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5-2011):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5-2011):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能源局 编
图书标签:
  • 水电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安全操作规程
  • 电力行业标准
  • DL/T 5265-2011
  • 搅拌楼
  • 水利工程
  • 施工安全
  • 规范标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173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5-2011):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规定了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的安装、运行、维护、保养、拆除、运输等方面的安全操作技术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DL/T 5265-2011):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其他工程可参照执行。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安装与拆除
6 运行
7 维护与保养
8 运输
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水利工程测量与施工技术手册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例如:张伟、李明等水利工程专家]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例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 [此处填写出版日期,例如: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探讨现代水利工程测量、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及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等核心环节的专业技术手册。全书紧密结合我国当前水利水电建设的最新规范要求和工程实践中的前沿技术,旨在为水利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及质量监督等各个阶段提供权威、实用的技术指导和参考。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集了国内多位在水工结构、岩土工程、工程测量及混凝土技术领域享有盛誉的资深专家和一线工程师,确保了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工程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完整技术链条,尤其侧重于数字化测量技术在复杂地形地貌下的应用,以及超高坝、深基坑等复杂结构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温控策略与防裂措施。 核心章节与技术亮点 第一部分:水利工程高精度数字化测量技术 本部分详细阐述了在现代水利工程中,如何利用先进的测量技术确保工程结构的几何精度和空间定位的准确性。 1.1 工程测量总体规划与标准体系: 深入解读了《水工建筑物变形测量技术规范》(SL 26-2009)等现行国家及行业标准,强调了测量基准网的建立、维护与复核流程。重点论述了如何根据工程特点(如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重力坝等)制定差异化的测量控制方案。 1.2 全站仪与GNSS技术的集成应用: 详细介绍了新一代高精度全站仪在坝体轴线、高程控制中的应用细则。探讨了RTK/PPK技术在基础开挖面放样、复杂坝肩岩体监测中的优势与局限性。内容包括数据预处理、误差分析及成果质量评定方法。 1.3 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模型的融合: 系统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TLS)在现有水工结构变形监测、混凝土结构表面质量检测中的应用流程。阐述了点云数据与BIM(建筑信息模型)模型的配准、处理和冲突检测方法,为精细化施工管理和后续运维提供了数据支撑。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扫描数据对模板安装精度进行实时反馈和校核。 1.4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阐述了渗流监测、垂直度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等关键水工结构的监测方案设计。详述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分析、异常数据识别及趋势预测模型(如卡尔曼滤波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预警的及时性。 第二部分:水工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与新型配合比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水工混凝土从原材料到成型的全过程质量控制,特别关注了应对大规模、高标准工程需求的材料选择和配合比优化。 2.1 水工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 详尽介绍了水泥、骨料、外加剂(高效减水剂、引气剂、早强剂)的进场检验标准和活性试验方法。针对特定高寒、高抗渗要求的工程,探讨了火山灰质混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的替代要求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2.2 优化配合比设计与性能指标: 提供了针对不同水工结构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指导原则,如高抗渗混凝土、高强抗冻融混凝土等。详细阐述了水胶比、含气量、坍落度、泌水率等关键指标的控制范围。引入了基于“损伤容限设计”理念的配合比优化思路。 2.3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工艺: 详细规范了混凝土的运输、入仓、振捣工艺。重点阐述了大型浇筑区域的分仓、接缝处理技术,以及对振捣密实度的现场检查标准。养护部分深入讲解了保湿养护、温水养护(针对低温施工)和蒸汽养护的应用条件与操作规程,确保混凝土早期强度和长期耐久性。 第三部分: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技术与裂缝控制 本书投入大量篇幅研究大体积混凝土在温差、水化热作用下的开裂机理及防治技术,这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 3.1 水化热计算与温度场预测: 系统介绍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软件预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方法。讲解了如何利用早期水化热试验数据,精确模拟浇筑、冷却阶段的温度分布,从而识别潜在的拉应力集中区域。 3.2 冷却系统设计与优化: 详细介绍了冷却管路的设计规范,包括冷却介质(水、乙二醇溶液)的选择、循环流量的确定、管路间距的优化布局。重点分析了“脉冲式冷却”与“连续式冷却”的适用条件,以及冷却系统在复杂几何模型中的布设策略。 3.3 结构自保温与外部降温结合技术: 阐述了利用低水化热水泥、适度掺加冷骨料等内部控制措施,结合表面覆盖保温或强制降温,实现结构内外温差控制的综合技术。提供了不同气温条件下,允许的最大温差和冷却速率控制限值。 3.4 结构后浇带处理与温度应力释放: 针对超长结构(如溢洪坝、引水隧洞),详细介绍了后浇带的留设时机、混凝土浇筑条件(如温度、龄期要求),以及后浇带混凝土的配合比特殊要求,以确保结构整体性的协调发展。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工程监理、工程安全监测等领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它不仅是工程现场的实用工具书,也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提升专业素养的权威参考资料。 --- 总字数: 约1500字。 内容特点: 聚焦于测量技术、混凝土质量控制、大体积温控三大水利工程核心技术领域,详细介绍了规范、方法和现代技术应用,完全避免提及“水电水利工程混凝土搅拌楼安全操作规程”的相关内容。语言风格力求专业、严谨、详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精妙之处,让我对编写团队的专业素养肃然起敬。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粉尘控制与职业健康”那一章节的论述。在许多同类标准中,这部分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在这本书中,它被提升到了与机械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书中不仅要求安装高效的除尘系统,还详细规定了操作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穿戴和更换频率,甚至提到了在特定湿度条件下,对集料仓的覆盖要求,以防止静电积聚引发扬尘。这种对“人”的关怀,贯穿在对“物”的管理之中,体现了现代工程管理的人本思想。它清晰地表明,一个安全、高效的搅拌楼,绝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对操作者健康长远负责的体现,这让我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水平有了更积极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和专业性的色调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知识分量。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其结构安排得相当严谨,从基础的安全理念到具体的设备操作,再到应急处理的流程,层次分明,逻辑性极强。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系统化的编排无疑是极大的便利,避免了在实际操作中因信息零散而产生的安全隐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预防为主”这一核心思想的贯穿,不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细则的制定中,比如对原材料堆放区域的环境监控、搅拌机定期的润滑保养周期,这些看似微小的环节,其实才是保障大型工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复杂多变的项目现场,成为我们手中那本“定海神针”般的存在,让人心中有数,操作有据。那种踏实感,是任何花哨的宣传手册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后,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规范,更是一种对行业责任的深刻承诺。它不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例如,在讲解搅拌机筒体衬板的更换流程时,它详细分析了如果衬板磨损过度导致混凝土拌合不均,最终可能引发的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连锁反应,从而将一个简单的维修操作,提升到了影响整个大坝结构稳定性的战略高度。这种由点及面、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将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嵌入到整个水电工程宏大而关键的背景之下,使得执行者能从内心深处认同这些规程的必要性,而不是仅仅出于服从命令的压力去执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点。

评分

初读这本书的内容,我立刻被那种严谨到近乎苛刻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指导性文件,而是真正从工程实践的血泪教训中凝练出来的经验之谈。比如在阐述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防倾覆措施时,它详细列举了不同坡度和气候条件下对车辆载重、速度限制的精确要求,甚至细致到轮胎气压的微小波动都进行了警示。这说明编写者对水电工程的特殊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深知在山区、高海拔等特殊环境下,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标准操作步骤,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安全思维体系,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如果……会怎样”,从而提前规避风险。这种将工程美学与安全哲学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确实令人耳目一新,让枯燥的安全规程也焕发出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名刚接触水电项目管理不久的年轻工程师,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安全手册都过于偏重理论阐述,读起来晦涩难懂,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翻开这本电力行业标准,我的感受截然不同。它的语言简洁有力,充满了工程师特有的务实精神。书中对搅拌楼关键部件的维护检查清单,做到了可视化和量化,例如对振动筛网的疲劳度评估,给出了明确的更换指标,而不是模糊的“定期检查”。这对于刚入行的同事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他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种“可执行性”是衡量一本技术性读物优秀与否的黄金标准,而这本书显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有效地架起了理论知识与现场操作之间的桥梁,让安全规程真正落地生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