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建筑设备采购的采购经理,我非常关注标准图集能否帮助我规范供应商的供货范围和技术参数。这本图集在设备附件的选择方面做得还算细致,比如不同压力等级的管道法兰连接件、不同材质的伸缩补偿器的选用范围,以及相关的安装预留空间要求,都有明确的图示和尺寸标注。这对于我们在起草技术规格书(Technical Specification)时,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依据,避免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设备采购错误。但是,我对它在“附件安装”的细节处理上稍微有些遗憾。比方说,在吊装大型风机或冷却塔这类重型设备时,图集里只给出了设备基础的预留孔洞图,但对于设备就位后的精确找平、减振降噪垫层的材料选择和铺设厚度,或者设备顶部操作平台的安装标准,描述得就比较含糊了。这些都是现场施工中最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环节。它似乎默认了这些“次要”环节可以由施工方自行发挥,但实际上,这些“次要”环节的质量,往往决定了整个通风系统长期运行的稳定性和舒适度。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在这些“收尾”的关键步骤上增加更具操作性的指导。
评分我购买这本图集主要是因为项目甲方要求所有涉及管道支吊架和阀门安装的部分,必须遵循“国家标准”的规定。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在“附件安装”这一块确实提供了坚实的规范支撑。它对不同管径、不同介质管道的支架间距、防晃支架的设置要求,以及蝶阀、球阀、闸阀在管道系统中的标准安装方向,都有明确的示意图。这对于确保结构荷载的合理分配和管道系统的长期稳定性至关重要。然而,一个让我感到困惑的点是,这本书作为2010年的合订本,似乎未能充分考虑到现代建筑中日益普及的柔性管道和精密设备的安装要求。例如,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减隔震支吊架的应用是强制性的,但图中对此类特殊支架的选用和安装节点讨论得过于简略,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刚性连接设计。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现代中央空调系统中常用的精密过滤器的更换空间预留,图集给出的建议似乎偏向于维修人员可以轻松徒手操作的范围,而对于需要借助工具甚至小型起重设备才能完成的维护工作,所需的净空尺寸考虑不足。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优秀的基础规范参考书,但在应对复杂、高标准的现代工程实践时,仍显露出时代的局限性。
评分我手里有几本不同年份的暖通设计图集,对比下来,这本2010年的合订本在“通风系统设备”这一章的编排上显得有些臃肿和重复。大量的篇幅被用来展示那些非常基础、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上都能找到的设备剖面图和原理图,似乎是为了凑页数而做的填充。比如,对于最常见的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的结构示意图,它用了不少跨页的篇幅进行展示,但这些图示并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根据实际气动性能曲线图来精确匹配电机的额外信息。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比如不同类型新风处理机组(如带表冷器、再热盘管的组合式)的内部布局逻辑、空气处理单元(AHU)在不同安装空间(室内吊装、室外落地安装)下的侧重点差异,被压缩在了一些不显眼的角落里。阅读体验上,导航性较差,缺乏清晰的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当你试图快速查找某个特定部件的安装要求时,往往需要在厚厚的图集中来回翻阅,效率低下。对于需要快速获取信息的专业人员来说,这种“大而全”但“精而不深”的结构,实在不算友好。
评分我最近接手了一个老旧厂房的改造项目,对暖通部分的升级改造需求非常迫切,尤其是在新风处理和排风效率方面需要达到现行的环保标准。我抱着希望翻阅了这本2010年的合订本,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设备选型与安装的“范例”或“最佳实践”。结果发现,这本书的实用性更多体现在“规范引用”上,而非“创新应用”。它似乎完全是基于那个年代(2010年左右)的主流设备和技术水平来编写的,里面提及的很多设备型号和控制逻辑,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有些落伍了。例如,对于新风热回收技术,书中只是非常简略地提到了几种翅片式热交换器的基本构造和安装注意事项,但对于目前市场上更高效的转轮式或板式热交换器的性能对比、不同工况下的能耗差异分析,这本书完全没有涉及。这就导致我在面对甲方提出的高能效要求时,这本书能提供的指导非常有限。它更像是把标准条文和设备说明书的精华部分进行了重新组织,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字典”,但缺乏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逻辑流程的“设计手册”的深度。对于一个寻求前沿技术解决方案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一个基准线的参考,而不是指明未来的方向。
评分这本《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K1上):通风系统设备及附件选用与安装(上册)(2010年合订本)》在我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我对它的期待值挺高的,毕竟是“国家标准设计图集”,总觉得里头该有金玉良言。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冷冰冰的技术手册,里面塞满了各种尺寸图、连接节点和参数表格。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精确到毫米的安装指导,那这本书也许能派上用场,它详尽地列出了各种风管支吊架的规格、风阀的安装间距,甚至连螺栓的型号都有涉及。但这对于我这种更关注系统整体设计思路和节能优化的大型项目工程师来说,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不同气候带或不同功能建筑(比如医院手术室和普通办公楼)中,如何根据实际负荷变化来科学地选择和配置不同类型的通风机组,而不是简单地罗列一堆设备的出厂标准。这本书的排版也比较陈旧,图纸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尤其是那些复杂的节点放大图,用A3的纸张打印出来后,观看体验并不算理想,需要反复对照文字说明,才能勉强理解其意图。感觉它更像是给施工现场的一线安装工人准备的“操作指南”,而不是给设计院或者甲方做技术决策参考的“设计宝典”。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设计理念的阐述上多下点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怎么装”的层面。
评分工具用书,总体还不错
评分书没有缺页,很不错,下次还买。
评分速度很快
评分内容丰富具体,图画清楚表述!
评分觉得这个还是买对的了哇哈哈赞
评分合订图集翻起来也方便
评分书没有缺页,很不错,下次还买。
评分书没有缺页,很不错,下次还买。
评分送货上门,速度较快,还会考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