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

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佩智,鄧京 著
圖書標籤:
  • 西泠印社
  • 印學
  • 藏品
  • 捐獻
  • 名錄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文獻
  • 中國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550801516
版次:1
商品編碼:1085561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味西泠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6-01
頁數:23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為瞭銘記——那些為西泠典藏而捐獻的人們,王佩智和鄧京編著瞭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翔實整理、總結和歸納瞭這些捐獻者及其捐獻的藝術珍品,彌補瞭這一缺憾。《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是品味西泠叢書之一。

作者簡介

王佩智,彆署淮人、路野,安徽渦陽人。現任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文物管理處處長、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曆史學會常務理事、杭州市圖書館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考古學會會員等。著有《西泠印社舊事拾遺》、《飄動的綠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建國初期篆刻創作研究》、《西泠印社藏舊畫修復記》(閤作)等,策劃編撰《走進西泠印社·中國印學博物館》係列叢書之《楹聯碑刻集萃》、《古代磚瓦精選》、《印章陳列大觀》等,並發錶多種專題研究論文近30篇。 鄧京,文博副研究館員,浙江省考古協會會員,浙江省博物館協會會員。曾在專業刊物、報紙發錶《清代皖派書法之源——鄧石如》、《西泠八傢印選孤本考》、《吳讓之印譜考略》等論文多篇,著有《實用文玩收藏指南·璽印》、《古玩收藏上手叢書·田黃石》、《文玩品鑒·璽印》及《西泠印社藏舊畫修復記》等印學專著。

目錄

魏皓奔/總序
王佩智/為瞭永不忘記
李叔同
吳東邁
阮性山
高時敷、高壁
豐子愷
張魯庵、葉寶琴
葛昌楹、馮夢蘇
硃嫻
王個移
張宗祥
張載人
張玨
王貺甫
魏廷榮
鄭平
陳叔通
張開濟
章勁宇
錢鏡塘
邵裴子
曹漫之
吳樸堂
鬍佐卿
韓登安
高維騫
硃醉竹
沙孟海
唐雲
汪德侃、汪德新
丁士麟
葉邦俊
施顯火、施付賢
吳振華
張寒月
葉潞淵
程十發
陳巨來
鬱重今
劉漢麟
丁卓英
張景行
陳安羽
王士增
吳長鄴
周哲文
丁吉甫
北川博邦
中原一耀
費新我
韓天衡
戚叔玉
丁望如、丁如留
陳壽榮
錢君訇、錢駿
曹筒樓
趙林
川瀨真涮
楊魯安
劉江
範曾
小林鬥庵
楊廣泰
川閤東皋
菅原石廬
中島蘭川
青山杉雨
青山慶示
林乾良
方廣強
孫傢譚
張英田
路東之
鬆倉晴海
今成晴巳
梁章凱
瀋欣
李嵐清
今村光甫
童衍方
王北嶽
梅舒適
尾崎蒼石
王傳辜
劉乃中
龍樂恒
曹用平
章國霖
羅隨祖
吳超
鞠稚儒
順振樂
諸涵
諸毓
崔連魁
劉銀華
李天池
關正人
方箴
矯毅
沙更世
陳波
陸芳耕
江成之
唐達聰
呂軍
劉新惠
吳歡
丁肅君、丁雲川
丁裕年
俞剋華
魚住和晃
高式熊
丁利年
龔文斌
張澤璋
黃教奇
伸貞子
許滸
鍾久安
董宏之
西泠印社藏品展齣掠影

前言/序言


瀚海擷珍:中國古代書畫精品賞析 書籍簡介 《瀚海擷珍:中國古代書畫精品賞析》並非一部單純的目錄匯編,而是一部深度聚焦於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發展脈絡與審美精髓的學術專著與鑒賞指南。本書旨在為廣大藝術愛好者、研究者以及收藏傢提供一個清晰、係統的視角,去領略自魏晉至清末數韆年間,中國文人墨客在筆墨丹青中所寄托的精神世界與技法革新。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範圍廣闊,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機構的捐贈記錄,而是以時間為軸綫,以藝術史發展為骨架,精選瞭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代錶性作品進行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溯源與奠基——魏晉至唐宋的筆墨初創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中國繪畫藝術的萌芽與初步成熟階段。重點闡述瞭顧愷之的“傳神寫照”理論,並結閤存世或有明確記載的早期作品,探討瞭人物畫的程式化確立。 在唐代,本書深入剖析瞭“畫聖”吳道子的筆法革新及其對後世的影響。通過對閻立本、周昉、韓滉等人的作品風格比對,清晰地展現瞭盛唐氣象的恢弘與中晚唐宮廷、文人畫的細膩轉變。特彆闢齣一章,詳細解讀瞭唐代壁畫藝術的地域差異,如敦煌、永樂宮壁畫的特色,並探討瞭佛教藝術如何深刻影響世俗繪畫的發展。 進入宋代,本書將筆觸聚焦於院體畫的極緻工整與文人畫的勃興。北宋山水畫的“全景式”構圖,從李成、範寬的雄渾峻峭,到郭熙的“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理念,進行瞭詳盡的闡釋。院體花鳥畫的精微寫實,如趙佶的瘦金體與工筆花鳥,被置於當時皇傢審美的高度進行研究。 南宋時期,由於時代背景的轉變,繪畫更趨嚮內斂與抒情。馬遠、夏圭的“邊角式”構圖,展現瞭南宋士大夫階層對個體情感的關注。本書細緻對比瞭蘇軾、米芾等文人書畫傢對繪畫“寫意”精神的理論構建,如何為元代水墨的成熟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水墨精神的獨立——元代的士人畫與筆墨革命 元代是本書闡述的重點之一,因為它標誌著文人畫徹底從宮廷和畫院體製中獨立齣來,成為士大夫錶達政治抱負與個人情操的主流形式。 本書詳盡介紹瞭“元四傢”(黃公望、吳鎮、倪瓚、王濛)的藝術成就與性格側寫。對黃公望的“皴法”演變、吳鎮的墨竹意趣、倪瓚的“闆橋”風格以及王濛的繁密山水,進行瞭技法上的深度剖析,並結閤瞭他們的詩文,闡述瞭“書畫同源”的理論實踐。 此外,本書並未忽略元代其他重要流派,如專注於墨戲與題跋的趙孟頫一脈,以及對早期青綠山水風格的迴溯。通過對不同地域文人圈子(如鬆江派的前身)的介紹,構建瞭元代繪畫在地域和思想上的復雜圖景。 第三部分:流派紛呈與程式發展——明清的多元探索 明代繪畫呈現齣繼承與創新的復雜局麵。本書首先梳理瞭浙派(以“院體”遺風為主)與吳門畫派(以文人畫的精緻化為代錶)之間的學術爭鳴。對瀋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大傢的作品風格差異進行瞭細緻的辨析。 中晚明時期,本書重點討論瞭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山水畫理論的巨大影響,並分析瞭徐渭的潑墨大寫意,如何以一種近乎癲狂的方式,錶達瞭個體生命的張力,成為寫意派的裏程碑。 清代繪畫的復雜性在於其“復古”思潮與個體探索的並存。本書將清代繪畫分為幾個重要脈絡進行梳理: 1. 正統派與四王:研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等人如何係統性地繼承和總結明代文人畫的筆墨技法,形成一種高度理論化、注重“筆墨趣味”的學院派風格。 2. “四僧”的叛逆:對髡殘、八大山人、石濤等人的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分析他們如何通過殘缺、怪誕的造型和強烈的個性和筆墨,來寄托對時代和傳統的反思。 3. 揚州畫派與嶺南畫派:探討地方性藝術群體如何以更為世俗化、市場化的方式,在花鳥畫和山水畫領域發展齣鮮明的地域色彩和筆墨特徵。 第四部分:技法與審美理念的集成 全書的最後部分是對貫穿始終的審美哲學和技法精髓的總結。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探討瞭以下核心議題: 皴法的演變:從董源的披麻皴到李唐、馬遠的小斧劈皴,再到元代諸傢的淡墨皴擦,分析瞭皴法在不同時代的功能——是造型的需要,還是精神的象徵? 用墨的哲學:探討瞭墨色的濃淡乾濕,如何體現中國哲學中陰陽、虛實、有無的關係,以及對“墨分五色”的實踐。 題跋與詩文的關係:分析瞭書畫作品中題跋文字對畫麵意境的補充、闡釋乃至超越作用,這是中國藝術獨有的文人特徵。 《瀚海擷珍:中國古代書畫精品賞析》力求通過嚴謹的學術梳理和生動的圖像分析,引導讀者超越對“名傢”的簡單崇拜,真正理解中國古代書畫藝術在技法、思想和時代背景下的深刻內涵與永恒魅力。本書的視角是宏觀的藝術史視角,關注的是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整體脈絡、技法變遷和審美取嚮,因此不包含任何特定機構(如西泠印社)的藏品捐獻名錄的具體信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常常思考,對於一個文化機構而言,其真正的底蘊是什麼?是那些被陳列在玻璃櫃後的耀眼之物,還是支撐起這個機構持續運轉的那些默默無聞的貢獻者?《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無疑是後者的最佳注腳。它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參與瞭一場無聲的、跨越世紀的“清點會議”。我關注的焦點並非是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師手筆,而是那些捐贈者本身的背景——他們是何許人也?他們為何將這些珍貴之物拱手相讓?書中對捐贈者生平的簡短介紹,如同一個個微型的傳記片段,它們串聯起來,描繪齣一條清晰的、圍繞西泠印社的文化精英網絡。這種由“物”帶齣“人”,再由“人”反推“時代風氣”的閱讀路徑,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近現代文化史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完整且可驗證的證據鏈,證明瞭西泠印社的收藏並非偶然的財富積纍,而是基於深厚的文化認同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所構建起來的“知識堡壘”。

評分

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獻名錄》著實讓我這位常年與古籍和碑帖打交道的書癡,心裏癢癢瞭好一陣子。它不是那種鋪陳宏大曆史敘事的通俗讀物,更像是一部極其精微、甚至有些“硬核”的文獻匯編。我初翻時,就被那種嚴謹到近乎冷酷的記錄方式所吸引。每一條捐獻記錄,無論是金石拓片、名人信劄,還是那些孤本的印譜,都伴隨著清晰的物料描述、捐贈人的生平側記,以及入藏的年月。這種詳盡的、目錄式的呈現,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在一個巨大的、安靜的檔案室裏,小心翼翼地翻閱著珍貴的捲宗。它展現的不是藝術的瞬間輝煌,而是藝術品生命流轉中的一次次關鍵的“轉摺點”——即被悉心保存並最終匯入公共視野的過程。對於研究藝術史的學者而言,這些記錄背後的時間坐標和人脈網絡,其價值絲毫不亞於那些被捐贈的藝術品本身。我尤其關注那些略顯模糊的“年代不詳”或“來源待考”的條目,它們在作者筆下依然被鄭重對待,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曆史的尊重和謙遜的態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默默地為西泠印社這塊金字招牌,砌上瞭最堅實、最細密的“磚塊”,每一塊磚,都曾是某位文人心頭最珍愛的寶物。

評分

如果說市麵上大部分收藏類書籍都在緻力於“美化”和“神化”藝術品,那麼這本名錄則采取瞭一種截然不同的、近乎“去魅”的姿態。它拒絕浮華,直指核心——即“記錄”本身。我將它放在案頭,偶爾翻閱時,感受到的是一種奇異的寜靜。它不是那種需要一口氣讀完的敘事作品,更像是一部可以隨時停下,進行思考和聯想的工具書。例如,當你研究某位篆刻傢的生平細節時,這本書可能會突然提供一個關鍵綫索:“其弟子張某某曾於某年捐獻其師遺存拓片三十方。”這條不起眼的信息,可能就恰恰填補瞭研究中的一個空白。它所構建的,是一種“可追溯性”的知識體係。這種體係的建立,是任何浮光掠影的介紹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其自身的閱讀樂趣(盡管其嚴謹本身也是一種樂趣),而在於它作為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藏傢的心血與未來研究者的探索,其功能性與曆史厚重感,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老實說,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我曾擔心它會過於晦澀難懂,畢竟涉及的是大量專業術語和曆史人名。但很快,我的擔憂就被打消瞭。這本書的魅力,恰恰在於它的“平實”。它沒有故作高深,也沒有刻意煽情,隻是用一種近乎古典文獻學的嚴謹態度,將事實呈現齣來。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從“骨架”去理解“血肉”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名錄中那些關於捐贈時間點的精確標注,讓我得以迴溯到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去揣摩當時社會對藝術品收藏的偏好和流嚮。例如,某一階段大量私人藏書的進入,可能預示著某個傢族的興衰;而某些重要碑刻拓片的集中齣現,則可能反映瞭當時文物保護運動的興起。這本書就像一個時間切片,讓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肌理。它不是在講述“誰擁有瞭最好的東西”,而是在論證“最好的東西是如何被精心安置,以供後人研究和瞻仰”的。這種對“過程”的尊重,使得這份名錄遠超齣一本簡單的登記簿的範疇。

評分

翻開這本冊子,我立刻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它不同於那些裝幀華美、圖文並茂的畫冊,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盟約書”。我把“盟約”這個詞用在這裏,是因為每一筆捐贈背後,都凝聚著捐贈者對文化傳承的期許與責任感。我試著去想象那些捐贈者,他們也許是身處亂世,不忍手中至寶散佚於市井;也許是年事已高,希望將畢生收藏托付給最值得信賴的機構。這種個人情感與集體記憶的交織,讓這份名錄充滿瞭人情味。讀著讀著,我甚至能嗅到老紙張上那種特有的、略帶黴味的陳舊氣息。它不是在“展示”藏品有多麼精美,而是在“記錄”藏品是如何“迴傢”的。這種迴歸的敘事,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後來者來說,是一種難得的心靈沉澱。它提醒我們,藝術品的價值並非永恒不變,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棒”纔能得以延續。此書的編纂者功力深厚,他們顯然不滿足於簡單羅列,而是試圖通過這些條目,勾勒齣近現代文人圈子中,那份心照不宣的文化默契與相互扶持。

評分

活動購入,價格有優勢

評分

我看瞭這本書籍很好,有不錯的感想。認真學習瞭這本書,給我幾個感受

評分

內容不錯,印刷很好,就是編輯太爛,有多處錯誤。

評分

看到京東說圖書音像類,28日18點前下單超一百減20元,就於28日9:37分下單,買瞭四本書,106.4元,可是沒有減20元,被欺騙瞭!!!

評分

看到京東說圖書音像類,28日18點前下單超一百減20元,就於28日9:37分下單,買瞭四本書,106.4元,可是沒有減20元,被欺騙瞭!!!

評分

於善待“差生”,寬容“差生”。

評分

不錯哦,沒有推薦錯!

評分

教育智慧求妙點.從知識到能力,從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進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錶現為對教育本

評分

③我們的教師為瞭控製課堂,總擔心秩序失控而嚴格紀律,導緻緊張有餘而輕鬆不足。輕鬆的氛圍,使學生沒有思想顧忌,沒有思想負擔,提問可以自由發言,討論可以暢所欲言,迴答不用擔心受怕,辯論不用針鋒相對。同學們的任何猜想、幻想、設想都受到尊重、都盡可能讓他們自己做解釋,在聆聽中交流想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