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燕祥 著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生存
  • 证词
  • 个人经历
  • 苦难
  • 战争
  • 历史
  • 反思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8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48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的杂文大家邵燕祥自传,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有当代鲁迅之称,文学界、思想界上人人皆知的人物,有一定量的固定读者

内容简介

邵先生到1958年的自传,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着那个时代


作者简介

邵燕祥,中国的杂文大家,思想深邃,文笔老辣,有当代鲁迅之称,文学界、思想界上人人皆知的人物,有一定量的固定读者


目录

一九四五·一九四六

沦陷区成了所谓收复区3

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宣传6

鲜血使对国民党的失望化为仇恨9

诗人和战士:闻一多在我心中10

我所了解和不了解的延安15

一九四七

真诚的向往和虚构的歌颂19

投身政治斗争:浪漫主义多于现实主义21

唱着歌走向“五·二○”运动25

一切取决于站在哪个政权哪个党派的立场27

加入民主青年联盟是我的“成年礼”32

许多年后确认自己的无知35

一九四八

“五一”口号:“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40

在组织生活中接受党的政策方针和斗争哲学的教育44

中国的灾难通常都以日期命名48

多事之秋,快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54

诗和文学不再是现实以外的栖居59

一九四九

一阵狂欢,列队在“毛泽东的旗帜下”65

华北大学:准军事化的生活方式72

“我是初来的”:青春记忆又掀开新的一章81

我成了新政权的既得利益者89

一九五○

用笔跟踪进军的步伐,跟踪“武器的批判”99

改造为战士,才有掌握“批判的武器”的资格106

一九五一

“三大运动”:首先是“仇美、反美、蔑美”的宣传114

全社会的“镇压反革命”和机关内的“忠诚老实学习”118

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126

一九五二

一站一站地走向土地改革第一线134

白茨滩乡的土改顺利完成140

重点中的重点:划“阶级成分”和分“胜利果实”145

“三反”“五反”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展开152

一九五三

历史舞台上的暗转:又一个新阶段开始了157

在哀悼斯大林声中,我加入中国共产党163

跑龙套:对幕后戏全不知情更不参与的小角色167

一九五四

工业建设的背景寄托了我的诗情173

不满足于只写工业和建设180

咏叹已逝的历史时,不期当下也成为历史187

一九五五

大张旗鼓地违反刚刚制订的第一部宪法193

从文学到政治,大兴文字狱由此开局199

从革命到反革命,“只在人情反复间”204

对“二梁”的公开批判为批“二胡”让路206

高岗其人和他的案件扑朔迷离210

业务工作也离不开政治215

不相信谢文秀是“暗藏的反革命”218

狂热地投向“社会主义高潮”226

一九五六

大历史和小人物一起面对新的里程232

我走进文艺界这个“是非之地”235

苏联在斯大林死后的逐步“解冻”240

伟大的斯大林也会“犯错误”吗?247

“百花齐放”放出了“干预生活”之花250

是耶非耶,法捷耶夫以一死还了良心债?257

懵懵懂懂进入了全世界的多事之秋260

一切是缘于鲁迅所说的“隔膜”266

种种“未完”,自将在1957年延续274

一九五七

一九五八

附录

碎片(谢文秀)409

精彩书摘

我生于1933年6月。我生于忧患。

我出生之前,1931年“九·一八”日本军队突袭沈阳北大营,随后占领东三省;1932年“一·二八”日本军队向上海发起进攻,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炸毁;1933年1月,山海关落入日军之手;同年5月,日军沿长城攻陷中国军队阵地,占据了密云、怀柔,威胁北平,即将长驱直入,在华北大地上耀武扬威。

似乎遥远的北方近邻,在北半球拥有最辽阔疆土的苏联,已经强制完成了农业集体化,把成百万的农民和许多少数民族赶出家园,流徙异乡,对抗者遭到肉体折磨或消灭。共产国际指示德国共产党以社会民主党为最危险的敌人,致使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工党)堂而皇之地通过选举成为执政党,原先慕尼黑酒吧里的捣乱者要在整个欧洲逞凶了。

1933年上海处于白色恐怖之中。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杨铨(杏佛)遭暗杀,鲁迅明知自己也已列入黑名单,还是毅然前往杨杏佛的追悼会,随身没有带家门的钥匙。他的挽诗留下了“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的句子,使我们知道当时连苍天也垂泪了。

就在这个多事的1933年6月,蒋介石在南昌的行营召开了南方五省“剿匪军事会议”,而中央苏区的共产党还正进行激烈的内部斗争,同时在所谓“查田运动”中乱划阶级成分,侵犯中农利益,消灭富农经济,闹得农村里惶恐不安。

这就是我生逢的乱世。但我呱呱落地时自然一无所知。我,以及像我一样的小小生灵,在风雨飘摇的国运之中,究竟会有什么样的个人命运,有多少必然,又有多少偶然,简直谁也无法逆料。

几十年后回首往事,才发现冥冥中似有一种决定人们命运的力量,中国版图以内,以至整个地球上千丝万缕枝蔓纠葛此起彼落互为消长的各种政治力量,都会直接间接影响到千百万普通人的离合聚散饥饱穷通,直到生或是死!

我生在北京。这个辽、金、元、明、清五代帝都,在1911年辛亥革命建立民国后,仍是北洋政府的首都,1928年蒋介石定都南京,“天无二日”,地无两京,北京改称北平。我是在古城改名北平期间出生的。但在我四周岁那一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队占领北平,建立伪政权,虽名为华北政务委员会,却颁布了“国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国歌”(《卿云歌》),俨然如伪满洲国又成一“国”,旋改北平为北京,也是要成为一“国”京都的意思吧。后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了标榜“和平,反共,建国”的伪国民政府,表面上统管了所有沦陷区,北京云云也就只有故都旧京之义了。

我小学六年全在日本占领下度过。所受的是奴化教育,首先倒不在于增加了日本教官和日语课,而是从历史教科书里删去了由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华的记录,删去了一切有关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删去了北伐战争、国民政府等字样包括蒋介石的名字。涉及历史——更不用说涉及抗日和民族解放、涉及对压迫者的反抗的书刊都遭查禁销毁。我们沦陷区的青少年,依靠亲友师长私下的教导,社会传闻,还有劫余书刊字里行间的消息,了解世界形势、民族历史和社会现实的一些事象,确认我们是在忍气吞声当亡国奴。偷听《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一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老的小的,真是“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啊。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也“惨胜”了。此后,我们头上就总高悬着鲁迅尖锐的提问:“做外国人的奴隶不好,做本国人的奴隶就好么?”

一九四五·一九四六

沦陷区成了所谓收复区

小时家里有一堆20世纪之初的出版物,不但有民国初年,还有清末光绪年间印行的。早期铅印只有句读没有新式标点,新闻纸已泛黄的;线装楷书石印密密麻麻的;通俗文言的,半文半白的,小说、时论,都是宣传维新的……一个王纲解纽的时代,总要冒出多种多样的声音。

日本占领的后期,为了加紧控制舆论,也由于战时纸张严重匮乏,北京各家报纸合并成一种对开四版的《华北新报》,所有各种期刊合并成一种用骑马钉装订不套色的《中华周报》。

1945年“八·一五”后,最迟到9月间,在北平(这时北京又敏感地复称北平了),可以买到平津两地的许多日报,街上叫卖的报贩都喊出花儿来。我记得听说天津出了一种以鲁迅标名的报纸,但没看到过,好像昙花一现就消失了。

这些如雨后春笋的报刊,背景不明,但总归打破了万民缄默的郁闷,基调是欢呼抗战的胜利。重庆当局还只派来“先遣人员”,头号先遣官落地不久,就传出跟一位年轻风流的京剧坤角名伶的绯闻(那时候叫桃色新闻),我们是从小报的社会新闻版证实的。

接着,国民党的党政军警宪特各路接收大员的后续队伍络绎来到。正是唐诗人张籍所云:“战后几人归故土,惟有官家重做主!”他们在没收敌伪公产和私产(汉奸的私产叫作逆产)过程中中饱私囊,大捞特捞,人们概括为“五子登科”(金子、房子、车子、女子、位子),他们的接收也就被称为“劫收”。在这前后,还钻出一批所谓“地下工作者”,有的并没从事过抗日的地下工作,只是通过一定关系同重庆方面挂上了钩,得到授权,或者压根儿就是冒充,一样的扬长过市,招摇撞骗。

我当时写了一个小品剧本,题名《流线型》,意即流行人物,题词“伊人天外飞来,此君地下钻出”,就是指的这种现象。借用(也许谈不上借用,只是在一个低层次上笨拙地摹仿)“故事新编”的手法,写阿Q冒牌的把戏在咸亨酒店被人戳穿。这是1945年秋,我刚刚进了汇文中学读初一,见教学主楼安德堂前壁报连片,我一个人办起一份《五十年代》,请高中国文教师李戏鱼题写了隶书刊名;壁报由四张16开纸拼成,毛笔抄写,这个小品剧本占了一块版。其他三版的文字也是我独家经营,因为没保存下来,内容已经忘记,总之不是文艺形式,多半是时评、杂感一类。

这份壁报只出了创刊号。因为给《奔流》壁报投稿,那编者是高中的马宗汉,他约我帮他编文艺版;第二年,即1946开春我又参加了陈秉智、赵嗣良、张乃圣、李新民等组织的自由读书会,有壁报《自由周刊》,我自己就不再出壁报了。

汇文中学,壁报和壁报后面的课外社团十分活跃,在北平的中学里是突出的。后来甚至被称为中学里的“民主堡垒”。

汇文和慕贞,育英和贝满,崇实和崇慈,都是一个男中一个女中相邻,原都是美国基督教会开办的私立学校,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伪将它们改归市立,1945年日本投降后才又恢复原名。

这些学校本来就带有自由主义色彩。汇文初创于1871年,当时称汇文学校,是燕京大学的前身。现在一些历史专题片里,少不了从有限的老电影胶片中翻出的一个镜头:五四运动时一支学生游行队伍打着汇文的横标。段祺瑞屠杀学生的“三·一八”惨案里,汇文有唐耀昆、谢勘两同学遇难(唐耀昆是六十年后一度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的唐达成的叔父),校园里一直矗着纪念他们的方尖碑,日本占领时期,校方在碑上涂抹了一层灰泥盖住碑文,才保存了下来。

太平洋战争以前的老校长高凤山又回来了,他是留美学生,教育思想开明,汇文有比较浓厚的民主空气,跟他的学养作风分不开。我当时完全不懂政治,尤其于政治的组织层面更是不甚了了。我如饥似渴地要读课外书,读原先不曾见的新书,参加自由读书会,却不知创办者之一的陈秉智那时已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且还是支部书记。我只把他们看作同样热爱文学、同样关心国事的高年级大同学。他们告诫我要警惕校内的国民党三青团和特务学生,我才多少感觉到事情——或叫斗争的复杂和严重。

战争和灾难的动荡年代使人早熟,锻炼人应付社会生活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变化多端的政局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则使人政治上早熟,使人增长善观察、知进退、团结多数以打击敌对力量的政治智慧。我那些地下党的兄长们属于这一代,当时他们不过十七八岁顶多二十挂零,领导汇文等校的北平地下党中学学委李营(化名老丁)也不过二十多岁。有人说我也算是早熟,不对,我在政治上是幼稚的,情绪化的,只是依凭朴素的正义感,作直觉的判断,跟着我信任的人走,在许多问题上几乎没有逻辑的过程。

在国民党抑或共产党、蒋介石抑或毛泽东之间作出选择,对每一个20世纪中期的中国人是多么严肃郑重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而我,这个十二三岁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在1945年秋冬在同学中间毫不避讳对毛泽东的好感:“毛泽东的咏雪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蒋介石写得出来么?”

前言/序言

序言

作者的话

谨以此书,献给在这块多灾多难的热土上与我同命运者及其亲属,数以百万计的人们;

献给曾在苦难中,以爱和信任支持我、鼓励我活下去、站起来的亲人和朋友;

也献给所有跟我一起走过那非正常年代,同辈的以及上下一两代遭际相似的过来人。

我知道,其中千百万人已经不在,他们没有能够活到今天。

历经忧患的生还者也都逐渐老去,这就是我为什么如此急切地写出来,献给健在者和一切敢于直面历史的同时代人,只有他们有权利来审查这一份历史的见证。

有别于权力持有者和财富拥有者,我一生的各个阶段都处在社会、群体的边缘,但我作为亿万中国人之一,几千万中共追随者之一,成百上千万读书人之一,通过自己的途径参与过当代的社会生活,在没有完全剥夺政治权利的时段,也或深或浅地卷入了进步或倒退的历史潮流。

我是临近暮年,才来重数走过的脚印,分辨走过的道路,在反思历史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或说在解剖自己的同时,也重新审视历史。

在这个长达二十多年的过程中,不是辩诬,不是自恋,更不是怀旧,我编写了《沉船》《人生败笔—— 一个灭顶者的挣扎实录》《找灵魂·邵燕祥私人卷宗:1945—1976》等长编性的实录;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以当年的文字化石为依托的,力求符合外在真实和内心真实的叙述,既是我的心灵史,又是我的忏悔录。这也为我写此书作了准备——使我在这次书写中,得以宕开笔来,把个人的经历只作为一个线索,而着重陈述我对这一段历史的再认识。

这是我这“一个人”眼中的历史,因此详略和侧重不同于历史课本及大事记;我力求真实和理性,但限于个人的视角和视野,也不能替代宏观的史论。请大家如实地把它当作一个小人物走过一个大时代的亲历来看。

人类的历史,在东方这片土地上走了一个大弯路。这个大弯路中,又套着许多曲折的“之”字,每一次拐弯的时候,总有一些人,像斯大林说的被甩出车外,也许索性是被推出车外,或死或伤。我只是那千百万人中的一个罢了。而即使一直坐在车里的人,也都付出了时间——也就是生命的代价。

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在长达几十年的大弯路上,多次错失了振兴的机遇,对其他国家、民族尤其是一些周边地区也造成过负面的影响。

我们这几代人,该怎样向我们的后人交代呢?

走过大弯路,若按“拨乱反正”的说法,是回到出发的原点;但就是一心走回头路、想要重走老路的人,也发现那是不可能的了。

然则在“摸着石头过河”之后,怎样走上一条新路,一条正路,一条全人类共同的阳光大道?这不是空想的乌托邦,而是面前的问题,脚下的问题。

接受血泪浸透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理性地说“是”或者说“不”吧。

2007年2月27日灯下

2016年2月21日改定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作者: [作者姓名] (此为代称,实际作者需自行填写)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生命顽强韧性、人性深渊与光辉,以及在绝境中寻找意义的深刻叙事。本书并非一份冷冰冰的报告,也不是虚构的传奇,它是一位曾在生死边缘徘徊的灵魂,以其最真实、最 raw 的笔触,记录下那段难以想象的旅程。作者并非以旁观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位饱受摧残却依然不屈的战士身份,将读者带入一个极端而又引人深思的境地。 故事的开端,并非风平浪静。在某些无法轻易言说的背景下,作者的人生遭遇了剧变,仿佛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入了最黑暗的漩涡。曾经熟悉的世界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无法预测的危险、身心的双重折磨,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感。作者在这里没有回避那些令人心悸的细节,包括那些触及生命底线的经历,那些足以击垮任何人的绝望瞬间。他没有试图将一切粉饰得光鲜亮丽,反而选择将那些伤痕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因为正是这些伤痕,构成了他之所以为“幸存者”的全部印记。 “我死过”——这句话并非比喻,而是作者用生命写下的谶语。他描述的“死亡”,可能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终结,但一定是精神、情感、社会存在感的彻底瓦解。那种感觉,如同被剥夺了呼吸,被推入了冰冷的深渊,意识在混沌与痛苦中挣扎,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血腥味,每一次心跳都像是在与命运的镰刀擦肩而过。作者详细地描绘了这种濒死的体验,那种身体的极度虚弱,精神的极度恐惧,以及在那一刻,生命意识是如何以一种扭曲而又深刻的方式被放大。他所经历的,可能是疾病的侵蚀,可能是环境的压迫,也可能是人性的背叛,但无论根源是什么,其结果都是将一个人推向了生命的尽头,在那儿,一切都显得渺小而无意义。 然而,就在这近乎绝望的黑暗中,一丝微弱的光芒开始闪烁。“我幸存”——这是对生命最庄严的宣告,是对命运最响亮的抗争。幸存,绝非偶然,也绝非轻易获得。作者讲述了他在废墟中如何一点点地爬起,如何在伤痛中寻找微小的希望。这包括身体上的自我修复,精神上的自我疗愈,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遇到的那些或陌生或熟悉的面孔,以及他们所给予的,哪怕只是一丝善意的举动。这些微小的支撑,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可能经历了无数次想要放弃的念头,无数次在黑暗中沉沦的冲动,但最终,内心的某种东西——可能是求生的本能,可能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是对身边人的责任——让他坚持了下来。这种幸存,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活着,更是精神上的不屈,是一种从绝望的泥沼中挣脱出来的,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我作证”——这是本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作者的幸存,并非是为了私人的解脱,而是肩负起了一种沉甸甸的使命。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为那些曾经被忽视、被压迫、被遗忘的苦难发声。他所作的证,可能指向了社会体制的漏洞,指向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可能指向了那些在灾难面前,生命是如何被摧残,尊严是如何被践踏。他的文字,是那些无法发声者的呐喊,是那些被掩埋真相的揭露,是对不公义最强烈的控诉。 本书的语言风格,并非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质朴而有力,充满了情感的张力。作者在叙述中,毫不吝啬地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痛苦、愤怒,以及最终的释然和希望。他将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深刻洞察,用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他所经历的场景之中。每一个词语,都饱含着他千锤百炼的体悟,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 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也没有给出虚假的安慰。他只是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分享了他对生命、对痛苦、对坚韧的理解。他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最深的黑暗中,生命依然有着顽强的力量;即使是在最残忍的经历后,人性依然可能闪耀出不灭的光辉。他的证词,是对每一个曾经跌倒,但依然努力站起来的人的致敬,是对那些在苦难中依然坚持希望的人的鼓舞。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是一本需要读者用心去阅读的书。它不会让你轻松愉快,但它会让你深刻地反思,深刻地感动,并最终,让你对生命本身,以及人性的复杂与伟大,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勇气;它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个来之不易的黎明。作者的证词,是那个在黑夜中,最响亮、最清晰的呐喊,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是一本让我彻夜难眠的书,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因为被它深深吸引,被它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所折服。作者的写作风格独特而迷人,她能够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出最深刻的情感。我仿佛看到她在黑暗中摸索,在绝望中呐喊,但始终没有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书中的每一个段落都饱含深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被她所经历的磨难所触动,也为她最终的涅槃重生而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人类精神的韧性,明白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依然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它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正在经历人生低谷,或者对生命有所迷茫的朋友,相信它一定能带给你们意想不到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近乎冥想的体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字句,仿佛它们是某种古老的咒语,在我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涟漪。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以至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每一个情感的脉搏,每一次呼吸的起伏。那种挣扎,那种痛苦,那种对生存的渴望,都像潮水一样将我包裹,让我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所触动,那是一种超越了生死的坚韧,一种在绝望中孕育出的璀璨希望。书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极具冲击力,仿佛一幅幅浓墨重彩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让我看到极致的黑暗,但也因此更加 the value of the light。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那些曾经的困惑和迷茫,在阅读的间隙,悄然得到了解答。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灵魂伴侣,在最孤独的时刻,与我进行着最深刻的对话。我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它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评分

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坦诚和勇敢的方式,揭示了生命中那些最隐秘的角落,也展现了人类灵魂最闪耀的光辉。作者的文字如同利刃,剖开了现实的伪装,直抵事物的本质。我被她对细节的关注所惊艳,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被她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我仿佛置身于她的故事之中,感受着她每一次呼吸的沉重,每一次心跳的急促。这本书的主题深刻而宏大,但作者的处理却非常细腻,没有一丝说教的意味,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它让我明白了,即使是最黑暗的经历,也能够成为通往新生的垫脚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也是一次对生命的重新理解。我从中汲取了力量,也收获了感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仿佛一场灵魂的暴风雨,洗涤了我内心深处的尘埃。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具画面感,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电影画面般在我脑海中不断回放。我能感受到她文字中的力量,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能够瞬间点燃我内心的共鸣。书中的情感表达真实而炽烈,我仿佛能听到她内心的呐喊,感受到她眼角的泪水。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关于希望、关于人性最深层价值的赞歌。我被作者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她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生命意义的最深刻的课程。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面对最严峻的挑战,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力量,并且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它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评分

这真是一次令人惊叹的阅读旅程,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救赎的世界。故事的展开方式非常有张力,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恰到好处,既有出人意料的转折,又不失逻辑的严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身边。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成长。书中的一些场景描绘得极为生动,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脚下的土地,听到远方的声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传递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生命的意义,以及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期待。

评分

每次到了618和双十一都会在图书日屯书,京东的力度无人能及,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家里的书架不够大了

评分

好评

评分

图书不错 值得拥有

评分

印刷精美,包装很好,送货很快,京东正版值得支持。

评分

京东的书是真的好,塑封包装,服务也很好。

评分

不错,便宜实惠质量好

评分

东西还可以

评分

东西不错,邮递快,满意。

评分

朋友指定需要,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