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毛泽东:红军书法家,党内一支笔。
江泽民:长征过来人,书坛谱新章。
温家宝:舒同同志是值得纪念的。他不仅有非凡的革命经历,而且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他的书法凝聚了他的精神和人格。
曹禺:一代宗师,吾党之荣。
何香凝:国共有两支笔,国民党是于右任,共产党是舒同。
启功:千秋翰墨一舒同。
内容简介
《舒同传》主要内容包括:竹笔黄泥伴少年、革命洪流逞英豪、黑暗室里暂存身、战地黄花分外香、雪山草地砺英雄、边区建军抗日寇、冲破封锁奔延安、有理有节争和平、隐蔽战线立新功、渤海整军肃奸特、毛驴鞠躬负重任等。
作者简介
王建华,1956年生,江西省东乡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浙江科技学院党委书记,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 年度全国优秀教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独立承担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和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0项,出版专著7部:《文化的镜像——人名》(1990)、《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1993)、《老舍的语言艺术》(1996)、《语用学与语文教学》(2000)、《现代汉语语境研究》(2002)、《语用研究的探索与拓展》(2009)、《人名文化新论》(2010),主编《21世纪语言文字应用规范论析》、《信息时代报刊语言跟踪研究》等著作和教材16部,还在《理论动态》(中央党校)、《中央党校报告选》、《中国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等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十多次获得各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包括中国高校优秀社科成果奖1次,省政府奖4次(一次突出贡献奖、一次二等奖、两次三等奖),陈望道修辞学奖1次。
谢一彪,1964年生,江西省南康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主持《中国共产党与苏区宪政建设》、《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和《光复会史稿》、《徐锡麟评传》、《浙江光复会人物研究》等5项省规划办课题,已在《中共党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和传记70余篇,合著《陈奇涵传》(1997)、《陶成章传》(2009)以及《中央苏区贸易史》(2009),独著《中国苏维埃宪政研究》(2002)、《光复会史稿》(2009)、《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2010)、《徐锡麟评传》(2011)、《浙江光复会人物研究》(2011)、《褚辅成》(2012)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代序 千秋翰墨——舒同
第一章 竹笔黄泥伴少年
舒同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酷爱书法,因家境贫寒,只能自制“文房四宝”练字。舒同有书法天分,又得名师指点,少年时便在东乡小有名气。14岁时,一位老拔贡过60大寿,请舒同写了“如松柏茂”四个刚健雄厚的大字,其“神童”之誉不胫而走。舒同就读于抚州省立三师,与李井泉、饶漱石等先后同学,在那里受到新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 革命洪流逞英豪
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挺进抚州地区。舒同在县城南门外的耶稣堂前组织欢迎大会,题写“欢迎北伐军群众大会”会场横幅和各种宣传口号,第一次将书法活动与革命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开始了“革命加书法”的一生。舒同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国民党东乡县党部和中共东乡县支部,成为东乡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东乡大革命高潮。
第三章 黑暗室里暂存身
大革命失败后,儿子夭折,妻子自杀,革命同志惨遭杀害,舒同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他辗转上海、安徽、南京等地寻找上级党组织。以书法作为武器,过了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文丐”生活。舒同以书法作品报考国民党中央军校,成功地隐蔽自己的身份。舒同在军校撰文纪念孙中山和黄花岗烈士。舒同从国民党《中央日报》看到红军向赣东南方向发展的消息时,立即以父亲患病为借口,离开中央军校,奔赴苏区,重新回到革命队伍。
第四章 战地黄花分外香
舒同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战争,成长为一名红军指挥员。舒同的书法艺术在战争的烽火中得到磨练。舒同为毛泽东的革命气魄和感情世界所折服,毛泽东诗词再现了革命画卷,舒同一生将毛泽东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主要内容。战场的烽火硝烟凝聚成革命友谊,共同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人生之旅,二人的这种交往升华出艺术的高峰。
第五章 雪山草地砺英雄
长征路上,环境极其艰苦,不易找到纸墨,舒同仍然不忘以书法作为革命宣传武器,书写文告和传单。即使骑在马背上,也要在膝盖上用手指“划拉”几笔,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被毛泽东誉为“红军书法家”,成为长征中的佳话。舒同的书法艺术,与陆定一的长征小调、黄镇的沿途写生、李伯钊的歌舞、廖承志的木刻,构成红军长征中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舒同撰写的《遵义追击》《芦花运粮》等文章是反映长征历史的珍贵文献。
第六章 东征西伐讨顽军
红军到达陕北,舒同任红四师政治部主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美国朋友斯诺和马海德辗转来到西征前线,舒同撰写了慰问信,由师长李天佑、政委黄克诚、政治部主任舒同共同签署。斯诺后来撰写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将苏区采访的真实情况公之于众。舒同代表红四师写的这封信,斯诺一直视如珍宝。斯诺逝世后,斯诺夫人于1972年将这封信的影印件赠送给中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
后记
精彩书摘
舒同建议:“9月间,我带工作团在五台、定襄一带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王逸群、洪水、罗亦经等同志在繁峙一带发动群众,看到这里的老百姓抗战热情很高,牺盟会做了很多工作,有些地方还有党的基层组织,只要有支主力部队做骨干,就可以开展游击战争。”聂荣臻赞同舒同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发展抗日武装的办法。聂荣臻强调:“赵尔陆同志不是率领总部特务团直属队和部分部队南下了吗?就让他在那里开辟冀晋边界地区的工作好了。杨成武同志的独立团已经在北部地区收复广灵、灵丘、浑源、蔚县、易县等地,可以作为一坨坨,开辟冀察边界地区的工作。罗荣桓同志告诉我,他在阜平等地活动时,阜平还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由王平同志任主任,这里已经有了初步基础,同样可以成为一坨坨。我们可以把这三大块先定下来,开展工作。”聂荣臻接着说:“听左权同志说,总部已派周建屏、刘道生同志率领一支小部队,到平山、寿阳一线平汉路和正太路交界地区活动,工作很有起色,将来也可能成为一坨坨。我们滚雪球就先这样滚吧!”经过反复商议,大家同意聂荣臻提出的采取“滚雪球”办法,扩大抗日武装。
1937年11月7日,根据中共北方局关于立即筹备建立晋察冀边区政府,并准备公开军区司令部的指示,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石嘴普济寺正式宣告成立。在普济寺召开一个小型庆祝会,聂荣臻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首先宣布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由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查国桢任供给部长,叶青山任卫生部长。接着,聂荣臻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动员大家共同抗日。
晋察冀军区醒目匾额挂在普济寺的大门口,五台县城大街小巷到处张贴军区成立的布告。王宗槐回忆:“当时军区机关人数很少,司令部仅有作战科科长李延赞、机要科科长黄鹏、通信科科长刘彬、副官处长刘显宜、教育科科长路霞。政治部人数更少,除了舒同主任和我,只有舒主任的秘书张际功、警卫员,和我们两人的两个马夫。我们六个人住在老乡家,吃的是一盆饭菜,睡的是一铺土炕。”晋察冀军区机关精简,部队则住在五台山寺庙,整个机关人员晚上睡一条坑,白天吃一盆菜。11月13日,经八路军总部批准,晋察冀军区又成立四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由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委;第二军分区,由赵尔陆任司令员兼政委;第三军分区,由陈漫远任司令员,王平任政委;第四军分区,由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各个军分区不仅有各自控制的区域,还有纵深发展的活动范围,四周与敌接壤的地区,就是各自的游击区。
……
翰墨丹青: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钩沉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资深艺术史学家姓名,例如:方文轩] 出版社: 华章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断代史,而是深入二十世纪中国艺术领域褶皱中的一次精心探寻。作者方文轩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聚焦于一个世纪中,中国艺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国家叙事与个体表达之间剧烈碰撞、艰难融合的关键节点。全书以时间为经,以艺术思潮与重要现象为纬,勾勒出一条清晰而又充满张力的艺术发展脉络。 本书的核心视角在于“转折与嬗变”。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经历了从传统文人画体系的瓦解与重构,到新文化运动对西方艺术思潮的系统引进,再到革命年代艺术的意识形态化,直至改革开放后艺术观念的全面解放与多元探索。作者回避了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致力于还原当时艺术家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下面对困境时的抉择与实践。 全书共分七个主要部分,从清末民初“挽救传统”的初步尝试,到“五四”时期对油画、素描的系统引入,再到抗战时期艺术的民族精神高扬,直至建国初期的现实主义浪潮。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学院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分析了美院教育模式对一代艺术家的塑造,以及这种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适应性与局限性。 卷首语:世纪的迷雾与画布上的回声 二十世纪,对于中国而言,是古老文明遭遇现代性冲击最为剧烈的百年。艺术,作为时代精神的敏感器官,其面貌在这百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十九世纪末的中国艺术还笼罩在传统帝制余晖的最后光芒中,那么二十世纪初,那股来自西方的,如洪水猛兽般的现代思潮,便彻底冲垮了旧有的堤坝。 本书试图做的,便是穿过那些被官方叙事反复强调的宏大主题,去聆听那些被淹没在历史喧嚣中的个体声音。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在“中西融合”的口号下,徘徊于水墨的笔触与油彩的厚涂之间,试图为古老的文化寻找到一条通往未来的可行路径的探索者。 第一卷:旧日的余晖与新生的呼唤(1900-1920) 本卷聚焦于清末民初的艺术转型期。传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权力消散后,其艺术话语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细致考察了海派、京派在传统油画和照相术冲击下所展现出的保守与革新张力。重点分析了在上海、天津等地,由留日学生带回的“新画种”——特别是早期油画——是如何在画会、沙龙中艰难传播的。这一阶段的艺术,充满了焦虑感,它渴望保留民族精神的“骨气”,同时又不得不承认西方写实技巧的强大效力。 第二卷:学院化的风暴与现代性的播种(1920-1937) “五四”运动后,艺术教育开始系统化。本卷详细考察了北京艺专、上海美专等早期高等艺术学府的课程设置、师资构成及其对中国艺术图景的根本性改变。重点分析了留法学生归国后带来的野兽派、后印象派以及早期立体主义的影响。此时期,艺术不再是士人的自娱自乐,而成为一种社会教育和启蒙的工具。作者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素描教学标准、人体写生在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冲击,以及现实主义思潮如何开始在青年画家中扎根。 第三卷:战火中的写实:民族精神的视觉表达(1937-1949) 战争的残酷,使得艺术的功用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卷着重探讨了抗战时期,艺术如何走出画室,深入乡村与前线,成为凝聚民族意志的强有力媒介。连环画(月份牌)和宣传画的兴盛,标志着艺术开始大规模地面向大众传播。本书特别辨析了当时进步艺术团体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叙事方式进行嫁接,从而塑造出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民间英雄”形象。 第四卷:新中国的蓝图:现实主义的规范与探索(1949-1966) 新政权建立伊始,艺术创作被赋予了全新的历史使命——为工农兵服务。本卷细致考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引进与本土化过程。分析了苏联写实主义对中国版画、油画、雕塑学科的决定性影响。然而,作者并未将此阶段视为简单的“模仿”,而是探究了老一辈艺术家如何在严格的政治框架内,力图保留“中国气派”的努力,例如对民间艺术元素的吸收和对传统山水画空间感的变通运用。 第五卷:断裂与沉寂:艺术语境的特殊时期(1966-1976) 本卷处理了一个敏感而沉重的历史时期。作者主要从艺术体制的停滞、学术研究的中断,以及少数仍在进行的“非主流”创作(如民间工艺的局部延续)的角度进行客观描述。重点探讨了当时艺术活动是如何被高度提炼和集中化的,以及这种语境对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审美观和创作习惯造成的深远影响。 第六卷:破冰与回潮:观念的解放与全球对话(1977-1990) 改革开放的春风,首先吹拂的便是艺术界。本卷是全书的高潮之一。作者详细梳理了“伤痕美术”的出现,它标志着对集体记忆的个体化审视的回归。随后,探讨了“星星美展”等事件对官方艺术体制的冲击,以及中国艺术家对西方先锋艺术思潮——如抽象表现主义、极简主义——的如饥似渴的吸收。本书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如何从“为政治服务”迅速转向“为个体表达”的观念性转向,以及这种转变中的阵痛与兴奋。 第七卷:多元时代的图景与未完成的课题 全书在世纪末的景象中收束。作者指出,二十世纪留给中国艺术的遗产是丰富的,既有学院派写实技巧的深厚积累,也有对传统笔墨精神的现代性转化。然而,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艺术市场和文化语境中,继续保持中国艺术的独特身份和批判性,是新世纪留下的未完成的课题。 作者按语: 本书的材料主要来源于对当年艺术院校的教材、同期《美术》杂志、各类展览的图录以及部分已故艺术家的私人信件的深入研究。我们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温度与质感,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一代代艺术家如何在宏大叙事与个人良知之间,用画笔和雕刀刻画出的复杂人性与时代肖像。 本书特色: 重细节考证: 对早期留学经历、画会组织、以及教材的演变进行了扎实的文献梳理。 多重视角: 综合考察了油画、版画、国画(特指体制内的探索)、民间艺术(如月份牌)的发展轨迹,避免了单向度的偏颇。 聚焦教育体系: 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如何塑造了美术家的基本功与思维模式。 目标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美术院校师生、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 读者评语(虚构): “方先生的这部著作,如同一幅层层剥离的旧墙纸,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光鲜宣传背后的,艺术家的真实挣扎与创造力。他对学院教育变迁的分析,精准而犀利。” —— [某大学艺术史系教授] “读罢此书,才真正理解了为何我们如今的艺术如此丰富。那些艰辛的摸索,才是真正的‘中国气派’的基石。” —— [资深收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