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

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丽英 著
图书标签:
  • 神经内科
  • 临床思维
  • 诊疗指南
  • 疾病诊断
  • 病例分析
  • 临床实践
  • 医学教育
  • 继续医学教育
  • 神经病学
  • 疑难病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1987
版次:2
商品编码:108145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内名院名科知名专家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收集了78份神经系统疾病病例,并以临床思维的方式,层次较分明的对病例进行了分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从诊断到治疗,希望能给各级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和专业相关的人员一点启示和参考。

作者简介

崔丽英,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前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分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学组组长等。《中华神经科杂志》总编,《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杂志》以及《中国实用内科》等杂志副主编,还担任《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英文版)以及《中国现代神经疾病》等10多个杂志编委。
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曾经在美国的Duke大学医学中心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医学中心分别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病学和临床神经电生理的工作,发表论文200余篇,著书10本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多人,目前承担“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研究一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2006获得第九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神经病学专业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病例1 言语不利、口角流涎3天
病例2 突发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利4天,意识障碍1天
病例3 反复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
病例4 双眼视力下降9个月
病例5 产后头痛4天,加重伴意识障碍1天
病例6 发作性单侧肢体无力2年
病例7 一过性双眼黑蒙发作1个月
病例8 发作性右侧肢体抖动、无力6个月余
病例9 言语不利、左侧肢体无力4小时
病例10 发作性言语障碍1天
病例11 右侧肢体无力8个月余
病例12 反应迟钝、言语不清、渐缄默1个月
病例13 发热1个月,突发意识障碍、发作性抽搐、视力听力异常半个月
病例14 间断头痛2个月,头晕伴饮水呛咳、步态不稳、言语不清1个月
病例15 皮肤变黑17年,步态不稳、饮水呛咳7个月,言语不清、张口困难1个月
病例16 发作性意识丧失、抽搐1天
病例17 言语不能伴不自主张口1个月余
病例18 头痛、抽搐发作26天,加重伴发热、精神症状18天入院
病例19 发作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3个月
病例20 发热、头痛18天
病例21 视力下降2个月,反应迟钝、四肢无力1个月
病例22 发热伴精神异常近2个月
病例23 发热、言语障碍、意识障碍、四肢抽搐、无力2周
病例24 发热、头痛19天
病例25 步态不稳8个月,言语不清、头晕4个月
病例26 进行性右侧肢体活动笨拙力弱1年余,言语不清半年
病例27 进行性智能下降,行为异常伴发作性四肢抽搐5年
病例28 精神行为异常、左侧肢体抖动10个月
病例29 进行性四肢无力11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4天
病例30 糊涂、行走困难近1年
病例31 左侧肢体发僵、步态不稳3年
病例32 夜间发作性症状2年,加重2个月
病例33 阵发性“脑子糊涂”2年半
病例34 全身抽搐一次卜
病例35 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抽搐21年
病例36 头晕、步态不稳伴恶心、呕吐2个月
病例37 肢体无力2个月
病例38 右下肢麻木无力5年,加重伴左下肢麻木无力、尿便障碍4年
病例39 双下肢麻木无力渐加重1年余,尿便障碍3个月
病例40 四肢麻木2年,步态不稳半年,加重1个月
病例41 发作性意识不清25天,抽搐、精神障碍20天
病例42 全身关节疼痛2个月余,步态不稳1周,言语不清、吞咽困难2天
病例43 四肢无力6个月,复视、吞咽困难2个月
病例44 步态不稳4个月
病例45 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上肢活动不利1个月余
病例46 头痛11天,左侧眼睑下垂伴视物成双9天
病例47 视物成双6天,构音不清、四肢麻木无力4天
病例48 左手麻木无力2个月,双下肢无力20天
病例49 四肢麻木9个月,加重伴四肢无力5个月
病例50 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4个月
病例51 四肢感觉障碍11年,加重伴肢体无力6年
病例52 双上肢麻木3个月
病例53 双手麻木2个月
病例54 肢体无力7年
病例55 复视、眼睑下垂8个月,吞咽困难、四肢无力2个月
病例56 反复四肢无力9年,言语不利、右侧肢体无力4个月
病例57 双下肢无力5个月,双上肢无力3个月
病例58 双下肢无力2年余,加重伴步态不稳3个月
病例59 发作性肢体无力18年
病例60 眼睑下垂4年,复视2年
病例61 四肢无力3个月
病例62 进行性四肢无力伴疼痛3个月,间断胸闷1个月加重1天
病例63 发作性认知功能异常4个月
病例64 意识障碍、呕吐、二便失禁2天
病例65 头痛14天,发作性抽搐10天
病例66 发作性视物模糊伴言语不利3个月
病例67 右手笨拙2年余,加重伴言语不流利6个月
病例68 双上肢不自主运动,加重伴有发作性意识丧失伴步态不稳
病例69 乏力1个月,不自主运动1周
病例70 左眼睑下垂、言语不清、手足麻木无力1年
病例71 双耳鸣1年,头痛10个月,视物模糊半年
病例72 步态异常6年,双上肢震颤5年
病例73 腹痛、间断抽搐1个月余
病例74 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2年
病例75 步态及姿势异常18年,加重10年
病例76 头痛3个月,听力下降2周
病例77 反复发热、记忆力减退、精神行为异常7个月,抽搐2周
病例78 进行性右上肢无力伴肌肉萎缩2年
附:病例诊断结果

精彩书摘

一、病史询问思路
1.围绕相继出现四肢无力,应询问无力的分布特点。肢体无力的分布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动作协助判断,比如下肢近端无力表现为上楼、蹲起困难,上肢近端无力表现为梳头困难,抬举无力,下肢远端无力表现为踮足不能,步态改变,上肢远端无力表现为系扣子、拧瓶盖等动作困难。还应询问双侧无力是否对称。一般情况下,以四肢近端为主的无力多为肌肉病变,以远端为主的无力多为周围神经病。本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无力,初步考虑肌肉病变可能性大,但神经根病变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变也可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还需要进一步鉴别。
2.进一步应询问无力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患者除了有四肢无力外,是否有限睑下垂、视物成双、咀嚼费力、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等,是否有抬头无力,应特别询问是否有呼吸肌受累导致的呼吸困难。特殊的病变部位往往对诊断有提示意义。本例患者主要为四肢无力伴颈肌、腰部脊旁肌无力,支持肌肉病变的判断。
3.继续询问四肢无力的伴随症状,包括四肢麻木、肌肉萎缩、肉跳、肌肉疼痛、肌强直等,症状是否具有晨轻暮重的特点。本例患者不伴有上述症状,周围神经病和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可能性不大,仍考虑肌肉病变。
4.注意询问患者的无力症状是否具有波动性,是否为持续进展或反复发作。并结合个人史的询问,了解患者的生长发育情况,上学时的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等。本例患者从小体育成绩差,跑步一直较同伴慢,平时容易感到疲劳,但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无力症状。学习成绩很好,目前是在校大学生。患者病程不长,虽然波动性的特点不明显,但具有逐渐缓解的趋势,转归良性,推测代谢性肌病可能性大。症状缓解与激素应用的关系不肯定。
5.下一步应询问患者全身情况,是否伴有发热以及皮疹、关节痛、眼干口干等免疫相关症状,视力和听力情况,是否伴有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了解是否存在多系统受累。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如食欲情况、二便情况等。
6.最后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患者和其他家族遗传性疾病。
……

前言/序言


《脑海深处:临床神经病学诊疗精要》 在浩瀚的医学领域,神经内科疾病以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常常令临床医生面临严峻的挑战。它们如同一团团盘根错节的迷雾,潜藏在人体最精密的“指挥中心”——大脑之中。精准的诊断、科学的治疗,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一套系统、高效的诊疗思维模式。 《脑海深处:临床神经病学诊疗精要》正是这样一本旨在为临床神经内科医生量身打造的指南。本书抛弃了机械的知识堆砌,而是着重于构建和强化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相信,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即使面对前所未见的病例,也能游刃有余。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思维导向”的设计理念。 我们并非简单罗列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而是深入剖析每一个疾病背后隐藏的逻辑链条。从初见的患者主诉,到体格检查的蛛丝马迹,再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的解读,我们层层剥茧,引导您思考: “为什么”: 为什么患者会出现这些症状?它们与神经系统的哪个区域、哪种通路功能障碍相关? “如何鉴别”: 面对相似的临床表现,如何通过巧妙的问诊、细致的查体和有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快速排除其他可能性? “循证与决策”: 如何整合现有证据,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最优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风险与预后”: 如何评估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对疾病的长期预后做出准确判断? 本书内容涵盖了临床神经内科的各个重要领域,但侧重点在于思维的训练,而非详尽的疾病百科。 在“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部分, 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结构化提问”获取关键信息,如何从看似无关的细节中发现疾病线索,以及如何通过高效的神经系统检查,迅速定位病灶。例如,对于一个头痛患者,我们不仅会询问头痛的性质,更会引导您思考头痛的部位、发作特点、伴随症状与哪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相关联。 在“辅助检查解读”部分, 我们将聚焦于核心影像学(如CT、MRI)和实验室检查(如脑脊酰液、神经电生理)的“精读”。不是让您成为影像学或检验科专家,而是教会您如何根据临床怀疑,选择最合适的检查,并如何解读检查结果中的“阳性”与“阴性”信息,将其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形成诊断的闭环。例如,在解读一项脑部MRI时,我们会引导您关注“T1、T2、FLAIR”序列的信号异常,理解其代表的病理改变,并结合增强扫描,推断是否存在肿瘤、炎症或脱髓鞘病变。 在“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思维”部分, 我们将精选临床上最常见、也最具挑战性的疾病,如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病等,进行深度剖析。每一个疾病的介绍,都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思维模式展开: “诊断路径图”: 针对特定疾病,建立清晰的诊断思路,从初步怀疑到最终确诊,每一步都蕴含着逻辑推理。 “鉴别诊断策略”: 详细列举与该病容易混淆的疾病,并提供系统性的鉴别方法,帮助您避免误诊。 “治疗原则与个体化选择”: 阐述疾病治疗的核心原则,并强调如何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症以及药物反应,进行个体化用药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关注疾病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如何早期识别和有效管理并发症,提升患者整体预后。 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秘籍,而是您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精进的“良师益友”。 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将书中的案例与自己的临床经验相结合,形成融会贯通的认知。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实践,您将逐渐内化书中传授的诊疗思维,在面对复杂的神经内科疾病时,拥有更清晰的思路、更精准的判断和更果断的决策。 《脑海深处:临床神经病学诊疗精要》 致力于帮助您成为一名更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在探索大脑奥秘的征途上,步履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阔。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神经内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主治医师,我深切体会到,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单纯依靠经验已经不足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临床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少见病、罕见病,或者一些跨学科的疑难杂症,如何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并制定出最优的治疗方案,需要我们拥有更加精炼和系统化的诊疗思维。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从书名上就充满了吸引力,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高效、更加智能的诊疗模式。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多系统受累”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思路,例如同时伴有认知障碍、运动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如何才能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找到根本病因。另外,对于一些需要高度警惕的“red flag”症状,比如突发的剧烈头痛、进行性加重的肢体无力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非常清晰的鉴别诊断流程和紧急处理预案,帮助我们避免漏诊和误诊。此外,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神经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如何将这些新兴技术融入到传统的临床思维中,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工具。

评分

在神经内科的临床实践中,我常常觉得,每一次接诊,都是一场“逻辑推理”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典型症状,或者同时存在多种问题的患者,如果没有一套清晰的思维框架,很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听起来就像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思维利器”。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讲解那些“高难度”的病例。例如,一个反复出现癫痫发作的患者,如何才能在众多的癫痫类型中,找出最准确的病因,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是局部性还是全身性?又需要哪些特殊的检查才能最终确诊?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思路拓展”的案例,让我们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看到更多可能性。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对“影像学诊断”在诊疗思维中的应用。神经内科的影像学检查非常关键,但如何才能读懂影像,并将其与临床表现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诊断线索,是很多医生头疼的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是否会有独到的见解和指导?我也想知道,书中对于“预防和康复”的诊疗思维,是否也会有所涉及,毕竟,完整的诊疗过程,不仅仅是诊断和治疗,还包括后期的管理和恢复。

评分

作为一名对神经系统疾病充满好奇的医学生,我深知,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正确的诊疗思路,远比死记硬背那些冰冷的知识点更为重要。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光是听名字就让我眼前一亮,因为它直接点出了我们最迫切的需求——思维的培养。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去解析那些“初见陌生”的神经系统症状。例如,一个突然出现的“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在我们的脑海中会立刻联想到脑干、颅神经的问题,但书中会如何引导我们,从最基础的病史询问开始,一步步地深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比如食管问题,或者神经肌肉接头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的模式,通过真实的病例,让我们看到思维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我也希望书中能强调一些“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很多时候,我们对疾病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的症状和治疗,但如果能从病理生理机制的角度去理解,诊疗思路会更加清晰。例如,为什么脑卒中后会出现偏瘫?其背后的机制是什么?这本书会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融入到诊疗思维的构建中?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能否教会我们如何“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让我们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独立思考,不断进步。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神经内科疾病诊疗逻辑的书籍,而不是仅仅罗列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案。市面上虽然不乏优秀的神经病学专著,但很多时候,它们更像是知识的百科全书,而缺乏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教会我们“如何思考”。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听起来就非常有吸引力,它承诺的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诊疗思维。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解析那些“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例如,对于一个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无力”的患者,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区分肌萎缩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相似的疾病,并制定出最有效的鉴别诊断计划?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由果溯因”的思维路径,让我们能够从患者的症状出发,一步步反推出可能的病因。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循证医学”的应用。在当今医学环境下,如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诊疗决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本书是否会在这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论?我也对书中可能包含的“专家经验分享”非常感兴趣,那些经过长年累月临床实践提炼出的“智慧结晶”,对我们这些年轻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神经内科临床工作不久的住院医师,每天面对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患者,感觉既兴奋又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当遇到一些不典型的病例,或者症状叠加的复杂情况时,我的大脑常常会陷入一片混乱,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诊断思路也显得不够清晰和系统。市面上有很多教科书,内容详实,知识面广,但往往缺乏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更像是知识的堆砌,而非思维的引导。而“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这个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它传递的信号是:这本书不是让你死记硬背,而是要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建立起一套清晰、高效的诊疗逻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循证”的诊疗路径,比如针对头晕的患者,如何一步步地排除前庭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不同来源的病因,并通过哪些关键性的检查来确诊。我也希望书中能够强调一些“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等因素。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思维陷阱”的提示,或者一些专家级的“思考秘诀”,那对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作为一名临床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我深知“思维”在诊疗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有时候,一个看似普通的病例,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一个清晰的诊疗思路,能帮助我们迅速抓住问题的核心,避免在繁杂的细节中迷失方向。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名字就直击要害,让我倍感期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鉴别诊断的艺术”是如何阐述的。例如,对于一个以“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是脊髓病变?周围神经病?还是中枢性原因?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出最高效的检查方案,快速缩小诊断范围?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高级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对麻木部位、性质、伴随症状的细致分析,来指导下一步的检查。另外,对于一些“预后判断”的思维模式,书中是否会涉及?例如,对于脑卒中患者,如何根据不同的病灶部位、程度以及患者的基础状况,来预测其恢复的可能性,并制定相应的长期管理策略?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分享一些“经验之谈”,那些经过无数病例磨砺后提炼出的“金科玉律”,能够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更有效地服务于患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临床一线神经内科医生们送来了一份及时雨。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条理性地梳理各类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思路的宝典。市面上不乏各种专著,但很多要么过于偏重某一特定疾病的深度解析,要么内容庞杂,难以提炼出核心诊疗逻辑;还有些则更偏向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度不够。而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从书名上就传达出一种直击痛点的信息——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而是要教会我们“如何思考”,如何在一个复杂的临床场景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层层剥茧,最终找到最准确的诊断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我尤其期待它在对常见病如脑卒中、癫痫、头痛、帕金森病等进行诊疗思路构建时,能够提供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让我们能从真实的病例中学习到前辈们的宝贵经验。同时,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思维导图”式的梳理,帮助我们理清诊断的思路,避免走弯路。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关于鉴别诊断的技巧,毕竟神经内科疾病的症状常常相似,如何通过细致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以及合理的辅助检查,将相似的疾病区分开来,是临床实践中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一环。期待它能成为我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评分

最近在科室里,大家都在讨论如何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尤其是在面对一些越来越复杂的神经系统疾病时,传统的教科书式学习似乎已经难以满足需求。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听起来就非常切合我们的需求,它强调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解析那些“疑难杂症”的诊疗思路。比如,一个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头痛,伴有发热和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到感染性、肿瘤性、血管性等多种可能性,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排查?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思维导图”式的分析框架,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步的逻辑关系。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跨学科”的诊疗思维。神经内科疾病往往与其他系统疾病相互影响,比如心脏病可能引起脑栓塞,肾脏疾病可能导致脑病。这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将这些“关联性”考虑进去,从而获得更全面的诊断?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诊疗思维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如何将最新的研究证据,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行动,这本书会给出怎样的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在一线工作的神经内科医生,我时常感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办”。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症状复杂、病因多样的神经系统疾病时,如何建立起一套清晰、高效的诊疗思路,往往比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点更为重要。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仅仅从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它似乎承诺要传授一种“能力”,而非仅仅是“信息”。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去剖析那些“似是而非”的病例的。例如,一个表现为“行走不稳”的患者,可能是小脑病变,也可能是周围神经病,甚至是药物副作用。这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通过问诊、体检以及最关键的辅助检查,来迅速锁定病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鉴别诊断的秘诀”,让我们能够快速排除那些不太可能的诊断,从而将精力聚焦在最有可能的病因上。另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治疗决策”的思维方式。面对一个已确诊的疾病,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能效果和风险各不相同,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做出最佳的治疗选择,这本书又会给出怎样的指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神经内科疾病的诊疗,最考验医生的综合能力,因为它涉及的系统复杂,症状多样,很多时候需要医生拥有“侦探”般的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市面上虽然不乏各种神经病学专著,但很多时候,它们更像是知识的百科全书,而缺乏一种能够“带你思考”的指引。这套“国内临床诊疗思维系列丛书·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疗思维”,光听书名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承诺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的培养。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呈现例如“脑出血”这样常见的急症,是从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内科、外科)到预后和康复,一个完整的“思维链条”是如何构建的?又比如,对于一个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患者,这本书会给出怎样的梯度化的鉴别思路,从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病,到血管性痴呆,再到其他原因,如何一步步排除?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于“主观症状”的解读,比如疼痛、眩晕、麻木等,这些症状往往难以客观量化,但对诊断至关重要,这本书会如何指导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些主观感受背后的客观病因?

评分

物流很给力!书也很好

评分

这书值得看。个人觉得很好,有分析,讲解。

评分

很好,一直用着,不错的,正版的

评分

内容不错,作为专科值得一看。

评分

好好好,值得学习

评分

京东购物就是一如既往的好,很放心,就是黑号政策让人很不爽。。。

评分

这书值得看。个人觉得很好,有分析,讲解。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不错,喜欢,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