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双向质检专业词典 [Chinese-English an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Quality Inspection]

汉英双向质检专业词典 [Chinese-English an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Quality Inspec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魏兆群,卢艳光 编
图书标签:
  • 质检
  • 检验
  • 词典
  • 汉英
  • 英汉
  • 质量控制
  • 标准
  • 术语
  • 工业
  • 专业词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682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9754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Chinese-English an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Quality Inspectio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2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英双向质检专业词典》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汉英部分,后半部分为英汉检索部分。汉英部分按专业分类,每个专业所属的词条则按汉语拼音顺序排列。英汉检索部分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每个英语词条后都注有页码,由此可以查阅相应的汉语词条。

目录

体例说明
正文
1 质量管理、认证、合格评定、实验室
1.1 质量管理
1.2 认证
1.3 合格评定及相关活动
1.4 实验室

2 标准及标准化管理
2.1 标准
2.2 标准化

3 计量技术及计量管理
3.1 计量学基础
3.2 计量管理
3.3 误差理论和数据处理
3.4 计量技术

4 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4.1 承压类特种设备
4.2 机电类特种设备
4.3 专用术语

5 卫生检疫
5.1 检疫查验
5.2 传染病监测
5.3 卫生监督
5.4 卫生处理
5.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
5.6 国际旅行卫生、健康咨询
5.7 实验室检测

6 动物检疫
6.1 动物
6.2 动物产品
6.3 动物疾病
6.4 专用术语

7 植物检疫
7.1 植物
7.2 植物产品
7.3 植物病、虫、害
7.4 专用术语

8 食品安全及检验
8.1 基础术语
8.2 种植与养殖
8.3 食品加工
8.4 食品检验

9 机电产品及检验
9.1 机床
9.2 机械设备
9.3 机械部件
9.4 机动车辆
9.5 电机
9.6 手提式工具
9.7 电气装置
9.8 焊接设备
9.9 电池
……
10 化工品检验
11 破产检验
12 金属材料检验
13 轻纺产品检验
14 包装及鉴定业务
15 检务及原产地管理
16 综合用语和其他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汉英双向质检专业词典》的图书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内容详实、不提及原书信息、不含AI痕迹、字数约1500字。 --- 工业质量保证与控制:全球标准与术语精解 前言: 现代制造业的基石与挑战 在当今高度全球化和技术驱动的制造环境中,产品质量已不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的二元判断,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精密机械到尖端电子,从生物制药到航空航天,每一个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建立一套精准、无歧义的质量术语体系,成为连接研发、生产、供应链乃至终端用户的关键桥梁。 本书《工业质量保证与控制:全球标准与术语精解》,正是为应对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编纂的一部权威工具书。它并非仅仅是对常见技术术语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如ISO系列)、统计过程控制(SPC)、六西格玛(Six Sigma)、精益生产(Lean Manufacturing)等前沿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所涉及的核心词汇与表达方式。我们的目标是为质量工程师、技术翻译、行业管理者、进出口贸易专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术语检索和理解平台。 本书的编撰历经多年,汇集了来自不同工业领域、具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的智慧结晶。我们深知,质量语言的精确性直接关系到合规性、可靠性与市场信誉。因此,我们采用了严谨的审校流程,确保每一个术语的释义不仅贴合其在标准文件中的官方定义,更能反映其在实际操作中的语境差异。 --- 第一部分:质量管理体系(QMS)的基石与脉络 质量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有效运作的骨架。本部分聚焦于构建、实施、运行和持续改进QMS所需的关键术语,尤其侧重于国际公认的标准体系。 1. 标准化框架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详细解释 ISO 9000 族系列标准的核心概念。从“过程方法 (Process Approach)”的定义、其与“基于风险的思维 (Risk-Based Thinking)”的内在联系,到“策划 (Planning)”、“支持 (Support)”、“运行 (Operation)”和“绩效评估 (Performance Evaluation)”这四大核心过程的专业术语。例如,对于“符合性 (Conformity)”和“有效性 (Effectiveness)”这两个看似相近但含义截然不同的术语,我们不仅提供了清晰的定义,还辅以具体的案例说明它们在审计语境中的应用差异。 2. 关键控制点与文件化信息: 质量体系的稳固依赖于对信息的有效控制。我们对“受控文件 (Documented Information)”的范畴进行了细化,区分了“文件 (Document)”和“记录 (Record)”的本质区别及其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差异。同时,对“纠正措施 (Corrective Action)”与“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的界定,以及在现行标准下“预防措施”如何被整合进风险管理思维中的变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对比。 3. 内部与外部审核的专业术语: 审核是检验QMS健康状况的试金石。本书收录了大量与审核流程相关的术语,如“初次 (Stage 1)”和“主 (Stage 2)”审核的侧重点,“不符合项 (Nonconformity)”的分类(如“主要不符合项 (Major NC)”与“次要不符合项 (Minor NC)”),以及“观察项 (Observation)”的正式地位。对于跨国公司而言,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对“纠正与预防措施报告 (CAPA Report)”的称谓习惯至关重要,本书对此进行了归纳。 --- 第二部分:统计过程控制(SPC)与计量学的前沿词汇 现代质量控制的精髓在于“用数据说话”。本部分深度挖掘了支撑过程稳定性和产品一致性的统计学工具和计量标准。 1. 统计分析的核心术语: 我们细致梳理了SPC中的基础与高级术语。对于“过程能力指数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我们不仅定义了 $C_p$ 和 $C_{pk}$,还纳入了考虑过程中心偏移的 $C_{pk}$ 变体,并解释了何时应使用 $P_p$ 和 $P_{pk}$ 来评估实际表现。对“控制图 (Control Chart)”的讲解,区分了用于亚组数据的 $ar{X}-R$ 图与 $ar{X}-s$ 图,以及用于离散数据的 $p$ 图和 $c$ 图的适用场景和计算阈值。 2.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量化指标: 计量器具的准确性是所有测量结果的基础。本书着重阐释了MSA中的关键指标,如“重复性与再现性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R&R)”的测量方法,并对“分辨力 (Resolution)”、“精度 (Precision)”、“准确度 (Accuracy)”和“线性度 (Linearity)”等易混淆术语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和应用场景界定。特别针对传感器和自动化测量,我们纳入了“漂移 (Drift)”和“迟滞 (Hysteresis)”等高级术语的解释。 3. 抽样检验的科学性: 在无法进行全检的情况下,抽样检验的科学性至关重要。我们收录了与“接收判据 (Acceptance Criteria)”相关的术语,如“许容质量水平 (Acceptable Quality Level, AQL)”、“供应商风险水平 (Lot Tolerance Percent Defective, LTPD)”,并解释了 MIL-STD-105E(或其继任者)体系下的“正常检验 (Normal Inspection)”、“加严检验 (Tightened Inspection)”和“放宽检验 (Reduced Inspection)”之间的转换条件。 --- 第三部分:精益与六西格玛:效率与缺陷的对决 六西格玛(Six Sigma)代表了追求卓越的极限,而精益(Lean)则聚焦于消除浪费。这两个体系的融合(Lean Six Sigma)是当代制造业优化流程的黄金标准。 1. 六西格玛的层次与度量: 本书详细界定了六西格玛的层级结构,从“黄带 (Yellow Belt)”到“黑带 (Black Belt)”乃至“绿带 (Green Belt)”的职责划分。核心在于对“缺陷 (Defect)”与“缺陷机会 (Defect Opportunity)”的精确区分,并解释了“每百万机会中的缺陷数 (Defects Per Million Opportunities, DPMO)”的计算逻辑。对于“西格玛水平 (Sigma Level)”,我们不仅提供了其与首次通过率(FPY)的对应关系,还解释了在“短周期内 (Short Term)”和“长周期内(考虑过程漂移)(Long Term)”的计算差异。 2. 精益生产的核心概念: 精益哲学的术语体系侧重于流动性和价值的创造。我们对“价值流图 (Value Stream Mapping, VSM)”中的“增值时间 (Value-Added Time)”和“非增值时间 (Non-Value Added Time)”进行了量化分析。对“看板 (Kanban)”、“防错法 (Poka-Yoke)”、“安灯 (Andon)”等精益工具的术语描述,均植根于其在柔性生产环境下的实际应用。 3. 跨学科集成术语: 在集成理论中,我们关注“设计质量 (Design for Quality, DFQ)”、“制造设计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DFM)”,以及如何通过“功能安全分析 (Functional Safety Analysis)”来指导过程的优化。对于新兴的可靠性工程,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和“浴盆曲线 (Bathtub Curve)”的各个阶段术语,也进行了严谨的界定。 --- 结语:面向未来的质量专业人士 《工业质量保证与控制:全球标准与术语精解》旨在成为每一位质量专业人士工作台上的“字典”和“指南针”。它不仅提供了理解全球贸易和技术交流所需的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使用者在复杂的技术文档、国际标准和客户规范之间,建立起清晰、可靠的语义认知。掌握这些精确的术语,是实现高质量生产、有效规避风险、最终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本书承诺,将伴随使用者在质量管理的严谨旅程中,不断提升专业深度与广度。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质量体系审核一线摸爬滚打的资深人士,我必须指出,这本词典在“汉译英”部分的表现尤为出色。我们都知道,将中文的质量管理理念准确无误地翻译成地道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英文表达,难度是极高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觉得很“标准”的中文表述,翻译成英文后却显得非常本土化,不符合ISO、ASTM等国际公认的标准语言习惯。我测试了几个关于过程控制和不合格品处理的复杂句子,这本书提供的英文释义非常专业,完全达到了可以直接用于正式报告和对外沟通的水准,用词精准,结构严谨,完全没有那种“机器翻译腔”。这说明编纂团队对于国际质量管理术语的发展趋势和规范用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持续的追踪,这在工具书中是极为难得的品质。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流畅和直观。我特别欣赏它在检索系统上的设计,无论是按拼音首字母、笔画数,还是英文的字母顺序,查询入口都设计得极其人性化。更重要的是,当一个词条有多种释义或多重关联概念时,它不会把信息堆砌在一起,而是用清晰的层级结构进行划分,比如用小标题或不同的编号来区分“理论概念”和“实际操作应用”下的解释。这种结构化的信息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认知负荷,让信息获取的路径变得非常短促和高效。这对于我们这些时间宝贵的专业人士来说,比什么都重要,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一个“直击要害”的快速参考系统,它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简直是效率的助推器。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乎我的想象,我尝试着查找了几个我们部门近来进口设备说明书里出现的生僻的质量控制术语,比如某个特定仪器的校准流程中的那些拗口的英文表达,它都能迅速、准确地给出对应的中文解释,而且解释的角度非常精准,完全不是那种简单的词对词的生硬翻译。最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对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下的细微差别也有所把握,有时候一个中文词汇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本词典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细腻,提供了很贴心的语境提示。这对于我们跨部门沟通,或者和外籍工程师交流时,避免因为术语理解偏差而导致的巨大损失,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以前查这些高精尖的词汇,我常常需要在好几本不同专业领域的辞典间来回切换比对,效率低下且容易遗漏关键信息,现在有了它,工作流程的顺畅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太抓人眼球了,那种沉稳又不失专业的蓝色调,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学术气息。我特意观察了一下字体排版,内页的清晰度做得相当到位,即使是那些极其复杂的专业术语,印刷出来也是毫发毕现,阅读起来毫无压力。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经常和国际标准打交道的人来说,一个好的工具书在“形”上的考究,其实也侧面反映了编纂者对内容的严谨程度。我记得上次在书店翻阅时,特意对比了几家同类词典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你们这本在手感上明显更胜一筹,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非常可靠。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放在案头也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彰显了专业人士的品味。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对于日常高频使用的参考资料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毕竟谁也不想对着一本模糊不清、装订松散的书籍工作一整天。

评分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本词典体现了一种对“传承”和“创新”并重的态度。一方面,它收录了那些经过几十年验证的、作为行业基石的经典术语,确保了基础知识的稳固性;另一方面,它对近年来新兴的技术和标准,比如数字化质量管理、工业物联网相关的术语的收录和解释,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并未落下。这种对技术前沿的敏感度,使得这本工具书的使用寿命得到了极大的延长。很多老旧的词典很快就会因为技术迭代而显得过时,但你们这本显然吸取了业界的最新动态,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对于我们这种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行业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确保了我们的知识体系不会滞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绝对是一笔值得的长期投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