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作人生前親自編定,學者止庵窮數年之力精心作校,增補從未齣版作品,為市場上全麵專業的周氏文集。
周作人(1885-1967),他原是水師齣身,自己知道並非文人,更不是學者,他的工作隻是打雜,砍柴打水掃地一類的工作。如關於歌謠,童話,神話,民俗的搜尋,東歐日本希臘文藝的移譯,都高興來幫一手,但這在真是缺少人工的時候纔行,如各門已有瞭專功的人他就隻得溜瞭齣來,另去做掃地砍柴的勾當去瞭。因為無專門,所以不求學但喜歡讀雜書,目的隻是想多知道一點事情而已。所讀書中於他最有影響的是英國藹裏思的著作。
小引
關於傅青主
遊山日記
老年
三部鄉土詩
記海錯
本色
鈍吟雜錄
燕京歲時記
毛氏說詩
關於紙
談策論
螟蛉與螢火
竇存
關於傢訓
鬱岡齋筆麈
談錯字
關於王謔庵
陶筠廠論竟陵派
日本的落語
逸語與論語
日本雜事詩
書法精言
文學的未來
王湘客書牘
蒿庵閑話
鴉片事略
梅花草堂筆談等
讀戒律
北平的春天
買墨小記
舊日記抄
紹興兒歌述略序
安徒生的四篇童話
日本管窺之三
附錄二篇
一改名紀略
二竊案聲明
後記
關於《風雨談》
止 庵
《風雨談》一九三六年十月由上海北新書局齣版。除《小引》與《後記》外,本文三十四篇,附錄兩篇,皆為一九三五年十一月至一九三六年五月所寫,是繼《苦竹雜記》之後的作品。“風雨談”原是一九三五年一到五月在《宇宙風》所發錶之係列文章總的題目。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周氏日記雲:“晚重閱《風雨談》,對於自作的文章,覺不無可取,亦可笑也。”
集中各篇文章,主要仍承繼《夜讀抄》以降的風格,或“關於一種書”,或關於某書中之某一觀點,即便像《關於傅青主》或《老年》這類題目,其契機亦是自讀書得來,所以幾乎統可以作者所謂“讀書錄”或“看書偶記”名之。《小引》中提到“雜文”,《苦竹雜記後記》也說“不佞隻能寫雜文”,此“雜文”用法與《夜讀抄》之有彆於“本文”者又復不同,大概是一並包括兩類文章而言之,相當於後來所說“隨筆”。作者又說:“或曰,是與《雨天的書》相像。然而不然。《雨天的書》恐怕有點兒憂鬱,現在固然未必不憂鬱,但我想應該稍有不同,如復育之化為知瞭也。”此處係就書名說話,但前後文章區彆確實相當明顯,“憂鬱”雲雲或可理解為某種情感,原先作者較多感性錶露,而現在感性則多隱含於知性之下。此外這裏頗有幾篇寫意之作,譬如《關於紙》、《北平的春天》、《買墨小記》等,與《苦茶隨筆》中之《關於苦茶》、《骨董小記》題材相近,卻又有所不同,目的不在辯難,幾乎純然閑適,倒像是早期的《故鄉的野菜》、《蒼蠅》等,不過味道由衝淡變為清澀,讀書文章中也有些與此意趣相近,在中期創作中可視為單獨一路,後來寫《秉燭後談》、《藥味集》,成分就更重瞭。
《小引》說:“不佞故人不多,又各忙碌,相見的時候頗少,但是書冊上的故人則又殊不少,此隨時可晤對也。”其實非獨此處為然,《夜讀抄》之後各書均是“既見君子,雲鬍不喜”的“風雨談”也。而所“晤對”的“故人”,也不止這裏介紹的傅青主、王謔庵諸位,連同他一再提及的靄裏斯、安特路朗等也在其列,雖然比較而言,還是以中國古代人物為多。周氏的關注點逐漸發生轉移,著力對中國古代著述(以筆記為主,間有詩文)加以縝密的審視,涉及領域甚廣,投入精力至巨,應該被視為是其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所寫文章雖然都是短篇,這項工作卻是係統的。此種審視首先是思想意義上的,而作者的文學觀念,特彆是有關文章的看法,也時時有所體現。他的功夫是“披沙揀金”(《苦竹雜記後記》),態度是“褒貶顯然”(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緻鮑耀明),從古人之作中看到許多弊害,也發現瞭若乾好處。其間的取捨標準,即一嚮強調的“疾虛妄”和“重情理”;換句話說,他的立場是科學精神和人道主義,或者一並說是現代文明。所首肯者都是思想與文學上的異端,最終他在中國傳統文化係統中分立齣一個與正統儒傢(以程硃一派宋儒為主)針鋒相對的思想體係,標舉瞭一批與主流文章(以唐宋八大傢和清代桐城派為主)截然不同的鮮活文字。周氏所心儀的人物不是文章作者,就是文章記述對象,他與他們交流的方式不外乎讀書與抄書,最終完成於自己的寫作,故以作品而言是讀書記,以寫法而言是“文抄公”,以內容而言則是人物論與思想論,這也是“文抄公”寫法的意義之一。這種工作一項重要成就(至少對作者來說是最有價值的),是他後來所說的:“上下古今自漢至於清代,我找到瞭三個人,這便是王充,李贄,俞正燮,是也。王仲任的疾虛妄的精神,最顯著的錶現在《論衡》上,其實彆的兩人也是一樣,李卓吾在《焚書》與《初潭集》,俞理初在《癸巳類稿》《存稿》上所錶示的正是同一的精神。……我嘗稱他們為中國思想界之三盞燈火,雖然很是遼遠微弱,在後人卻是貴重的引路的標識。”(《我的雜學》)周氏承認是他們的傳人,也就將自己納入“雖儒傢而反宋儒”的思想係統瞭,—在他看來,這纔是未被改篡過的孔孟思想的流脈,所以他後來自稱是“儒傢的正宗”(《藥味集序》)。
此次據北新書局一九三六年十月初版本整理齣版。原書小引三頁,目次四頁,正文二百六十五頁,後記二頁,目次、正文中“小引”均作“風雨談小引”,正文中“後記”作“風雨談後記”,而在目錄中未予列入。
送貨快,品相佳,一如既往的滿意
評分其實當時房子沒有裝修,屋子裏也沒什麼值得清理的,這隻是一句廢話。而這句廢話的結果就是讓我後來額外花瞭很多錢,買瞭一套總是感覺沒有這套這麼稱心如意的房子。
評分不幸因為是“天地大戲場”,可以普遍的做戲者,就是難有下颱的時候,例如楊縵華女士用自己的天足,踢破小國比利時女人的“中國女人纏足說”,為麵子起見,用權術來解圍,這還可以說是很該原諒的。但我以為應該就這樣拉到。現在迴到寓裏,做成文章,這就是進瞭後颱還不肯放下青龍偃月刀;而且又將那文章送到中國的《申報》上來發錶,則簡直是提著青龍偃月刀一路唱迴自己的傢裏來瞭。難道作傢真已忘記瞭中國女人曾經纏足,至今也還有正在纏腳的麼?還是以為中國人都已經自己催眠,覺得全國女人都已穿瞭高跟皮鞋瞭呢?
評分聽集子的名字就感覺不錯。閑時翻看,感覺很不錯
評分“我覺得不是。郵戳總不會蓋錯吧。”她從麵包架上拿起一片吐司——莫琳喜歡吃放涼以後又鬆又脆的吐司。
評分淺談周作人的散文風格(海裏有魚)周作人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傢之一。他一生的創作,除瞭三十幾首新詩和二百來首舊體詩外,全部都是散文。它的散文有雜感、文藝短評、隨筆等類。其中,影響較大,藝術成就較高,風格也較成熟的,還是他那些以衝淡平易見稱於世的美文小品。他這些美文小品,不僅顯示瞭散文大傢周作人精湛的藝術造詣。同時,也形成瞭周作人獨特而成熟的藝術風格。 一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點是衝淡平易。平淡自然、和平衝淡、閑適……這些說法都是前人對周作人散文風格的概括。周作人自己也曾說:“我近來作文極慕平淡自然的境地。”①“平淡自然”,這是周作人給自己散文風格所作齣的定位。“覺得如在江村小屋裏,靠玻璃窗,烘著白炭火鉢,喝清茶,同友人談閑話,那是頗愉快的事。”②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達到這樣的一種境界。不僅如此,他給廢名、俞平伯的作品寫的序言中,也一再地強調、推崇衝淡平易的文學創作風格。由此可見,衝淡平易,不僅是周作人希望達到的境地。同時,在他的散文創作中,也形成瞭衝淡平易的藝術風格。 周作人的散文,多寫周圍的日常生活,他常寫一些人人都看得見,感受得到的事或物。即使是生活中的一些重大問題,他也能以一個普通的見聞者、參與者的身份敘齣。在他的作品中,他不故作高深地議論,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就是一些精闢的警句也很少見得到。他的散文,無論談事、談人、談政治、談文藝……,都象同友人拉傢常,敘舊情。敘事狀物,寫景,他都能做到樸素、自然。發錶感想或看法,沒有長篇大論,而是舒徐不迫地絮絮而談。比如他的《人的文學》這篇文章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篇幅算比較長的瞭。但是,他並未擺齣一副宏論的架勢,而是采取隨筆那樣的寫法,把意思一層一層地、有條不紊地說清楚、說明白。關於“三一八”慘案,周作人寫瞭好幾篇散文,大多是如實的記事,雖也有內心的感情,卻少激烈的議論。甚至有些記敘,讓你感到驚人地客觀和冷靜。最激烈也不過是說一些這樣的話:“凡青年夭摺無不是可惜的,不過這迴特彆的可惜,因為病死還是天行,而現在的戕害則是人功。”③,“死瞭倒也罷瞭,若不想到兩位老母倚閭,親朋盼信。活著又怎麼著,無非多經幾番的槍聲驚耳,彈雨淋頭。”④。周作人關於事件本身的態度也是鮮明的、感情也是真摯的。但是,周作人卻能冷靜沉著,通過平實的文字,錶達齣深邃的悲憤。這就是周作人散文的衝淡平易之處,他使人讀他的散文,一點不覺得艱難,甚至覺得有些淺顯。然而,正是這樣,纔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之中,在毫無戒備和疑問中,服服貼貼地接受他思想感情的影響。 我們說周作人的散文是衝淡而不是平淡,還在於周作人的散文是有思想的,它並不讓人覺得蒼白貧乏。周作人雖然說不上是卓越的思想傢,但對於許多事情他都有自己的看法。無論是與非、麯與直、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他都能判斷分明,做到不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對於有些問題的看法,其深刻性往往為一般人所不及。這也正是他的散文不顯疲弱,比較耐讀的主要原因。當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逝世之後,社會各階層對他有種種評價。其中不乏惡意的攻訐和指責。周作人即明確指齣:孫中山不是“神人”,“也有缺點”,卻應“整個地去看齣他的偉大來。”如《故鄉的野菜》,在藝術手法上可以說完全是采用“白描”的手法。用白描而能寫齣真摯的感情,隻有周作人這樣的散文大傢纔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文章開頭,周作人便聲言他對於故鄉沒有什麼特彆的情份,隻因為朝夕會麵,逐成相識,正如鄉村裏的老鄰居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彆後有時也要想到他。待我們讀完全文,便會發現周作人對野菜的談論,無一處不掩藏著他眷戀故鄉的深情。周作人散文創作錶現齣的衝淡平易,決不是直露平庸,更不是淡而無味,其中充滿瞭作者的感情。文學創作的生命在於有感情,這對於詩和散文尤其如此。問題是,周作人散文中感情的流露有其特有的方式,那就是抒情的淡化和節製。周作人的散文,總是喜歡把很在意的事說得似乎很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寫成似乎頗不經意。
評分買瞭五本書,書感覺還不錯,但是送貨速度太慢瞭,一個星期纔給我送到,我都不得不批評一番瞭
評分神速,太方便瞭,今天上班,還沒時間細讀。
評分知堂這一段說得很是客氣,但他不取“風月”而獨愛“風雨”,蓋彆有深意在焉。“風月”者,不外乎就是些風流放誕、依紅偎翠的香艷之事,這一類文字嚮來就不是知堂的路數,一則嫌其格調低下,二則惡其態度齷齪也。纔子們癡盼“紅袖添香夜讀書”一類的想入非非,知堂本人屢有譏刺,在此不錶。要緊的是“態度齷齪”上麵。對誰的態度呢?自然是對女性的態度瞭。若要從那一代知識分子裏選一個“婦女之友”,筆者認為知堂當之無愧。觀其人,周作人二十四歲與羽太信子結縭,此後數十載一直相濡以沫,盡管晚年與信子多有齟齬,但畢竟從一而終,沒有情人,沒有緋聞,在民國知識分子中可謂罕見。觀其文,知堂集中除卻帶著淡淡憂鬱的《初戀》一文外,幾乎從不提及自己的戀愛生活,但另一方麵,他對以性心理學著名的藹理士之推崇是人盡皆知,對性問題、婦女問題的用力之深亦罕有人及,依愚拙見,知堂對待女性的態度真正稱得上平正通達,不將其當作聖女頂禮膜拜,亦不將其當作蕩婦苛責教訓,既不高高在上,也不低低在下,而是以溫憫的態度、科學的精神體察著、關切著,與自命風流、實質下流的獵奇和窺淫真有天壤之彆。他這種理性明朗、質樸平實的性觀念與性態度,古中國的文人自然難及其萬一,就是近代以來的文人,也極少有人能與之比肩。因此知堂自己也說:“風月,本來也是可以談的,而且老實說,我覺得也略略知道,要比亂罵風月的正人與鬍謅風月的雅人要明白得多。”當年鬱達夫的《沉淪》、汪靜之的《蕙的風》甫一麵世,衛道者恨恨然有“滅此朝食”之色,周作人挺身而齣,作文數則駁斥之。他自己雖然不作那樣的詩文,但卻頗能欣賞他們“甘心陷為輕薄子,大膽剝盡老頭巾”(馮班評竟陵派語)的精神,這就是我剛纔所說的“平正通達”。 所謂“略略知道”自然是謙詞,知堂對於自己在這一方麵的分量其實是清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