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一种略微挑剔的眼光打开了这本汇编,毕竟“汇编”二字有时意味着内容的堆砌而非精粹的提炼。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为清晰,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顺序,而是巧妙地将秦观的诗、词、文、以及相关的碑刻题跋进行了专题式的分类梳理,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深度挖掘。比如,我特别关注了他晚年在被贬谪途中所作的那些充满苍凉感的作品,书中特辟了一章详细对比了不同版本在用字上的细微差别,并附上了详尽的校勘记,这对于我们这些反复吟咏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每一次比对,都能发现新的韵味。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新颖的观点,而在于提供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坚实的基础,让所有关于秦观的讨论都有了可靠的“源头活水”。那些晦涩难懂的古籍中的记载,在这里都被清晰地引出、翻译并注释,极大地降低了研究的门槛,让秦观的形象变得鲜活可触,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学偶像。
评分如果非要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本《秦观资料汇编》的价值,我想它就像是考古学家们发现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下宝库。我们过去得到的,可能只是几件散落的精美瓷片,但这本书却把整个宝库的结构、布局,甚至每一件“文物”的来龙去脉都给清晰地标注了出来。它不是那种迎合大众口味、追求畅销的读物,它面向的是对宋代文学抱有敬畏之心,愿意深挖文献底层逻辑的“硬核”读者。书中对秦观晚年流放地的风物、他与亲友的书信往来中流露出的日常情感,都有详尽的收录和解读。这些看似“边角料”的资料,恰恰是构建一个完整人格的关键。通过这些汇编,我得以瞥见词人超越诗句之上的那份人性温度,理解他为何能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艺术上的高峰。它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成果,但其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让秦观的文学灵魂得以更完整、更真实地向我们诉说。
评分我很少见到有哪本关于词人的资料汇编能做到如此兼顾“史性”与“可读性”的平衡。这本书在处理那些被历代文人争论不休的“疑案”时,表现出了惊人的中立与客观。例如,关于秦观与某位权臣之间的复杂关系,书中并没有偏颇地站队,而是将正反两方的史料都罗列出来,供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尊重史实的态度,非常令人信服。更难得的是,在大量的文字叙述中,编者适时地穿插了一些精美的图版——无论是秦观故里遗址的今貌照片,还是他可能使用过的器物摹本,这些视觉材料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将抽象的文字瞬间具象化。它不让我们只停留在纸面上对秦观的想象,而是将他拉回到了那个真实发生过历史的语境之中。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引文与注释清晰分明,即使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所震慑。它与其说是一本供人闲暇阅读的书,不如说更像是一部供专业研究者参考的工具书。但坚持读下去后,我发现这种严谨反而是它最大的魅力所在。书中对秦观思想形成过程的探讨,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是空泛地赞美秦观的“婉约”,而是深入剖析了儒家、道家思想在他作品中的交织渗透,特别是他如何将个人的政治失意转化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使得我过去对秦观词作的理解有了一次彻底的“刷新”。以往只觉得好听、意境美,现在却能体会到词句背后那股深沉的悲悯情怀和对世事的洞察。对于想摆脱肤浅欣赏,真正进入宋词精神内核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阶梯,它要求你投入时间与精力,但回报是巨大的精神满足感。它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读完”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时时翻阅、时时参悟的“常伴”。
评分书名:《秦观资料汇编》 这本《秦观资料汇编》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宋代词坛痴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原本对秦观的了解仅限于教科书里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总觉得他仿佛蒙着一层纱,形象模糊不清。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立刻被其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据所折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更像是一部立体呈现秦观生平脉络的史诗。书中对他在不同时期的心境变化,如何受苏轼等文坛巨擘的影响,以及他政治生涯的跌宕起伏如何反哺其词风的转变,都做了极其细腻的勾勒。尤其值得称赞的是,编者似乎穷尽了所有能找到的二手文献,将零散在各处的笔记、家书片段乃至地方志中的只言片语都整合起来,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知识网。读完前几章,我仿佛置身于北宋的繁华与萧瑟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个伟大词人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挣扎、沉浮,最终以其绝妙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宋词,特别是对秦观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有强烈探求欲的同好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百科全书”,其价值远超一般的文学选本。
评分他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是在北洋政府时代,“五四”时代是北洋政府党争的时候,那个环境和后来又不一样。这样的时代环境,不踏入你不可能去捍卫什么。你必须要一脚踏进去,一脚在外面。他们是从“仕”到知识分子过渡的这一代人,他们和后面完全专业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不太一样。
评分胡适、傅斯年这一代虽然没有参加过晚清最后的科举,但他们是旧的“仕”到知识分子过渡期产生的人。他们不是以道自认,他们还要以天下自认。他们对于现实的参与很多,虽然严格说起来,他们也没有做过政府的官。胡适先生从他的日记和书信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其实到后期,一直很想用各种位置把他拉出来。但是傅斯年他们一直都在阻挡,认为应该坚决地推掉。
评分秦观(1049-1100),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词闻名于世,而其诗歌成就也不低于词。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有《淮海集》。 [1] 秦观 - 生平 无锡惠山秦观墓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来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20岁,作《浮山堰赋》。24 岁,作《单骑见虏赋》,为世人所重。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臭腐为神奇”的名句(见《蓼园词选》)。《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能改斋漫录》引晁补之语)。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卷四四四。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又辑《扬州诗》、《高邮诗》。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又善书法,小楷学钟、王,姿媚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真、行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高邮文游台、《秦邮帖》石刻、扬州云山图、“淮东第一观”石刻,保存至今。秦观 -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皇佑元年至元丰七年(一○四九 ~ 一○八四年) 高邮文游堂之秦观像少年交友游历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准备科举,然亦时常游历于江南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一○七六),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访漳南老人于历阳之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至乌江谒项羽墓,极山水之胜。此次出游共得诗三十首,并赋《汤泉赋》一篇,以记所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一○七九),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游玩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探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八月中秋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归,也在此刻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此一离情,透露出此段漫游岁月中的美好与不舍。三试及第学而优则仕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是如此,希望藉由科举而荣登仕途,然而秦观的科举路途却是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一○七八)秦观第一次参与科举应试,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的却是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退居高邮,杜门却扫,以诗书自娱” (《掩观铭》),可见此一失败,对他是一大打击;神宗元丰四年(一○八一)秦观再次应试科举,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谢及第启》)的社会现实,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希望获得举荐,终于在神宗元丰八年(一○八四)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并成功考取进士,步上其仕宦之途。
评分《二十五史彈詞輯注》原本爲《廿一史彈詞》,乃明朝人楊慎所作,經後人續作說明朝、說清朝等,乃稱二十五史彈詞。全書取材於正史,用淺近文言寫成,共分十二卷,析爲十二段。每段先用西江月、南鄉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波、蝶戀花等詞調及詩數首,次用散文及三三四攢十字的詩句,每段末了則以一詩一詞作結。該書文辭悲壯淋漓,遊戲筆墨,上自盤古開闢,下至宣統遜位,使歷朝之正閏統係與遞嬗消長,一氣貫通。譜興亡,寓褒貶,歌詠慷慨,提綱挈領,蘊含深刻的宇宙人生妙理。
评分大概都是耳熟能详的内容吧,反正就是当个备查资料用的。
评分值得买的一本书。值得买的一本书。
评分不错不错,再有词在里面的话更好。
评分近几年来,台湾学界中生代学者的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2012年,王汎森的著作《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引进,颇受大陆学界关注并逐渐为大众所熟悉。如果把胡适、傅斯年、郭廷以等算作第一代,余英时、许倬云算作第二代,那么王汎森等学者可算作台湾第三代学者。曾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并在2010年升任“中研院”副院长的王汎森,可算是台湾人文学科的领导者,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
评分好,史料丰富,记载了众多人物对少游的评论。写词的人很多,真正用自己的心去写的人很少,秦观既是少数呕心作词者。你值得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