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丽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日本史
  • 幕末
  • 遣欧美使节
  • 对外关系
  • 历史学
  • 日本研究
  • 文化交流
  • 明治维新
  • 外交史
  • 幕府末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70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75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史学论丛·外国史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首先归纳、分析了幕府末年遣欧美使节的出使日记等资料,并参照日本由来已久的华夷世界秩序观予以评析,其次,选取幕末遣欧美使节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个例——福泽谕吉,重点考察了其对外认识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再次,结合幕末开国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剖析并阐述了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对外集训的基本形态,最后,梳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外交关系的变迁,概括分析了日本对外认识的发展规律与根本逻辑。

内容简介

为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幕末的日本陆续派出六个外交使节团出访欧美。使者们在出访期间留下的大量日记,其内容不但包括对欧美各国政治、军事、科技、社会各方面的客观记述,对被殖民统治国家的近距离观察,也包括撰写者对二者的主观感受与价值判断,以及对日本自身出路的思索。
以这些材料为依据,《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剖析了那个剧变时代的亲历者的精神世界和深层心理;并认为,正是传统华夷思想与近代西方丛林法则的双重作用,构成了近代日本亚洲政策的思想基础,而大国情结则是小国日本对外认知和行动的内在动因。

作者简介

郭丽,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曾赴日本立教人学访学两年半,其间搜集、整理并翻译了本书的大部分原始资料。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外国问题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等刊物上。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幕末日本遗使欧美始末
第一节 外患风云与开国事始
一、北地边患与海防论抬头
二、“黑船来航”与开港开市
第二节 德川幕府遣使欧美
一、万延元年遣使美国
二、文久二年遣使欧洲六国
三、元治元年遣使法国
四、庆应元年遣使法英
五、庆应二年遣使俄罗斯
六、庆应三年遣使法国
第三节 遣欧美使节及其出使日记

第二章 万延元年遣美使节的美国体验
第一节 副使村垣范正的美国印象
一、社会礼俗
二、政治外交
三、科技军事等
第二节 随从玉虫左太夫的美国理解
一、社会礼俗
二、政治文教
三、科技军事等
第三节 随从佐野鼎、木村铁太的美国探索
一、社会礼俗
二、政治文教
三、科技军事等
第四节 副使与随从之比较

第三章 幕末遣欧使节的欧洲见闻
第一节 文久二年的欧洲六国探索
一、使节团的“探索报告”
二、使节团成员的六国考察
第二节 元治、庆应年间的欧洲印象
一、元治元年遣法使节
二、庆应元年遣法英使节
三、庆应三年遣法使节
第三节 欧洲见闻的特点

第四章 幕末遣欧美使节西洋认识评析
第一节 日本的华夷世界秩序观
一、“日本型”华夷思想
二、日本中心主义论调
第二节 幕末遣欧美使节的西洋观
一、“汉学者”使节:褒贬全般
二、“洋学者”使节:专注科技
第三节 “和魂洋才”论

第五章 幕末遣欧美使节的中国认识
第一节 香港、上海识见
一、香港见闻
二、上海印象
第二节 海外华人与中国事情
一、邂逅海外华人
二、关注中国事情
第三节 幕末使节中国认识的特点
一、评价严苛
二、视角偏颇

第六章 幕末遣外使节福泽谕吉的对外认识
第一节 福泽谕吉的西洋文明观
一、三次出访欧美与“切割售卖”西洋文明
二、文明开化初期针对西洋文明的独立意向
三、明治十年前后对西洋文明展开攻势
四、近代日本西洋认识的缩影
第二节 福泽谕吉的亚洲霸权论
一、弱肉强食:亚洲霸权论的认识基础
二、内安外竞:亚洲霸权论的形成过程
三、源远流长:亚洲霸权论的历史传承

第七章 幕末的开国论及其对外认识
第一节 开国论的形成
一、尊王攘夷论
二、倒幕开国论
第二节 开国论者的西洋文明观
一、吉田松阴:“保存神州之本体,采用万国之器械”
二、横井小楠:“明尧舜孔子之道,尽西洋器械之术”
三、佐久间象山:“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第三节 “大攘夷”与近代化胎动
一、“大攘夷”论
二、日本近代化论

终章 日本对外认识的逻辑——从“攘夷”、“师夷”到“制夷”
第一节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
一、中国认识的演变
二、西洋认识的演变
第二节 大国情结与“师夷长技”
一、乐于与强者为伍
二、善于以强者为师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日文部分
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位于东亚一隅,四面环海,岛屿众多。若欲与外部世界接触,要么外国人渡海前来,要么日本人渡航海外。早在7、8世纪时,日本就曾十数次派遣大规模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以寻求新技术、新知识。这些使节以及随行的留学生、学问僧学成归国后,移植来大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对盛唐文化予以全方位的吸收,促进了古代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飞跃。之后,跨越万里波涛,前往中国以及天竺(印度的旧称)、吕宋(菲律宾的旧称)、暹罗(泰国的旧称)等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日本人络绎不绝。然而,在16世纪40年代之前,西洋以及居住于西洋的白种人,对于日本人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存在。
天文十二年(1543年)八月二十五日,①一艘载有葡萄牙商人的中国帆船,在遭受狂风巨浪侵袭破坏后漂流到日本南端的大隅(今属鹿儿岛县)种子岛。葡萄牙商人的到来,揭开了日本人与西方人交流往来的序幕。关于葡萄牙人初来时的情景,萨摩藩的禅僧南浦文之在《火枪记》(1606年)中记载道:漂流而至的船只上乘坐有一百多人,其中有些人的容貌是迄今从未华夷世界秩序观予以评析,以期对幕末日本对外认识的大体情况及特点做出较为全面、准确的描述。其次,选取幕末遣欧美使节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个例——福泽谕吉,对其对外认识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进行个案考察。再次,结合幕末开国思想的形成、演变情况,对日本幕末至明治初期的对外认识——明治维新的思想基础进行剖析、阐释。最后,梳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和外交关系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概括分析其对外认识的发展规律或逻辑。
……

前言/序言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 引言 1853年黑船来航,如同一记惊雷,瞬间打破了德川幕府长达二百余年的锁国之梦。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冲击,日本社会陷入了剧烈的动荡与反思。而在这一历史的关键节点,一批批肩负民族使命的遣欧使节,怀揣着探索世界、寻求国家生存与发展之路的重任,踏上了远赴西方的征程。他们是时代的弄潮儿,也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先行者。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这些幕末遣欧美使节的经历,重点考察他们如何通过亲身观察与接触,重塑对西方世界的认知,并这些认识如何在回国后,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对外政策、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乃至文化观念的转型,最终推动日本迈向近代化强国之路。 第一章:时代背景与使节派遣的动因 在深入探讨使节团的活动之前,必须梳理清楚时代赋予他们使命的深层背景。19世纪中叶,日本固守的锁国政策,使其与日新月异的国际社会渐行渐远。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和技术优势,通过鸦片战争等事件,逐渐在日本精英阶层中引起警觉。然而,幕府长期以来对西方文明的认知,多停留在有限的“兰学”研究和对少量西方器物的接触上,这种认知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恐惧与误解。 黑船来航,迫使幕府正视与西方在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开国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如何在这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去,成为了摆在幕府统治者和新兴势力面前的重大课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感驱动下,派遣使节团出使欧美,以期“见闻实况”、“学习长技”、“探求国是”,成为一种必要的战略选择。这些使节的派遣,并非仅仅是例行公事,而是承载着民族存亡的焦虑,寄托着对国家未来的期盼,其背后凝聚着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章:首批遣欧使节团的行程与观察 万延元年(1860年)的遣美使节团,标志着日本官方派遣使节出使西方的开端。虽然其主要任务是处理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批准事宜,但随团的外国奉行、勘定奉行等官员,却借此机会,初步接触到了美国社会。他们在纽约、华盛顿等地,见到了先进的工业设施、发达的交通网络、繁荣的商业景象,以及相对开放的社会风貌。尽管行程有限,接触面也相对狭窄,但这次经历无疑打破了日本国内一些关于西方世界的刻板印象。 更为重要的是,文久遣欧使节团(1862年)的派遣,其规模更大,目的也更为明确。他们以“亲身考察,搜集情报”为首要任务,足迹遍布英、法、荷、普、俄等多个欧洲强国。在这些国家,使节团成员们详细考察了军事院校、造船厂、兵工厂、博物馆、大学、议会等机构。他们亲眼目睹了蒸汽机的轰鸣,目睹了铁甲舰的雄姿,目睹了工厂里高效的生产流程。他们与西方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了解了他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教育思想、商业模式乃至日常生活。 第三章:使节团成员的认知转变与思想冲击 每一次的观察,都伴随着深刻的思想冲击。使节团成员们,在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工业、健全的制度以及开放的社会思想时,内心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他们看到了曾经被视为“蛮夷”的西方国家,竟然在文明的诸多方面,远远超越了曾经引以为傲的日本。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最初,一些人可能还带着固有的优越感,试图在西方文明中寻找本土文明的印证。然而,随着深入的了解,他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理性、科学、制度化的基础上。他们开始反思日本的落后,开始认识到固步自封的危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使节团成员们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观察。他们目睹了君主立宪下的议会运作,体验了国家权力受到制约的景象。与幕府时期家父长式的统治模式相比,西方社会的自由、平等、法治等观念,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知,为后来日本政治改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第四章:回国后的认知传播与影响 使节团成员们回国后,所带回的不仅仅是珍贵的物质和技术资料,更重要的是他们全新的世界观和认知。他们通过撰写报告、口头陈述、甚至公开演讲等方式,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传播给幕府官员、大名、士人乃至普通民众。 这些信息,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日本社会而言,无疑是颠覆性的。它们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一些保守派人士对此表示质疑和抵制,认为西方文明“奇技淫巧”,不足为道。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西方真实的强大,以及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接受和学习西方文明的呼声逐渐高涨。 遣欧使节的认知,直接影响了幕府后期对对外政策的调整。他们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锁国政策,无法维护国家独立。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改革国家制度,才能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一些曾出使欧洲的官员,在回国后,积极推动改革,例如洋务运动中的一些举措,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第五章: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 幕末遣欧美使节的经历,是日本近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起点。他们如同打开了日本通往世界的大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了解,去学习。他们带回的认知,如同火种,点燃了日本革新图强的决心。 从政治上看,使节团的经历,促使日本统治阶层开始认真思考学习西方的宪政体制和议会制度,为明治维新后建立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经济上看,他们对西方工业技术的观察,直接推动了日本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的步伐,催生了诸如造船、冶金、纺织等近代产业的兴起。 从军事上看,他们对西方先进军事装备和战术的了解,促使日本进行军事改革,建立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为日后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 从文化上看,他们接触到的西方思想,如科学、民主、法治等,开始逐渐渗透到日本社会,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封建思想,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结论 幕末遣欧美使节,是一群勇敢的探索者,他们以血肉之躯,为日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他们亲身的经历和深刻的认知,不仅重塑了日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更直接、深刻地影响了日本近代化的方向与进程。本书通过对这些使节团的详细考察,旨在揭示这一群体在日本历史转型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们所带来的认知革命,如何为日本走向近代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故事,是日本近代化史中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铭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过于枯燥的历史书,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让我欲罢不能。它并非那种“年月日大事记”的平铺直叙,而是仿佛一部充满悬念的探案小说,又带点公路片的味道。作者通过追踪一群幕末的日本精英,从他们踏上未知海域的那一刻起,就引领着我进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程。我能感受到那些使节们身处异域的孤独,面对新奇事物时的好奇与警惕,以及在各种交流与碰撞中,他们内心深处正在发生的转变。书中对于他们如何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甚至社会风俗的描写,都充满了鲜活的细节,读起来就像亲眼目睹了那些历史瞬间。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失语”的细节的挖掘,比如那些未被记录在官方报告中的个人感受,那些在私下交流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拼凑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并以此来重塑自身的形象和未来。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日本近代的历史进程感到好奇,特别是他们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锁国状态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这本书以幕末时期那群远赴欧美考察的使节团为切入点,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想象一下,一群来自古老东方、带着一丝神秘感的人,突然闯入了那个充满蒸汽、工厂轰鸣、议会辩论的西方世界,他们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本书的作者似乎有着魔力,能够将那些遥远的史料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眼前。从使节团成员的日记、信件,到官方报告,再到当时的报纸评论,作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碎片都精心拼凑起来,构建出一幅宏大的画面。我尤其着迷于那些细节描写,比如他们对西方科技的惊叹,对政治制度的困惑与思考,甚至是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察。有时候,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位使节当时内心的震撼、迷茫,以及那种强烈的学习和变革的渴望。它不单单是记录历史事件,更像是试图深入挖掘那些“看见”与“被看见”背后的文化碰撞和思想激荡,让我对日本近代化的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不仅仅是在了解日本的历史,更是在窥探一个民族在面对巨大变革时,集体意识是如何被塑造和重塑的。幕末的遣欧美使节,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时日本社会内心的挣扎与渴望。作者通过对这些使节的考察经历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他们眼中那个“强大”的西方世界,以及他们是如何试图理解并借鉴这种“强大”的。但更重要的是,书中揭示了这种“认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一个充满文化过滤、意义重构的复杂过程。使节们带回来的信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怎样的讨论,又对后来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作者对那些微妙之处的关注,比如同一个西方观念,在不同的日本学者那里,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这本书让我明白,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其背后所承载的,是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

评分

对于那些对日本近现代史研究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新视角。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宏大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幕末时期,那些尚未被“现代化”洪流完全裹挟的日本精英身上。他们带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西方世界的好奇,踏上了远洋之旅。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史料爬梳,展现了使节们在面对西方世界时,那种既有强烈学习欲望,又保留着自身文化根基的复杂心态。他们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在“取”与“舍”之间进行着艰难的抉择。书中所描绘的,不仅仅是日本如何“学习”西方,更是日本如何“认识”西方,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定义了“日本”自身。这种认识的演进,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次文化和思想变革,才是这本书真正令人回味无穷的地方。

评分

这真是一本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的学术著作。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发展 trajectory,关键在于理解其如何看待世界,以及世界又是如何看待它。这本书恰好抓住了这个核心。作者在梳理幕末遣欧美使节团的考察经历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他们看到了什么新奇事物,而是深入分析了使节们在考察过程中,如何将所见所闻与日本固有的文化、政治理念进行比对、融合,甚至进行批判。这种“认识”的过程,远比单纯的“看见”要复杂和深刻得多。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信息传播和观念形成的细致考察,比如使节团带回的信息如何在日本国内引起涟漪,又如何被不同阶层的人所解读和利用。书中对不同使节的个体差异、考察目的、乃至回国后的不同遭遇,都做了详尽的梳理,这使得对“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的探讨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充满了具象的人物和事件。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启蒙”和“现代化”这两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们绝非简单的单向输入,而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互动过程。

评分

以这些材料为依据,《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剖析了那个剧变时代的亲历者的精神世界和深层心理;并认为,正是传统华夷思想与近代西方丛林法则的双重作用,构成了近代日本亚洲政策的思想基础,而大国情结则是小国日本对外认知和行动的内在动因。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为应对西方列强的压力,幕末的日本陆续派出六个外交使节团出访欧美。使者们在出访期间留下的大量日记,其内容不但包括对欧美各国政治、军事、科技、社会各方面的客观记述,对被殖民统治国家的近距离观察,也包括撰写者对二者的主观感受与价值判断,以及对日本自身出路的思索。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服务很好!

评分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首先归纳、分析了幕府末年遣欧美使节的出使日记等资料,并参照日本由来已久的华夷世界秩序观予以评析,其次,选取幕末遣欧美使节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个例——福泽谕吉,重点考察了其对外认识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再次,结合幕末开国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剖析并阐述了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对外集训的基本形态,最后,梳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外交关系的变迁,概括分析了日本对外认识的发展规律与根本逻辑。

评分

查看全部

评分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以幕末遣欧美使节为中心》首先归纳、分析了幕府末年遣欧美使节的出使日记等资料,并参照日本由来已久的华夷世界秩序观予以评析,其次,选取幕末遣欧美使节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个例——福泽谕吉,重点考察了其对外认识发展变化的整体情况,再次,结合幕末开国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剖析并阐述了幕末至明治初期日本对外集训的基本形态,最后,梳理日本历史上与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文化交流与外交关系的变迁,概括分析了日本对外认识的发展规律与根本逻辑。

评分

查看全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