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
一场用情书赢来的爱情。
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恋爱故事,
堪称民国文坛的浪漫传奇。
六幅清新水彩插画,
绘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地图。
内容简介
沈从文与张兆和,一个是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湘西小兵,一个是温柔富贵乡里长大的名门闺秀,奇妙的缘分却把两个人联系在了一起。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突然,且一发不可收拾,如狂风骤雨般延绵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最终博得了这位“合肥四姐妹”之三小姐的芳心。在爱情的作用下,沈从文写下了被誉为“民国四部情书”之一的《从文家书》,完成了有“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之喻的小说《边城》,并且在爱人的协助下完成了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从师生到恋人,再到夫妻,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结合是世人眼中不折不扣的浪漫传奇,但在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一生中,契合中亦有隔膜,温馨中也不乏微冷。《一半儿温馨一半儿冷: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似水情缘》,为你揭开民国浪漫传奇背后,一对才子佳人的真实人生。
作者简介
青兮,本名王清洁,浙江天台人。江西师大中文系本科,苏州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爱文字,喜涂鸦,亲自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生命一样长久的。
──沈从文致张兆和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张兆和致沈从文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
——张兆和
目录
第一帧 心动
为了遇见你 / 1
凤凰出谷 / 6
闺中女儿亦知愁 / 15
乡下人的笑话 / 25
痴人书简 / 32
第二帧 执手
海边的思念 / 43
九如巷的新来客 / 51
一封蜜电 / 56
为君洗手作羹汤 / 62
并蒂莲开 / 69
第三帧 聚散
当闺秀成为主妇 / 75
写在沅水上的情书 / 81
你是灵感的来源 / 94
离乱书 / 100
为何你不来与我相见 / 110
第四帧 看云
云南蛰居记 / 123
最好的童年 / 133
枯萎的野玫瑰 / 141
虹影星光 / 150
最后的清梦 / 163
第五帧 旋风
狂人呓语 / 175
重生 / 186
说明员家书 / 198
云梦泽中两相望 / 204
我们这里的人只想做事 / 214
第六帧 逝水
也同欢笑也同愁 / 221
出国记 / 228
最后一次还乡 / 234
淡水归源 / 244
在仍有你的世界里旅行 / 252
精彩书摘
为了遇见你
许多传奇故事,都有一章凑巧的遇合。
──沈从文
美丽的梦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地老天荒的一刻,被岁月凝固如琥珀,多少年后再想起,那一刻仿佛依然鲜活。
十五岁时,沈从文有过一次绒绒的青春萌动。
那年,沈从文作为少年书记官,随凤凰民军入驻泸溪县城。这些娃娃兵,最大的不过十九岁,最小的才十三岁。闲来无事,他们就在河街上四处走,同时看中了一家绒线铺的女儿,她名叫翠翠。年纪最小的那个伙伴最直白,他问沈从文借了钱,特意跑去绒线铺买了三次白棉线草鞋带子,还发誓说,将来做了副官,就来娶翠翠。
沈从文再也没有忘掉这个聪慧温顺的女孩,后来还将她写进了小说《边城》。
她在沈从文的记忆里,仿佛从来没有老去。
十七岁时,沈从文第一次追求了一个女孩。
在湘西境内的沅水上游,有一座小城名芷江,古称沅洲府。在小城的河边溪涧,悬崖罅隙间,四处生长着一种清香的芷草,长叶飘拂,花朵开成一长串,芷江因此而得名。屈原《湘夫人》中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也如淙淙流水般在芷江流传了千年。除了兰芷,还有杜衡、泽兰等许多香草在青黛色的溪崖间随意点缀。就是在这座盛产香草香花的浪漫小城,沈从文的爱情终于如缠绕在大树上的藤蔓那样,开始疯长。
沈从文先是结识了一个姓马的小少年,白脸长身。这人有个长他一岁的姐姐,生得苗条秀气,脸白白的,轻轻一笑,脸上就飞起红晕,像是从桃花上偷来的那般好看。正值青春年纪的沈从文对马家姐姐一见钟情,很快就深深陷入了单相思中。
为了讨女孩的欢心,沈从文不仅下功夫临帖练字,还仿清诗人王次回的香艳诗集《疑雨集》,作了好些笔调秀媚的旧体诗,写好后,请少年代为传递。
因为恋着这个女孩,沈从文还拒绝了姨夫熊捷三的提亲。当时可供他选择的对象共有四个,论才论貌论家世,她们不比马家的那个女孩差,甚至还更胜一筹。可遗憾的是,他用心守护的这份情感,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最终,沈从文发现自己上了马家少年的当。半年来,这个“朋友”仗着沈从文的信任,把当时他代母亲保管的一千多块钱几乎骗个精光。而那笔钱是沈从文的母亲卖房子得来的,是信得过他这个已经成年的儿子,才交给他保管。受骗后,沈从文觉得没脸见人了,想跳河,又觉得没出息。思前想后,最终,他留下一封信给母亲,便仓皇逃离了芷江。
不久,沈从文流落到常德一家客栈,竟听到了一个消息,说那个白脸女孩在一条去外地的船上,被土匪抢去当了压寨夫人。沈从文听说后,不免惆怅,感觉像做了一个不真实的梦,于是学古人的样子,在客栈的墙壁上题了一句诗:
佳人已属沙叱利,义士今无古押衙。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原来,一切只是个美丽的错误。
命运是一个太难揣测的谜语,一朵无心袭来的浪花,也许就会使船儿在黑夜的海上转了方向。若非这个偶然出现的马家女孩拨动了沈从文的心弦,也许他就会娶芷江另外四个女孩中的一个为妻,在那座香气四溢的小城过上安逸的日子。
七年后,当沈从文踏着命运的曲折小径,离开故乡到北京,又来到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入了那一片菁菁校园,他终于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
也许,正是为了遇见她,他才流浪了许多年,去了许多地方。
那年,她十八岁,花样年华;他二十七岁,已近而立之年。遇见她,是他所不曾预料却又期待已久的事;爱上她,也成了他所不能控制的事。
而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初次相见,却远没有那么浪漫,倒像是一出滑稽戏。
他,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大学讲师,经好友徐志摩向校长胡适推荐,来到上海吴淞的中国公学,精心准备,酝酿多日,只待在开学第一课上一鸣惊人。
她,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英文系女生,因知这位新来的老师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向来热爱文学的她早早来到教室旁听,照例坐在了第一排。
当沈从文迈进校门时,并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将不仅仅是一次事业上的机遇和挑战,更是爱情传奇中最重要一折的序幕之始。
当张兆和背着书包走在校园时,亦不知未来的人生,会因她即将遇见的一个人而彻底改变。
在焦虑不安的等待中,从未登台讲过课的乡下人沈从文,终于等到了开学第一堂课。
尽管事先做足了功课,准备了充足的资料,可讲课同与朋友海侃不同,毕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所以沈从文还是止不住一阵阵的兴奋和紧张。他心想自己已经不是初进北平时那个一文不名的乡巴佬了,拼命写了几年文章后在文坛上也有了点小小名气,所以这初次亮相可不能太寒碜,丢了胡适先生的脸。当时上一堂课才四块钱,沈从文却特意花八块钱从法租界的住所租了一辆包车来到学校。所以怎么来算,这堂课都是折本的。
铃声一响,沈从文便低着头急急进了教室,一鼓作气往那最前方的讲台走去。一走进去,他立刻慌了神,只见迎面是一片密集的身影,好似铺满江面的竹排,又同鱼汛时节河里翻滚跳跃的鱼儿,顿时逼得他浑身发起热来。学生当中有的是选了沈从文的课,有的是被这位新生代作家的名气吸引而来的,他们想看看沈从文是不是也能把课讲得像他的湘西故事那样精彩。
在同乡和熟人面前,沈从文向来有滔滔不绝的本事,可一到了讲台上,他就跟《国王的演讲》里的主角一样,舌头好像被施了法术一样,怎么也顺不开。沈从文觉得自己好像被一个大钟给罩住了,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如擂鼓一般,轰隆隆盖过了下面人群的私语声。就这样定定地站了很久,却还是开不了口,他只好写下一行字:
等我五分钟。
沈从文当真后悔了自己一时自信满满不曾将讲义带来,此刻脑子里一片空白,连一个字也吐不出来。熬了半天还没动静,下面已经开始叽叽喳喳了,他只好转过身,慢慢地在黑板上又写了几个字:
等我十分钟。
看着这位新来的老师光写字不说话,下面的学生只好眼巴巴继续等着。坐在第一排的张兆和也有点急了,上了这么多年学,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腼腆的老师呢。
他终于开口了,由于紧张加上忙迫,二十几分钟就把原先预定一小时的授课内容全给讲完了。可是因为声音小、速度快,且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底下的学生们几乎没人听明白。
窘迫之下,他只好拿起粉笔,又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
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沈从文的“处女秀”,就这样在窘迫的沉默中匆匆收场了。
不幸的是,这糟糕的第一堂课,正是他与心上人张兆和初次相遇的时刻。
张兆和原本和其他同学一样,想一睹这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的风采,却不料,那堂课沈从文给她留下的印象,怎么都说不上好。紧张得半天说不出话也就罢了,好不容易开口讲课了,声音却又轻又细还语无伦次。更要命的是他那一口浓重的湘西口音,让说惯了合肥话、听惯了苏州话的张兆和听得是云里雾里。下课回到宿舍,张兆和将这桩事当趣闻讲给没去上课的室友听,天真无害的女生们听了,个个嘻嘻笑作一团,全然不知此时的沈老师,指不定在哪个角落里抓狂大喊“完了完了”。
沈从文给张兆和留下的并不成功的第一印象,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追求不会一帆风顺。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沈从文写了上百封情书,才终于打动了她的芳心。
人常叹惋,人生若只如初见,那该是如何花开不凋,月满无缺。可对于初次相逢却只见狼藉残春的人来说,只有等待下一个春天花开满阡陌,草色绿萝裙,方能抹去初见时落败的印象。若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相遇仅止于初见,也就不会有后面更长的故事了。
……
前言/序言
自 序
民国才子众多,大多都写得一手好情书。相思磨人,也磨出了许多经典情书。
年轻时,沈从文写了三年零九个月的情书,才打动了最初不为所动的张兆和,这是一则流传已久的传奇。沈张的情缘,由情书而起,也由情书而定,二人的书信精选集《从文家书》出版后,被列入四部“民国时期最美的情书”之一。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眉小札》,如花间词,软玉温香,缠绵旖旎;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似唐诗,看起来朴实平淡,却时见真情趣;朱湘写给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则如元曲,多写生活起居,虽是纸上私语,亦是柔情无限。然我私心以为,四部中情书中尤其当得起“最美”之称的,或当属明清小品文般的《从文家书》,行云流水,笔淡情深。“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只是沈从文情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却不一定是最有分量的一句。那一封封“三三专利读物”,经过写信人、收信人,还有邮递员以及若干其他人的手,仿佛还残留着当时的温度。那一页页的信笺,固然造不出一艘诺亚方舟,却成为沈从文划向张兆和的桨,是他们纯真博物馆里最珍贵的陈列。
情书太美,传奇未完。有时,世人会以为,流传中的动人爱情故事总是完美无瑕,殊不知,我们浮光掠影所见的,往往可能只是绣花被面上悠悠的鸳鸯戏水,却常常忽略锦缎背后绵密的针脚、交织的分叉、破碎的线头。好比每当目睹一对白发眷侣在夕阳中剪影双双,映照如画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心生感动。画面固然令人感觉温馨,旁人也往往恍惚以为,岁月一直是这般静好,以为他们从来都是这般安然无虑,其实这之前说不定有多少分分合合、争争吵吵呢。才子多情,却易累美人,沈从文也不例外。在他的生命中,除了拥有张兆和这枚月亮,也曾深陷虹影星光的魅惑中,在如愿娶了张兆和为妻后,他又偶遇高青子,深为一种得不到的美丽所吸引。只是后面的故事,并没有如有些人期待的那样愈演愈奇,跌宕起伏。历经挣扎后,风波归于平静,他们还是继续互相陪伴着走下去了。沈从文与张兆和一生通信无数,那些往来互答之书,事无巨细,串联起了他们一生的琐碎时光,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另类编年史。细读这些书信,我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传奇,更多的是平常人生中的冷暖细节,而这,或许最能体现他们真实的一面。
人立于天地间,孤单而渺小,我们能拿什么来抵挡时间的洪流,拿什么来证明曾经来过这世界?也许,我们能抓住的,仅仅是那些没有被时间之流带走的旧物:一张被侵蚀的旧照,一枚泛黄的信笺,一根略显发黑的银簪,一粒残缺的纽扣……立于时光席卷过后的遗址中,与其钩沉所谓行迹,莫如为心灵作注释,我乐意带着那些书信,缓缓地寻访他们的踪迹,但求能在这传奇的速写中,抽丝剥茧,烛照心灵。忽而抬头看窗外,又到绚烂无度的人间四月天,想起沈从文在《冬的空间》中曾经唱过的歌:
春天是我们的,春天是我们的,
看呀,你也年青,我也年青。
听呀,请你试规规矩矩听听:
一颗流星,向太空无极长陨,
一点泪,滴到你的衣襟。
相信我,这热情,这花,这爱,
这俄顷,一分,一秒,一刹那,
你应当融解,你应当融解,
还有那……
青兮 甲午年春于苏州读书湖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您提供的图书名称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部假设的、专注于文学与时代变迁的传记类书籍。 --- 书名: 《墨痕深处: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群像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的作者姓名,例如:陈子墨]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江山文粹出版社] 字数: 约十五万字 --- 导言:历史的侧影与文学的温度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叙事的通史,而是聚焦于二十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中国,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那些文人墨客如何以笔为舟,航行于时代的湍流之上。我们选择的视角,是那些光芒或许不如一线巨星耀眼,却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扮演了独特角色的“中坚力量”。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也是自身命运的体验者。 本书旨在剥离时代光环和后世的过度解读,力求还原这些作家在创作的巅峰期,以及在面对个人生活与家国命运的抉择时,内心深处的真实挣扎与选择。他们留下的文字,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而他们的生平,则是那段特殊历史的侧影。 第一部:烽火与白纸——知识分子的初醒(约 1910s - 1930s) 本部分探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批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如何从对西方思想的盲目崇拜,转向对本土文化的反思与重建。 章节概述: 一、启蒙之光与乡土之痛: 重点描绘了早期现代作家们如何处理“启蒙”的理想与“乡土”的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我们详细考察了数位地域性作家的创作历程,他们如何将自身的地域文化经验,融入到反封建、启蒙民智的叙事框架中。例如,一位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作家,其早期作品中弥漫的忧郁气息,正是传统宗法制度在现代性冲击下的无力感。 二、都市的迷惘与语言的试验: 这一时期,随着上海、北京等大都会的崛起,文学也随之进入了都市化的进程。本书深入分析了“新感觉派”等流派的兴起,他们如何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试图捕捉都市生活的碎片化、潜意识的流动,以及人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疏离感。我们梳理了他们对白话文语法的实验性探索,以及这种探索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文学走向。 三、左翼的阵痛与纯文学的坚守: 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紧张,文学界也分裂为激进的左翼写作阵营和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的纯文学倡导者。本书客观地呈现了双方的论辩焦点,探讨了在社会责任与艺术独立之间,作家们所做的艰难权衡。特别关注了那些在两者之间摇摆、最终选择沉默或隐退的作家的心路历程。 第二部:战火中的笔尖——流亡、坚守与精神的褶皱(约 1937 - 1949) 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打乱了文坛既有的格局。知识分子被迫迁徙,文学的使命感被空前强化。 章节概述: 四、西迁的队伍与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 详细记录了文化精英群体向西南大后方的迁移过程。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变动,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塑。通过档案资料和未刊信件,我们再现了昆明与成都一带,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学者们如何维持学术尊严和文学创作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在艰苦环境中诞生的,融合了古典意境与现代悲剧感的文学作品。 五、沦陷区的“沉默的写作”: 对于在沦陷区坚持创作的作家,本书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他们面对的困境是复杂的——既要避免被殖民政权利用,又要保护自身的创作火种不被熄灭。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在“不得不写”与“不能明写”之间寻找平衡点,文字中蕴含的隐晦的民族精神和对故土的眷恋。 六、从现实主义到“人民的文学”的过渡: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文学的创作方向发生了转向。本书分析了这一时期文学主题的转变,即从关注个体经验和精英困境,逐渐转向对底层民众的关注和对新社会秩序的构建。探讨了早期革命文学叙事范式的形成过程。 第三部:重塑与回响——时代的滤镜与文学的重生(约 1949 至今) 本部分考察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与政治、历史的深度交织,以及改革开放后文学精神的回归与再阐释。 章节概述: 七、“十七年”的文学景观: 聚焦于建国初期至文革前夕的文学创作。详细分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对文学面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框架下,仍有作家试图挖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如五年计划宣传期与反右时期)的文学作品,展现了创作环境的细微变化如何深刻影响作家的表达尺度。 八、荒原的呼唤:文革时期的精神景观: 这一章是全书较为沉重的一部分,主要基于口述历史和回忆录,重构了知识分子在特殊时期所经历的“非正常生活”。我们关注的不是政治斗争本身,而是文学创作精神如何被压抑、扭曲,以及少数人在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的阅读与思考习惯,这些“精神的褶皱”成为日后文学反思的深厚土壤。 九、伤痕与反思:文学的自我疗愈: 改革开放初期,“伤痕文学”的出现,标志着文学对个人苦难经验的重新确认。本书分析了这一文学思潮的社会文化意义,它如何帮助一代人开始正视历史的断裂。随后,探讨了“改革文学”和“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冲突的进一步挖掘,标志着作家们在回归人性深处和重新审视民族文化身份上的努力。 结语:未完成的对话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是一场关于“如何安放灵魂”的持久辩论。这些作家留下的墨迹,不仅是文学史的标本,更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复杂心灵世界的钥匙。本书试图做的,是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够穿越纷繁的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的迷雾,直抵文学本身所承载的,关于人性、苦难、爱与希望的永恒追问。他们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不断回响的、充满张力的个人命运交响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