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設計”既不是“科學”也不是“藝術”,“設計”是人類第三種智慧係統,其組成的子係統或要素含有科學和藝術的成分,但又不等於說設計是一枚硬幣,其一麵是科學,另一麵是藝術,就如同人類是為適應生存環境等外因係統從而進化形成的一個“新結構係統”,是重組生命結構的“創造”。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設計專業創新係列教材:書籍設計基礎》以裝幀設計延伸到書籍設計的新概念,從中國傳統書籍藝術、西方書籍設計藝術、20世紀現代書籍設計流派,以及當今信息傳達視覺化的閱讀需求的角度,闡明中國書籍(包括刊物)由“裝幀”嚮“書籍設計”概念轉換的必要性。
通過各章節係統地敘述一本完整的書籍設計要求經曆裝幀(bookdesign)、編排設計(typography)和編輯設計(editorialdesign)三個層麵的工作,即“BookDesign”是一個信息視覺化再現的過程。
教材著重強調書籍編輯設計是書籍整體設計的核心,是探究文本內涵,並通過完成信息的解構與重組,構建文本傳遞的視覺化係統,賦予受眾順暢而有效閱讀的設計過程,構建便於受眾理解的視覺化信息係統,演繹齣有趣、有益、有效的信息傳達的語言和語境,是本教材區彆於其他同類教材的特點。其次,指齣信息視覺化設計[infographicdesignl是書籍整體深度設計的重要補充,[書籍設計3+1]的概念是學習該學科不可或缺的新課題。
教材以理論與實例分析相結閤,全麵講解瞭現代書籍設計的基本要求,介紹書籍信息設計的思維方法和運行流程,以及使書籍物化的必要技術和手段,來實現內容與形式、形而上與形而下、藝術與工學的完美結閤。本教材還列舉多種形式進行工作坊(Workshop)的教學實驗案例,提齣“現場主義”的設計教育理念,供各專業院校老師參考和交流。
作者簡介
呂敬人,書籍設計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客座教授,國際平麵設計師聯盟(AGI)成員,中國版協書籍裝幀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插圖裝幀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研究院研究員,敬人設計工作室藝術總監。
設計作品獲奬:
1986年《生與死》獲第三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銀奬/1995年《黑與白》獲第四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中央展區金奬/1995年《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獲第四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金奬/2002年《敬人書籍設計2號》獲第十四屆香港印製大賽設計意念奬/2003年《中國書院》獲第一屆“中國最美的書”奬,獲第十五屆香港印製大賽冠軍奬,全場大奬/2004、2005、2006、2007、2008年《煙鬥隨筆》《天邊的彩虹》《國學備覽》《雜碎集》《靈韻天成》等9本獲“中國最美的書”奬/2009年《中國記憶》獲德國萊比锡“世界最美的書”奬/2009年《北京奧運交通圖》獲第24屆國際製圖大會(ICC)城市類地圖金奬/2010年《懷袖雅物》獲第八屆“中國最美的書”奬,第四屆金光國際印藝大賽創意設計奬/2011年《中國記憶》獲,第二屆中國齣版政府裝幀設計奬。
著作:
《書籍設計四人說》/《敬人書籍設計》/《敬人書籍設計2號》/《從裝幀到書籍設計》/《呂敬人書籍設計教程》/《在書籍設計的星空中漫遊》/《中文字體的教與學》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書籍設計進程
一、華彩書香美哉,中國傳統書籍藝術
1.最初的探索
2.書籍的形成
3.書籍形式的演變
4.印刷術
二、承其魂拓其體中國當代書籍設計
1.夏
2.鞦
3.鼕
4.春
思考題
第二章 西方書籍設計進程
一、異域書韻西方書籍設計藝術
1.古代的書籍
2.“冊籍”的誕生
3.書的開始
4.古騰堡時期的書籍
5.文藝復興時期的書籍
6.16至18世紀歐洲書籍藝術的發展
7.“書籍之美”的理念
二、20世紀現代書籍設計流派
思考題
第三章 書籍設計的概念
一、時代需要改變裝幀觀念——由“裝幀”嚮“書籍設計”概念的轉換
二、書之二重構造——形神兼備的書籍設計
三、藝術×工學=設計2
思考題
第四章 書籍設計3+1
一、編輯設計一構建書籍信息時空傳遞的邏輯關係
1.編輯設計概念
2.構建書籍信息傳遞的綫性邏輯關係
3.書戲——看透紙頁舞颱的深處
4.書籍設計過程的八個步驟
思考題
二、編排設計
1.版麵——演繹書戲的“舞颱”
2.漢字在書籍設計中的錶現力
3.網格設計
書籍設計小常識
思考題
三、裝幀設計
1.封麵設計
2.紙張展現書文化的魅力
3.裝訂——構造書的建築
書籍設計小常識
書籍設計小常識
思考題
第五章 信息視覺化設計與視覺化信息設計
一、信息設計(Information Design)
二、信息圖錶設計(Infographics Design)
1.什麼是視覺化圖錶
2.信息圖錶設計(Infographics Design)的概念
3.信息圖錶[Infographic]設計流程
4.信息圖錶[Infographic]的設計方法
思考題
第六章 概念創造書的未來
第七章 工作坊(Workshop)“現場主義”設計教育
漢字形體與現代設計語境:一本探索東方符號美學的書籍 書籍名稱: 漢字形體與現代設計語境 作者: [此處可虛構一位資深設計師或漢學傢] 齣版社: [此處可虛構一傢專注於設計理論與文化研究的齣版社] 頁數/開本: [根據實際情況填寫,例如:420頁 / 16開] 定價: [根據市場情況填寫] ---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漢字形體演變規律、美學特徵及其在當代平麵設計、視覺傳達領域中應用潛力的學術專著。它超越瞭單純的字體設計技法層麵,著眼於宏觀的文化哲學基礎,探尋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錶意符號係統,如何在信息爆炸的現代社會中,重新煥發生命力並構建新的視覺秩序。 全書結構嚴謹,從古文字的起源與結構解析入手,逐步深入到宋、明、清以來不同曆史階段的字體風格流變,最終聚焦於數字媒介環境下,傳統漢字形體如何與現代設計思潮(如極簡主義、解構主義、動態設計等)進行有效的對話與融閤。 第一部分:漢字的形體基因與文化溯源 本部分旨在為讀者建立起堅實的漢字美學基礎,理解“形”背後的“意”。 第一章:從甲骨到篆書——符號的原初形態與抽象 漢字的誕生: 探討刻畫符號嚮成熟文字體係過渡的關鍵階段,重點分析甲骨文的樸素性與象形意味。 綫條的哲學: 深入研究篆書(大小篆)的勻稱性、筆畫的內在張力與“骨架”的構建邏輯。分析“藏鋒入木”與“中鋒運筆”對後世審美取嚮的影響。 結構的基本原理: 辨析漢字形體的“點、橫、竪、撇、捺”等基本筆畫的力度感與空間關係,確立“方塊字”的內在平衡體係。 第二章:隸變的革命與楷書的定型 隸書的破古立新: 詳細闡述隸變(波磔的齣現)如何打破篆書的圓轉結構,引入橫嚮取勢,為後世的規範化奠定基礎。分析“蠶頭燕尾”的造型美學。 楷書的範式確立: 楷書(真書)作為正統書體的形成過程。研究唐代楷書(歐、顔、柳、趙)的風格差異,解析其在結構上的“法度”與“變化”。 書寫工具與形體演變: 探討毛筆的特性如何塑造瞭漢字獨有的“提、按、頓、挫”的動態美,以及這種動態美如何內化為平麵設計中的視覺韻律。 第三章:行草的動態抒情與意態錶達 行書的實用與藝術: 分析行書在實用性需求下,如何實現連帶、簡化與速度感,及其在現代排版中作為“過渡性節奏”的應用潛力。 草書的抽象與情緒: 探究今草與章草的結構簡化邏輯,將其視為一種高度抽象的符號藝術。討論草書的“氣韻生動”在現代視覺衝擊力中的藉鑒價值。 第二部分:從雕版到印刷——技術介入下的形體異化與標準化 本部分聚焦於印刷術普及後,漢字形體如何適應批量生産的需求,並形成一套固定的“印刷體”標準。 第四章:宋體(明體)的誕生與工業化審美 雕版技術的驅動力: 詳細分析宋代雕版印刷技術對字體結構的影響,特彆是橫細竪粗、撇捺銳利的宋體(明體)的特徵形成。 明體的結構邏輯: 解構宋體的“橫平竪直”與銳利的“棱角”,探討其在信息傳遞中的清晰度和閱讀效率,以及它如何成為現代中文書籍和報刊的主流規範。 筆畫處理的工業化模型: 分析襯綫(“腳”)的添加對筆畫末端的視覺強化作用,及其與拉丁字母襯綫體的結構性差異與趨同。 第五章:黑體與仿宋體的現代化挑戰 黑體的迴歸與簡化: 追溯黑體(無襯綫體)的早期形態,分析其在現代標誌設計和標題應用中,因其均勻的筆畫厚度和現代感而受到青睞的原因。 仿宋體的規範化: 探討仿宋體在介於楷書與宋體之間的形態,在特定教輔和法律文書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對結構穩定性的強調。 印刷工藝的限製與解放: 討論活字排版時代,字體設計師在字模製作中對筆畫的取捨和結構上的妥協,這些曆史遺留問題如何影響當代的數字化再造。 第三部分:數字媒介中的漢字形態重構與創新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探討傳統形體在數字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新生與未來。 第六章:像素時代的字體設計挑戰 屏幕顯示的限製與機遇: 分析低分辨率屏幕對漢字復雜結構的“磨損”效應,以及高分屏(Retina)技術為復雜細節的恢復帶來的可能。 字族(Font Family)的概念拓展: 討論中文數字字體設計如何突破單一字重,構建齣具有完整視覺層級和情感錶達的字族體係。 閱讀體驗與動態優化: 探討在網頁和移動端界麵中,漢字如何適應不同字號、不同行距的動態排版,確保視覺平衡不被破壞。 第七章:跨文化語境下的漢字造型實驗 與西文的並置美學: 研究漢字與拉丁字母在同一版式中並置時的尺寸、基綫、視覺重量的協調策略。分析不同風格(如宋體與Didone,黑體與Grotesque)的兼容性。 概念驅動的設計實踐: 梳理近年來具有代錶性的漢字創新案例(如商業品牌標識、藝術裝置中的字體應用),分析設計師如何通過解構、重組、幾何化等手法,賦予傳統符號以當代語境下的新意義。 “不確定性”的美學價值: 探討在追求精確的現代設計中,有意識地引入手寫感、模糊性或結構上的“偏差”,如何實現更具人性化和情感共鳴的視覺錶達。 第八章:漢字形體設計的未來趨勢預測 參數化設計與生成式字體: 探討算法和參數化工具在漢字設計中的應用前景,如何實現更大規模的風格變異和個性化定製。 情感化字體與情感計算: 展望未來字體設計如何通過精細化的筆觸變化,更直接地傳達設計師或品牌的情感傾嚮。 文化自信與國際錶達: 總結漢字作為東方文化核心符號的地位,強調在設計創新中,保持對傳統美學精髓的尊重與深入理解,是實現真正具有影響力的現代設計的前提。 --- 適讀人群: 平麵設計師、品牌視覺識彆係統(VI)設計師。 字體設計師、排版專傢。 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及教師。 對中國傳統文化、漢字曆史與美學有濃厚興趣的設計研究者。 本書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理論的深度與設計的廣度的結閤。作者通過詳盡的圖解和大量曆史與當代案例分析,係統地構建瞭一套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思維框架。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如何畫字”的工具書,而是一部引導設計師“如何思考漢字”的哲學指南,幫助從業者擺脫盲目套用西方設計範式的局限,迴歸並深入挖掘東方符號係統的獨特魅力與應用潛力。閱讀本書,將使您對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背後的文化重量和設計張力有全新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