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祖文库:印光法师的故事

印祖文库:印光法师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池明 著,北京大方广华严书局 编
图书标签:
  • 印光法师
  • 佛教
  • 近代高僧
  • 文库
  • 传记
  • 佛教故事
  • 心灵成长
  • 修行
  • 佛教文化
  • 净土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6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14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印祖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5
字数:2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陕西郃阳(今合阳)孟庄乡赤城东村人。大师振兴佛教尤其是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略述印光法师之盛德……弘一大师
代引言:高僧大德评价印光法师
1. 怕父母与人口角,受欺负隐忍不发
【附录】人字发隐
2. 观秋祭臭秽不堪,祭圣人当用蔬果
【附录】祭祖用素序(民二十五年)
3. 因辟佛长婴病苦,革先心出家为僧
4. 借吃肉掩盖真心,寻机会逃回佛门
5. 发心勇猛行苦行,晒经得读净土文
6. 为沙弥坚守盗戒,管库房不沾毫分
7. 写字多眼病复发,勤念佛宿疾痊愈
【附录】念佛十大利益
8. 孝子修成不坏身,欲免轮回当念佛
9. 大顶侍大士香火,磨碑明开山缘起
10. 万丈高楼从地起,欲学佛法先敦伦
11. 调伏幼僧守规矩,教授学生勿暴怒
12. 不随人转修净土,辞别恩师赴红螺
13. 途经太原观灾象,无德怎堪学射潮
【附 录】印光大师钱武肃王强弩射潮发隐颂
14. 庐行者明志愿,红螺道场勤念佛
15. 为朝五台请山志,回途拜访蔚州僧
16. 龙泉行堂修苦行,做事均须细心人
17. 乞儿骗钱不念佛,慨叹众生业障深
18. 协助化闻请藏经,南下安单法雨寺
19. 阿育王寺拜舍利,欲挽打印圣号风
【附录】戒在磕头布上打印佛菩萨名号
20. 不得已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
21. 鹤年访道普陀山,藏经楼中遇高僧
22. 协助请藏再入都,琉璃厂里获奇书
23. 南京拜访仁山老,善导宗风得继承
24. 太虚度夏普陀山,印公赠诗欲玉成
25. 鹤年又访普陀山,大师教授神游法
26. 释迦佛像为徽章,大师痛斥其亵渎
27. 丛报发表大师论,居士寻找常惭僧
28. 狄氏流通辨异录,大师撰写决疑论
29. 王幼农来山拜谒,师叮嘱踏实念佛
30. 发明十念记数法,初机念佛得方便
31. 赈灾函促高鹤年,慈悲分会设普陀
32. 蔚如拜师法雨寺,印老指示皈谛公
33. 初到扬州藏经院,刻印善书觉群迷
【附录】安士全书题辞
34. 鹤年陪师刻经书,二到扬州藏经院
35. 贴骨烟患尚未除,大力流通戒烟方
【附录】戒烟神方
36. 知心话与知音听,宿业实性即法性
37. 印书馆铅印文钞,诸名流题词评赞
38. 题词结缘识高僧,弘一虔敬学净土
39. 字须遵时勿泥古,写经当依正式体
40. 以道相交不受礼,变卖供养印经书
41. 为挽劫运弘因果,缩小排印安士书
42. 谛公病重弟子疑,问疾劝念观世音
……

后记

精彩书摘

  袁仲侯居士于是带曹居士乘船前往苏州。曹居士在轮船中,仍然发狂不止,所说都是佛门中的语言,例如说享受福德等,皆非究竟,像神经病人一样,没有逻辑,不伦不类。到了苏州上岸,坐人力车去报国寺,沿途依然叫嚣不止。走进报国寺大门,曹居士趴在地上起不来,整个院子内都能听到他的狂叫之声。袁仲侯居士跑到印光大师的关房敲窗户,顶礼大师并说明来意。老法师叫袁仲侯居士把曹居士带到关房内,以便观察情形。袁仲侯居士立即出外挟着曹居士到大师跟前,曹居士仍然扑在地上狂喊不止。大师转身取大悲水喷之,喷了第一口,曹居士就不喊叫了,喷了第二口,曹居士就安静下来了,喷了第三口,曹居士就彻底地安静下来,闭着眼睛像睡着了似地。
  袁居士问大师:“其患已除否?如何处之?”
  师日:“扶其入内,睡之好了。
  于是袁居士即扶曹居士进入寮房内安睡。袁居士回到大师关房,问道:“其患可以就此而止乎?”
  师日:“观他造化。”
  袁居士于昨夜作了一个梦,有一雀被一鹰追逐,惊而跌扑于山坡,一其状与今日曹居士情形相似。第二天,曹居士的病完全好了,恢复得跟正常人一样。于是在大师座下受了皈依之后,仍由袁居士陪同回家。曹居士从此念佛吃素。1950年春,袁居士到上海遇到曹居士,曹居士说吃素方面,以种种关系而停止,念佛诵经,仍然坚持进行。
  印光大师,以大悲水而治曹居士之发狂病,说明他老人家道力弘深,不可思议。如果不是乘愿再来的菩萨,焉能有这样大的神力呢?
  大师说:“余素不知医,颇欲世人咸皆无病,日持大悲咒,加持净水。有久婴痼疾,中西医士均不能治者,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及念观音。果真至诚,即可立刻回机,不久自愈。纵不即愈,决无加重之理。且能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又无所费。”
  ……

前言/序言



禅灯远照:古德芳踪 本书简介 《禅灯远照:古德芳踪》是一部精选了中国佛教历史上多位高僧大德生平事迹与修行体会的文集。全书以时间为序,兼顾地域分布,收录了从魏晋南北朝至近现代,在佛法弘化、祖师传承、以及个体修行方面产生深远影响的僧侣的传记、语录、书信和部分偈颂。 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中国佛教精神史的宏大画卷,重点不在于对某个特定宗派教义的深入阐述,而在于展示这些伟大修行者在具体生活中如何践行佛法,如何处理内心的迷惘与外部的挑战,以及他们留给后世的独特精神遗产。全书严格遵循史料记载,力求还原古德的真实面貌,避免过度神化和主观臆断。 --- 第一部分:开宗立派的筚路蓝缕(魏晋南北朝至唐初) 本部分聚焦于佛教初入中土,在吸收本土文化的过程中,那些奠定宗派基础的先驱人物。 一、译经与义理的奠基者: 重点记述了鸠摩罗什在长安弘化时期的盛况,描述他如何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组织译场,系统性地引进了大乘中观学派的核心思想。着重刻画他作为“关西思想之父”,在复杂政治环境下,仍能坚守译场纯粹性的精神。 同时,收录了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宗祖师在北方弘扬“他力法门”的历程。书中详细介绍了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教化体系,及其在庐山影响下的修行实践,特别是对“称名念佛”的深入阐释,展现了佛教如何以平易近民的方式深入民间。 二、天台与禅宗的初创光辉: 详述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的经过。着重分析“一念三千”的圆融思想,以及大师在金陵讲法时,如何将复杂的佛教哲理,以清晰的次第展现给听众。书中对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的撰述背景有细致的考证。 唐代初期,禅宗的兴起是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慧可“断臂立雪”的决绝,以及僧璨、道信在民间潜修的艰辛。尤其对弘忍大师的“东西二秀”的教育方式进行了对比描述,突显了禅宗注重心法传授的特点。 --- 第二部分:盛唐气象与宗派鼎盛(唐中叶至五代) 此阶段的僧侣不仅是宗教领袖,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塑造者。 一、玄奘西行与法相唯识: 本书以较大的篇幅还原了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壮阔历程,侧重于描述他在那烂陀寺亲受戒贤法师教诲的经历。归国后,其主持译经工程的组织能力和对梵文、印度的学识,被描绘为一座跨越文化和地域的桥梁。其弟子窥基整理的唯识学义,被视为对印度后期佛学思想的精确继承和发展。 二、禅宗的百花齐放与顿悟法门: 重点呈现了“南能北秀”的格局,并深入剖析了六祖慧能在韶关受法以及后世弟子如何将禅宗推向高峰。书中选取了多则临济、曹洞、沩仰等宗派的著名公案(非完全记录其公案内容,而是侧重于公案背后的师徒互动和机锋体现),展现了禅宗机锋的犀利与直指人心的力量。例如,临济祖师“三句七言”的机锋,被解读为对执着于文字语言者的点拨。 三、密宗的兴盛与圆融实践: 简要介绍了不空金刚在唐朝宫廷中的地位,他如何将密宗的仪轨和“即身成佛”的理念,与当时的政治、医疗、乃至世俗生活相结合,体现了唐代佛教的包容性。 --- 第三部分:宋明的儒佛交融与民间化(宋元明清) 随着理学兴起,佛教面临新的挑战,高僧们开始以更贴近社会现实的方式来应对。 一、宋代重振的契机: 收录了永明延寿大师的“禅教一致”思想的文献梳理,展示了宋代禅宗如何通过吸收天台、贤首的理论,来稳固其教义基础。同时,介绍了臙阁大师等在提倡“念佛法门”中融入居士教育的实践,预示着佛教向民间化发展的趋势。 二、明代高僧的内省与教化: 重点介绍了藕益大师(智旭)在明末的地位。本书详细描述了大师在佛学理论上的博学与精深,他如何力倡“性相圆融”,并严格要求自己与弟子“戒律为本”。他的“日课四请”的精神实践,被视为在纲常伦理受到冲击的时代,维护佛门清规的典范。书中也收录了其部分书信,展现其对末法时期众生迷惘的深切悲悯。 三、文人的参禅: 穿插记述了如苏东坡、王安石等与僧侣交往的故事,侧重于他们如何将禅宗的意境融入诗词和对人生的体悟中,展现了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浸润。 --- 第四部分:近现代的坚守与弘化(清末至今) 本部分关注在社会剧变中,高僧们如何承担起维护教法、重整寺院、面向世界的责任。 一、中兴祖师的艰难步伐: 详述了虚云老和尚波澜壮阔的一生。书中不回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大磨难,如“三大寺之劫”、“文革”中的坚守。重点描绘了老和尚在云南、四川等地重建寺院,恢复丛林制度的努力,及其“云水僧”式的行脚,体现了对祖师行持的回归。 二、注重戒律与内典整理: 收录了部分在民国时期致力于佛学院教育和戒律重塑的高僧事迹。他们致力于将散乱的教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现代化教学,确保佛法能够以严谨的学术面貌传世。 本书特点: 全书以历史叙事和人物传记为骨架,辅以对相关历史背景的必要介绍,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旨在让读者通过阅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体会中国佛教的生命力、适应性与深邃的智慧。每一位高僧的“芳踪”,都是一盏指引后学者前行的“禅灯”。全书旨在激发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内心觉悟的探求。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深邃智慧的书,总是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人心。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便被一股宁静而祥和的力量所笼罩。它不像那些哗众取宠的畅销书,用浮夸的辞藻吸引眼球;也不似故弄玄虚的哲学著作,用晦涩的理论令人望而却步。这本书以一种极为平实、自然的方式,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古德的身影,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书中描绘的许多场景,虽然发生在遥远的年代,却依然能够唤起我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内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所裹挟,迷失了方向。而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引了前进的道路。它没有强加任何观点,也没有刻意说教,只是静静地呈现,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能够陪伴我一生,滋养我心灵的宝贵财富。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好书,是能够跨越时空的,能够触及灵魂的。而这本,恰恰就是这样的存在。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人的情节,但它却以一种极为温润的方式,打动了我。书中描绘的故事,充满了生活的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的起伏,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那些文字,虽然简朴,却如同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灵。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浮躁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静谧空间,让我可以沉淀下来,去感受内心的平静。它是一本能够涤荡心灵,开阔胸襟的书籍,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以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将一种深邃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初读之时,或许会觉得略显平淡,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被它所蕴含的智慧所折服。书中并没有复杂的理论,也没有深奥的哲学概念,它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最根本的道理。那些道理,如同涓涓细流,悄悄地渗入你的内心,滋润你的灵魂。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的声音,而这本书,则是一次难得的静心时刻。它让我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味生命的厚重。它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增长福报的书籍,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光明。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在阅读之前,我并未对它抱有过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型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却少之又少。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却发现它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那些故事,虽然饱含着时代的印记,却依然能够与当下产生强烈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把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对话,都力求真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让我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教会我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顺境中保持谦逊。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是一本能够洗涤心灵,净化灵魂的书籍,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获得内心平静与力量的人。

评分

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充满惊喜的作品。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阅读之前,我并不了解其中的故事背景,但作者的文字却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些人物,鲜活而真实,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并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制造戏剧冲突,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然。然而,正是这种平淡之中,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也让我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迷茫与困惑,也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它是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的书籍,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