版后记二

精彩书摘

虽然他不演武生戏,然而他并没有“白练”,我们看他演《枪挑穆天王》以及《抗金兵》等扎靠的戏,跑起圆场来犹如人坐在车上,靠旗是纹风不动,操纵得犹如自己的四肢,这是他脚步的轻重与呼吸的节奏凝成了一体,从而控制着靠旗,使它动静咸宜。他演雍容华贵的古代妇女大都是珠翠满头,然而在动作中丝毫不显得零乱,这就是从“五晃悠”的功夫中寻找的诀窍。演这种文戏不一定比武戏省力,头上的凤冠挑子等等必须要用巧劲儿去服帖它,巧劲儿不是不费力,而是要做到擒纵自如。擒的时候就得用力,纵的时候就得用顺劲儿,如此方能达到轻盈美观、整齐不乱。
梅先生早年演《梅龙镇》,在“拾巾”的表演身段上也是一绝。李凤姐唱到“四平调”后一句的重腔处“啊……绣房门”时,把巾叠好,在叠的时候,他把一头拿死,转身抛在肩上,等一头坠地后,再把手中的一头松开,巾随着他的脚步,准确地成了一个斜一字形,明是松开了,实质在走动的时候,肩仍然是擒着它,否则它就不会随人摆布,在这些极平常的表演里,寓含着深厚的功底。
梅先生的脚步,在台上演戏从来不乱(乱不是指多一步、少一步,而是步法),例如《贵妃醉酒》的“醉步”,首先他本着酒醉之人脚跟无力去设想,在步法上就把重心放在脚尖,向前行走时,前一脚着地,后脚跟立即提起,这样有规律向前移步,即使是转弯也不乱。假如往左时,先把右脚漫过左脚,在迈步的同时,左脚跟立即提起,不管是左转右转步法从不紊乱,这样既表现出美人酒醉脚步不能自主之态,同时由于脚步有规律的重心移动,又能控制着头上的凤冠摆动得整齐自然,达到了艺术上的“美”、表演上的“真”。
他演《游园惊梦》,柳梦梅扯着她,她遮羞转身的那个透步,也是重心运用得好,因此转起来显得非常自然。
旦角表演的跪法,讲究裙子要平铺在人的四面,好像一朵花似的。梅先生表演这个动作时,撩起裙子先屈右腿,身往左扭,再屈左腿,身往右扭,这些都是与众相同的,就在这以后不同了,当面部转向正面的时候,身体微微地一带动,裙子就很自然铺平他的脚跟,表面上看来是轻而易举的,假如腰上功夫欠缺,就不易做到这一点。
……

前言/序言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 一部跨越百年京剧史的珍贵口述实录,一位国宝级琴师的艺术人生与时代见证。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戏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徐兰沅先生的口述历史。徐兰沅先生是京剧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位泰斗级人物,他以其精湛的操琴技艺和深厚的理论修养,影响了数代京剧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本书以口述史的形式,系统、详尽地记录了徐兰沅先生自幼接触京剧艺术,直至晚年回顾其辉煌一生的心路历程与艺术实践。 全书内容涵盖了京剧音乐体系的建立与演变、京剧板式、曲牌的运用与创新、锣鼓点子(鼓板)的实践与理论、以及京剧乐队的编制与发展等核心议题。更重要的是,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再现了二十世纪中国京剧的黄金时代,记录了京剧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重要的流派更迭,以及与诸多艺术巨匠——如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以及杨小楼、王琴表等老一辈艺术家的合作细节与舞台轶事。 核心内容精要: 第一部分:琴师的童年与启蒙——在时代的洪流中寻觅琴音 本部分详细叙述了徐兰沅先生早年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如何与京剧艺术结缘。京剧在晚清民国初期的发展阶段,戏班的组织形态、学徒制度的严格与残酷,都在先生的叙述中得以真实展现。重点描绘了早期京剧乐队的构成,以及作为武场主导的操琴师(京胡演奏者)所需要具备的基础功——从识谱、定弦、到掌握不同行当的音乐规范。 早期京剧音乐的传承困境与机遇: 记录了京剧音乐在从地方声腔(如徽班进京)向成熟的“京音”转化的关键时期,传统音律是如何被整合和规范化的。 初识名师与核心技艺的奠基: 徐兰沅先生回忆了自己拜师学艺的经历,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吸收不同流派的操琴精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二部分:操琴生涯的黄金岁月——与“角儿”们的艺术交响 这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徐兰沅先生作为梅兰芳剧团的长期首席操琴,记录了其与“四大名旦”乃至更广泛的京剧界名伶的紧密合作历程。书中不仅有舞台演出的技术细节,更有对艺术创作中“人与声”如何完美结合的深刻洞察。 京胡在舞台上的“言语”: 详细阐释了京胡(或京二胡)作为乐队“领军者”的角色,如何通过“走板”、“催劲”、“衬腔”等技术手段,准确地表达演员的情绪起伏和舞台意境的营造。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经典剧目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汾河湾》等场次中,操琴与唱腔配合的独家秘诀。 “文武场”的协同作战: 深入探讨了文场(弦乐组)与武场(鼓板组)之间的配合哲学。徐兰沅先生结合其深厚的音乐素养,解释了如何根据剧目性质、流派特点,对乐队的编制、配器乃至鼓板节奏进行灵活调整,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舞台效果。 对梅派艺术的贡献与影响: 集中描述了徐兰沅先生如何参与构建和完善梅兰芳先生艺术体系中的音乐支柱,特别是如何为梅派的典雅、精致的唱腔提供最精准的伴奏支持,体现了“知音”的最高境界。 第三部分:京剧音乐的理论建构与传承责任 步入晚年,徐兰沅先生将工作重心转向理论总结和人才培养。本部分记录了他对京剧音乐体系的系统性梳理,力图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理论财富。 板式与曲牌的精细解析: 首次公开或系统总结了某些传统上依赖口耳相传的板式(如慢三眼、原板、流水等)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规律,以及不同曲牌如何服务于特定的剧情推进和角色心境。 对京剧音乐现代化的思考: 记录了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京剧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如何与西洋乐理进行有限融合的探讨,展现了其开放而审慎的艺术态度。 口述历史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先生对自身艺术生涯的回顾与反思,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京剧艺术在近百年间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口述历史”作为鲜活的、未经雕琢的史料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京剧音乐的专业参考书,更是一部生动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史和人物传记。徐兰沅先生朴实而深刻的叙述风格,为研究京剧艺术的“操作层面”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一手材料。它清晰地展现了: 1. 技艺的实践传承: 如何从“耳濡目染”到“手中自如”,京胡艺术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一位大师的毕生心血。 2. 人际的艺术互动: 揭示了舞台艺术的成功并非一人之力,而是艺术家之间深刻理解、相互成就的结果。 3. 时代的烙印: 通过艺术家的视角,折射出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传统艺术领域所经历的社会变迁与坚守。 对于戏曲专业人士而言,本书是研究京剧音乐、提升操琴技艺的珍贵典籍;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了解中国传统舞台艺术魅力、感受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精神的感人篇章。它让“我的操琴生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曲不朽的京剧交响乐。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京剧爱好者,最近入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作者简介,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徐兰沅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对京剧音乐略有了解的戏迷来说,都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梅兰芳先生的琴师,更是京剧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这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呈现,这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直接聆听大师的声音,了解他从业六十余载的丰富经历。想象一下,从他年轻时初入梨园,到跟随梅先生叱咤风云,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艺术传承,这其中的每一个片段,都蕴含着时代的变迁和京剧艺术的兴衰。我尤其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他与梅先生之间深厚的师徒情谊,以及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如何默契配合,共同打磨出那些流传百世的经典唱段。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京剧音乐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艺术、关于时代的人物史。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即将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京剧辉煌过往的大门。

评分

读完《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的扉页,我的心情就如同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戏楼,耳畔仿佛响起了悠扬的京胡声。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有一种厚重感,“中国戏曲艺术大系”足见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京剧卷”更是将范围聚焦于国粹的核心,“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则将视角拉近,通过一位亲历者的口吻,展现京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我预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走进一个由旋律、节奏、唱腔构成的奇妙世界。徐兰沅先生作为京剧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口述无疑是宝贵的史料。我渴望了解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创新京剧音乐的演奏技法,如何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融入新的元素。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操琴技艺的记录,更是对一位艺术家毕生心血的凝结,是对京剧音乐发展脉络的深刻梳理。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将能更深入地理解京剧音乐的魅力所在,也能从中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

评分

翻开《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我立刻被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温度所包围。徐兰沅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位对京剧有着深入了解的人来说,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这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让这位大师的声音得以穿越时空,直接触达读者。我设想,书中会详细记录他作为梅兰芳先生的操琴师,与梅先生合作的无数个日夜。那些舞台上的精彩瞬间,那些幕后的艰辛付出,那些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都将在这本书中一一展现。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京剧音乐的创作过程,比如一段唱腔是如何在琴师与演员的磨合中逐渐成型的?又比如,在不同时期,京剧音乐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和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京剧音乐技法的书籍,它更是关于一位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关于京剧艺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它将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京剧音乐深层内涵的窗户。

评分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这本书,从书名上就给我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徐兰沅先生,这个名字在京剧界就是一面旗帜,他不仅仅是梅兰芳先生的“御用”琴师,更是那个时代京剧音乐的灵魂人物之一。这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仿佛让我有机会直接穿越时空,与徐先生面对面地交流。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背后,有着怎样的音乐创作故事?徐先生又是如何与梅先生等名家默契配合,将那些充满生命力的唱腔一次次打磨到极致的?这本书一定会详细记录他与各位艺术家合作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成功的瞬间,也可能包含着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挑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展现出京剧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比如从早期四大名旦时期到改革开放后的新发展,徐先生的琴声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不仅仅是一本音乐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情味和时代印记的艺术传记,它将填补我对京剧音乐史和艺术合作史的许多空白。

评分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我的操琴生活·徐兰沅口述历史》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徐兰沅先生,这位京剧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操琴生活”又是怎样的?这不仅仅是关于京剧的音乐,更是一段鲜活的艺术人生。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展现他作为一个琴师的日常,包括他对琴的理解,他对音韵的追求,以及他如何将这些融入到一出出经典的京剧之中。这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意味着我将能够听到徐先生最真实、最直接的声音,了解他对京剧音乐的独到见解。我尤其想知道,他在与梅兰芳等大师合作的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趣事,又有哪些深刻的艺术感悟。这本书会不会也涉及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京剧音乐发展的思考和实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艺术家个人经历的书,更是京剧音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时代变迁的印记和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评分

平实,读起来有乐趣的好书

评分

不是胡琴爱好者买来没有太大意义,竟是唱段谱子。

评分

很好 谢谢 很喜欢这本书

评分

平实,读起来有乐趣的好书

评分

珍贵的历史文献,非常难得

评分

从京东买东西还是很放心的

评分

珍贵的历史文献,非常难得

评分

乐谱看不懂啊 不过还是想要这书

评分

书的内容是很好的,就是你这本似乎库存太久了。书口上面全是灰。不是很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