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设计”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设计”是人类第三种智慧系统,其组成的子系统或要素含有科学和艺术的成分,但又不等于说设计是一枚硬币,其一面是科学,另一面是艺术,就如同人类是为适应生存环境等外因系统从而进化形成的一个“新结构系统”,是重组生命结构的“创造”。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设计专业创新系列教材:书籍设计基础》以装帧设计延伸到书籍设计的新概念,从中国传统书籍艺术、西方书籍设计艺术、20世纪现代书籍设计流派,以及当今信息传达视觉化的阅读需求的角度,阐明中国书籍(包括刊物)由“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转换的必要性。
通过各章节系统地叙述一本完整的书籍设计要求经历装帧(bookdesign)、编排设计(typography)和编辑设计(editorialdesign)三个层面的工作,即“BookDesign”是一个信息视觉化再现的过程。
教材着重强调书籍编辑设计是书籍整体设计的核心,是探究文本内涵,并通过完成信息的解构与重组,构建文本传递的视觉化系统,赋予受众顺畅而有效阅读的设计过程,构建便于受众理解的视觉化信息系统,演绎出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传达的语言和语境,是本教材区别于其他同类教材的特点。其次,指出信息视觉化设计[infographicdesignl是书籍整体深度设计的重要补充,[书籍设计3+1]的概念是学习该学科不可或缺的新课题。
教材以理论与实例分析相结合,全面讲解了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介绍书籍信息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运行流程,以及使书籍物化的必要技术和手段,来实现内容与形式、形而上与形而下、艺术与工学的完美结合。本教材还列举多种形式进行工作坊(Workshop)的教学实验案例,提出“现场主义”的设计教育理念,供各专业院校老师参考和交流。
作者简介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成员,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插图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设计研究院研究员,敬人设计工作室艺术总监。
设计作品获奖:
1986年《生与死》获第三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银奖/1995年《黑与白》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央展区金奖/1995年《中国民间美术全集》获第四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金奖/2002年《敬人书籍设计2号》获第十四届香港印制大赛设计意念奖/2003年《中国书院》获第一届“中国最美的书”奖,获第十五届香港印制大赛冠军奖,全场大奖/2004、2005、2006、2007、2008年《烟斗随笔》《天边的彩虹》《国学备览》《杂碎集》《灵韵天成》等9本获“中国最美的书”奖/2009年《中国记忆》获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奖/2009年《北京奥运交通图》获第24届国际制图大会(ICC)城市类地图金奖/2010年《怀袖雅物》获第八届“中国最美的书”奖,第四届金光国际印艺大赛创意设计奖/2011年《中国记忆》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
著作:
《书籍设计四人说》/《敬人书籍设计》/《敬人书籍设计2号》/《从装帧到书籍设计》/《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在书籍设计的星空中漫游》/《中文字体的教与学》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中国书籍设计进程
一、华彩书香美哉,中国传统书籍艺术
1.最初的探索
2.书籍的形成
3.书籍形式的演变
4.印刷术
二、承其魂拓其体中国当代书籍设计
1.夏
2.秋
3.冬
4.春
思考题
第二章 西方书籍设计进程
一、异域书韵西方书籍设计艺术
1.古代的书籍
2.“册籍”的诞生
3.书的开始
4.古腾堡时期的书籍
5.文艺复兴时期的书籍
6.16至18世纪欧洲书籍艺术的发展
7.“书籍之美”的理念
二、20世纪现代书籍设计流派
思考题
第三章 书籍设计的概念
一、时代需要改变装帧观念——由“装帧”向“书籍设计”概念的转换
二、书之二重构造——形神兼备的书籍设计
三、艺术×工学=设计2
思考题
第四章 书籍设计3+1
一、编辑设计一构建书籍信息时空传递的逻辑关系
1.编辑设计概念
2.构建书籍信息传递的线性逻辑关系
3.书戏——看透纸页舞台的深处
4.书籍设计过程的八个步骤
思考题
二、编排设计
1.版面——演绎书戏的“舞台”
2.汉字在书籍设计中的表现力
3.网格设计
书籍设计小常识
思考题
三、装帧设计
1.封面设计
2.纸张展现书文化的魅力
3.装订——构造书的建筑
书籍设计小常识
书籍设计小常识
思考题
第五章 信息视觉化设计与视觉化信息设计
一、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
二、信息图表设计(Infographics Design)
1.什么是视觉化图表
2.信息图表设计(Infographics Design)的概念
3.信息图表[Infographic]设计流程
4.信息图表[Infographic]的设计方法
思考题
第六章 概念创造书的未来
第七章 工作坊(Workshop)“现场主义”设计教育
汉字形体与现代设计语境:一本探索东方符号美学的书籍 书籍名称: 汉字形体与现代设计语境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设计师或汉学家]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注于设计理论与文化研究的出版社] 页数/开本: [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例如:420页 / 16开] 定价: [根据市场情况填写]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剖析汉字形体演变规律、美学特征及其在当代平面设计、视觉传达领域中应用潜力的学术专著。它超越了单纯的字体设计技法层面,着眼于宏观的文化哲学基础,探寻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符号系统,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命力并构建新的视觉秩序。 全书结构严谨,从古文字的起源与结构解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宋、明、清以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字体风格流变,最终聚焦于数字媒介环境下,传统汉字形体如何与现代设计思潮(如极简主义、解构主义、动态设计等)进行有效的对话与融合。 第一部分:汉字的形体基因与文化溯源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起坚实的汉字美学基础,理解“形”背后的“意”。 第一章:从甲骨到篆书——符号的原初形态与抽象 汉字的诞生: 探讨刻画符号向成熟文字体系过渡的关键阶段,重点分析甲骨文的朴素性与象形意味。 线条的哲学: 深入研究篆书(大小篆)的匀称性、笔画的内在张力与“骨架”的构建逻辑。分析“藏锋入木”与“中锋运笔”对后世审美取向的影响。 结构的基本原理: 辨析汉字形体的“点、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力度感与空间关系,确立“方块字”的内在平衡体系。 第二章:隶变的革命与楷书的定型 隶书的破古立新: 详细阐述隶变(波磔的出现)如何打破篆书的圆转结构,引入横向取势,为后世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分析“蚕头燕尾”的造型美学。 楷书的范式确立: 楷书(真书)作为正统书体的形成过程。研究唐代楷书(欧、颜、柳、赵)的风格差异,解析其在结构上的“法度”与“变化”。 书写工具与形体演变: 探讨毛笔的特性如何塑造了汉字独有的“提、按、顿、挫”的动态美,以及这种动态美如何内化为平面设计中的视觉韵律。 第三章:行草的动态抒情与意态表达 行书的实用与艺术: 分析行书在实用性需求下,如何实现连带、简化与速度感,及其在现代排版中作为“过渡性节奏”的应用潜力。 草书的抽象与情绪: 探究今草与章草的结构简化逻辑,将其视为一种高度抽象的符号艺术。讨论草书的“气韵生动”在现代视觉冲击力中的借鉴价值。 第二部分:从雕版到印刷——技术介入下的形体异化与标准化 本部分聚焦于印刷术普及后,汉字形体如何适应批量生产的需求,并形成一套固定的“印刷体”标准。 第四章:宋体(明体)的诞生与工业化审美 雕版技术的驱动力: 详细分析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对字体结构的影响,特别是横细竖粗、撇捺锐利的宋体(明体)的特征形成。 明体的结构逻辑: 解构宋体的“横平竖直”与锐利的“棱角”,探讨其在信息传递中的清晰度和阅读效率,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中文书籍和报刊的主流规范。 笔画处理的工业化模型: 分析衬线(“脚”)的添加对笔画末端的视觉强化作用,及其与拉丁字母衬线体的结构性差异与趋同。 第五章:黑体与仿宋体的现代化挑战 黑体的回归与简化: 追溯黑体(无衬线体)的早期形态,分析其在现代标志设计和标题应用中,因其均匀的笔画厚度和现代感而受到青睐的原因。 仿宋体的规范化: 探讨仿宋体在介于楷书与宋体之间的形态,在特定教辅和法律文书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对结构稳定性的强调。 印刷工艺的限制与解放: 讨论活字排版时代,字体设计师在字模制作中对笔画的取舍和结构上的妥协,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影响当代的数字化再造。 第三部分:数字媒介中的汉字形态重构与创新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探讨传统形体在数字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生与未来。 第六章:像素时代的字体设计挑战 屏幕显示的限制与机遇: 分析低分辨率屏幕对汉字复杂结构的“磨损”效应,以及高分屏(Retina)技术为复杂细节的恢复带来的可能。 字族(Font Family)的概念拓展: 讨论中文数字字体设计如何突破单一字重,构建出具有完整视觉层级和情感表达的字族体系。 阅读体验与动态优化: 探讨在网页和移动端界面中,汉字如何适应不同字号、不同行距的动态排版,确保视觉平衡不被破坏。 第七章:跨文化语境下的汉字造型实验 与西文的并置美学: 研究汉字与拉丁字母在同一版式中并置时的尺寸、基线、视觉重量的协调策略。分析不同风格(如宋体与Didone,黑体与Grotesque)的兼容性。 概念驱动的设计实践: 梳理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创新案例(如商业品牌标识、艺术装置中的字体应用),分析设计师如何通过解构、重组、几何化等手法,赋予传统符号以当代语境下的新意义。 “不确定性”的美学价值: 探讨在追求精确的现代设计中,有意识地引入手写感、模糊性或结构上的“偏差”,如何实现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共鸣的视觉表达。 第八章:汉字形体设计的未来趋势预测 参数化设计与生成式字体: 探讨算法和参数化工具在汉字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如何实现更大规模的风格变异和个性化定制。 情感化字体与情感计算: 展望未来字体设计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笔触变化,更直接地传达设计师或品牌的情感倾向。 文化自信与国际表达: 总结汉字作为东方文化核心符号的地位,强调在设计创新中,保持对传统美学精髓的尊重与深入理解,是实现真正具有影响力的现代设计的前提。 --- 适读人群: 平面设计师、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师。 字体设计师、排版专家。 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及教师。 对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历史与美学有浓厚兴趣的设计研究者。 本书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理论的深度与设计的广度的结合。作者通过详尽的图解和大量历史与当代案例分析,系统地构建了一套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思维框架。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画字”的工具书,而是一部引导设计师“如何思考汉字”的哲学指南,帮助从业者摆脱盲目套用西方设计范式的局限,回归并深入挖掘东方符号系统的独特魅力与应用潜力。阅读本书,将使您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背后的文化重量和设计张力有全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