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

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曾國藩 著,[清] 李瀚章 編,[清] 李鴻章 校
圖書標籤:
  • 曾文正公
  • 傢書
  • 傢訓
  • 清朝
  • 曾國藩
  • 書信集
  • 傳統文化
  • 傢族教育
  • 治傢格言
  • 人生哲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書店
ISBN:97875149012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93217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1-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8
字數:505000
附件:曾文正公傢訓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錢穆對《曾文正公傢訓》推崇備至,認為那是影響瞭他一生讀書的重要經典。在《人生十論》的序言裏,錢穆寫到:凡屬那些有關人生教訓的話,我總感到親切有味,時時盤鏇在心中……待到中學大學去教書,許多學生問我讀書法,我總勸他們且看像《曾文正公傢訓》和《論語》那一類書。
  *專業編校:真正全本傳忠書局版《傢書》,不僅僅是曾國藩傢書結集,也可作為曾國藩人生自述來讀
  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傢書》經過李瀚章、李鴻章兄弟精心編校,它不僅僅是“韆古第1完人”曾國藩傢書的集結,同時還通過對傢書篇目的整理,用曾國藩書信的形式將曾國藩一生的人生軌跡、教子思想的脈絡完整地呈現給讀者。《傢書》采用以時間為序的編排方式,即和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同步;而其全麵展現曾國藩一生的編輯意圖則從其中收錄的少部分給非曾國藩傢族成員的書信得以側麵印證,如曾國藩給湖南巡撫駱秉章的書信節選,給歐陽牧雲等的信,均寫於曾國藩人生重大事件的時期,而同時期曾國藩缺少和和傢族成員的通信,這些和同僚、親友的通信很好地對傢書進行瞭補足。因此,從這一點上看,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傢書》除瞭是曾國藩傢書的集結外,同時也可作為曾國藩一生自述來讀,比後人寫的傳記要直接和深入得多。
  為瞭與傳忠書局版《曾文正公傢書》的專業編校相匹配,此次簡體版在校對、標點等方麵都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首先簡體版完全忠實於傳忠書局版,完整地保留瞭傳忠書局版以時間為序的編排方式,同時也保留瞭傳忠書局版的分捲,可謂是“原汁原味的傳忠書局版”。同時此次簡體橫排版還附瞭曾國藩傢族成員的簡介以及古人紀年方式和當下標準紀年方式的對比,非常有利於讀者理解和閱讀。本書在目前曾國藩傢書的版本中堪稱齣類拔萃,是目前能夠購買到較好的簡體曾國藩傢書。
  *超值贈送:購買本版《曾文正公傢書》,還可以免費得到兩捲本《曾文正公傢訓》,全麵接觸曾國藩經典的傢庭教育思想
  購買本版《曾文正公傢書》,隨書免費贈送兩捲本的《曾文正公傢訓》。國學大師錢穆認為《曾文正公傢訓》是很好的讀書入門書,對他的讀書有著深刻和廣泛的影響,和《曾文正公傢書》一樣經典,他也一直嚮學生和讀書人推薦。《傢訓》和《傢書》搭配閱讀,將能更全麵地學習曾國藩經典的傢庭教育思想。
  忠實於李鴻章、李瀚章編校傳忠書局原版
  排版簡潔,字體適中,非常適閤閱讀
  贈送《曾文正公傢訓》

內容簡介

  《曾文正公傢書》是晚清一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流傳廣泛的作品,為世人修身、教子的經典讀本,本書則為李鴻章、李瀚章兄弟編校的光緒己卯年(1979年)傳忠書局刻本簡體版,是公認專業、經典的曾國藩傢書版本。全書集結瞭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後撰寫的緻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傢信,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小到人際瑣事和傢庭生計的指陳,大到進德修業、經邦緯國之道的闡發,可謂事無巨細,一皆覆載。而在傢書整理的基礎上,原編者按照曾國藩的人生曆程為綫索進行編輯,在傢書不足以展現其人生全貌的地方,還選用瞭他寫給朋友、同僚等的信補充,使這本書能夠通過曾國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現曾國藩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精髓,因此本書也可以作為曾國藩的人生自述來讀。

作者簡介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較高統帥,被梁啓超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1811年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今婁底市雙峰縣),1838年考中進士,從此開始瞭輝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謚號“文正”。曾國藩一生以創立湘軍、開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以及在識人用人方麵的卓越成就而為世人所熟知。

目錄

簡體橫排版齣版說明
曾國藩傢族成員錶
乾支紀年、皇帝紀年與公元紀年對照錶
曾文正公傢書 捲一(道光二十年二月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二(道光二十四年正月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至道光三十年三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四(鹹豐元年三月至鹹豐四年十一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五(鹹豐五年正月至鹹豐八年三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六(鹹豐八年四月至鹹豐十年五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七(鹹豐十年六月至同治元年三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八(同治元年四月至同治元年十二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九(同治元年十二月至同治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傢書 捲十(同治三年七月至同治十年十一月)

精彩書摘

  妙言警句選讀

  1、君子之立誌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故其為憂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為憂也,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也。是故頑民梗化則憂之,蠻夷猾夏則憂之,小人在位、賢纔否閉則憂之,匹夫匹婦不被己澤則憂之,所謂悲天命而憫人窮,此君子之所憂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傢之飢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

  2、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

  3、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於我,我當以所餘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於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4、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今吾傢椿萱重慶,兄弟無故,京師無比美者,亦可謂至萬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齋”,蓋求缺於他事而求全於堂上,此則區區之至願也。

  5、吾人隻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瞭一升榖;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瞭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6、父親大人近來常到省城、縣城,曾為蔣市街曾傢說墳山事、長壽庵和尚說命案事,此雖積德之舉,然亦是乾預公事。侄現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凡鄉紳管公事,地方官無不銜恨。無論有理無理,苟非己事,皆不宜與聞。地方官外麵應酬,心實鄙薄。設或敢於侮慢,則侄然為官而不能免親之受辱,其負疚當何如耶?

  7、好地峰迴氣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樹木。蓋氣之所積,自然豐潤。若磽田童山,氣本不聚,鮮有佳城,如廟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斷無吉穴矣。大抵凡至一處,覺得氣勢團聚、山水環抱者,乃可以尋地,否則不免誤認也。

  8、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於妻子而薄於兄弟,私肥於一傢而刻薄於親戚族黨。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9、至於兄弟之際,吾亦惟愛之以德,不欲愛之以姑息。教之以勤儉,勸之以習勞守樸,愛兄弟以德也;豐衣美食,俯仰如意,愛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愛,使兄弟惰肢體,長驕氣,將來喪德虧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10、傢中兄弟子侄,總宜以勤敬二字為法。一傢能勤能敬,雖亂世亦有興旺氣象;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吾生平於此二字少工夫,今諄諄以訓吾昆弟子侄,務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11、世傢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錦衣玉食而後謂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輿馬僕從習慣為常,此即日趨於奢矣。見鄉人則嗤其樸陋,見雇工則頤指氣使,此即日習於傲矣。《書》稱“世祿之傢,鮮剋由禮”,《傳》稱“驕奢淫佚,寵祿過也”。京師子弟之壞,未有不由於驕奢二字者,爾與諸弟其戒之。

  12、紀澤看《漢書》,須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須看二十頁,不必惑於在精不在多之說。今日看半頁,明日數頁,又明日耽擱間斷,或數年而不能畢一部。如煮飯然,歇火則冷,小火則不熟,須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13、精神愈用則愈齣,陽氣愈提則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則夜間臨睡愈快活。若存一愛惜精神的意思,將前將卻,奄奄無氣,決難成事。凡此皆因弟興會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

  14、治軍總須腳踏實地,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凡與人晉接周鏇,若無真意,則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無文飾以將之,則真意亦無所托之以齣,《禮》所稱無文不行也。餘生平不講文飾,到處行不動,近來大悟前非。弟在外辦事,宜隨時斟酌也。

  15、予與沅弟論治傢之道,一切以星岡公為法,大約有八字訣。其四字即上年所稱“書、蔬、魚、豬”也;又四字則曰“早、掃、考、寶”。早者,起早也;掃者,掃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顯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該也;寶者,親族鄰裏,時時周鏇,賀喜吊喪,問疾濟急,星岡公常曰:“人待人,無價之寶也。”星岡公生平於此數端最為認真,故餘戲述為八字訣曰“書、蔬、魚、豬,早、掃、考、寶”也。

  16、餘日記冊中又有八本之說,曰“讀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傢以不晏起為本,作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此八本者,皆餘閱曆而確有把握之論,弟亦當教諸子侄謹記之。

  書信在綫選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計此時可以到傢。自任邱發信之後,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勝懸懸,不知道上不甚艱險否?四弟、六弟院試計此時應有信,而摺差久不見來,實深懸望。

  予身體較九弟在京時一樣,總以耳鳴為苦。問之吳竹如,雲隻有靜養一法,非藥物所能為力。而應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著實養靜?擬搬進內城住,可省一半無謂之往還,現在尚未找得。

  予時時自悔,終未能洗滌自新。九弟歸去之後,予定剛日讀經、柔日讀史之法。讀經常懶散不沉著。讀《後漢書》,現已丹筆點過八本,雖全不記憶,而較之去年讀《前漢書》,領會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課人議每課一文一詩,即於本日申刻用白摺寫。予文、詩極為同課人所贊賞,然予於八股絕無實學,雖感諸君奬藉之殷,實則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摺差來,可付課文數篇迴傢。予居傢懶做考差工夫,即藉此課以摩厲考具,或亦不至臨場窘迫耳。

  吳竹如近日往來極密,來則作竟日之談,所言皆身心國傢大道理。渠言有竇蘭泉者,雲南人,見道極精當平實。竇亦深知予者,彼此現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進城住,蓋城內鏡海先生可以師事,倭艮峰先生、竇蘭泉可以友事,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誌。予思硃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猛火煮,然後用漫火溫”,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過,雖略有見識,乃是從悟境得來,偶用功,亦不過優遊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湯,遽用漫火溫之,將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進城內,屏除一切,從事於剋己之學。鏡海、艮峰兩先生亦勸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見者數人,如邵蕙西、吳子序、何子貞、陳岱雲是也。

  蕙西嘗言:“‘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我兩人頗有此風味。”故每見輒長談不捨。子序之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識見最大且精,嘗教我雲:“用功譬若掘井,與其多掘數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語正與予病相閤,蓋予所謂“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貞與予講字極相閤,謂我真知大源,斷不可暴棄。予嘗謂天下萬事萬理皆齣於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論之:純以神行,大氣鼓蕩,脈絡周通,潛心內轉,此乾道也;結構精巧,嚮背有法,修短閤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氣言,凡坤以形質言。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即此道也。樂本於乾,禮本於坤。作字而優遊自得、真力彌滿者,即樂之意也;絲絲入扣,轉摺閤法,即禮之意也。偶與子貞言及此,子貞深以為然,謂渠生平得力盡於此矣。

  陳岱雲與吾處處痛癢相關,此九弟所知者也。

  寫至此,接得傢書,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學,悵悵然。科名有無遲早,總由前定,絲毫不能勉強。吾輩讀書,隻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進德之事難以盡言,至於修業以衛身,吾請言之:

  衛身莫大於謀食。農工商,勞力以求食者也;士,勞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祿於朝,教授於鄉,或為傳食之客,或為入幕之賓,皆須計其所業足以得食而無愧。科名者,食祿之階也,亦須計吾所業將來不至屍位素餐,而後得科名而無愧。食之得不得,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然吾未見業果精而終不得食者也。農果力耕,雖有飢饉,必有豐年;商果積貨,雖有壅滯,必有通時;士果能精其業,安見其終不得科名哉?即終不得科名,又豈無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則特患業之不精耳。

  求業之精,彆無他法,曰專而已矣。諺曰“藝多不養身”,謂不專也。吾掘井多而無泉可飲,不專之咎也。諸弟總須力圖專業。如九弟誌在習字,亦不必盡廢他業,但每日習字工夫,斷不可不提起精神,隨時隨事,皆可觸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專嗜否?若誌在窮經,則須專守一經;誌在作製義,則須專看一傢文稿;誌在作古文,則須專看一傢文集。作各體詩亦然,作試帖亦然,萬不可以兼營並騖,兼營則必一無所能矣。切囑切囑!韆萬韆萬!

  此後寫信來,諸弟各有專守之業,務須寫明,且須詳問極言,長篇纍牘,使我讀其手書即可知其誌嚮證見。凡專一業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義。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賞之;有疑義,可以問我共析之。且書信既詳,則四韆裏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樂何如乎!

  予生平於倫常中,惟兄弟一倫抱愧尤深。蓋父親以其所知者盡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盡教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餘,進益無多,每一念及,無地自容。嗣後我寫諸弟信,總用此格紙,弟宜存留,每年裝訂成冊。其中好處,萬不可忽略看過。諸弟寫信寄我,亦須用一色格紙,以便裝釘。

  謝果堂先生齣京後來信並詩二首。先生年已六十餘,名望甚重,與予見麵,輒彼此傾心,彆後又拳拳不忘,想見老輩愛纔之篤。茲將詩並予送詩附閱,傳播裏中,使共知此老為大君子也。

  予有大銅尺一方,屢尋不得,九弟已帶歸否?頻年寄黃英白菜子,傢中種之好否?在省時已買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來並祈詳示。兄國藩手具。

  ……

前言/序言

  一、本書為晚清一代名臣曾國藩的傢書,選取被廣泛認可的經典版本——光緒己卯年(1879年)傳忠書局刻本《曾文正公傢書》為底本進行簡繁轉化而成,所選文章以及具體內容忠實於傳忠書局刻本《曾文正公傢書》。為瞭更加方便讀者的閱讀,同時吸取近年來新的研究成果,亦參考瞭其他版本的曾國藩傢書。

  二、《全書》分為十捲,還附贈李瀚章、李鴻章等同時編撰的《曾文正公傢訓》兩捲,以饗讀者。

  三、本書異體字改用通行字(專名不改),通假字不改。所有錶示尊稱的抬頭、空格取消,錶示謙稱卑稱的小號字改用和正文相同的字體。夾注、旁注用不同字號、不同的字體排人相應的位置,以示和正文區分。

  四、書中所用人名,能確定為同一人名不同寫法的,用常用名進行統一,如李鴻章有“李少荃”、“李少泉”的用法,為免引起歧義,本書統一為“李少荃”。

  五、原書中有疑問之處,如在其他史料和資料能確證為錯漏的,本次簡體版校對予以更正;其他疑問無法確切考證的,均照原書錄入。

  二零一一年七月


賢父良師,傢國之範——《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概覽 在中國浩瀚的書捲長河中,有這樣一部飽含深情、充滿智慧的著作,它不僅是一窺晚清名臣曾國藩傢風傢訓的珍貴窗口,更是傳承韆古忠孝節義、勤勉治傢育人之道的圭臬。《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這本凝聚瞭曾國藩一生治學、為官、育子經驗的寶藏,以其樸實無華的語言、字字珠璣的教誨,跨越時空,至今仍閃耀著思想的光芒,啓迪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本書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傢書”部分。這些傢書,是曾國藩寫給他的兒子、孫子、侄子乃至親戚朋友的書信匯編。它們並非是那種程式化的官方文書,而是充滿血脈親情、生活氣息的傢常交流。在戰火紛飛、政局動蕩的歲月中,無論身處何地,曾國藩從未放鬆對傢人的關懷與教導。他的筆下,沒有豪言壯語,隻有細膩入微的叮囑。他會詳細詢問傢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瞭解他們的學業進展,並針對性地提齣指導意見。 從傢書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曾國藩作為一個父親的拳拳之心。他深知,子女的成長不僅關乎傢族的未來,更關係到國傢的興衰。因此,他對子女的教育,既重視“德”,也強調“纔”。在“德”的方麵,他反復強調“修身”,要求子女勤勉讀書,剋己復禮,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他告誡兒子曾紀澤、曾紀鴻,要“早起”,要“讀書”,要“慎獨”,要“講求道理”。他反對驕奢淫逸,提倡樸素節儉,認為“勤儉二字,是治傢之本”。他尤其重視“孝道”,要求子女尊敬長輩,關愛弟妹,維係傢族和諧。 在“纔”的方麵,曾國藩更是以身作則,並給予子女明確的學業規劃。他強調“讀書須有恒”,鼓勵他們通過閱讀經典來開闊眼界,增長智慧。他認為,讀書不僅僅是為瞭應試,更是為瞭涵養性情,提升人格。他會為兒子們推薦書目,分析文章的要義,指導他們如何讀書纔能真正有所得。他尤其重視“作文”,認為“寫文章,須是將心中所想,條理分明地寫齣來”,並強調“學做人,先學寫文章”。他的傢書裏,不乏對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如何批注書籍,如何背誦經典,如何揣摩字句等,可謂是細緻入微,切中肯綮。 更令人動容的是,曾國藩的傢書並非一味的說教,而是充滿瞭溫情與鼓勵。他懂得子女也會有迷茫和挫摺,他會給予理解和支持。當兒子們在學業或生活中遇到睏難時,他會耐心開導,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尋找解決之道。他深知,嚴父慈母,但作為父親,他的“嚴”更多體現在對子女品格的塑造上,而對他們的關愛與信任,則貫穿始終。這些傢書,如同涓涓細流,滋養著曾傢子弟的心田,塑造著他們正直、勤奮、有擔當的人格。 除瞭“傢書”,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曾文正公傢訓”。這部分內容,可以視為曾國藩教育思想的係統化總結,是他對傢族後代傳承的重要精神財富。傢訓往往更為精煉、概括,言簡意賅,卻飽含深意。曾國藩的傢訓,同樣圍繞著“修身”、“齊傢”、“治國”的理念展開,但側重點更多地放在瞭“傢”的層麵上,如何在一個傢庭中培養齣有德有纔、能夠擔當重任的後代。 曾國藩的傢訓,最突齣的特點是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他所提齣的道理,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根植於日常生活,易於理解和實踐。例如,關於“勤”,他不僅僅要求早起,還要求事事勤快,不懶惰,不拖延。關於“儉”,他提倡量入為齣,不鋪張浪費,將節省下來的錢財用於更有意義的事情。這些樸素的道理,卻是維係一個傢族長久不衰的基石。 在傢訓中,曾國藩也深刻闡述瞭他對“讀書”的理解。他強調“讀書以明理為要”,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瞭提升人的道德修養,明辨是非,通曉事理。他反對死記硬背,提倡“觸類旁通”,鼓勵子女通過閱讀古今中外的典籍,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開闊自己的視野。他對於“交友”也提齣瞭嚴格的要求,認為“益者三友,損者三友”,鼓勵子女結交正直、有學問的朋友,遠離那些品行不端、遊手好閑之徒。 更值得一提的是,曾國藩的傢訓中,也飽含著對“人生的智慧”的洞見。他深知人生的不易,也明白世事的復雜。因此,他教導子女要“戒驕戒躁”,要“常懷感恩之心”,要“有所敬畏”。他強調“知足常樂”,告誡子女不要過分追求名利,而應安分守己,腳踏實地。他對“處世之道”也有獨到的見解,提倡“謙遜待人”,“待人以誠”,“寬以待人”,並認為“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纔是君子之道。 《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曾國藩的個人情感、治傢經驗與宏大的傢國情懷融為一體。他作為一代名臣,其傢書傢訓中,自然也流露齣對國傢命運的憂慮,對民族未來的期盼。他希望他的後代,不僅能成為有孝心、有纔學的個體,更能成為能夠為國傢社稷貢獻力量的棟梁之纔。這種傢國一體的理念,在本書中得到瞭充分的體現。 閱讀這本書,仿佛在與一位充滿智慧、經驗豐富的老者對話。他的話語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直擊人心。它不像那些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瞭生活氣息,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無論是為人子女,為人父母,還是渴望提升自我、規劃人生的人,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啓迪。 總之,《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是一部集傢風傳承、人生智慧、治學之道、為官之道於一體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真摯的情感、深刻的洞見、可貴的實踐性,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曾國藩其人其事的絕佳途徑,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份寶貴的人生指南,指引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修身養性,齊傢立業,貢獻社會,最終實現人生的價值。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一份值得我們反復品讀、世代傳揚的精神財富。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幅極其生動而細緻的人生畫捲。它並非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而更像是一扇微觀的窗口,讓我們得以窺探一位傑齣人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齣的真實麵貌。曾國藩的傢書,其價值並不僅僅在於記錄瞭某些曆史事件的側麵,更在於其中蘊含的樸素而深刻的教育理念。他如何教育子女,如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如何要求他們在學業和品德上精益求精,這些都是現代傢庭教育可以藉鑒的寶貴經驗。我尤其注意到,他在信中反復強調的“勤”、“慎”、“恕”等品德,以及他對讀書的重視,都體現瞭他對下一代傳承的核心價值觀。這種長輩對晚輩的循循善誘,跨越瞭時代的隔閡,依然能夠觸動人心。而附帶的傢訓,更是將這種教育理念係統化、條理化,成為瞭一部簡明扼要的治傢指南。雖然我未必能夠完全照搬其中的所有教誨,但至少,它提供瞭一種思考問題的角度,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以及一種麵對睏難時的態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人”的成長,看到瞭一個傢庭的維係,也看到瞭一個時代背景下,個人如何努力去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承擔起傢庭和社會的責任。

評分

《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這本書,如同一壇陳年的老酒,初聞可能不甚驚艷,細品之下卻餘味悠長。我尤其欣賞的是,它並沒有刻意去拔高曾國藩的神性,而是將他置於具體的傢庭生活情境中,展現瞭他作為凡人的掙紮、思考與成長。傢書部分,我能感受到他在處理政務之餘,如何傾注心力於傢庭教育,如何用看似樸實無華的語言,傳遞著深遠的人生哲理。他對子女的要求,既有嚴格的一麵,又不乏體諒和鼓勵,這種平衡的處理方式,正是現代父母在教育子女時常常遇到的難題。從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瞭他對“德”的看重,對“纔”的期許,以及對“行”的規範。而傢訓部分,更是將他的人生哲學精煉概括,如同一份人生攻略,指導著後人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立足,如何做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人。它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基於他對生活和人生的深刻體悟。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有些普適性的道理是不會過時的,比如堅持學習、修身養性、懂得感恩等等。它讓我反思,我是否也在用類似的心態去經營自己的生活和傢庭。

評分

初次翻閱這本《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便被一種溫厚而深刻的力量所吸引。它並非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麵。然而,恰恰是這種樸實無華的敘述,卻蘊含著穿越時空的力量,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親耳聆聽一位長輩的諄諄教誨。傢書部分,無論是對兒子的叮嚀,還是對傢人的關懷,都流露齣一種至真至誠的感情。字裏行間,我看到瞭曾國藩在亂世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定,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下維持傢庭的溫情。他處理政務的嚴謹,體察民情的細緻,以及對待子女的殷切期望,都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感性的認識。而傢訓部分,更是將他的人生哲學和治傢之道濃縮其中,字字珠璣,發人深省。我並非是曆史學傢,也無意去考究其中的史實細節,我更在意的是這些文字所傳遞齣的智慧和德行。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感到迷失方嚮,被各種信息和誘惑所裹挾。閱讀這本傢書傢訓,就像是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瞭一片寜靜的港灣,讓我能夠靜下心來,反思自己的言行,審視自己的內心。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並非來自外在的權勢,而是源於內心的修為和道德的堅守。

評分

深入閱讀《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彆樣的視角來理解曆史人物,也為現代人提供瞭一份寶貴的人生參考。它不是那種以驚險刺激吸引眼球的書籍,而是以一種沉靜而深刻的方式,展現瞭曾國藩作為一位父親、一位長輩的日常。傢書部分,字裏行間流露齣他對兒子的殷切期望,對傢人生活的關切,以及他在處理復雜事務時所錶現齣的理性與剋製。我從中看到瞭他如何在紛亂的時局中,保持內心的清明,如何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後代樹立榜樣。他對於讀書的強調,對於品德的重視,對於勤勉的推崇,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而傢訓部分,更是將他一生的智慧結晶凝聚於此,每一句話都飽含深意,字字珠璣。它不是生硬的命令,而是循循善誘的教誨,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偉大,並非僅僅體現在他的功業上,更在於他如何以身作則,如何將良好的傢風傳承下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能有這樣一本書,幫助我們迴歸本源,審視內心,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評分

當我捧起《曾文正公傢書(附曾文正公傢訓)》這本書時,我並未帶著多麼宏大的期待,隻是想尋覓一些古人智慧的痕跡。然而,閱讀的過程卻遠比我預想的要來得豐富。傢書部分,展現的是一位父親、一位兄長、一位丈夫,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的種種考量和情感流露。他對於時局的分析,對於政策的看法,固然有著曆史的印記,但更讓我觸動的是他對傢人的牽掛,對子女成長的憂慮與期盼。他並非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隻是他將這份普通人的情感,融入瞭更為深沉的責任感之中。從傢書中,我感受到瞭他處理人情世故的智慧,如何平衡公與私,如何化解矛盾,如何做一個正直而有擔當的人。而傢訓部分,則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囑托,將他一生所悟得的道理,凝練成簡短的警句。它不僅僅是對後代子孫的規訓,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一種道德的標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傢風”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日常的點滴之中,體現在長輩對晚輩最真切的關懷和引導。它也提醒我,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傢庭的和諧與責任同樣重要。

評分

還沒來得及看 想看很久瞭 有時間看瞭再評論

評分

好書,這的不錯

評分

噢你?

評分

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好評

評分

京東快遞非常給力, 書也都是正品,摺扣還非常大。 一如既往的好。

評分

裏麵沒看,送人的

評分

嚮偉人學習,更嚮嚮偉人學習的偉人學習!

評分

噢你?

評分

以後好好教育孩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