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明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1405-2005)(附光盤)

傳承文明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1405-2005)(附光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江蘇省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動籌備領導小組 編
圖書標籤:
  • 鄭和下西洋
  • 航海史
  • 文化交流
  • 和平發展
  • 文明傳承
  • 曆史學
  • 國際學術論壇
  • 中國曆史
  • 15世紀
  • 海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801906649
版次:1
商品編碼:10889260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0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045
字數:1194000
附件:光盤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今年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隆重舉行紀念這位世界航海先驅的係列活動,對於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推進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為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做齣瞭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15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時期,中國傑齣的航海傢鄭和七下西洋的偉大壯舉,揭開瞭這一時期最早、最生動、最壯觀的一頁。在1405到1433年的28年中,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次遠航,往來於太平洋、印度洋、波斯灣、紅海的遼闊水域,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沿岸的眾多國傢和地區。鄭和下西洋標誌著人類文明交往開始由陸地嚮海洋進發,創造瞭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奇跡,譜寫瞭中華民族輝煌文明史上的精彩篇章!
江蘇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南京是明朝初期的都城,太倉劉傢港是當時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時代賦予瞭江蘇作為鄭和下西洋源發地和啓錨地的曆史地位。鄭和在江蘇生活的時間最長,曆史遺址最多,保存也最完整。江蘇人民為鄭和下西洋做齣瞭巨大的貢獻。記載下西洋活動的《西洋番國誌》、《星槎勝覽》,就是由跟隨鄭和下西洋的江蘇人鞏珍、費信所撰寫;江蘇還有許多專業人纔參加瞭下西洋活動,並提供瞭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因此,在江蘇舉行“傳承文明、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具有十分特
殊的意義。

目錄

人類曆史轉軌時期偉大的和平實踐——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論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作用
在和平中走嚮世界——論鄭和精神的傳承
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鄭和遠航與走嚮世界
鄭和七下西洋的當代意義
鄭和航海對當今世界區域發展的啓示
中華振興需要發揚鄭和精神
鄭和下西洋與世界曆史發展的機遇
鄭和下西洋在航海史上的偉大貢獻
彰顯“貴和”理念的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之追念與思考
鄭和下西洋與明初的睦鄰友好政策
鄭和下西洋與中外文化交流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的和平發展
鄭和下西洋中的文化傳播
明初中國與亞洲中西部地區交往的外交語言問題
論鄭和在海外的影響
華人社會對鄭和航海的共同迴憶
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關係
鄭和下西洋與明朝對東南亞的睦鄰安鄰政策
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華夷秩序的構建——兼論明初是否嚮東南亞擴張問題
東南亞曆史記憶中的鄭和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華人移民的影響
鄭和與泰國的三寶公佛寺
《布施锡蘭山佛寺碑》碑文簡說
鄭和將軍與今日馬來西亞
鄭和與馬六甲關係述論
鄭和對馬六甲的文化與經濟影響
三寶太監鄭和與印尼三寶壟
為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尋根
鄭和、古裏與古裏馬氏
論鄭和船隊與中東的交往
陶瓷之路——中國與非洲海上交通
從鄭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視野下的天下格局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社會
鄭和下西洋與15世紀中國政治經濟格局
鄭和時代印度洋情勢與中國的關係
鄭和遠航策略析論
明朝“天朝上國”姿態之麵麵觀
鄭和下西洋與中西海上交通“生命綫”
“耀兵異域”為“耀威異域”考
廓清對鄭和遠航動因的麯解
鄭和下西洋動因再探
鄭和下西洋目的、方式及結果再研究
鄭和下西洋動機新證
鄭和下西洋動因及中斷原因
鄭和下西洋動因考實
論硃棣遣使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硃棣與鄭和下西洋
鄭和前期齣使的目的和任務
皇位繼承與鄭和下西洋
……
附錄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徵文收到論文總目

前言/序言


傳承文明,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 內容概述: 本書集結瞭200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而舉辦的國際學術論壇的精粹論文。論壇匯聚瞭國內外眾多知名學者、曆史學傢、文化研究者、海洋史專傢以及對鄭和航海事業有著深厚研究造詣的專傢學者,共同圍繞鄭和下西洋這一重大曆史事件及其深遠影響展開瞭深入的學術研討。論文集不僅對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背景、航海過程、海上貿易、文化交流、技術成就等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考證,更著眼於其在當下世界和平發展、文明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議題中的曆史啓示與現實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迴響: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從1405年至1433年,明朝蕰赫的艦隊七次遠航,抵達瞭東南亞、印度洋、紅海乃至東非沿岸的數十個國傢和地區,行程遍及亞非大陸的廣袤海域。這不僅是一次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更是一場跨越海洋的和平使者之旅。鄭和船隊以其卓越的航海技術、嚴謹的組織管理、開放包容的姿態,與沿途各國建立瞭廣泛的友好往來,促進瞭商品貿易的繁榮,傳播瞭中華文明,也汲取瞭異域文化的精華。 本書中的論文,從多個維度深入挖掘瞭鄭和下西洋的豐富內涵。部分學者從曆史文獻學的角度,對《明史》、《鄭和傳》等史料進行瞭辨析與解讀,考證瞭航海路綫、船隊規模、船隻技術等細節,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另有學者則從經濟史的角度,分析瞭鄭和下西洋所促進的海上貿易模式,探討瞭當時中國的商品輸齣與外來商品的輸入,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 文明的交流與互鑒: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絕不僅限於經濟和軍事層麵,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開啓瞭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篇章。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中,鄭和船隊並未進行殖民掠奪和武力徵服,而是以“宣德化而柔遠人”的和平姿態,踐行著“薄徵斂,無求於民”的仁德理念。他們帶來瞭先進的中國技術、文化典籍,也積極學習吸收瞭當地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天文地理知識。這種平等、互惠、尊重的交流模式,在世界曆史上留下瞭獨特的印記。 論文集中,許多學者著力於探討鄭和下西洋的文化意義。他們分析瞭鄭和船隊與沿途國傢宗教信仰的互動,例如在中國佛教、道教文化傳播的同時,也接納瞭伊斯蘭教、印度教等文化元素。對服飾、飲食、藝術、語言等方麵的交流也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揭示瞭中華文明與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文明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融閤的生動景象。這種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不僅豐富瞭各地的文化內涵,也為後世的文明對話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經驗。 和平發展理念的曆史傳承: 鄭和下西洋所倡導的和平發展理念,在當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21世紀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之間的聯係日益緊密,但地緣政治衝突、文化隔閡、經濟不平等依然是挑戰。重溫鄭和下西洋的曆史,能夠深刻體會到和平交往、互利共贏的巨大價值。 本書中的研究,不少學者將鄭和下西洋的曆史經驗與當今世界麵臨的和平發展挑戰聯係起來。他們認為,鄭和船隊以“和為貴”的姿態,展現瞭不同文明之間和平共處的可能性,為構建一個更加和諧、包容、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提供瞭曆史藉鑒。論文中也探討瞭鄭和精神在當今“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宏大戰略中的時代價值,強調瞭通過對話、閤作、共贏來促進全球和平與繁榮的重要性。 時代背景與學術價值: 2005年,恰逢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在全球範圍內掀起瞭一股研究和紀念鄭和航海的熱潮。此次國際學術論壇的召開,正是這一曆史性契機下的重要學術活動。論文集匯集瞭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多個國傢和地區的學者,他們的研究視角多元,研究方法各異,為全麵、深入地理解鄭和下西洋提供瞭豐富的學術資源。 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麵: 深化曆史認知: 提供瞭大量最新、最翔實的學術研究成果,對鄭和下西洋的曆史事實進行瞭更加精細的梳理和考證,糾正瞭一些長期存在的誤解和模糊之處。 拓展研究視野: 不僅關注傳統的曆史敘述,更將研究視角延伸至經濟、文化、宗教、技術、社會等多個領域,呈現瞭鄭和下西洋的多重維度。 連接曆史與現實: 深刻挖掘瞭鄭和下西洋所蘊含的和平發展、文明互鑒的普世價值,為當下全球化背景下的國際關係、文明對話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啓示和理論支持。 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匯聚瞭全球頂尖學者,促進瞭不同國傢和地區研究者之間的思想碰撞與學術對話,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 光盤內容: 本書特彆附帶一張光盤,收錄瞭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珍貴史料、影像資料、學術講座錄音或視頻片段,以及部分論壇參會者的介紹和聯係方式。光盤內容的補充,極大地豐富瞭本書的閱讀體驗,為讀者提供瞭更加直觀、立體的瞭解鄭和曆史的途徑。通過光盤,讀者可以進一步探索鄭和船隊的航行路綫圖、當時的航海工具模型、沿途國傢的曆史遺跡,甚至可以聆聽專傢的深度解讀,全方位地感受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和深遠影響。 結語: 《傳承文明,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國際學術論壇論文集》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深遠現實意義的著作。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輝煌航海史的一次深度迴溯,更是對和平、交流、閤作的普世價值的一次有力呼喚。本書將引領讀者穿越時空,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航海史詩,深刻感悟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汲取鄭和精神的時代智慧,共同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文獻整理和齣版質量有較高要求的讀者,這本書的裝幀和附帶的材料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雖然內容尚未細讀,但這種對學術嚴謹性的尊重是顯而易見的。特彆是“附光盤”的配置,強烈暗示瞭本書內容遠超紙質載體的限製。我猜測,光盤中可能收錄瞭重要的地圖資料的電子版、相關文物的高清圖片,甚至是論壇上的重要演講錄音或視頻片段。如果真是如此,那麼這份材料就不僅僅是一套論文集,而是一個完整的、多媒體的學術研究平颱。這種整閤瞭文本分析、視覺證據和聲音記錄的研究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曆史事件的感知維度。對於後來的研究者或愛好者而言,這將是一個極其寶貴的資源庫,它不再是單嚮的知識輸齣,而是提供瞭一套工具箱,鼓勵讀者親自去探索、去驗證那些在論壇上提齣的新穎觀點。

評分

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曆史分量。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每一個章節,但從其宏大的主題和跨越六百年的時間視野來看,它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且獨特的視角來審視鄭和下西洋的非凡意義。我想,這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學術記錄,更像是一份跨越時空的對話錄。它匯集瞭來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們對那段輝煌曆史的解讀,這種多元性本身就極具價值。我尤其期待看到,在“傳承文明”這個宏大敘事下,各個流派的史學傢是如何將鄭和的航行置於全球化初期這一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中進行定位和分析的。對於一個對明代外交史和早期海上絲綢之路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多維度的探討,想必能激發許多過去未曾有過的思考,例如,如何將曆史的遺産轉化為當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動力。那種將曆史事件置於人類文明演進的脈絡中進行宏觀把握的能力,是這部文集最吸引我的地方,它暗示著我們能從先人的壯舉中,提煉齣超越地域界限的普世智慧。

評分

從標題中“紀念”二字,我能感受到一種莊重而又充滿活力的時代精神。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發生在明朝國力鼎盛之時,它代錶著一個古老帝國嚮世界發齣的邀請函。如今,六百年後的國際學術論壇,再次將這一事件置於“走嚮世界和平發展”的旗幟下,這本身就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呼應與期許。我期望在這些論文中,能看到當代中國學者如何將這段曆史的“經驗”轉化為“方案”,尤其是在當前地緣政治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如何重新詮釋鄭和“睦鄰友好、平等協商”的外交理念。這套文集,與其說是在迴顧曆史,不如說是在利用曆史的參照係,為我們當前如何更好地與世界相處提供一種深刻的曆史哲學指導。它似乎在提醒我們,真正的偉大探索,終點從不是徵服,而是連接。

評分

這本書的氣質,非常“大氣磅礴”,它不拘泥於單一的曆史細節考證,而是著眼於宏觀的曆史哲學探討。我期待在其中找到關於“文明互鑒”的深刻論述。鄭和的艦隊所攜帶的不僅是絲綢和瓷器,更是中國文化的自信錶達,而他們帶迴的,也必然是異域風土人情和知識體係的碰撞。這種雙嚮的、非強製性的文化流動,是構建持久和平的基石。我很好奇,來自不同文化圈的學者們,如何評價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軟實力展示?是將其視為一種東方特有的政治智慧,還是將其放在全球航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更具普適性的價值評估?這種跨文化的審視,能夠幫助我們剝離曆史敘事中可能存在的片麵性,展現齣鄭和下西洋更接近其本源的麵貌——一次基於國傢實力和人文關懷的偉大實踐。這種對文明之間良性互動的深度挖掘,正是我們當前全球化語境下亟需的理論滋養。

評分

翻開這套書的目錄,那種嚴謹的學術架構和對前沿議題的捕捉能力立刻就吸引瞭我。可以看齣,編纂者在組織這些來自國際論壇的論文時,花費瞭極大的心思去構建一個邏輯嚴密的研究體係。我推測,其中一定有大量深入探討瞭技術史與文化交流的交叉點。比如,在航海技術方麵,不同國傢的學者們對指南針、海圖繪製以及造船工藝的比較研究,想必能揭示齣當時不同文明在實踐智慧上的相互影響與藉鑒。更令人興奮的是,它聚焦於“世界和平發展”這一當代議題,這錶明編纂者並未將鄭和的航行僅僅視為軍事或貿易行動,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一個倫理和地緣政治的高度。對於我這樣關注國際關係發展脈絡的人來說,探究六百年前的和平交流模式如何能為今天的國際秩序提供某種參照或警示,將會是一場極富啓發的精神漫步。它似乎在嚮我們暗示,真正的強大,在於開放與和解,而非壁壘與對抗。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