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讲述的是中唐和北宋时期文坛上八位著名的古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的故事。作者秉持真实性、知识性、可读性、互见性为原则,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作者简介
李道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1938年生,河南省济源市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长期担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多次获得北京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曾执教于香港浸会大学持续教育学院;长期从事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曾担任北京市高教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考试委员。主要著述有:《唐宋古文研究》、《唐宋八大家文选》、《昌黎文集注释》、《韩愈》等。曾受原国家教委委托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主编全国12所高等师范院校合编6卷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及《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辞典》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韩愈
身世之谜
四举于礼部乃一得
三选于吏部卒无成
毛遂自荐
人不如鸟
两入军幕
请示上班时间
抗颜为师
华山求救
叔侄情深
为民请命贬阳山
穷乡僻壤的县太爷
难兄难弟度中秋
自我辟谣
日与宦官为敌
屈驾访神童
挑战避讳
质疑割股
为牛僧孺造势
爱才荐贤
谆谆教子
特立独行颂伯夷
待己以信
“妄论”被降职
发牢骚反被提拔
力排众议调闲职
辅佐裴度平淮西
《平淮西碑》之荣辱
忠犯人主之怒
祖孙相逢蓝田关
为民驱鳄
出资办学
释放奴隶
结友大颠和尚
改革太学
奉诏宣抚王庭凑
桃柳二妾
卷入“台参”闹剧
服食风波
推敲
谀墓之讥
抚养穷孤的慈善家
柳宗元
从未回去过的老家
战乱中的童年
良好的家庭教养
坎坷的求仕之路
郇州考察
未曾上任的蓝田尉
“踔厉风发”的革新者
不幸的婚姻生活
待罪南荒
泪罗江口吊屈原
寄居龙兴古寺
定居愚溪
力赞韩愈《毛颖传》
自肆山水撰妙文
长歌之哀过痛哭
反对割据论“封建”
但教弟子不为师
巧用寓言刺政敌
官为民役的公仆观
韩柳史官之争
再返京城
以柳易播
为政柳州
种柳柳江边
革除社会弊端
遗惠一方
刘柳之谊
欧阳修
艰难的青少年时期
神交范仲淹
洛阳三载
怒斥司谏高若讷
贬官夷陵
同退不同进
崇儒学而斥佛老
情有独钟尊韩文
义正词严论朋党
力主改革吏治
加强武备反议和
为政宽简
力排众议保麟州
不在天命在人事
批评唐太宗作秀
犯颜直谏鸣不平
被贬滁州
与民同乐
未老而称醉翁
宽厚仁爱保降卒
回河之争
请立皇子固根本
出使契丹
知贡举痛抑怪文
与宋祁的君子之交
赋秋声而悟养生
再遭诬陷
青苗法之争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奖后进
果敢刚正之气节
“六一居士”和“文忠”
“穷而后工”之说
六一风神
文笔生动的《归田录》
成如容易却艰辛
艳词真伪
苏洵
落拓不羁的青年时期
自焚文稿数百篇
老泉并非苏洵号
得勉夫教子贤内助
再游京师
雷简夫三荐苏洵
名动京师
婉拒舍人院考试
人生知己欧阳修
名二子用心良苦
一生交恶王安石
纵论六国警当世
风水为喻论作文
曾巩
儒学世家的才子
漫漫求仕之路
初交欧阳修
力荐王安石
辗转数郡
清官循吏
知齐州缉盗除恶
孝父母而抚弟妹
正直严谨不媚俗
政事不如文章
编校历代典籍
记佛殿借题发挥
谁说曾巩不能诗
王安石
不平凡的青年时期
不求调任京官
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郁闷的英宗之世
初得神宗信任
熙宁变法
铁腕人物
罢相和复相
用人之失
知错能改
爱子之死
与曾巩之恩怨
与政敌司马光
与尊师欧阳修
忘年知己王令
颁行《三经新义》
痛惜神童伤仲永
同病相怜咏明妃
荣膺雅号“野狐精”
精深简淡“半山体”
炼一“绿”字长精神
八股文之祖师
“自奉至俭”惹争议
苏轼
少年英才
金榜题名
王氏姐妹
爱妾朝云
上书神宗批新法
西湖苏堤
徐州抗洪
乌台诗案
一场虚惊
不思悔改
两次误传
筑室东坡
苦读《汉书》
猪肉广告
一蓑烟雨任平生
泛舟赤壁抒情怀
铜琶铁板唱大江
“三白”故事
夹缝求生
苏王金陵会
惠州四年
两代文坛盟主
兄弟情深
善谑三则
广交歌妓
兹游奇绝冠平生
阳羡赠屋
奖掖后进
诗中理趣
崇尚自然反雷同
文星陨落
宋代五帝论苏轼
苏辙
应制科直谏仁宗
屡次质疑青苗法
贬黜奸佞
反对回河
力主放弃五寨
反对“调停”
对西夏讲诚信
上疏论政被贬
淡泊的晚年
鲜为人知的家事
“养气”为文
“适意为悦”的人生
态度
文章优劣任评说
精彩书摘
01 身世之谜
韩愈出生在一个世代读儒家之书,世代做官的一个中小官僚家庭。尽管官越做越小,到他父亲韩仲卿只做过县太爷一类的小官,但总还是官宦人家,书香门第。韩愈有三个叔父:韩少卿,曾任当涂县丞;韩云卿,曾任监察御史,礼部郎中;韩绅卿,曾为扬州录事参军,泾阳令。韩愈兄弟三人:大哥韩会,曾任起居舍人,韶州刺史;二哥韩介,短命早夭。韩愈出生于长安,时其父韩仲卿在长安任秘书郎。韩愈三岁丧父,由大哥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成人。如此看来,韩愈的身世清楚明白,那么,“谜”从何来?
细心人都不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在韩愈现存的所有诗文中,从未提及过他的母亲,其弟子李翱为其撰写《韩吏部行状》,皇甫浞所撰《神道碑》及《韩文公墓铭》中,也都未提及韩愈的母亲。这一罕见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世人的猜测: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韩愈及其弟子们为什么对此讳莫如深?
先说说韩愈和他大哥韩会的血缘关系。韩愈和韩会虽是亲兄弟,韩会对韩愈的悉心抚育,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韩会和韩愈的年龄,实在相差悬殊:韩会卒于韶州刺史任上,时年四十二岁,而此时韩愈约十二岁左右.就是说,韩会比韩愈大三十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若二人为同母所生,实在不可理解。再者,在唐代,一母所生之兄弟,习惯称“母兄”“母弟”,但在韩愈的文章中提到韩会由此可见,韩会和韩愈极可能非同母所生。
那么,韩愈的生母到底是谁呢?史无明载,人们只能合理推测。
韩愈有两篇自叙身世的文章涉及此事:在《祭郑夫人文》中写道:“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在《祭十二郎文净中写道:“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古代诗文中的“怙”“恃”分别为父、母的代称,父死称失“估”,母死称失“恃”,这里只讲到了自己“孤”和“怙”,而未讲“恃”,则是只说丧父,未说丧母。而韩愈在《乳母墓铭净中又说:“愈生未再周月孤失估恃.”就是说,韩愈还不到两周岁(虚岁三岁)就父母双亡了。实际上,这里的“恃”是指其嫡母(即韩仲卿之正妻,韩会之生母),而非其生母。即是说,在其父去世之前,其嫡母已经去世。由此可见,韩愈并非嫡生,而是庶出。按唐时的习俗,士大夫婚配讲门当户对,丧偶后如未遇合适对象,可以不再娶,但“唐之士大夫不可一日无妾”(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士大夫与妾生子,即为庶出。韩愈即应为庶出之子,即其母年轻,在韩家地位卑微,无力负起抚养韩愈的责任,故主要由其大哥韩会夫妇抚养。
那么,韩愈的生母情况究竟如何呢?人们主要有两种推测:
一是生母改嫁。韩仲卿去世后,其生母年轻而地位低下,于是另嫁他人。此说不能说全无可能,但理由和证据似嫌不足。
二是韩愈的生母即是其乳母。元和六年(8lO),韩愈乳母病逝,韩愈为其安葬,并写下《乳母墓铭》一文。文中说:“乳母李,徐州人,号正真,人韩氏,乳其儿愈。愈生未再周月孤失估恃,李怜不忍弃去,视保益谨,遂老韩氏。”据此推测,这位李正真在韩仲卿去世后,不忍心弃韩愈而改嫁,只好以乳母身份留在韩家,对韩愈的抚养也格外尽心。而韩愈对李氏,感情也绝不同对一般乳母。乳母在韩家长达四十年左右,亲见“所乳儿韩愈”中进士,做幕僚,入朝为御史,做大学教授(国子博士),当县太爷,娶妻生子,这已不寻常;而韩愈更是对她敬重有加:“时节庆贺,辄率妇孙列拜进寿。”埋葬之日,“愈率妇孙视窆封(下葬)”。
……
前言/序言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宋八大家的故事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