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年鉴2006

长三角年鉴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林飞,长三角联合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长三角
  • 年鉴
  • 2006
  • 区域经济
  • 经济发展
  • 统计数据
  • 社会发展
  • 中国
  • 长江三角洲
  • 参考工具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802303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1554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87
字数:177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旅行,总是被赋予太多的意义。人们分享旅行的见闻、旅途中的心情以及旅途归来的感悟。但我们却未必懂得旅行的真正意义。《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一本真正的可以滋补灵魂的游记。苗炜的所见所闻以及他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他有着理性而客观的感悟,不需要给出答案,读者便可以对“旅行”“人生”“快乐”有新的定义。
   如果因生活而疲倦,那就去拥抱世界。毫不犹豫的忘记自己,舍弃身份、地位、名利与一切虚无。勇敢的挣脱束缚,不带任何目的,毫无负担的轻松启程。你属于这个花花世界。你要尽可能的投入才会被温柔相待。用你的双脚丈量每一寸陌生的土地,这是你与花花世界亲密接触的方式。《让我去那花花世界》看天荒与地老相恋,海枯与石烂拥抱,苍穹与大地欢笑。要出去,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这些平日里被我们忽略的良辰美景。

内容简介

  

旅行是一个平行的世界,有自己的神圣文稿,有自己的音轨,有自己的古怪国民。苗炜说,以历史为参照,或者以文化交流为旗号,都可以给一次旅行赋予某些意义,但更重要的是旅行本身。太多人忽略了旅行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满足,而是不断的甚至夸张的放大物是人非的风景以及景色带给我们的优越感。
   苗炜用他的智慧和见闻带我们去领略这个花花世界。他用诗人般的浪漫情怀将这种美以轻松而不失深度,畅快而不失严谨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在未知的可能性与眼睛不易发现的领域,他让我们感受更多的惊喜,看到真实不做作的美,体验到质朴纯真的情怀。他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完美的重叠,以温柔的笔触、不疾不徐的文字和一点点的幽默将花花世界幻化成一个巨大的主题公园。他把对生活的思考、热爱和体会淋漓尽致的跃然纸上,毫不吝啬的分享旅途中的奇闻趣事。
  

目录

第一编 长三角区域概况
一 自然地理
二 自然资源
三 人口概况
四 行政区划
五 文化和旅游

第二编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章 2005年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 中心城区发展
二 浦东新区发展
三 郊区发展
第二章 2005年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 南京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高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 无锡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宜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 徐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沛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四 常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金坛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 苏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六 南通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通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七 连云港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赣榆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八 淮安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盱眙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九 盐城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湖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 扬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江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 镇江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句容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二 泰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泰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三 宿迁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沭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三章 2005年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一 杭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淳安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二 宁波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奉化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三 温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泰顺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四 嘉兴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海盐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五 湖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长兴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六 绍兴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绍兴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七 金华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义乌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八 衢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开化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九 舟山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嵊泗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 台州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天台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 丽水市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缙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第三编 长三角地区专项经济社会发展
一 长三角人口构成与特征
二 长三角的土地利用与开发
三 长三角固定资产投资
四 长三角之基础设施建设
五 沪苏浙产业区域的布局和特点
六 第一产业基本情况
七 第二产业基本情况
八 沪苏浙地区的现代服务业
九 资源丰富的旅游业
十 苏浙沪产业发展结构变革
十一 长三角农村发展
十二 开发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
十三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
十四 富有特色的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十五 长三角地区之财政
十六 居民收入与消费
十七 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十八 长三角信息化的发展
十九 长三角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
二十 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
二十一 长三角地区社会治安
二十二 长三角医疗卫生发展基本情况
二十三 长三角文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二十四 长三角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二十五 走向一体化的长三角
附录 世界城市群发展的现状、特征与趋势
第四编 重要文献
第五编 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指标
第六编 大事记

前言/序言


区域发展蓝皮书:聚焦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宏观洞察与实证分析 图书名称: 区域发展蓝皮书:聚焦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宏观洞察与实证分析 图书简介: 本书是面向宏观经济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专家以及关注中国区域经济动态的行业精英,深度剖析中国特定关键经济区域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发展脉络、结构演变、战略布局与未来潜力的一部综合性研究报告。它摒弃了对既有区域年鉴数据的简单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多维度、动态演进的区域经济分析框架,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和前瞻性的政策解读,为理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区域驱动力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参考。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的重构 本卷开篇聚焦于区域经济学的最新理论进展,尤其关注“极化与扩散效应”、“新经济地理学”在中国特定国情下的适用性与修正。我们强调,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必须超越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深入探讨制度环境、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障碍(如户籍制度、土地使用管制)以及中心城市辐射力构建中的政府干预机制。 1.1 区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识别: 报告构建了一个包含技术溢出、人力资本集聚、基础设施网络的复杂系统模型,用以量化特定区域内生增长的贡献率。这包括对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对周边中小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并评估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创新活动的激励程度。 1.2 区域一体化与空间经济学的本土化实践: 针对当前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本部分深入探讨了跨行政区划的经济联系强度。我们引入了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如空间杜宾模型(SDM),来检验相邻区域间的经济政策溢出效应,特别是高铁网络、统一市场建设对地区间贸易和投资的影响。研究聚焦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制度障碍及其经济后果。 第二部分:关键区域经济体的结构演进与挑战 本书的核心部分,通过选取当前中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代表性的数个关键区域(如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区域等),对其在特定年份间的经济结构、产业升级路径及面临的瓶颈进行了深度剖析。 2.1 产业结构升级的“陷阱”与“跨越”: 报告详细分析了不同区域在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化。例如,在东部沿海地区,我们考察了从“世界工厂”向“全球创新中心”转型的压力点,重点分析了制造业服务化(M2S)的进程、研发投入的强度,以及“空心化”风险的规避策略。对于中西部地区,研究则集中在如何避免低端产业的重复建设,实现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有效衔接。 2.2 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评估与空间均衡: 基础设施是联结区域的血脉,但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中国特定区域表现复杂。本部分使用投入产出分析和效率前沿分析(DEA/SFA),评估了特定年份内,交通、能源、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生产率提升的实际贡献。特别关注了“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问题,即核心城市与腹地县域之间的联通性差距。 2.3 人口流动、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 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我们利用微观个体数据(匿名化处理),分析了特定年份内,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与跨区域迁移意愿的关系。研究着重探讨了:流入地的人口红利能否有效转化为生产率提升?户籍制度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才的优化配置?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对区域内收入不平等的贡献。 第三部分:跨区域协作机制与政策模拟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所在。本部分将研究的视角从单一区域转向区域间的互动关系,并对现有政策进行了前瞻性评估。 3.1 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经济效益测算: 报告选取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关键公共服务领域,量化了在特定时点上,实现跨区域共享或同标带来的福利增值。这包括对“同城化”进程中,公共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测算。 3.2 区域合作模式的绩效评估与风险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合作平台(如城市群规划、经济带协同发展),我们构建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涵盖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个维度。评估揭示了哪些合作机制更具生命力,哪些则可能沦为形式主义,并对潜在的“搭便车”行为进行了风险预警。 3.3 应对外部冲击的区域韧性研究: 鉴于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本部分探讨了不同区域经济体在面对外部需求波动或供应链中断时的抵御能力(韧性)。通过构建区域产业链的关联强度矩阵,识别出关键的脆弱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供应链多元化和区域内部替代性布局的政策建议。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终总结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即在国家战略引导下,空间集聚效应与要素流动效率的平衡艺术。它不仅是对过去系统性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路径选择的深刻反思,为决策者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的复杂博弈中,提供了一套精细化的分析工具和坚实的经验支撑。全书力求通过扎实的计量分析和鲜活的案例研究,展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张力与持续创新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相当详尽,对于查找特定年份、特定地市的细分数据非常有帮助,体现了编撰团队的专业水准。我通常会利用这个索引来定位特定年份的金融市场发展情况,特别是银行体系的改革进展。在回顾2006年的金融环境时,我本期待看到关于民间借贷规范化尝试或者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案例分析,因为那是区域金融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年鉴中对于金融数据的呈现,依旧是传统的存贷款总量、资产规模等静态指标的罗列,缺乏对金融工具创新、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等动态过程的深入探讨。它成功地记录了“发生了什么”,但未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将如何影响未来”。因此,如果读者希望了解长三角金融体系在当年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和内在驱动力,可能会发现这本书提供的材料深度有限,更像是一张详尽的静态快照,而非一部能反映出暗流涌动的动态影像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标杆,纸张的白度和油墨的均匀度都非常出色,即使是这么厚的篇幅,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也控制得比较好。我最感兴趣的部分通常是关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专题报告,因为长三角的协同发展历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2006年正值诸多重大区域规划落地的关键时期,我期待看到不同城市群之间在交通网络连接、要素自由流动方面是否有实质性的突破和量化的成果展示。然而,我发现关于“一体化”的章节更多停留在对规划蓝图的重复陈述,缺乏对实际执行层面遇到的阻碍、地方政府间的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案例分析。例如,在跨区域社保衔接、土地使用协同等敏感话题上,年鉴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了原则性的要求,并没有深入探讨实践中的困难与创新。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薄雾,无法触及到最核心的矛盾和最生动的实践场景。它像一个极其精确的地图,标示了所有主要的道路和地标,却唯独遗漏了那些蜿蜒曲折的小径和正在施工的工地现场,那种充满活力的、正在发生的故事感是缺失的。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之巨,几乎可以当作一个厚重的历史切片来对待。我特意翻阅了关于当年长三角地区人口结构变动和劳动力迁移的数据部分,这是理解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指标。我注意到,统计口径的统一性似乎是编撰者们花费了大量精力确保的,这一点值得肯定,毕竟跨省市的数据对比,标准化工作量是惊人的。但正是在这种对标准化的极致追求下,一些地方的特色和动态被削弱了。比如,关于2006年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新兴产业(如生物医药、新材料)的投资热点和人才聚集地的描述,内容显得过于分散,缺乏一个整合性的、能够清晰描绘出未来产业高地的“热力图”。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一个清晰的产业版图,而是一张密密麻麻的统计表格,需要我自己去费力地勾勒线条。这种需要读者进行大量二次加工才能提取核心价值的结构,对于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而言,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和时间成本。它更像是一份等待被挖掘的矿藏,而非一份可以直接食用的营养餐。

评分

从排版布局来看,这本《长三角年鉴2006》采用了标准的官方报告风格,文字密度极高,段落结构严谨,每页的信息承载量非常饱满。对于习惯了网络阅读碎片化信息的现代读者来说,这本实体书的阅读体验无疑是一种挑战,需要高度的专注力。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当年长三角文化交流与社会生活变迁的记录,例如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市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报告等。遗憾的是,这些“软性”指标的内容篇幅明显小于经济和行政管理类的内容。这使得整本年鉴的“气质”偏向于冰冷的宏观管理视角,缺少了对当年生活在长三角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捕捉。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区域文化认同感提升的观察性描述,哪怕只是一个简短的侧记或年度事件回顾,也能为这份沉甸甸的记录增添一抹人性的色彩,让历史不仅仅是数字和政策的堆砌,而是有温度的记忆。

评分

这部《长三角年鉴2006》的装帧设计相当简洁大方,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富有历史感的质地。我尤其欣赏它封面的排版,那种带着时代烙印的字体选择,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厚重信息量。作为一名对区域经济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原本期望能在其中找到关于2005年到2006年间,长三角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详尽数据和权威解读。然而,当我翻阅目录时,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小小的失落。那些关于具体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度剖析似乎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宏观政策罗列和基础统计数字的堆砌。尽管这些基础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对于期望获取前沿洞察的读者来说,这本年鉴在“解读”层面上显得略微保守和滞后。它更像是一份详实的“存底”,而非一份具有前瞻性的“导览图”。我花了好些时间在那些关于进出口贸易额的表格前,试图从中提炼出某种微妙的波动信号,但文本的叙事性不足,使得解读过程略显枯燥,缺乏那种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论断。整本书的体例结构严谨得像一份官方文件汇编,严丝合缝,但少了那么一点点鲜活的“人味儿”和对未来变革的预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