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钱学森的航天岁月》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享誉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和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作者用准确、牛动的笔触,叙述了钱学森负笈美国从事空气动力理论研究和火箭工程实践、冲破阻力回归祖国、引领中国航天技术创新发展、为“两弹一星”横空出世作出杰出贡献的故事,真实地还原了钱学森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流金岁月。书中首次披露了许多尘封档案和珍贵图片,更加彰显出钱学森伟大的爱国情怀、创新思想和人格魅力。
解读钱学森的航天岁月,方知中国航天走上成功之路的历史真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人生的三次选择
1.决定命运的选择——不造火车造飞机
2.三位导师的启蒙
3.远离故土赴美求学
4.人生第二次选择——拜师冯·卡门
5. 28岁成名世界
6.火箭研究小组第五个“铁杆”
7.“美国火箭技术领域最伟大的天才”
8.迈向新高度
9.最年轻的正教授
10.功成名就的辉煌岁月
11.人生顶峰上最重要的第三次选择——回国
第二章 新中国需要钱学森
1.大国命运的抉择
2.我们要回了一个钱学森
3.外国人能干,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4.中国航天的奠基之作
5.钱学森为何主张优先发展导弹
第三章 力学所催生“上天”队
1.受命组建力学所
2.甜蜜的学习
3.播种清华力学班
4.创办中国科技大学
5.“1958年”头号任务
6.氢氧发动机——冷棋子的热效应
7.中国科学院第一设计院
8.“8公里,那也了不起”
第四章 奠基伟业
第五章 踏上自行设计之路
第六章 今日可缚苍龙
第七章 挺直民族的脊梁
第八章 空气动力学大师
第九章 天庭闪亮中国星
第十章 曙光照亮中国“神舟”
尾声
后记
精彩书摘
3.远离故土赴美求学
1935年8月20日,盛夏的傍晚。
浑浊的江水一浪又一浪地涌过岸堤,把正从江面上降落的夕阳,扯成一片又一片的碎絮。闷人的潮气夹杂着鱼腥味、涮马桶味和黏滞的汗味,笼罩在上海黄浦港码头上。
码头像往日一样熙熙攘攘,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旅客川流不息。钱学森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码头,登上了美国“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他将从这里奔向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
同行有21位清华同学,其中有9名与钱学森同期获得庚子奖学金,他们是赵镈、曾炳钧、杨绍震、徐芝纶、孙令衔、宋作楠、时钧、黄开禄和戴世光,他们彼此并不相识。这批庚子奖学金得主,在出发前从没有一起聚过会、吃过饭,甚至没有聚集一堂的仪式,有些人直到上轮船当天才第一次见面。
“杰克逊总统号”切开一道道江水,缓缓驶离了码头,钱学森扶着甲板上的栏杆,一直望着父亲和送行的人群渐渐消失在远方。
钱学森父亲的心情不难揣摩——一则以儿子为荣,一则离情依依;钱学森的心情却很莫名——他要去美国了,到一个他的祖先不曾见过的地方,进入一所陌生的美国学府。想到去年夏天离世的母亲,想到孑然一身的父亲,钱学森不禁潸然泪下。
尽管江水浑浊、残阳如血,但这是我的家啊……钱学森在船上的第一夜,思绪万千,夜不能寐。望着大洋上空钻石般闪烁的星辰,带着蓝色梦想的钱学森,想象不出自己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样子,但他叮嘱自己,既已选择了航空救国之路,这条路就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很多时候,你对人生的选择并没有完全的把握;但是,人生的成功,就是从梦想和追求开始的,就是靠感觉和信念坚持的,就是凭勇气和决心完成的!
与钱学森同行的还有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留美学生,其中有10名是1934年录取的留美公费生:曾炳钧、戴世光、杨绍震、徐芝纶、时钧、赵镈、黄开禄、宋作楠、孙令衔;还有11名是:谢兆芬、雷光翰、赵夔、陈允徵、邱中文、朱民声、卓牟来、朱宝镇、祝新民、柳无垢、周惠允。
经过14个日日夜夜,“杰克逊总统号”邮轮终于在1935年9月3日正午靠岸美国西雅图。
同为华夏血脉,同是天涯游子,旅美学子在船上很快就熟了起来。不知是谁的建议,21名留学生上岸前在邮轮舷梯上拍了一张合影。
这是一群心气很高的优秀青年,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有8个人戴着20世纪30年代那种圆圆的眼镜,大家看上去都是满腹经纶、春风得意的样子。从照片上看,钱学森属于年龄偏小的一个。
……
前言/序言
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百年诞辰的纪念日子。这不禁勾起我深深的回忆和深切的怀念。
我1958年从苏联留学归国来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就在钱学森的领导和爱护下从事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我作为钱学森在航天领域的一名学生和弟子,跟随他整整半个世纪,亲身体验和感受了钱学森对发展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特别是航天事业作出的卓越成就和杰出贡献;亲眼目睹和见证了钱学森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了一座中国航天的丰碑。
钱学森早年就怀抱“学习知识,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宏大理想,在美国科学界崭露头角,功成名就,成为“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经过艰苦斗争回国后,受命领导开创中国的航天事业。他知识渊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刻苦攻关,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智慧,带领我们航天战线的干部职工不懈奋斗,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经济落后和工业薄弱的基础上,突破了航天技术的诸多难关,先后发射成功导弹和人造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我们以及后来的航天人,在钱学森的指引和影响下,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相继攻克了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的技术制高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奔月的梦想。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壮国威,振民心,在国际舞台上争得了一席地位。钱学森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航天史上不仅记载了他的不朽功绩,而且也展现了他出众的才华和崇高的人格魅力。这一切都永远地铭刻在我们的心上,长久地存留于我们的记忆。
钱学森虽然离开我们了,但他就像那颗高挂在太空的“钱学森星”,光芒永不熄灭,照亮着中国航天振兴腾飞之路。我非常高兴的是,在我们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的时候,由航天工作者自己编写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把钱学森为中国航天的崛起奉献一生的事迹,真实、准确、生动、鲜明地记录下来,呈现给我们的航天人和社会公众,使我们能够更真切、更全面地了解钱学森一生的创新成就和人格精神。这是钱学森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珍藏、铭记、传承,并在华夏大地上发扬光大。
我对钱学森充满崇敬和怀念之情,我从《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中可以找到他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人生答案。因此,我愿意向我们的航天人和各界读者推荐这套丛书,以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薪火相传,攀登科技新高峰,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孙家栋
2011年11月
注:本序的作者孙家栋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聚焦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与发展历程 (本丛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展现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中关键人物、重大事件和核心精神。) --- 丛书总览与核心主题 本《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并非聚焦于钱学森先生在特定“航天岁月”的个人叙事,而是将其作为连接点,构建起一部宏大、立体、多维度的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丛书的视野横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尖端科学的渴望,到“两弹一星”的横空出世,再到载人航天工程的伟大跨越,最终延伸至当前深空探测的恢弘布局。 核心宗旨: 以严谨的史料、详实的细节和宏大的叙事结构,记录和解读中国航天事业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和集体智慧,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非凡历程。丛书力求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航天群像,探讨支撑其发展的科学精神、工程哲学与国家战略意志。 --- 丛书分册构架与内容深度解析 本丛书共设五卷,每一卷都从不同侧面深入剖析中国航天发展的关键阶段和核心要素: 第一卷:《烽烟中的蓝图:新中国航天事业的酝酿与起步(1949-1956)》 本卷着重描绘建国初期,在国际封锁和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确立发展导弹和航天技术的国家战略。 内容侧重: 战略决策的艰难性: 详述中央高层关于发展尖端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初期争论与最终定夺,分析周恩来总理等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人才的集结与回归: 重点叙述新中国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和组织了第一批具备现代科学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早期留苏专家的经验积累。 苏联援助的引入与局限: 细致考察早期对苏联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对中国航天起步方案的实际影响,为后续的独立自主奠定历史基调。 基础机构的建立: 记录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力学研究所等关键科研机构的初创过程,这些机构为后续的火箭研发提供了最初的理论与技术储备。 第二卷:《两弹一星的攻坚:从仿制到创新的跨越(1957-1970)》 本卷聚焦于“两弹一星”工程的全面展开,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它深入探讨了工程背后的组织管理模式和技术突破。 内容侧重: 总体设计部的运作: 详细介绍航天工业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负责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的组织架构,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 关键技术的自主突破: 深入剖析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技术、惯性制导系统等核心技术的攻关历程。重点阐述如何通过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解决西方技术体系中视为禁区的难题。 试验基地的崛起: 展现酒泉、太原等试验发射基地的选址、建设和早期试验的艰辛。这些基地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初步具备了独立进行火箭发射试验的能力。 “东方红一号”的时代意义: 分析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是工程的胜利,更是对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宣示。 第三卷:《应用卫星与洲际战略:航天技术的和平利用与国防保障(1971-1992)》 本卷将视野从军事威慑拓展到民用和科学探索,展示了中国航天如何开始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逐步构建起战略威慑力量。 内容侧重: 返回式卫星的突破: 详述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研制过程,特别是防热、回收等复杂技术的自主攻关,这为后续载人航天的返回舱设计积累了宝贵经验。 对地观测与通信: 记录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的早期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开始应用于农业、水文、通信等国民生产领域。 运载火箭谱系的完善: 梳理“长征”系列火箭在不同时期的改进和发展,特别是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实现向更远射程和更大有效载荷的迈进。 工程管理模式的革新: 探讨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航天工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并开始探索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第四卷:《载人飞天的梦想:从“921工程”到“神舟”系列(1993-2010)》 本卷是丛书的重点篇章之一,详述了中国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宏伟计划——“921工程”的实施细节。 内容侧重: 工程的系统论证: 深度解析载人航天任务在生命保障、轨道控制、对接技术等方面的系统需求分析和多重冗余设计理念。 关键技术的集成: 重点剖析逃逸系统、生命保障系统(ECLSS)、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虽然初期以自动交会对接为主,但技术路线的奠定是关键)的攻克过程。 “神舟”的诞生与试验飞行: 详细描述无人试验飞行和首次载人飞行的具体任务流程、遇到的突发情况以及如何应对。 航天员队伍的组建与训练: 介绍中国第一批航天员的选拔标准、艰苦的训练环境以及他们为任务所做的个人牺牲与奉献。 第五卷:《迈向深空:新时代的航天探索与国际合作(2011至今)》 本卷面向当代,展示中国航天已成为全球航天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并确立了独立自主的深空探测路线。 内容侧重: 月球探测工程“嫦娥”系列: 梳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实施,重点分析软着陆技术和月面采样返回的复杂性。 火星探测的筹备与实施: 介绍“天问一号”任务的复杂性,即一次性实现“绕、落、巡”的全球罕见壮举背后的工程设计理念。 空间站时代的开启: 描述中国空间站(天宫)的在轨建造过程,包括核心舱、实验舱的发射与对接,以及长期在轨运行的科学目标。 面向未来的展望: 探讨中国航天在商业航天发展、深空探测(如小行星探测、木星系探测)以及国际太空治理中的地位与愿景。 --- 丛书的独特价值 本丛书并非仅仅是技术手册或人物传记的简单堆砌,它旨在通过对“钱学森”时代精神的继承与发扬,系统地回答以下问题: 1. 工程哲学的传承: 中国航天如何在缺乏成熟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强调系统工程、严谨论证和自力更生的工程哲学? 2. 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是哪些制度和文化,使得一代代航天人能够保持高度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3. 战略眼光的体现: 航天事业是如何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紧密结合,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通过对以上维度的深入挖掘,本丛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中国航天发展全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