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传记
  • 陈寅恪
  • 唐篔
  • 父子关系
  • 母子关系
  • 家族史
  • 学术大家
  • 文化名流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4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5703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2
字数:1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父亲早年的点滴旧事
  父母亲的婚姻及我们姐妹名字的由来
  抗战前的家居生活
  抗战期间
  抗战胜利
  母亲

内容简介

  这是一份女儿们回忆父母亲的珍贵记录,独特而真切。在这《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里,她们叙述了和父母一起生活亲见、亲闻的种种往事,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为止。追述祖辈家世,父辈东洋西洋求学,双亲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后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契的深厚情感。书中也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政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作者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游往来。
  书中记述这个家庭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较以往的记述更为真实而丰满,为研究陈寅恪补充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从一个家庭的聚散、个人的遭遇也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关于陈寅恪的书虽说也出了不少,但以女儿的身份回忆父母双亲,秉笔实录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和感受,这是第1部。质朴真挚,可以作为历史来读。
  ——吴学昭

目录

本書主要親屬稱謂及關係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二、父母親的婚姻及我們姊妹名字的由來
三、抗戰前家居生活
四、抗戰期間
五、抗戰勝利後
六、母親
附 錄
懷念陳寅恪先生 俞大維
避寇拾零 唐篔(曉瑩)
參觀景崧中學的講話稿 唐簧
後 記

精彩书摘

  一、父親早年的點滴舊事
  我們年少時候,聽父親有時談起他早年及家中的一些往事,這些記憶在我們頭腦裹已存留了好幾十年,時間愈久愈讓人感到它的親切和珍貴,現謹將印象較深的部分寫下,以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思念和敬愛之情。
  嶽麓山腳下,長沙炎熱夏日初臨。湘江東岸城北通泰街,有座唐朝劉蛻故居“蛻園”——以後成為周南女中校址——此時是晚清湘軍名將周達武(四川、貴州、甘肅)提督宅第。江西義寧(今修水)陳寶箴(1831—1900,字右銘),咸豐元年辛亥(1851年)恩科舉人,租賃了周宅靠通泰街一側的部分房屋,住着祖孫三代。長子三立(1853—1937,字伯嚴, 自號散原)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年)進士,原配羅氏夫人1876年生長子衡恪後,1880年早逝。三立1882年續娶繼室俞明詩夫人(1865—1923,字麟洲,浙江山陰人)。這天,明詩夫人正在“蛻園”宅内臨產,雖然已是第二胎,產程卻仍較長,嬰兒久久未見落地,全家都很着急。忽然家人來報,熊鶴村老丈到訪,他是當地一位知名文士,為寶箴、三立父子的年長詩友,與三立時有唱和。正當熊老丈精神抖擻健步踏入門庭時,嬰兒呱呱墜地,當日是光緒十六年庚寅五月十七曰(公元1890年7月3曰)。由於嬰兒祖父右銘公已赴湖北,祖母黃太夫人按族譜排行, “恪”字辈虎年所生男嬰,取名“寅恪”;並欲借熊鶴老福壽,以“鶴壽”為字,但男嬰長大後未曾使用。又,家譜中所記載寅恪的號“彥恭”,也從未用過。

前言/序言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 序章:岁月留痕,情深义重 人生海海,潮起潮落,总有一些情感,如陈年的佳酿,愈发醇厚;总有一些记忆,如镌刻的年轮,清晰可见。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父母的印记,便是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这套《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便是这样一本饱含深情的书写,它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至亲深沉的追溯。本书的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关于陈寅恪先生与唐篔女士的动人画卷,勾勒出他们作为学者、伴侣,以及父母的生动形象,也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与家国情怀。 第一篇:书香门第,名门之后 陈寅恪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一段传奇。本书将从他的家世背景入手,介绍陈家作为书香门第的深厚底蕴。从祖辈的教诲,到家族文化的熏陶,这一切都为陈寅恪先生日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书中也会提及他早年的求学经历,那些在国内外顶尖学府的求索,那些与诸位大家巨擘的交往,都塑造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和广博深厚的学识。然而,本书并非只关注他作为学者的辉煌,更侧重于展现他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 唐篔女士,作为陈寅恪先生的伴侣,她的出现,是陈寅恪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亮色。书中会详细描绘唐篔女士的家世,她亦出身于显赫的官宦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与陈寅恪先生的结合,不仅是两位名门之后的情感契合,更是两位志同道合的灵魂的携手。书中会细致地梳理他们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那些书信往来中的情意绵绵,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岁月,都将娓娓道来。唐篔女士并非仅仅是陈寅恪先生的贤内助,她本身也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才情。书中会着重展现她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默默支持陈寅恪先生的事业,如何操持家务,如何教育子女,将一个充满智慧和担当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篇:家国情怀,时代洪流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陈寅恪先生和唐篔女士的生活,也深刻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书中会回顾他们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他们个人生活和学术研究带来的影响。在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他们如何坚守学术的净土,如何面对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如何以一种超然的态度观察世事变迁,都将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内容。 特别地,书中会深入探讨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思想,但他并非将之置于高不可攀的神坛。而是通过回忆他与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学术的谈论,对历史的解读,让读者感受到他学术思想的鲜活与接地气。比如,他如何在闲暇之余,与子女讨论历史人物的功过,如何在家庭聚会中,旁征博引,阐述自己的观点。唐篔女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并非简单的倾听者,她或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许会用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为陈寅恪先生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这种家庭内部的学术交流,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打破了传统传记的刻板印象,让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在他的家庭生活中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书中还会涉及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们如何维系家族的传统,如何向孩子们灌输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他们所经历的离散与重聚,对故乡的思念,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都将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三篇:儿女眼中,父母情深 本书最核心的部分,在于作者作为陈寅恪先生和唐篔女士子女的视角,对父母进行的深情回忆。这种视角,是旁观者无法比拟的,它充满了最直接、最真切的情感。作者将以孩童的视角,回忆父母的童年时光,那些温暖的瞬间,那些严厉的教导,那些无私的关怀,都将成为书中动人的篇章。 书中会描绘陈寅恪先生作为父亲的一面。他或许不善言辞,但在眼神中流露出深沉的爱;他或许对学术严谨到近乎苛刻,但在生活中,也会有父子父女间的温情互动。比如,他如何引导孩子认识汉字,如何讲解诗词的意境,如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唐篔女士作为母亲的角色,也将在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她或许会为孩子们缝制衣裳,或许会在饭桌上耐心解答孩子们的疑问,或许会在深夜里,轻声安抚熟睡的孩子。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蕴含着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书中还会呈现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始终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作者会回忆父母在艰难岁月里,如何互相扶持,如何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这种超越物质的深厚情感,是本书最为感人的部分之一,它传递出一种对婚姻、对伴侣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陈寅恪先生与子女的教育方式。他或许会对子女的学习提出极高的要求,但他更注重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唐篔女士在子女教育中,则可能扮演着更为细腻和周全的角色,她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细节,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作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读者提供关于家庭教育的深刻启示。 第四篇:生命印记,回望与传承 岁月无声,但生命留下的痕迹,却永远清晰。随着父母的离世,作者开始更深刻地回望与父母共度的时光。书中将深入探讨父母留给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那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些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那些对国家民族的热爱。这些精神上的传承,远比物质的馈赠更为重要,也更能激励作者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本书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回忆,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追问。通过追溯父母的一生,作者也在审视自己的人生,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这种回望,是对过去的告别,更是对未来的启程。书中会展现作者如何理解父母的牺牲与付出,如何继承父母的遗志,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父母的精神。 最后,本书旨在通过陈寅恪先生和唐篔女士的人生故事,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位伟大的学者,了解他背后的家庭,了解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磨难与坚守。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份深情的回忆,唤起读者对亲情的珍视,对家庭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是一本充满温度与力量的书。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总有平凡而伟大的个体,用他们的生命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的力量,永远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温暖的阳光。它让我们相信,即使历经风雨,岁月留下的,永远是那些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于历史人物背后家庭生活的浓厚兴趣。我们往往只关注陈寅恪先生在学术上的辉煌成就,他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激励了无数后人。然而,作为一位父亲,他又是怎样的存在?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一个以学术为生命的人,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唐煋女士,作为陈先生的伴侣,如何在动荡的时局中,支撑起一个家,并与陈先生一同走过人生的高低起伏?“也同欢乐也同愁”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蕴含了生活的全部况味,它暗示着书中并非只有光鲜亮丽的篇章,更有 Ordinary life的真实记录,有共同的喜悦,也有共同的忧伤。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陈寅恪先生家庭生活的一角,让我看到他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温情与责任,也让我了解唐煋女士的独特魅力和在陈家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无疑会为我们理解陈寅恪先生的完整人生,提供一个更为立体和生动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沉静感,恰如其分地烘托了书名《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所传达的意境。对于陈寅恪先生,我一直仰慕其学识渊博,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更是令人景仰。然而,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更希望能够透过学者的光环,去了解一个真实、鲜活的“人”。这本书名中的“父亲”与“母亲”的称谓,瞬间拉近了距离,让我开始想象,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陈寅恪先生和唐煋女士是如何维系一个家庭,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欢乐,又如何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共同分担忧愁。“也同欢乐也同愁”这几个字,概括了人生的必然,即便是伟大的学者,也逃不过生活的悲欢离合。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位有血有肉的陈寅恪,一位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丈夫和父亲,同时也能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唐煋女士,这位伟大学者的背后,是怎样一位坚韧、智慧的女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历史人物的平凡生活,感受那份深刻而持久的亲情。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还没来得及细看内容,但它的体积和质感就足以引人注目。厚实的纸张,精美的装帧,都透露出一种用心和考究。书名《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本身就极富感染力。陈寅恪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块历史的丰碑,总是让人肃然起敬,而他的夫人唐煋女士,虽然相较之下少为人知,但能成为陈先生的伴侣,想必也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将如何描绘他们“同欢乐”、“同愁”的岁月。是战乱中的颠沛流离,还是学术研究中的相互扶持?是家庭中的温馨琐事,还是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共同担当?“愁”字尤其能引起我的共鸣,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即便是如陈寅恪先生这样的大家,也必定经历过难以言说的困顿和忧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真实地展现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从历史的云端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但又在平凡中闪耀着不凡的光芒。这不仅仅是关于两位名人的回忆,更是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如何在动荡年代维系家庭和亲情的深刻探讨。

评分

这本《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悠远的古典韵味,初见便让人心生好奇。虽然尚未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所传达的意境,我已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深情与厚重。陈寅恪先生作为民国时期的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自不必多言,但作为一位父亲,他又是怎样的形象?唐煋先生作为陈寅恪先生的伴侣,又有着怎样的坚韧与智慧?“也同欢乐也同愁”这几个字,轻描淡写间却道尽了人生百味,也预示着书中并非只有赞颂,更有生活的真实,或许有艰难,有失落,也有相濡以沫的温暖。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窥见这位伟大学者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感受他在家国变迁、学术研究之外,如何维系一个家庭,如何爱他的妻儿。这份期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扉页,跟随作者的笔触,去品味那段历史,去感受那份亲情,去理解“同欢乐”、“同愁”背后,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一个时代,一个家庭,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的灵魂。

评分

初拿到《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篔》这本书,我便被它沉静而充满故事感的书名所吸引。陈寅恪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和文化史上的巨擘,其学术造诣已无需赘言。然而,一个人的伟大,往往也体现在他最为日常的生活和情感之中。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会如何描绘陈先生与唐煋女士这对伉俪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是如何共担风雨,共享甘苦的。“也同欢乐也同愁”这几个字,简练却意味深长,它预示着书中并非只有大师的光环,更有普通人家的生活印记,那些平凡的喜悦,以及共同面对的艰难与忧虑。我期待能从书中读到,陈寅恪先生作为父亲的另一面,他与子女之间温馨的互动,或者在困境中给予家人的支持。同样,我也希望能借此了解唐煋女士,这位在陈先生生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女性,她的坚韧、她的智慧,以及她如何在那个时代,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担。这不仅仅是对两位历史人物的回忆,更是一次对那个时代家庭生活、情感维系的深层探寻。

评分

怎么说呢,书的话觉得纸张不够好。没有以前买的《柳如是别传》有质感。但是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赶上了活动,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谢谢京东,送货速度也挺快!

评分

這怕是某人的退貨吧,腰封上旣髒,又被戳了許多洞。

评分

《极简的阅读》系列共挑选了39位大师的95篇美文,致力于打造更精准细致的阅读体验,使经典贴近你我,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曾几何时,在教科书里让人背诵到厌倦的文字,也能如此有趣,它们饱含了穿越时空的共鸣与感悟,这些值得你聆听的喃喃细语,竟不是生涩难懂的道理,而是我们直面人生的力量。

评分

《柳如是别传》,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酝酿久、写作时间长、篇幅大、体例完备的一部著作。

评分

寅师明清时代史学研究的代表作,学问靠眼光,考据显功夫

评分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价格实惠,快递速达,下次还在京东买书

评分

外观很惊艳,这本书不仅宽还特别长,同时又不厚。包装用的是厚纸板,感觉是放在一个压扁的纸箱里,四周封透明胶。另外,和这本一起下单的书都取消了,但唯独这本书发货方式不同最后还是收下了。

评分

喜欢,还未读,关注了好久,以后再追加书评吧,京东的东西放心。

评分

帮同事买的书,专记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