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咪咪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期刊
  • 医论
  • 1900-1949
  • 名医
  • 治验
  • 汇编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96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108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1
字数:3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收集了1900年-1949年中医期刊中的各类非医案体例的治验文论134篇。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医家在多年临证的基础上所写的有关同一类病证治疗经验总结,这类文章不是针对一种疾病或一个症状,而是面对一类有共性、有个性,又互相联系的一组病证,通过对比分析、溯证求源、鉴别用药,为读者展现病证的治验过程。《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为读者提供在病证治疗上多方面的参考,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提高读者认识疾病、鉴别疾病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咪咪,副研究员。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秘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
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课题《中华大典·药学分典》的编纂工作,任副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在研课题《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电子版保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中标课题:1949年前中医期刊及相关文献的收集研究与数据库的建立等项目。
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编著的学术著作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敦煌古医籍考释》、《本草纲目索引》、《唐容川医学全书》、《二十世纪初中医名家医学文集丛编》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火症之种种及其疗法
2.厥逆症之治疗分析
3.温病之症治及其变化
4.惊风管见
5.阴虚病之治疗律
6.伏气春温之治法
7.神经衰弱之症状与疗法
8.肝火冲肺治法说
9.冬温证治
10.论消渴治法
11.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
12.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
13.关节痛痹之成因和治疗
14.中国心理疗治法
15.腰痛答案
16.泄泻西名急性肠炎
17.论秋燥复气为病并治验四则
18.内科伤寒留饮案
19.痰饮病之研究
20.痛证辨
21.痿痹脚气之原因症候病理诊断治法处方并中西应用有效之验方试分别言之
22.湿温治疗漫谈
23.湿温化热证治
24.湿温论治
25.湿温治法一得论
26.血症概论
27.血证论治
28.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29.血证零话
30.论脑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31.因凉而得之吐血治法
32.吐血之研究及其调理法
33.吐血之原因及治疗法
34.失眠之心理疗法
35.失眠之原因及疗法
36.失眠论治
37.失眠症之原因及疗法
38.遗精早泄阳萎治疗法之研究
39.青年遗精病之治疗
40.癫狂病的研究
41.癫狂痫症
42.痫症
43.论肝病治法
44.肝气病之治法
45.论肺病治法
……
选编索引
著者名录
引录期刊

精彩书摘

一、肺病为易愈之病
肺结核为一种难症,然能由自然疗养而易愈。盖入体之细胞,天然具有一种防御力,当结核菌侵入人体,细胞即环集其周围,开始为一种斗争,将结核消灭,故病之为物,明白言之,不外人体之细胞与病原微菌之争斗也。体力强壮,则细胞灭尽微菌而病治愈。体力虚弱,则细胞之战斗力弱,微菌繁殖愈众,病亦愈进。是扩大之肺结核,倘患者之体力日益增进,细胞之灭菌力旺盛者,肺之结核部周围,即逐渐丧失结缔组织,终将结核部团团围困,使微菌全然不能繁殖,次第自灭,故病亦渐愈,此即所谓患部硬化也。
或云长期疗养,待患部之自然感化,此法未免迂缓。何不注射药或内服药,一举而将该部结核菌扑灭,岂不省事。实则对于肺病,全无此种注射药及内服药。不但现在无此,即在将来,恐亦未必有此。故今若云行某某药可以杀结核菌者,殆系医生作自欺欺人之语耳。
无论其方法如何迂缓,既知其正确者,则治疗肺病,当以合理的疗养法为第一,此外别无较佳之法。疗养及医药之目的,于如何可使肺之患部能速其感化,而趋于易愈。换言之,即如何可迅速增进患者之体力,以助病部之自然感化。此为治疗肺病之根本原理,患者须善能理解,心无所迷,为开始疗养时最切要事。
……

前言/序言


《百草寻真:近代名医医案医论精粹》 本书精选民国时期(1900-1949)中医期刊中,影响深远、价值卓著的医案与医论,汇聚名家之智慧,传承岐黄之精髓。编纂者历时数载,遍寻散佚文献,力求呈现一个立体、生动、真实的中医发展图景,为当代中医研究者、临床医生及中医爱好者提供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 内容梗概: 在百年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中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转型。西医的传入、新思潮的涌动,使得中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一批医术精湛、学养深厚的中医名家,他们或坚守古训,或锐意创新,在各自的临床实践与理论著述中,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以“名医治验汇编”为核心,重点收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精选医案,洞察临证智慧: 本书所辑录的医案,并非简单的病案记录,而是经过严格遴选,具备以下特点: 辨证精准,治法独到: 重点呈现名医们如何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复杂病症进行细致入微的辨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别具匠心的治疗方案。无论是对疑难杂症的攻克,还是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精细调理,都体现出深厚的临证功力。 病案详实,逻辑严谨: 医案的记录力求详细,涵盖了患者的病情陈述、舌脉象特征、诊断过程、用药方剂、疗效反馈等关键环节,并附有名家的诊疗思路和体会,便于读者理解其遣方用药的逻辑与依据。 疗效显著,启迪临床: 医案的选录侧重于疗效确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旨在为当代中医临床提供直接的借鉴和参考。通过学习这些成功案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开阔思路,掌握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流派纷呈,兼收并蓄: 涵盖当时不同学派、不同地域的名医,如温病大家、伤寒大家、妇科大家、儿科大家等,力求展现近代中医流派的特色与发展脉络。 二、医论精粹,探究理论升华: 医案的背后,是深厚的理论支撑。本书同时收录了大量具有学术价值的中医医论,这些论述或对经典理论进行阐释,或提出新的学术见解,或反思中医发展的问题。 理论阐微,拨云见日: 名家们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以及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等基本理论的独到见解,为理解中医的精髓提供了新的视角。 学术争鸣,思想碰撞: 收录了当时中医界关于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讨论,如“中西医之争”、“中医存废之辩”等,展现了思想的活跃与交锋,有助于读者理解近代中医所面临的挑战与自身的价值。 创新探索,开拓新路: 部分医论体现了名家们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例如在温病学、儿科学、妇人科学等领域的探索,以及对新病种、新疗法的思考,为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德仁心,传承精神: 医论中亦不乏对医者仁心、医德修养的论述,强调医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是中医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本书特色: 史料价值高: 本书所辑录的期刊文献,许多已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近代中医发展的重要一手资料。 学术性强: 严格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严谨,论证充分,是中医研究者的宝贵参考。 实践性好: 大量鲜活的医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直接的实践指导和治疗思路。 可读性强: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便于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和理解。 编纂宗旨: 编纂本书的宗旨在于: 1. 传承中医瑰宝: 将近代名医的智慧与经验系统地整理保存下来,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 2. 启迪当代中医: 通过对近代中医实践与理论的回顾,为当代中医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提供有益的启示。 3. 促进学术交流: 为中医研究者提供一个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4. 弘扬中华文化: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本书的出版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适用人群: 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师生。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士。 对中医历史、理论、临床感兴趣的广大爱好者。 致力于中医文化传播与研究的学者。 《百草寻真:近代名医医案医论精粹》不仅仅是一本汇编,更是一扇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一座挖掘中医宝藏的金矿。本书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走进那些光辉的医学殿堂,感受名医的风采,领悟中医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六: 作为一个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百废待兴、百家争鸣的时代充满了好奇。《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了解那个时代中医发展的绝佳窗口。它以其宏大的视野和丰富的史料,将那个时期中医界的面貌呈现在我眼前。书中精选的名医医案,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些历史性的诊室。我看到了老一辈中医是如何凭借他们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那个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时代,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每一则医案都充满了细节,从病人的主诉到医者的辨证施治,再到方药的细微调整,都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施治”的魅力。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收录的大量医论,这些文章不仅仅是对医学理论的探讨,更是那个时代中医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东西方医学思潮的冲击下,坚守中医的根本,又如何积极吸收外来思想,为中医的发展寻求出路。这些充满智慧的文字,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方药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中医哲学、中医文化乃至中医精神的理解。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那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中医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对中医怀有深厚情感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了解近现代中医发展的书籍,而《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的出现,简直是如获至宝。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体现在其体量上,更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翻阅书中精选的名医医案,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各个诊室,亲眼目睹了那些令人敬佩的中医大家们是如何运用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为病患解除痛苦的。每一则医案都包含着丰富的临床细节,从问诊、切脉到辨证施治,再到用药的加减变化,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精髓。与单纯的医案不同,本书的文论部分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这些文论,不仅是对医学理论的探讨,更是对社会、对哲学、对人生的一种观照。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中医界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传统,又如何积极探索创新,甚至与西方医学进行对话。其中一些关于中医学术思想的争鸣,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拓宽了我对中医的理解维度。这本书的编排思路清晰,分类明确,方便读者查阅和深入研究。无论是作为一本学习资料,还是作为一本收藏品,它都具有极高的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心,也更加认识到学习和传承中医的重要性。

评分

评价十: 自从我得知《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这本书即将出版的消息,就一直期待着它的到来。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段被精心珍藏的历史。书中的医案部分,让我领略了那个时代名老中医的临床风采。我能感受到他们辨证施治的严谨,用药遣方的精妙,以及在面对复杂病情时的沉着冷静。那些详实的病例记录,如同一堂堂生动的临床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教科书上难以学到的实践经验。其中一些案例的描述,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看到了中医“医者仁心”的光辉。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还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医论。这些医论,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那个时代中医界的思想探索之路。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积极面对挑战,如何为中医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这些文章,不仅展现了中医理论的深邃,也展现了中医人的家国情怀。本书的编纂,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将那些零散的、濒临失传的文献汇集起来,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医发展的完整图景。这本书,不仅是中医从业者的宝贵财富,更是每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去阅读、去了解的经典之作。

评分

评价八: 翻开《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繁忙而又充满智慧的时代。那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展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本书汇集了那个时期大量的医案和医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中医发展画卷。医案部分,我看到了无数名医的临床实践,他们如同精湛的工匠,在病榻前一丝不苟地运用所学,为病人解除痛苦。其中不乏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这些经验的记录,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智慧的启迪。我看到了医者们如何通过对病情的细致观察,对病机精妙的把握,以及对药物属性的深刻理解,做出最恰当的治疗决策。医论部分,则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医界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探讨。我看到了他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新的思想,如何为中医的现代化探索道路。这些文章,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的。本书的编纂,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工作,它将散落在历史角落的珍贵文献汇集一堂,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养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医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评分

评价二: 我一直对中医的历史发展脉络充满好奇,尤其是民国时期,那是一个中医饱受冲击,却又在顽强中寻求变革的时代。这本书《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渴望。它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中医的真实面貌。医案部分,不仅仅是病症与方药的堆砌,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呈现。我看到了医者如何抽丝剥茧,辨析病因病机,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方药,而不是僵化地套用古方。其中一些医案的叙述,充满了故事性,比如某位医家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了常人忽略的细微症状,从而一举攻克疑难杂症。这种“医有别窍”的智慧,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往往难以体现,而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医论的部分。这些文章,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医知识分子的思考,他们不仅在继承传统,更在批判性地吸收外来思想,试图为中医找到一条更符合时代发展道路。我尤其欣赏那些关于“扶正祛邪”、“阴阳五行”在现代疾病治疗中应用的文章,它们挑战了我对中医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书中一些关于中医教育、医德规范的讨论,也让我反思当下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民国时期中医史、以及想要深入理解中医精髓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评分

评价五: 我是一名中医专业的学生,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体现近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精髓的教材。直到我遇见了《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这本书。这本书就像一本活的教科书,它将那些散落在历史深处、经过时间检验的名医经验,以及他们对中医理论的深刻理解,以一种触手可及的方式呈现给我。书中的医案,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在面对各种复杂疾病时,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我不仅仅是学习方剂,更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知常达变”的临床智慧。例如,书中某位医家治疗一位久咳不止的病人,通过辨别寒热虚实,调整了用药的侧重点,最终使得病人得以康复。这种精细入微的辨证,是教科书中难以完全传达的。文论部分更是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视野。这些文章,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医界的思想动态,他们对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对中西医关系的探讨,都让我对中医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疾病相结合的论述,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编纂,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它不仅为我这样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我深信,这本书将成为我中医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伴侣。

评分

评价一: 翻开这本书,一股穿越时空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引路人,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中医世界。书中的医案,并非简单罗列方药,而是将名医的临床经验、辨证论治的过程、以及临证时的神妙之处,娓娓道来。每一则医案,都像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小说,让我沉浸其中,感受医者仁心与精湛医术的交织。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医论,这些医论不仅是对前人医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当时医学实践的深刻反思与创新。从这些文字中,我看到了中医大家们对疾病本质的深入探索,对治病方略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中医未来发展的殷切期盼。阅读这些医论,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当年在诊室里的谆谆教诲,感受到他们对医学事业的赤诚与执着。尤其是一些关于中西医融合、中医现代化等前瞻性思考,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极具启发意义。这本书的编纂,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能够将散落在各处、历经岁月洗礼的珍贵文献汇集一堂,其难度和价值不言而喻。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编纂者的严谨与用心,让我不禁对他们的学识与付出肃然起敬。对于中医爱好者而言,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不仅能丰富我们的医学知识,更能激发我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评分

评价九: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近代医学史,但苦于史料的零散和难以获取。《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的出版,极大地弥补了这一遗憾。本书所收录的医案,不仅具有极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更是那个时代中医实践的生动写照。我从中可以看到,在西医逐渐兴起的背景下,中医界是如何保持其学术独立性,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医案的细节描述,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为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旁证。而书中的医论部分,更是我学术研究的宝库。这些文章,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医界对理论、对实践、对教育、对未来发展的各种思考和争论。我从中看到了中医的自信与自省,看到了他们为中医的生存和发展所做的艰辛努力。本书的严谨性也让我印象深刻,编纂者在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考证上,无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确保了其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对于任何一位从事中国近代医学史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中医群体智慧的深度挖掘。

评分

评价七: 我是一名业余的中医爱好者,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充满了向往。在寻觅学习资料的过程中,《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这本书吸引了我。这本书的体量和内容都非常丰富,让我感觉就像进入了一个中医的宝库。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医案部分,里面收录了许多名医的真实病例,这些病例不仅详细记录了病情,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医家是如何思考和处理疾病的。我看到了一些我从未想过的治疗思路,以及如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方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灵活性和个体化治疗的精髓。其中一些案例的描述,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读起来津津有味,完全不像枯燥的医学文献。除了医案,书中的医论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些文章,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医大家们是如何思考中医理论的,以及他们对于中医未来发展的设想。我尤其喜欢那些探讨“理法方药”之间关系的论述,这让我对中医的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这本书的语言并不晦涩难懂,编纂者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程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学习中医的决心。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必须深入其历史土壤。而《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名医治验汇编》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带我“溯本追源”的绝佳读物。它涵盖了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期,大量珍贵的中医期刊文献,从名医的临床实践中提炼出鲜活的医案,并辅以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医论,共同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中医发展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详实的医案,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病历记录,更是中医大家们智慧的结晶。我能从中感受到医者对病情的精准把握,对治疗方案的巧妙设计,以及在复杂情况下如何运用中医的独特思维来化解危机。例如,某位医家在治疗一种疑难杂症时,是如何通过对阴阳失衡的深刻理解,巧妙地调整药物,最终达到治愈效果的。这种“以神遇不神,以气感形”的境界,是现代医学难以企及的。而文论部分,更是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在那个中西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医界的学者们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积极思考,为中医的生存与发展建言献策。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传统理论的坚守,也看到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中医未来走向的深邃洞察。这些文字,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自我革新的生命体。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中医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

买来收藏的,内容看后再评!

评分

书一直在京东买,还开始没看内容。

评分

京东就这点好,书有问题二话不说直接就给换了

评分

始尊“火神”郑氏寿全,非温药不处,非姜、附不用。后母患热病,上校喜曰:“此真寒假热证,甚易”,乃与诸四逆辈,母服后,竟一命呜呼。自是无人管教,愈发浪荡,昼则饮乐于市井,夜则逞兴于青楼。

评分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绽放的鲜花,用它娇艳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习惯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习惯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习惯是挥舞的画笔,用它绚丽的色彩描绘理想的画卷。 约·凯恩斯曾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们都知道,三周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习惯的力量都是惊人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决定着你是否成功。一个人一天的行为中,大约只有百分之五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五的行为都是习惯性的,可见成功基于习惯的养成。 习惯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根深蒂固的,那么好的习惯与之伴随的是什么呢?先观察,后读书,再练习。平凡的小事年如一日,必将涂上伟大的色彩。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观察的习惯总是在平凡之处而又突出它的不可或缺。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经常观察昆虫的活动情况,他很感兴趣,因此数十年如一日,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一种昆虫他往往要观察研究几年,十几年,甚至四十年才下结论。他对昆虫的观察极为专心、仔细,常常为了研究毛虫的生活规律把眼睛都看肿了,连手指被毒刺刺肿了他也毫不在乎。他用尽一生详细观察各种昆虫,最终续写完《昆虫记》。法布尔的成功源于他养成了观察的习惯,他成天与绿虫为伴,惺惺相惜,照顾并观察记录它们的习性,从不因为过程中的枯燥而放弃这种好的习惯,事实证明他成功了。所以,我们看到观察的习惯它是绿色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读书的习惯总是在一片汪洋中展示其独特而又不可掩盖。蔡元培从少年时代起,就勤于读书,天气炎热蚊虫多,他晚上读书时就把一双脚放进水桶里,避免蚊子叮咬,但手臂上及其余裸露的皮肤满是蚊虫叮过的血迹,他依然心无杂念专心致志地读书。在他一生繁心工作和革命斗争中,从未停止过读书。他晚年说:“自十余岁起,到现在满六十年了,几乎没有一日不读点书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信念在唤着我去读书。”正由于他一生读书不缀,知识渊博,才被誉为“学界泰斗”。蔡元培的成功在于他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尽管付出了“血的代价”,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并不贫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忽略了读书,不明白其重要性,才有俗语“书到用时方恨少。” 别让老年的我们满言后悔孩提时缺乏读书这个好习惯。所以,我们看到观察的习惯它是红色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练习的习惯总是在绿意盎然之际浮现出熠熠光辉的不同。唐代书法家怀素,他自幼为僧,看见寺院附近种植有很多芭蕉树,他就每天摘采蕉叶来练字。蕉叶用完了就用浅色漆盘和木板继续苦练,写满后,擦掉再练。久而久之,漆盘和木板都被磨穿了,就连寺院的墙壁上,家具上也都写满了字。就这样他每日勤奋刻苦练字,他才以骤雨狂风之势的草书而著称于世,人称“草圣”。怀素的成功在于他每日孜孜不倦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最终皇天不负有心人,这种好的习惯铸就他从一个平凡的僧人化身为影响后世的绝世伟人。所以,我们看到练习的习惯它是蓝色的。 首先我们养成了习惯,随后习惯养成了我们。如果你是画师,给习惯涂上一抹色彩,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假如我是一片绿,不够绿叶成荫,那么就让我在枝头缀满粉绿苍翠;假如我是一抹红,不够姹紫嫣红,那么就让我为庭院装点桃花柳绿;假如我是一簇蓝,不够蓝田生玉,那么就让我于蓝天撑起宽阔无边。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习惯当空舞?让我们托起习惯的彩盘,涂出最最斑斓的一抹色彩吧!

评分

现在的医学期刊不堪入目,民国时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评分

“齐季格上校”者,东海倭国血统,早年混名“大机巴上校”。

评分

包装精致、使用方便、通俗易懂、是本好书、值得拥有。

评分

还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愿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