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前后历时约400多年,汉代儒学经历了复兴—繁荣—官方统治地位确立—讖纬泛滥—鼎盛—衰颓的过程。《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按照汉代儒学由恢复到昌盛到极盛而衰落这一历史发展的线索,描绘了汉代儒学盛衰的历史全过程。全书言必有据,征引宏博,既有对于某一时期儒学发展全貌的概括,也有关于具体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细部解说,点面结合,思路清晰明畅。
从一个对古代哲学史有长期兴趣的读者角度来看,判断一部历史著作价值的试金石,往往在于它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演变的追踪。对于“两汉卷”而言,毫无疑问,对“仁”、“义”、“礼”在汉代语境下的具体内涵变化,是重中之重。例如,“孝”的伦理如何在汉代被提升到政治忠诚的高度?“中庸”思想在经学阐释中是如何被固定化,从而丧失了其早期思想的灵活性?我期望作者能对这些核心范畴的语义漂移,进行细致的语义学考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引用。如果能看到,不同学派的经师们是如何通过对同一儒家词汇的不同诠释,来合法化他们各自的学术地位和政治诉求,那才算真正抓住了两汉儒学史的精髓——那是一场围绕着解释权展开的、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这本书的深度,就在于它能否将概念的演变与权力的结构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评分这部《中国儒学史·两汉卷》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长期浸淫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我特地去书店仔细翻阅了扉页和目录,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细的儒学发展图景。从目录上看,它似乎对西汉的“独尊儒术”与东汉经学的演变有着深入的剖析,尤其关注了那些被主流史学略微边缘化的思想流派,比如早期谶纬之学与儒学的交织,以及后期玄学兴起对儒学内部的冲击。我个人非常期待它能对“今文”与“古文”之争进行更细致的梳理,不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和学术流派的罗列,而是能深入挖掘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这些学派的争论是如何反映了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比如从社会经济结构的角度来审视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群体及其资源基础,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不可估量了。毕竟,两汉是儒学从一种学说转变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关键时期,其间的复杂性远超教科书所能涵盖的范围。我希望它能超越一般性的综述,为我们揭示出潜藏在经学繁荣之下的深层历史动力。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关于两汉儒学历史的著作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其装帧的厚重感与内容的扎实感似乎是成正比的。我快速浏览了其中关于王莽改制后新朝时期儒学思想的论述部分。坦率地说,很多研究往往草草带过这个短暂但极具实验性质的时期,而这部作品似乎给予了相当的篇幅。我特别留意了它如何处理董仲舒的思想体系——那套融合了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感应”论。评价一部儒学史作品的好坏,关键就在于能否跳出简单地赞扬或批判其“迷信”色彩,而是将其置于汉代中央集权国家构建的政治语境中去理解其功能性和合理性。我期待作者能够展现出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去剖析儒家伦理是如何被塑造成维护帝国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的。如果它仅仅是复述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它的贡献就有限了;但如果它能对这个“政治儒学”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当时士人阶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一次彻底的、去芜存菁的清理,那么这本书无疑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评分说实话,我对很多宏大的“通史”类著作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勾勒出两百年间的思想变迁,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嫌。我更看重的是那些专注于微观研究的成果。这部《两汉卷》给我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对地方性儒学实践的关注。例如,在东汉中后期,随着察举制度的推行,地方豪强士族的崛起与儒学教育的普及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共生关系?那些在地方上建立书院、教授经典的家族,他们的教学内容和学术倾向,是否与中央朝廷的经学主流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作者能够引入一些出土文献或者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来描绘出儒学在基层社会是如何被“地方化”和“实用化”的,那将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补充。仅仅关注长安和洛阳的经学家是不够的,真正的思想生命力往往体现在广袤的郡县之中,希望这本书能触及到这层肌理。
评分我最近阅读了大量关于魏晋玄学的著作,发现很多学者在探讨玄学如何“反叛”或“超越”汉代儒家时,往往会简单地将汉儒描绘成僵化的、教条化的存在。因此,我非常好奇这部《中国儒学史·两汉卷》如何为这种叙事提供一个更微妙的背景铺垫。玄学思潮的兴起,并非空中楼阁,它必然是在对汉代儒学某些方面的过度僵化感到厌倦后才出现的。我特别期待它能详尽地分析东汉后期,尤其是桓灵之乱前后,儒学内部是如何发生自我批判和路线分歧的。这不仅仅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的争论,更是关于一个衰落的帝国精英阶层,在寻找新的精神出路时,对自身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展示出,汉代儒学在走向衰亡时,是如何为玄学的诞生埋下伏笔,那么它就不再是简单的历史陈述,而是一部有力的思想动力学分析。
评分原始儒学指儒家学派创始时的儒家,代表人: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说中儒生常常通过注疏经书的方式阐发儒家的学说。原始儒家的经典有经孔子校订过的教学用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学生编辑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司马谈和班固的说法,儒家的思想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奉孔子为宗师;注重人伦教化,主张以“礼”协调人际关系;
评分这套丛书撰写了从先秦到现代的儒学发展史,资料翔实,对研究者和普通读者都有助益提升人文修养。
评分文学的发展是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一般说,文学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认识作用,二是教育作用,三是美感作用。三种作用同时发生,构成了文学的社会功能。
评分偏思想史,通读了解下。
评分“仁”“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仁”的观点是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在深层的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评分两汉前后历时约400多年,汉代儒学经历了复兴—繁荣—官方统治地位确立—讖纬泛滥—鼎盛—衰颓的过程。《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按照汉代儒学由恢复到昌盛到极盛而衰落这一历史发展的线索,描绘了汉代儒学盛衰的历史全过程。全书言必有据,征引宏博,既有对于某一时期儒学发展全貌的概括,也有关于具体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细部解说,点面结合,思路清晰明畅。
评分这本书还行,但价格楞贵呀
评分中国传统思想包罗万象,儒、道、佛、法、墨、阴阳等诸家并陈。在各家学说中,儒家占有突出的位臵。它历史最久、传布最广,影响最大,一向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评分宋明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宋代理学家认为没有任何欲望,完全放弃个人社会责任、名誉、欲求,过一种“空”的人生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主张正常的人的欲望满足,积极生活态度,肯定了在人伦中的凸显,强调“非功利”,认为理是一种善恶处于平衡的存在状态的中庸境遇。王阳明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王守仁认为物、事、理、义、善,学等都在“吾心”。“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