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彼得·杜赫提在《通往诺贝尔奖之路》中回顾了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传奇道路,讲述了他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规的教育、他原本作为局外人的感触,以及他对不同观念的探寻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与工作。针对研究人员的真实状况,杜赫提用既幽默又敏锐的笔调难得就见地写出了“圈内人”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指出科学家需要在使他们的工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方面做得更好。最后,他逐条总结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要素——持之以恒、心胸宽广和兼容并包。同时,在《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简短的中文版前言中,杜赫提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对科学的投入,以及中国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内容通俗易懂,语言风趣幽默,适合大众读者阅读,同时也是那些希望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读本。
作者简介
彼得·杜赫提,1940年生于澳大利亚,他在澳大利亚获得硕士学位后,于1970年获得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回到家乡,进入堪培拉约翰·柯廷医学研究院工作。因在T细胞和免疫防御本质方面的杰出工作,杜赫提和他的同事罗夫·辛克纳吉荣获1996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目前,他正同时在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和墨尔本大学开展活跃的研究项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杜赫提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宝库。
——《自然》
这是一本充满魅力又平易近人的关于杜赫提自己通往科学的不同寻常道路的传记。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对积极进取的科学家来说既有趣又有用的读物。
——《美国医学会杂志》
目录
中文版序言
致谢
科学术语
序
引言
瑞典效应
科学文化
科学生涯
免疫:科学的故事
个人的发现与新的使命
下一个还是美国的世纪吗?
透过不同的视角:科学与宗教
探索未来
怎样获得诺贝尔奖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缩略语
推荐阅读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早期科学的进步的记录与现在相比很不完整。从发现轮子开始的科学开端的记载已经遗失了。我们只能推测:4000多年前史前巨石柱的建造者们曾仔细地进行过数学和天文学原理的计算么?他们是如何思考和操作的?而建造埃及金字塔或地中海古城的建筑师使用过已经充分理解的基本原理、先例和以试错法为基础的智慧么?声称能与神周旋而祈求雨水和好收成的僧人、牧师和女巫医可能只有很随机的成功率。即使他们能借助人们的恐惧、牺牲仪式和财富的增长维持地位,但如果他们运气不好,而几年内的年景都很差,他们可能会被杀死。在当时,检查儿童尸体的内脏是天气预报和医学诊断的有用技术。当代科学家不是牧师也不是女巫医。今天和我们在一起的科学实际上大约才500岁。
要理解现代科学,对其发展有一个感性认识是有帮助的。科学的历史最早的足迹开始于文字的出现,有证据表明科学开端良好,但随后因艰难的时事而衰落。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宗教的替代品(见第7章),但曾经有一个时期,掌管运用发现和知识改善人类福利的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像牧师。
很多有时间和机会从事知识活动或研究的人是牧师,所以他们受到宗教权威的限制。波兰天文学家——尼古拉斯·哥白尼教士(1473~1543)据说将他关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巨著《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一直推迟到他死前,因为害怕被当成异端邪说而受到审判,并被烧死在火刑柱上。那时候的教堂可比现在的研究基金和稿件评阅人严厉得多:还有其他的证据表明当时具有好奇心的牧师和大学教师在从事科学研究。我觉得,逃避乏味枯燥的教条是人类永恒的特征。寻求真理也是一样。
在古希腊,我们能在锡拉库扎的阿基米德(公元前279~前212)那里看到我们所认为的科学的最好状态。如果他活在今天,可能已得到多个诺贝尔奖了。人们相信是他发明了阿基米德螺旋泵(现在埃及的一些地方还用它来汲水)、复滑轮及各种各样的武器,发现了许多几何学和数学原理。当发现身体的体积能用置换出来的水衡量的时候,他跳出浴盆裸着身子冲向街道,高喊着“找到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在这里,让我们看看现代科学是如何运作的。
阿基米德做的看上去是个简单的实验(洗澡),进行了一项观察(水面升高了),提出了一个假说(他用身体置换出了等体积的水),然后他以一种不但公开(他当时的情形的确非常公开)而且任何想重复这个研究的人在智力上都能掌握的方式报告了这一发现。他能够注意到置换效应是因为他已经在思索一个问题;锡拉库扎的国王希罗二世想知道为他打造了一顶王冠的珠宝商有没有作弊,这项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了银?银比金子轻,所以与金子等重的银就会置换较多体积的水。很明显,这就是测试王冠纯度的方法。如果说没有人注意过当有人跳进装满水的浴盆时水会溢出来这个现象,没有人会相信,阿基米德只是抓住了很普通的东西进行思考,从而说出了一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而后来可能得到了国王的报酬。他也可能会重复这次实验(再洗一次澡)。
描写阿基米德一生工作的书面文件被认为是存放在亚历山大图书馆,它们在公元700年遭到了破坏,起因可能是火灾。虽然被称为图书馆,但这也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最近的考古发掘显示它可能拥有5000个学生的座位。我觉得至少在基督教的世界里,那个人类的科学探索徒劳无用的1000年的黑暗时代,象征性地开始于基督教皇狄奥多西四世最终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压制。现代科学时代则一直要等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变动时期,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这样的人物的出现。他的著作提供了产生今天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的哲学基础。科学家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即从观察(数据)到概括(理论)的方法,而不是一些包罗万象的假设结构。培根写道:“对人类唯一重要的知识在经验上根植于自然世界。”我们最终又重新发现了阿基米德在1500年以前就知道的真理:自然界不能用我们认为它会如何运作这样的陈述来解释。对权威观点的依赖,认为权威重于推理、发现和证据,不但对真理和科学研究精神是致命的,而且对我们这个物种和我们的世界都有损害。
伽林医术的漫长黑夜就是依赖权威而不相信证据的好例子。佩加蒙的伽林生活在基督教时代的第二个世纪。他的很多著作都以希波克拉底早期思想为基础,逐渐根植于医学实践,以哲学论点同样的方式被人们接受。伽林是他那个时代伟大的医学从业者。在他的所有成就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作为格斗士的医生。虽然他通过观察结扎动物输尿管的效应做了一些关于肾脏的有用实验,但是在关于心脏的作用上他完全弄错了。他没有理解血液循环,认为血液是持续不断地由心脏和肝脏制造的,而后由肺运送到体内各处,在器官中被消耗掉。伽林及其追随者没有意识到有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他们认为给患有重病的人放血以除去“坏血”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治疗方法一直持续到19世纪,可能缩短了很多人的寿命。
16世纪的一个变化是人们又开始做实验,并进行系统性的观察。在帕多瓦大学——可能那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的第一个伟大的世纪——比利时医生安德勒斯·维萨留斯(AndreasVesalius,1514~1564)设法避开各种禁止解剖人类尸体的法律,写下了第一本解剖学教科书《论人体的结构》。英国医生威廉·哈维(1578~1657)在帕多瓦大学从事研究的时候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伽林是错误的,心脏的基本功能就像一个泵,它带有瓣膜,能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在动脉和静脉的空腔中循环。马尔切洛·马尔比基关于毛细血管循环的发现,完成了动脉和静脉之间回路的发现。哈维在1615年就得出了他的结论,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伽林传统的势力,他对后世有巨大影响的著作《心血运动论》直到1628年才出版。我最近看到了它的第二个版本,售价为3万美元。
……
前言/序言
非常荣幸地得知我写的这本“小书”将在中国出版,使得她能在另一种语言环境中让大家随时读到。这是一本有关科学及如何“做”科学的书,读者对象是那些正在规划自己人生道路的年轻人和制定科学政策的决策者。“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科学的“窍门”,是把研究资源有意导向促进发现与创新,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一流的科研院所与大学,然后去聘用和支持真正有才华、能够做一流科学的年轻研究人员。资深研究人员可以帮助、促进创新研究,但是,僵硬的“等级”制度会浪费资源,绝对是不能推动工作开展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对科学的观点,这种观点是受到西方文化强烈影响的。
一直以来,科学都是国际化的。但是,我们只有在过去的几十年才看到基础科学在亚洲的兴起,尤其是最近在中国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看到了中国大学的发展和研究实力的大幅提升,这种发展既令人们羡慕,也让我们肃然起敬。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以证据为基础(循证)的事实,看到有这么多的青年才俊投身科学,又有这么多的资源保障来探寻自然奥秘、找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办法,真是令人鼓舞。然而,有些时候西方又重新走向了迷信与偏见,这可以从人们相信“神造说”而不认可“地球地质时期论”看得出来。但是,在亚洲发生的却是全然不同的事。
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中国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是一个获奖团队。其实,如果有诺贝尔农学奖的话,恐怕袁隆平先生早就得了。他的杂交水稻工作是超一流的。至少我认为,袁先生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不二人选。诺贝尔奖水平的基础科学研究和获奖所需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已经快速建立起来,我真诚地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把积极参与这种科研活动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也希望我这本“小书”,能对他们雄心勃勃要完成的伟大事业有所裨益。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部假想的、与“通往诺贝尔奖之路”无关的、聚焦于古代天文学史与哲学思辨的著作。 --- 寰宇低语:古代文明中的星象、神话与宇宙秩序的构建 一本深潜人类认知边界的恢弘史诗,追溯我们如何从泥土仰望星空,并试图为浩瀚宇宙赋予意义的漫长历程。 书籍信息: 书名: 寰宇低语:古代文明中的星象、神话与宇宙秩序的构建 (Whispers of the Cosmos: Celestial Lore, Mythogene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rder in Ancient Civilizations) 作者: 阿瑟·林德布洛姆 (Arthur Lindblom) 页数: 680页(精装附图版) 出版社: 启蒙社 (Luminos Press) 主题分类: 天文学史、古代哲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符号学 --- 卷首语:当天空成为神谕 自人类直立行走,凝视夜幕之始,头顶的星空便不再是单纯的物理现象。它是一块无边无际的画布,被早期文明用以描绘秩序、预测命运、安抚恐惧,并最终,构建了最初的宇宙观。 《寰宇低语》并非一部干巴巴的科学史,它是一场深入古代心灵的考古。作者阿瑟·林德布洛姆,一位在比较宗教学与天体考古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令人惊叹的跨学科视野,解构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到玛雅的石碑上,那些被刻下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神秘语言。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古代的天文学活动,与其说是对物理规律的精确测量,不如说是对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的映射与巩固。 星辰的周期性运动,为动荡不安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可预测的“时间框架”。 第一部分:泥土与星辰的契约——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历法之源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回到幼发拉底河与尼罗河畔。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这些文明是如何凭借肉眼和精妙的计数系统,建立起第一个可操作的历法体系的? 巴比伦的“占星术”与“数学”的孪生子: 林德布洛姆细致分析了“开普勒之前的开普勒”——巴比伦的天文学家们,他们如何通过长期的观测记录,发现了行星运行的某些周期性规律,尽管他们的解释框架完全是神灵意志的体现。我们会看到,现代数学中的某些几何概念,是如何在对星体位置的预测中无意间萌芽的。 尼罗河的颂歌: 重点探讨了天狼星(索普代特)的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是农业指导,更是一套关于重生与永恒的宗教叙事。埃及人如何将他们的法老神权与天空的秩序完美地缝合在一起,创造出永不衰败的“马阿特”(Ma’at,宇宙和谐)。 第二部分:几何的奇迹与神祇的迷宫——希腊、印度与中国的宇宙模型 当我们跨越地中海和亚洲腹地,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化以截然不同的哲学路径来处理“天圆地方”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匀速圆周运动”与柏拉图的“完美几何”: 本书详细梳理了古希腊的宇宙观从早期的朴素模型(如阿那克西曼德的圆柱体)到托勒密的复杂地心说的演变。林德布洛姆强调,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天文学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只有完美的几何形式,才配得上永恒的天体。 这种哲学偏好,反而阻碍了对实际观测数据的灵活解释。 印度耆那教的宇宙论与时间循环: 在印度次大陆,我们目睹了截然不同的宇宙观。这里的宇宙观强调无限的时间循环(劫/Kalpa)和对物质本质的深刻探讨。本书深入解读了古代印度文本中描绘的巨型宇宙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对“相对性”的初步哲学思考。 中国: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 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与“盖天说”,重点分析了皇帝作为“天子”的角色如何通过观测天象(尤其是异常现象如彗星、新星)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在中国,天象不是预测个体命运,而是预示王朝兴衰的“政治气候报告”。 第三部分:建筑的投影——巨石阵与失落的星图 本书的突破性章节之一,是关于史前巨石建筑的天文定位研究。这些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留下的,是对宇宙秩序最直接、最原始的物理表达。 巨石阵的冬至与夏至: 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指向性分析,而是探讨了修建这些结构所需要的人类组织能力,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在数千年间成为社区的核心仪式中心。它们是人类试图将“永恒”固定于“瞬间”的巨大努力。 中美洲的精确计时器: 对奇琴伊察(Chichen Itza)的库库尔坎金字塔的分析,展示了玛雅人对金星周期的惊人掌握。对于玛雅人而言,金星的出现与消失与战争和祭祀紧密相关,星象的“回归”,就是祭祀的“回归”。 结语:被遗忘的和谐感 《寰宇低语》最终将我们带回到一个深刻的反思:在现代科学的精确性面前,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古代人那种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来的、充满敬畏与情感联系的“和谐感”? 林德布洛姆的结论是,古代天文学家们构建的宇宙模型,无论在科学上多么错误,它们在文化上都是完全成功的。它们为人类提供了意义、安慰和统一的叙事,是人类集体心智演化的重要里程碑。 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品读的著作,它要求读者暂时放下现代的知识框架,去理解一个充满神祇、神秘符号和几何美学的古代世界。它不仅是关于星星如何被理解的历史,更是关于人类如何努力理解自身在巨大时空中位置的永恒探索。 ——专为对历史深层结构、文化符号学和早期哲学思考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