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虹年谱

高长虹年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久明 著
图书标签:
  • 高长虹
  • 年谱
  • 地方志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山东
  • 潍坊
  • 名人
  • 谱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92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42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43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长虹,本名高仰愈,山西盂县人,中国现代作家。他也因当年和鲁迅的交往和后来交恶而为人所知。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由廖久明编著的这本《高长虹年谱》以2010年《高长虹全集》为依据。《高长虹全集》共4卷,前3卷为前期作品,第4卷为抗战时期作品。

内容简介

《高长虹年谱》的内容提要如:(一)序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高长虹其人。(二)谱文根据时间顺序,尽量原封不动地编入了与谱主生平事迹有关的材料,作品在罗列全部题目基础上概括介绍了重要内容。(三)全文抄录了未收入《高长虹全集》的3篇文章,校正了《高长虹全集》的50余处错漏。(四)结合谱主本事,相对详细地介绍了密切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报刊情况。(五)由于高长虹是狂飙社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而目前研究狂飙社的成果很少,故结合谱主本事适当介绍了狂飙社情况。(六)为了较为直观地反映高长虹作品的影响,以脚注形式标明了收入合集中的高长虹作品。(七)《高长虹全集》收录了4篇署名、‘虹”的作品,作为编者的董大中和廖久明对此存在分歧,故本谱附录T--人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的通信。(八)由于高鲁冲突与莽原社(主要由狂飙社、未名社成员组成)的内部矛盾有关,并且人们围绕这三个关系复杂的社团有极大争议,故本谱附录了《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九)正如林志浩、彭定安、钱理群、曾庆瑞、高远东、言行等先生认为,高鲁冲突对鲁迅的进化论思想造成了重大影响,故本谱在详细罗列与鲁迅有关的高长虹文字的同时附录了《鲁迅文字摘抄》,主要摘抄鲁迅文章、书信中与高长虹有关的文字。

作者简介

廖久明(1966—),男,文学博士,乐山师范学院文新学院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常务理事。出版学术书籍4部:《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一群被惊醒的人——狂飙社研究》、《高长虹全集》(4卷本,第一副主编)、《郭沫若家世》(主编),发表论文50余篇,独立或主持完成各级课题9项。

目录

序:一个赤诚爱国而又特立独行的人
例 言
谱 文
1898—1909年
1910—1916年
1917—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5年
1926年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930—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1945年
1946—1954年
附 录
关于“虹”的通信
莽原社·狂飙社·未名社述考
鲁迅文字摘抄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
《翰墨千秋:近现代中国书坛群像》 内容提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系统梳理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书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全书共分七卷,约一百五十万字,聚焦于自清末民初至新世纪之交,那些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宗师、巨匠及其重要流派的兴衰与传承。它并非一部枯燥的碑帖考据集,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史诗。作者深入挖掘了书法艺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使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以及艺术观念的激烈碰撞,力图展现近现代中国书家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探寻书法精神的当代价值。 卷首语:时代之影,笔墨之魂 近现代,是中华文明经历剧烈转型的百年。在“救亡图存”与“文化重塑”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而承载了数千年文脉的书法艺术,亦被置于被“淘汰”或“新生”的十字路口。《翰墨千秋》正是试图捕捉这一时代背景下,那些或坚守、或革新、或沉寂、或爆发的书法家的精神脉络。 第一卷:旧邦新命——晚清民初的书法转型期 (约25万字) 本卷侧重于晚清碑学兴起对帖学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重新探讨。重点剖析了碑学“开创性”的意义,以及一些重要书家如何将金石入帖,试图在传统中寻求突破。细致描绘了海派、京派等地域书风的差异,以及在传统科举制度瓦解后,书法教育体系如何悄然发生变化。特别关注了几位在传统学问与西方思潮间徘徊的士人,他们对笔墨的理解,已然带有了强烈的个体哲学色彩。本卷着力还原了那一时期,书法家群体在政治动荡中,如何通过笔墨维护精神家园的图景。 第二卷:乱世中的坚守与流变——抗战前后书坛的格局 (约20万字) 抗日战争及随后的内战时期,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构成极大的考验。本卷详细梳理了在沦陷区、后方和海外的几大书法群体。着重分析了“书风南移”的现象,以及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如何通过对笔墨细节的极致追求来体现“气节”。此外,本卷还引入了对“实用书法”如榜书、军令状等特殊形式的研究,探讨了在非常时期,书法如何回归其原始的功能性,同时又不失其艺术的张力。探讨了对“二王”传统权威性的质疑,以及对魏晋风度的重新神往。 第三卷:新中国成立:重塑与规范 (约30万字)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致力于建立新的文化秩序。本卷详细考察了书法被纳入“群众艺术”和“群众教育”的范畴后,其身份的转变。重点介绍了国家主导下的“楷书规范化”运动,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一代书法教育体系。本卷深入分析了老一辈书法大家(如“南张北齐”及其周边群体)在新体制下的适应与创作状态,他们的作品如何从个体抒发转向服务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同时也记录了对传统书论,如“二王正统论”的初步批判与修正的思潮。 第四卷:双十之争:帖学与碑学的再次交锋 (约25万字) “文革”结束后,书法艺术迎来了空前的复苏。本卷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书法界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定位。碑学理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高扬,部分书家提出了激进的“反帖学”主张。本书细致对比了以“金石入楷”为核心的碑学实践,与以“意临”为核心的帖学复兴之间的学术张力与展览现象。通过对这一时期重要的书展和刊物的梳理,展现了理论争鸣的激烈程度,以及这种争鸣如何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整体面貌的革新。 第五卷:艺术观念的多元探索——“八五”美术新潮与书法的影响 (约20万字) 本卷将目光投向了受西方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八五美术新潮”,探讨了书法如何挣脱传统“六艺”的桎梏,被视为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或“抽象艺术”。重点分析了部分先锋书家在创作中对笔墨的“解构”与“重构”,如对墨色的实验性运用、线条的张力爆发,以及对书写媒介(如大幅纸张、特殊材料)的拓展。这些探索不仅挑战了传统审美,也为后来的当代书法艺术奠定了观念基础。 第六卷:回归传统与经典重估:中青年群体的崛起 (约25万字)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社会趋于稳定,一股强劲的“回归传统”思潮兴起。本卷梳理了中青年一代书家对“二王”典范的重新学习与深入挖掘,强调“学养”与“笔墨功力”的不可偏废。它不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经历了观念冲击后的审慎回望。本卷细致对比了以“唐人写经”为代表的严谨性训练与以“明清写册”为代表的性情表达,分析了“馆阁体”的现代意义及其被批判的原因。通过对大量新晋书家的个案分析,揭示了当下书法界“崇古”与“尚新”并存的复杂生态。 第七卷:走向世界:当代书法的传播与身份定位 (约15万字) 本书的收官之卷,探讨了中国书法在当代如何走向国际舞台。分析了书法艺术在海外博物馆、画廊中的展示方式,以及在跨文化语境下,书法如何被解读为“东方抽象主义”或“符号学研究对象”。最后,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在继承、批判、发展中所确立的独立地位进行了总结,提出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书法的未来走向与文化价值的坚守问题。 本书特色: 1. 史料扎实,脉络清晰: 耗费十年时间,遍访各大图书馆、艺术馆及私人藏家,结合一手口述资料,构建了一个完整且细致的近现代书法史时间轴。 2. 人文关怀深刻: 叙事不拘泥于技法分析,更注重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写照,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 3. 观念碰撞直观: 准确捕捉了碑学与帖学、传统与现代、学院派与民间派等各个层面上的学术张力,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在转型期的思想活力。 适用读者: 书法学习者、艺术史研究者、近现代史爱好者、文化学者及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相当独特,它不是那种让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历史读物,而是一本需要你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慢工”之作。我发现,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把握了高长虹的某个阶段时,作者总能通过新的视角或者未曾公开的材料,给我带来惊喜。比如,书中对高长虹晚年心境的描摹,那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反思,写得极其细腻,读到一些地方,我不禁停下来,对着文字沉思许久。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传记范畴,更像是一次与逝去灵魂的深刻对话。我身边不少历史爱好者都对这本书赞不绝口,大家都在讨论其中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新解读,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引发思考的深度。

评分

哇,最近沉迷于一本历史人物传记,叫《高长虹年谱》。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太引人入胜了,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流水账。作者对高长虹先生生平的梳理,简直就像是电影镜头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眼前展开。特别是他早年投身革命的那段经历,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书中对高长虹先生的思想转变和关键决策点的分析,也特别到位,让人能深刻理解一个历史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选择和挣扎。感觉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考证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显得那么扎实可信,读完之后,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认识简直是提升了一个全新的层次。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冷静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既不盲目歌颂,也不刻意贬低,而是力求还原一个立体、丰满的形象。

评分

这部《高长虹年谱》的文笔,我个人觉得是相当凝练且富有力量感的。作者似乎很擅长在平实的叙述中埋下情感的伏笔,使得人物的命运起伏更具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很少感到疲惫,反而常常因为作者精准的用词和巧妙的转折而感到阅读的愉悦。它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堆砌辞藻,而是追求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高长虹先生在逆境中的坚持和对理想的忠诚的刻画,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剧美。这本书成功地将个人命运融入宏大历史背景之中,让读者在了解一个人的同时,也得以窥见一个时代的复杂侧影,实属难得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高长虹这个名字的了解非常有限,只停留在一些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但读完《高长虹年谱》后,我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光写了“他做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他为什么这么做”。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和信件往来,构建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心理侧写。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高长虹先生与同期知识分子交往的描写,那种思想的碰撞和观点的交锋,读起来实在是过瘾。这感觉就像是跟作者一起,穿越回那个时代,亲耳聆听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辩论。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挺用心,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让人爱不释手。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某个关键人物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场饕餮盛宴!我以前读过不少同类题材的书,但《高长虹年谱》在史料的广度和深度的整合上,做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把高长虹先生人生中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用一条清晰而又充满逻辑的线索串联了起来,让整个生命轨迹变得脉络分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史料引用的严谨态度,几乎每一个关键的论断背后,都能看到可靠的文献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对于我这种对历史细节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侧面信息,丰富我对那个时代的整体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