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

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佩智,邓京 著
图书标签:
  • 西泠印社
  • 印学
  • 藏品
  • 捐献
  • 名录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文献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015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556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味西泠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页数:23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为了铭记——那些为西泠典藏而捐献的人们,王佩智和邓京编著了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翔实整理、总结和归纳了这些捐献者及其捐献的艺术珍品,弥补了这一缺憾。《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是品味西泠丛书之一。

作者简介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安徽涡阳人。现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考古学会会员等。著有《西泠印社旧事拾遗》、《飘动的绿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建国初期篆刻创作研究》、《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合作)等,策划编撰《走进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系列丛书之《楹联碑刻集萃》、《古代砖瓦精选》、《印章陈列大观》等,并发表多种专题研究论文近30篇。 邓京,文博副研究馆员,浙江省考古协会会员,浙江省博物馆协会会员。曾在专业刊物、报纸发表《清代皖派书法之源——邓石如》、《西泠八家印选孤本考》、《吴让之印谱考略》等论文多篇,著有《实用文玩收藏指南·玺印》、《古玩收藏上手丛书·田黄石》、《文玩品鉴·玺印》及《西泠印社藏旧画修复记》等印学专著。

目录

魏皓奔/总序
王佩智/为了永不忘记
李叔同
吴东迈
阮性山
高时敷、高壁
丰子恺
张鲁庵、叶宝琴
葛昌楹、冯梦苏
朱娴
王个移
张宗祥
张载人
张珏
王贶甫
魏廷荣
郑平
陈叔通
张开济
章劲宇
钱镜塘
邵裴子
曹漫之
吴朴堂
胡佐卿
韩登安
高维骞
朱醉竹
沙孟海
唐云
汪德侃、汪德新
丁士麟
叶邦俊
施显火、施付贤
吴振华
张寒月
叶潞渊
程十发
陈巨来
郁重今
刘汉麟
丁卓英
张景行
陈安羽
王士增
吴长邺
周哲文
丁吉甫
北川博邦
中原一耀
费新我
韩天衡
戚叔玉
丁望如、丁如留
陈寿荣
钱君訇、钱骏
曹筒楼
赵林
川濑真涮
杨鲁安
刘江
范曾
小林斗庵
杨广泰
川合东皋
菅原石庐
中岛兰川
青山杉雨
青山庆示
林乾良
方广强
孙家谭
张英田
路东之
松仓晴海
今成晴巳
梁章凯
沈欣
李岚清
今村光甫
童衍方
王北岳
梅舒适
尾崎苍石
王传辜
刘乃中
龙乐恒
曹用平
章国霖
罗随祖
吴超
鞠稚儒
顺振乐
诸涵
诸毓
崔连魁
刘银华
李天池
关正人
方箴
矫毅
沙更世
陈波
陆芳耕
江成之
唐达聪
吕军
刘新惠
吴欢
丁肃君、丁云川
丁裕年
俞克华
鱼住和晃
高式熊
丁利年
龚文斌
张泽璋
黄教奇
伸贞子
许浒
钟久安
董宏之
西泠印社藏品展出掠影

前言/序言


瀚海撷珍:中国古代书画精品赏析 书籍简介 《瀚海撷珍:中国古代书画精品赏析》并非一部单纯的目录汇编,而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发展脉络与审美精髓的学术专著与鉴赏指南。本书旨在为广大艺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收藏家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视角,去领略自魏晋至清末数千年间,中国文人墨客在笔墨丹青中所寄托的精神世界与技法革新。 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范围广阔,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机构的捐赠记录,而是以时间为轴线,以艺术史发展为骨架,精选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魏晋至唐宋的笔墨初创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中国绘画艺术的萌芽与初步成熟阶段。重点阐述了顾恺之的“传神写照”理论,并结合存世或有明确记载的早期作品,探讨了人物画的程式化确立。 在唐代,本书深入剖析了“画圣”吴道子的笔法革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阎立本、周昉、韩滉等人的作品风格比对,清晰地展现了盛唐气象的恢弘与中晚唐宫廷、文人画的细腻转变。特别辟出一章,详细解读了唐代壁画艺术的地域差异,如敦煌、永乐宫壁画的特色,并探讨了佛教艺术如何深刻影响世俗绘画的发展。 进入宋代,本书将笔触聚焦于院体画的极致工整与文人画的勃兴。北宋山水画的“全景式”构图,从李成、范宽的雄浑峻峭,到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理念,进行了详尽的阐释。院体花鸟画的精微写实,如赵佶的瘦金体与工笔花鸟,被置于当时皇家审美的高度进行研究。 南宋时期,由于时代背景的转变,绘画更趋向内敛与抒情。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展现了南宋士大夫阶层对个体情感的关注。本书细致对比了苏轼、米芾等文人书画家对绘画“写意”精神的理论构建,如何为元代水墨的成熟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水墨精神的独立——元代的士人画与笔墨革命 元代是本书阐述的重点之一,因为它标志着文人画彻底从宫廷和画院体制中独立出来,成为士大夫表达政治抱负与个人情操的主流形式。 本书详尽介绍了“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的艺术成就与性格侧写。对黄公望的“皴法”演变、吴镇的墨竹意趣、倪瓒的“板桥”风格以及王蒙的繁密山水,进行了技法上的深度剖析,并结合了他们的诗文,阐述了“书画同源”的理论实践。 此外,本书并未忽略元代其他重要流派,如专注于墨戏与题跋的赵孟頫一脉,以及对早期青绿山水风格的回溯。通过对不同地域文人圈子(如松江派的前身)的介绍,构建了元代绘画在地域和思想上的复杂图景。 第三部分:流派纷呈与程式发展——明清的多元探索 明代绘画呈现出继承与创新的复杂局面。本书首先梳理了浙派(以“院体”遗风为主)与吴门画派(以文人画的精致化为代表)之间的学术争鸣。对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大家的作品风格差异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中晚明时期,本书重点讨论了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山水画理论的巨大影响,并分析了徐渭的泼墨大写意,如何以一种近乎癫狂的方式,表达了个体生命的张力,成为写意派的里程碑。 清代绘画的复杂性在于其“复古”思潮与个体探索的并存。本书将清代绘画分为几个重要脉络进行梳理: 1. 正统派与四王:研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人如何系统性地继承和总结明代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形成一种高度理论化、注重“笔墨趣味”的学院派风格。 2. “四僧”的叛逆:对髡残、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分析他们如何通过残缺、怪诞的造型和强烈的个性和笔墨,来寄托对时代和传统的反思。 3. 扬州画派与岭南画派:探讨地方性艺术群体如何以更为世俗化、市场化的方式,在花鸟画和山水画领域发展出鲜明的地域色彩和笔墨特征。 第四部分:技法与审美理念的集成 全书的最后部分是对贯穿始终的审美哲学和技法精髓的总结。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探讨了以下核心议题: 皴法的演变:从董源的披麻皴到李唐、马远的小斧劈皴,再到元代诸家的淡墨皴擦,分析了皴法在不同时代的功能——是造型的需要,还是精神的象征? 用墨的哲学:探讨了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体现中国哲学中阴阳、虚实、有无的关系,以及对“墨分五色”的实践。 题跋与诗文的关系:分析了书画作品中题跋文字对画面意境的补充、阐释乃至超越作用,这是中国艺术独有的文人特征。 《瀚海撷珍:中国古代书画精品赏析》力求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和生动的图像分析,引导读者超越对“名家”的简单崇拜,真正理解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在技法、思想和时代背景下的深刻内涵与永恒魅力。本书的视角是宏观的艺术史视角,关注的是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整体脉络、技法变迁和审美取向,因此不包含任何特定机构(如西泠印社)的藏品捐献名录的具体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册子,我立刻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同于那些装帧华美、图文并茂的画册,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盟约书”。我把“盟约”这个词用在这里,是因为每一笔捐赠背后,都凝聚着捐赠者对文化传承的期许与责任感。我试着去想象那些捐赠者,他们也许是身处乱世,不忍手中至宝散佚于市井;也许是年事已高,希望将毕生收藏托付给最值得信赖的机构。这种个人情感与集体记忆的交织,让这份名录充满了人情味。读着读着,我甚至能嗅到老纸张上那种特有的、略带霉味的陈旧气息。它不是在“展示”藏品有多么精美,而是在“记录”藏品是如何“回家”的。这种回归的叙事,对于我们这些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后来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心灵沉淀。它提醒我们,艺术品的价值并非永恒不变,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棒”才能得以延续。此书的编纂者功力深厚,他们显然不满足于简单罗列,而是试图通过这些条目,勾勒出近现代文人圈子中,那份心照不宣的文化默契与相互扶持。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收藏类书籍都在致力于“美化”和“神化”艺术品,那么这本名录则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近乎“去魅”的姿态。它拒绝浮华,直指核心——即“记录”本身。我将它放在案头,偶尔翻阅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奇异的宁静。它不是那种需要一口气读完的叙事作品,更像是一部可以随时停下,进行思考和联想的工具书。例如,当你研究某位篆刻家的生平细节时,这本书可能会突然提供一个关键线索:“其弟子张某某曾于某年捐献其师遗存拓片三十方。”这条不起眼的信息,可能就恰恰填补了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它所构建的,是一种“可追溯性”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是任何浮光掠影的介绍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其自身的阅读乐趣(尽管其严谨本身也是一种乐趣),而在于它作为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藏家的心血与未来研究者的探索,其功能性与历史厚重感,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老实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涉及的是大量专业术语和历史人名。但很快,我的担忧就被打消了。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平实”。它没有故作高深,也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用一种近乎古典文献学的严谨态度,将事实呈现出来。这对于我这种喜欢从“骨架”去理解“血肉”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名录中那些关于捐赠时间点的精确标注,让我得以回溯到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去揣摩当时社会对艺术品收藏的偏好和流向。例如,某一阶段大量私人藏书的进入,可能预示着某个家族的兴衰;而某些重要碑刻拓片的集中出现,则可能反映了当时文物保护运动的兴起。这本书就像一个时间切片,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的肌理。它不是在讲述“谁拥有了最好的东西”,而是在论证“最好的东西是如何被精心安置,以供后人研究和瞻仰”的。这种对“过程”的尊重,使得这份名录远超出一本简单的登记簿的范畴。

评分

我常常思考,对于一个文化机构而言,其真正的底蕴是什么?是那些被陈列在玻璃柜后的耀眼之物,还是支撑起这个机构持续运转的那些默默无闻的贡献者?《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无疑是后者的最佳注脚。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无声的、跨越世纪的“清点会议”。我关注的焦点并非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手笔,而是那些捐赠者本身的背景——他们是何许人也?他们为何将这些珍贵之物拱手相让?书中对捐赠者生平的简短介绍,如同一个个微型的传记片段,它们串联起来,描绘出一条清晰的、围绕西泠印社的文化精英网络。这种由“物”带出“人”,再由“人”反推“时代风气”的阅读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现代文化史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且可验证的证据链,证明了西泠印社的收藏并非偶然的财富积累,而是基于深厚的文化认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所构建起来的“知识堡垒”。

评分

这本《西泠印社藏品捐献名录》着实让我这位常年与古籍和碑帖打交道的书痴,心里痒痒了好一阵子。它不是那种铺陈宏大历史叙事的通俗读物,更像是一部极其精微、甚至有些“硬核”的文献汇编。我初翻时,就被那种严谨到近乎冷酷的记录方式所吸引。每一条捐献记录,无论是金石拓片、名人信札,还是那些孤本的印谱,都伴随着清晰的物料描述、捐赠人的生平侧记,以及入藏的年月。这种详尽的、目录式的呈现,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安静的档案室里,小心翼翼地翻阅着珍贵的卷宗。它展现的不是艺术的瞬间辉煌,而是艺术品生命流转中的一次次关键的“转折点”——即被悉心保存并最终汇入公共视野的过程。对于研究艺术史的学者而言,这些记录背后的时间坐标和人脉网络,其价值丝毫不亚于那些被捐赠的艺术品本身。我尤其关注那些略显模糊的“年代不详”或“来源待考”的条目,它们在作者笔下依然被郑重对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谦逊的态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默默地为西泠印社这块金字招牌,砌上了最坚实、最细密的“砖块”,每一块砖,都曾是某位文人心头最珍爱的宝物。

评分

这个是要向朋友推荐的呢

评分

这个是要向朋友推荐的呢

评分

提高效益,亦可谓“教学相长”。

评分

活动购入,价格有优势

评分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家庭背景、地区差异而歧视,不因成绩落后、学习困难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数人的意志而行事,教学民主的核心就是发展、提高多数人。可是总有人把眼睛盯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有意无意地忽视多数学生的存在。“抓两头带中间”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结果往往是抓“两头”变成抓“一头”,“带中间”变成“丢中间”。教学民主最好的体现是以能者为师,教学相长。信息时代的特征,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师,未必一定是“好”学生。在特定领域,特定环节上,有兴趣占有知识高地的学生可以为同学“师”,甚至为教师“师”。在教学中发现不足,补充知识、改善教法、

评分

沟通中达成共识。

评分

不错哦,没有推荐错!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不错哦,没有推荐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