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木偶奇遇記》講述瞭一個名叫匹諾曹的木偶被賦予瞭生命,並從一個任性、淘氣、懶惰、愛說謊、不關心他人、不愛學習、整天隻想著玩的木偶,變成一個懂禮貌、愛學習、關愛他人的好孩子的過程。它所經曆的一連串的奇遇,充滿瞭童趣與想像,也讓孩子在奇幻的故事中有所感悟。
作者簡介
卡洛·科洛迪(1826-1890),原名卡洛·洛倫齊尼。意大利著名兒童文學傢,也是卓有成就的意大利記者。他曾翻譯過法國童話故事,並贏得瞭高度贊譽。受到這一鼓舞,他開始寫作自己的作品。70年代開始發錶童話《賈涅蒂諾漫遊意大利》和《米努佐洛》,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和對話,嚮小讀者介紹各方麵的科學知識。《木偶奇遇記》於1881年首次齣版麵世,是其最著名的為世人鍾愛的作品,至今仍被認為是經典的兒童讀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精彩書摘
傑佩托的傢是一間底層的小房子,從樓梯口處采光照明。傢具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瞭:一把破舊不堪的椅子,一張破破爛爛的床,以及一張破損不全的小桌子。裏牆有個生著火的小壁爐;但那火是畫齣來的,火的旁邊畫著一口鍋,鍋裏的水歡快地沸騰著,並嚮外冒著裊裊的熱氣,看上去就像真的霧氣一樣。
傑佩托一迴到傢裏,便馬上拿起工具,開始雕刻、製作他的木偶。
“我給他起個什麼名字呢?”他自言自語,“我要把他叫做匹諾曹。這個名字會給他帶來好運。我認識一戶人傢全都叫匹諾曹:匹諾曹父親,匹諾曹母親,孩子們也都叫匹諾曹。一傢人都生活得很好。他們中最富有的一個乞討過日子。”當傑佩托給他的木偶找到名字之後,便動手精雕細刻起來,並很快就為他做齣瞭頭發,然後是額頭,再後是眼睛。眼睛做好之後,傑佩托發現木偶的眼睛竟滴溜溜地動起來,並且一眨不眨地盯著他看,你們想一下他該有多麼驚訝吧。
傑佩托看到那兩隻木眼睛盯著自己,心裏感到很不舒服,於是便用憤恨的口氣說:“賊木頭眼睛,乾嗎老是盯著我?”沒有任何人作答。
於是做完瞭眼睛,又為他做瞭鼻子。然而鼻子剛剛做完,它就開始長起來;長呀,長呀,長呀,隻幾分鍾工夫,就變成瞭一個很長很長的鼻子,還一直沒完沒瞭地長下去。
可憐的傑佩托一刻不停地切割鼻子;可他越是切割和截短,那放肆無禮的鼻子就變得越來越長。
做完鼻子,又為他做瞭嘴巴。
嘴巴還沒等做完,它便馬上開始笑起來,並跟傑佩托開起瞭玩笑。
“彆笑瞭!”傑佩托生氣地說,可他的話就像是對牆而說。
“我再對你說一遍,彆笑瞭!”傑佩托用威脅的口氣吼叫著。
這時嘴巴不笑瞭,但整條舌頭卻拖瞭齣來。
傑佩托為瞭不耽誤自己的活計,假裝什麼也沒有看見,又繼續乾活兒。
做完嘴巴,又為他做瞭下巴,然後又做瞭脖子、肩膀、肚子、胳膊和手。
剛剛做完雙手,傑佩托覺得頭上的發套被人摘走瞭。他抬頭望去,看見什麼瞭?他看到他的黃色發套拿在木偶的手裏。
“匹諾曹!……馬上把我的假發還給我!”可匹諾曹不但沒有把發套還給他,而且還把發套戴到自己的頭上,幾乎把自己悶個半死。
麵對傲慢無禮和尋人開心的木偶,傑佩托感到有生以來從未有過的傷心和難過。他轉過身子對匹諾曹說:“你這個淘氣包兒子!你還沒有被做完,就已經開始不尊重你父親瞭!不好,我的孩子,不好!”傑佩托擦乾瞭一滴眼淚。
剩下要做的是腿和腳瞭。
傑佩托剛剛為他做完瞭腳,就感到鼻子尖兒上挨瞭一腳。
“我這是活該!”他於是自言自語,“我早該想到這一點!現在已經太晚瞭!”然後他用胳膊夾起匹諾曹,把他放在地上,放在房間的地闆上,要讓他學走路。
匹諾曹的腿僵硬,不會移動。傑佩托拉著他的手教他一步一步地往前邁。
等到腿能讓他活動瞭,匹諾曹便開始自己走路瞭,並在房間裏跑起來;到後來,他穿過傢門,來到街上,拔腿跑掉瞭。
可憐的傑佩托在後麵追,可怎麼也追不上,因為搗蛋鬼匹諾曹像野兔一樣地跳躍奔跑。他的腳闆打在鋪石路麵上,發齣劈裏啪啦的響聲,就像農民穿著二十雙木屐在走路一樣。
“捉住他!捉住他!”傑佩托吼叫著;然而,走在街上的人看到這塊木頭像跑馬一樣地狂奔,都停下來入迷地看著他,笑呀,笑呀,笑得簡直難以想象。
最後幸虧遇到一名憲兵。他聽到附近的哄鬧聲,以為是一匹馬駒從主人的手中掙脫齣來,於是在大街中間勇敢地叉開兩條腿,決心攔住馬駒的去路,以免發生更大的災難。
然而,當匹諾曹遠遠地看到憲兵攔住瞭整條大街時,就想方設法地從他兩腿中間齣其不意地鑽過去,但是卻沒有成功。
憲兵沒有挪動一步,便乾淨利索地抓住他的鼻子(這個鼻子過分地長,好像專門做齣來是為瞭被憲兵們抓住的),將他交到傑佩托的手裏。傑佩托為瞭教訓他,真想馬上狠狠地拉一下他的耳朵。可他找來找去,竟然沒有找到耳朵。你們可以想象得到,傑佩托會有多麼驚奇啊!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在他急急忙忙地雕刻他時,居然忘記給他做耳朵啦。
於是傑佩托一把抓住匹諾曹的長脖子,將他拖在身後,這時,他搖晃著腦袋嚇唬地說:“現在我們迴傢。等我們到瞭傢,你不必懷疑,我一定會算賬的!”匹諾曹聽說要跟他算賬,索性一屁股坐到地上,不想再走瞭。這時,那些好奇心重的人和遊手好閑的人紛紛停下來,圍成一大群來看熱鬧。
人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來。
“可憐的木偶!”有些人說,“他不想迴傢是有道理的!天曉得傑佩托那傢夥會怎麼揍他呢……”
……
前言/序言
一位外國詩人說道:藝術之樹常青。
確實,大凡一部當得起“藝術”二字的作品,總是有著不可替代的、悠久的魅力,它總能夠跨越無垠的空間,橫穿漫漫時光,被各國各民族的讀者所接受,成為他們珍貴的精神滋養,成為他們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從而又延續著自身常青的藝術生命。
《木偶奇遇記》,就堪稱這樣一部藝術作品。
自打《木偶奇遇記》問世以來,一百多年間,它究竟被譯成瞭多少種文字,究競刊印瞭多少冊,筆者曾努力去搜集不少相關的資料,但還是難以悉數,無法獲得一個較為準確的答案,何況這些數據也在時時更新之中。其實,也不必花力氣去做這麼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意大利著名學者達妮埃拉·瑪凱斯基教授在潛心研究《木偶奇遇記》數十年之後,給齣瞭這樣一個權威的、驚人的論斷:“在世界範圍內,除瞭《聖經》和《可蘭經》,《木偶奇遇記》是擁有讀者最多、銷售量最大的作品。”1880年,意大利《兒童報》約請作傢科洛迪為該報撰寫一個分期連載的兒童故事。科洛迪於1881年7月動筆,同年開始在《兒童報》分期發錶這個故事。1883年又齣版瞭單行本。這就是他的傑作《匹諾曹的冒險經曆》(LeawenturediPinocchio),最早的中譯本把它譯作《木偶奇遇記》,這個譯名頗為貼切,於是約定俗成,便流傳瞭下來。
科洛迪以極大的熱情塑造瞭故事的小主人公匹諾曹的形象,把他的性格刻畫得十分鮮明、光彩,並使之保持瞭內在的統一性。小說一開始就宣告瞭他不平凡的誕生。他是大自然之子,是木匠傑佩托用朋友送的一塊極具靈氣的木頭做成的一個木偶。他像個精靈,充滿生氣,輕捷活躍,能跳舞,會劍術。他又富於幻想和冒險精神,時常會做齣通常的孩子想都想不到的種種令人驚奇的事情來。當然,匹諾曹是個木偶孩子,他也有著木偶的特點。他晚上睡覺把腳擱在火盆上,早晨醒來,他的雙腳已經被燒焦瞭。他一不留神掉到瞭水裏,但卻不會沉沒,立馬就會浮起來。
獲得生命的匹諾曹又有著與他同齡的小孩們共同的特徵,天真無邪,純潔樸實,正直勇敢;當然,也會有和他們一樣的毛病,任性,淘氣,搗亂,不守規矩,有時候還喜歡撒點謊。有趣的是,每撒一次謊,他的鼻子就不由自主地長齣一截,成為長鼻子木偶。
匹諾曹的淘氣、反抗行為,給他帶來瞭歡樂、苦惱和希望。一天,他從老木匠傢齣逃,自個兒闖蕩世界,去冒險瞭。他經曆瞭各種各樣的考驗,遭遇瞭無數充滿悲喜劇色彩的災禍,可說是吃盡瞭苦頭。他開始明白事理,在一位仙女的幫助下,重新找到瞭失散的父親——老木匠傑佩托,從木偶變成瞭一個真正的孩子,也就是完美的人。
從頑童轉變為好孩子,是兒童文學中屢見不鮮的主題。但《木偶奇遇記》在老套的主題中寫齣瞭新意,從而獨具永久性和世界性的魅力。它通過麯摺動人的故事,著重圍繞著自由放任的童年時代與開始有責任心的少年時代的交替時期的永恒衝突,展開故事,刻畫人物,抓住瞭少年兒童普遍的心理特徵。匹諾曹的行為與心理,與孩子們是相同的。《木偶奇遇記》也正是為孩子們寫的。曾記否,我們當中不少人少年時讀過這本書,後來偶爾撒一次謊,競也會下意識地去摸一摸自己的鼻子,看看是否長齣瞭一截?《木偶奇遇記》是一部童話小說。藉助童話小說這一獨特的形式,作者以非凡的想象力,寫齣瞭奇幻多姿、生動有趣的故事,把我們帶進瞭妙趣無窮的童話世界。但作品的童話形式,完全以它的現實內容為依托,它們達到瞭巧妙的統一。正因為這樣,童話纔錶現得那麼一波三摺,情趣盎然,那麼幽默詼諧,有聲有色,那麼閤情閤理,富有意義。誇張的想象中,包蘊著真實可信的內涵,從而格外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木偶奇遇記》在語言上有著很高的成就。故事采用作為標準意大利語基礎的托斯卡納方言,經過提煉,吸收人民生活中新鮮活潑的詞匯,加工成為一種優美的文學語言。作品中的敘述和描寫,流暢明快,通俗靈動,優美簡練。而在人物的對話上,也凸顯齣人物的個性化特徵,常常是寥寥數筆,也頗見性情。作品讀起來更是朗朗上口,是供兒童誦讀的優秀語言教材。
或許是由於《木偶奇遇記》的光輝過於奪目,匹諾曹的名字幾乎傢喻戶曉、婦孺皆知,而作者科洛迪卻隱退到瞭這光環的背後,被遮蔽瞭,以至於他的名字甚至鮮為人知。那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位令人尊敬、永遠不能忘記的作傢吧。
卡洛·科洛迪(CadoCollodi,1826—1890),真名卡洛·羅倫齊尼,科洛迪是他的筆名。他齣生在佛羅倫薩。科洛迪是臨近佛羅倫薩的一個小鎮的名字,那裏是他母親的故鄉,所以,他取筆名科洛迪以誌紀念。他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名愛國誌士,1848年參加抗擊奧地利侵略者的武裝鬥爭,1859年加入諾瓦拉騎兵旅,再次參加爭取意大利獨立、統一的戰鬥。
後來,科洛迪投身新聞工作,撰寫新聞報道和戲劇評論,還在佛羅倫薩創辦瞭兩份幽默報紙《路燈》和《小論戰》,但是很快停刊。他去米蘭一傢公司當職員,業餘從事文學創作,先後寫瞭四部喜劇、一部正劇和兩部小說,顯露瞭多方麵的藝術纔華。
19世紀70年代後期,隨著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科洛迪為之奮鬥的“民族復興”的理想得以實現,於是又滿懷“民族再生”,即造就新型意大利人的新理想,開始緻力於教育新一代的兒童文學創作。他先於1875年以流暢的文筆把古老的民間傳說改寫為優美的童話《仙女的故事》,然後發錶兩部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的故事集《賈涅蒂諾》(1876)、《米努佐洛》(1878),受到熱烈的歡迎。他深受鼓舞,接著寫齣一係列知識性的兒童讀物,如《賈涅蒂諾第一次漫遊意大利》、《賈涅蒂諾的地理學》、《賈涅蒂諾的語法》、《賈涅蒂諾的算術》等等,通過趣味盎然的故事嚮小讀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曆,貼近社會的新聞生涯,長年從事喜劇、童話、幽默故事和兒童文學創作的經驗,為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的創作,從思想上和藝術上打下瞭最堅實的基礎,完成瞭最充分的鋪墊。《木偶奇遇記》的問世,自然成瞭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兒。
中國讀者是幸運的。他們最早結識匹諾曹,可以上溯到1927年,徐調孚先生從英文譯齣《木偶奇遇記》,發錶於上海《小說月報》,從當年第一期開始連載,配有木刻插圖,分九期連載完畢。翌年,徐譯《木偶奇遇記》單行本齣版。在短短的二十二年間,徐譯本至少再版瞭十六次,發行量難以數計。解放後,該譯本又至少被四傢齣版社多次重印。徐調孚先生為《木偶奇遇記》在中國的傳播,立下瞭不可磨滅的功績。
從1933年到1949年間,張慎伯、須白石、錢公培、傅一明、林之孝、石碚等譯壇前輩紛紛執筆移譯瞭這部名著,分彆在上海、成都等地齣版。解放以後,《木偶奇遇記》的翻譯再掀高潮,新譯本迭齣。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兒童文學專傢、資深翻譯傢任溶溶先生於1980年發錶的譯本,是我國第一次從意大利語原文譯齣該書,是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譯本。
特彆富有意味的是,匹諾曹的形象在我國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他也深深贏得瞭各少數民族兄弟的喜愛。從1980年至1985年的短短五年裏,《木偶奇遇記》相繼被譯成濛古語、哈薩剋語、朝鮮語、維吾爾語,陸續在呼和浩特、烏魯木齊和延吉刊印齣版,其齣版次數和發行量均超過《愛的教育》,成為譯成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最多的外國文學作品。這些材料興許會略顯枯燥,但很具說服力,也從一個側麵印證瞭本文開頭援引的意大利教授所作的驚人的論斷。
劉月樵女士從原文譯齣的《木偶奇遇記》使我國讀者有瞭一次更真切地走近可愛的匹諾曹,領略這部世界兒童名著的風采的機遇。這是令人欣慰,值得慶賀的。
《星辰大海的航行日誌》 —— 一位十七世紀博物學傢的異星探索手記 捲一:啓航的號角與未知的彼岸 作者: 阿爾貝·德·拉弗朗斯(Albert de Lafranchise),法蘭西皇傢科學院特聘自然哲學傢 時間: 永恒曆 1688 年仲夏 地點: 黎明港,法蘭西王室“探險者號”帆船上 夜幕尚未完全降臨,空氣中彌漫著海鹽、焦油和水手們汗水的復雜氣味。我緊緊握著手中的銅質六分儀,鏡片上反射著最後一縷夕陽的橘紅色光芒。船尾的旗幟在海風中獵獵作響,那上麵綉著金色的鳶尾花,象徵著路易十四陛下的榮耀與我們此行的莊嚴使命。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航行。我們不是為瞭尋找香料、黃金,或是開闢新的貿易路綫。我們的目標,是那片在所有星圖上都標注為“虛空”的領域——我們堅信,在遙遠的星海深處,存在著另一個完全獨立於“亞當之土”的生命體係。 “探險者號”的建造耗費瞭王國三年的光陰與無數的珍貴木材。它不僅僅是一艘船,它是一個浮動的實驗室,一個移動的圖書館。船艙內堆滿瞭我的研究器具:高倍率黃銅望遠鏡、精密的天文鍾、用於保存昆蟲和植物標本的福爾馬林溶液,以及數百捲厚重的拉丁文著作。我的助手,年輕的植物學傢皮埃爾,正忙著將最後一箱烘乾的墨水和鵝毛筆搬入艙底。 我的日記,便由此刻開始記錄。我將其命名為《星辰大海的航行日誌》,它將詳盡記載我們所見、所聞、所思,以及,我們如何麵對那些挑戰人類認知極限的真相。 捲二:穿越“靜默之環” 時間: 永恒曆 1689 年春季,航行第十個月 地點: 環繞已知世界邊緣的“靜默之環”區域 我們已經離開瞭被水手們稱為“世界盡頭”的界限。這裏的海麵呈現齣一種令人不安的靛藍色,深邃得仿佛能吞噬光綫。指南針開始變得毫無用處,磁力綫似乎在這裏徹底紊亂。我們完全依靠恒星定位,但這片空域的星象與我們記憶中的截然不同,新的星座在夜空中緩緩升起,帶著一種冰冷的、陌生的幾何美感。 船員們的士氣正遭受嚴峻的考驗。恐懼像黴菌一樣在狹窄的甲闆上傳播。他們開始低語,談論著深海中的巨型生物,以及那些被上帝遺棄的航海者。我必須保持絕對的理性,用科學的嚴謹來對抗迷信的侵蝕。 我花瞭數周時間,利用改良過的摺射望遠鏡,對天空中的“新星”進行目視記錄。我發現其中一顆行星(我們暫且稱之為“薇拉星”)擁有異常規律的軌道偏轉,這暗示著其附近可能存在一個未被發現的、引力強大的天體。皮埃爾則在船艙內對收集到的水樣進行分析,他聲稱發現瞭一些微小的、具有奇異磷光反應的單細胞生物——“它們不符閤瑞典林奈分類體係中的任何界彆。” 一個重要的發現: 在穿越一片布滿怪異晶體狀浮冰的區域時,我們捕獲到瞭一種特殊的聲波。這不是鯨魚的歌聲,也不是風暴的轟鳴。它有著明顯的、重復的間隔,頻率介於人耳可聞範圍的下限。我將這種聲音記錄在蠟闆上,並嘗試用數學公式去解析其結構。這聲音仿佛是某種……遠距離的、有意識的信號。 捲三:抵達“翡翠星雲”與巨型植被的王國 時間: 永恒曆 1691 年鞦季,發現新星係後的第二年 地點: 伽馬象限,一個被濃密綠色星雲環繞的行星,編號為“綠洲-7” 經過漫長而危險的躍遷(此處運用瞭我們船上獨有的、基於帕斯卡爾理論的“空間摺疊”技術),我們成功地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恒星係統。行星“綠洲-7”是第三顆行星,它被一層厚厚的、富含氯的雲層所包裹,錶麵溫度適宜,並且,生命的氣息濃烈得令人窒息。 著陸並非易事。這裏的重力比地球高齣約三分之一,船體降落時發齣瞭令人牙酸的金屬摩擦聲。當我們打開氣閘,吸入第一口異星的空氣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得說不齣話來。 大氣中彌漫著一股甜美的、類似丁香和腐殖土混閤的味道。這裏的“樹木”並非我們認知中的木質結構。它們是巨大的、半透明的矽酸鹽柱狀體,高達數百英尺,頂端如同巨大的花朵,吸收著雙恒星係統的光芒。它們的“樹皮”上布滿瞭如同電路闆般的紋路,似乎在進行某種緩慢的化學計算。 皮埃爾狂喜地采集著樣本,他的筆記本裏塞滿瞭草圖。他發現這些巨型植物似乎通過某種方式——可能是低頻的電磁波——進行著信息交換。它們構成瞭一個龐大而沉默的“植物網絡”。 我們小心翼翼地探索瞭一個名為“迴音榖”的區域。這裏的地麵覆蓋著厚厚的苔蘚狀生物,踩上去時會發齣類似風琴的低沉嗡鳴聲。我們從未見過如此龐大、如此古老,卻又如此沉默的生命形態。 最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發現瞭一些被這些矽酸鹽巨柱環繞的“圓形空地”。在這些空地的中央,矗立著一些由某種黑色、光滑的玄武岩構成的結構。它們並非自然形成,其幾何結構過於完美,符閤歐幾裏得幾何學的最高標準。這些結構上刻滿瞭復雜的、類似於我們航海天文圖的符號,但其復雜程度遠遠超過瞭我們所能理解的範疇。 這錶明,在我們之前,或者在與我們並行的某個時間綫上,另一個智慧文明曾在這裏留下過痕跡。他們似乎與這顆星球的自然生態係統有著深刻的聯係,但他們去瞭哪裏?是進化瞭?還是被這個巨大的植物網絡所吸收瞭? 捲四:時間的相對性與內心的審視 時間: 永恒曆 1692 年春季,準備返航 地點: “綠洲-7”的登陸點附近 在“綠洲-7”停留的兩年時間裏,我們不斷地進行著對照實驗。我利用最精密的日晷和天文鍾來測量這裏的“時間流逝率”。結果令人不安:相對於地球的時間,這裏的每一天都比我們在地球上度過的一天要長約七個地球時。這意味著,當我們返迴法蘭西時,我們以為隻過去瞭兩年,地球上可能已經過去瞭近三年半。 這種時間的錯位感,讓我對“永恒”和“存在”有瞭新的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絕非牛頓爵士所描繪的那個機械、可預測的宇宙。它更像是一個充滿隨機性與無限可能性的巨大織錦。 臨行前,我最後一次檢查瞭那座黑色的玄武岩結構。我沒有試圖去解讀上麵的符號,因為我知道,任何基於人類邏輯的解讀都將是徒勞的。我隻是將一個微小的、刻有鳶尾花圖案的銀質徽章,輕輕放置在瞭石碑的基座上。這是一種跨越星係的問候,一種對未知智慧的敬意。 “探險者號”的船體已經過重新加固,我們的儲物櫃裏裝滿瞭數不清的礦物樣本、生物切片以及我的七捲日誌。我帶著一種沉重而又振奮的心情,下令升起船帆。 我們啓航瞭。這一次的航程將更加漫長、更加依賴於那套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空間摺疊”技術。我不知道當我們迴到黎明港時,等待我的是贊譽還是遺忘。但我知道,我帶迴瞭比黃金更珍貴的東西——對宇宙謙卑的敬畏,以及對人類自身局限性的深刻認識。 日誌在此中斷。願上帝,或者任何存在於星辰大海間的智慧,保佑我們平安歸來。我們已經看到瞭世界的邊緣,而現在,我們必須學會如何航行於無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