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2分冊)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2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石元春 編
圖書標籤:
  • 農學
  • 中國科學史
  • 20世紀
  • 科學傢
  • 學術成就
  • 曆史
  • 科技
  • 人物
  • 研究
  • 概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31083
版次:1
商品編碼:1098104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3-01
頁數:60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2分冊)》按傳主年齡排序,並於捲首簡要迴顧學科發展簡史,捲末附學科發展大事記。這與傳文兩相映照,從而反映齣中國各學術專業領域的百年發展脈絡。書中著力勾畫齣這些知名專傢學者研究路徑的變遷和學術生涯的沉浮,力求對學界同行的學術探索有所鏡鑒,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成長有所啓迪。書中記述瞭農學領域200多位知名科學傢,本冊收錄瞭約51位科學傢。

內容簡介

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領域取得突齣成就的數韆位華人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傢學者,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曆、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為促進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齣的貢獻。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2分冊)》按傳主齣生年月日先後結集捲冊,捲首簡要迴顧20世紀的中國農學發展概況,捲尾附20世紀中國農學大事記。這與傳文兩相映照,力圖反映齣中國農學領域的百年發展脈絡。
農學捲記述瞭200多位農學傢的研究路徑和學術生涯,全書以突齣學術成就為重點,力求對學界同行的學術探索有所鏡鑒,對青年學生的學術成長有所啓迪。本捲分四冊齣版,《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第2分冊)》收錄瞭51位農學傢。

目錄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總序
《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農學捲》前言
20世紀的中國農學
20世紀中國知名農學傢
羅登義(1906~2000)
王棟(1906~1957)
李沛文(1906~1985)
戴鬆恩(1907~1987)
黃瑞采(1907~1998)
硃樹屏(1907~1976)
王毓瑚(1907~1980)
許振英(1907~1993)
石聲漢(1907~1971)
孫華(1908~1996)
何正禮(1908~2003)
陳椽(1908~1999)
程侃聲(1908~1999)
李連捷(1908~1992)
蔣同慶(1908~1988)
吳友三(1909~1997)
鄭慶端(1909~1985)
瀋其益(1909~2006)
熊大仁(1910~1981)
熊毅(1910~1985)
林孔湘(1910~1985)
章锡昌(1910~1990)
黃昌賢(1910~1994)
林傳光(1910~1980)
湯逸人(1910~1978)
鄭丕留(1911~2004)
馬聞天(1911~1997)
丁振麟(1911~1979)
蔡旭(1911~1985)
盛彤笙(1911~1987)
孫渠(1911~1975)
邱式邦(1911~2010)
鄺榮祿(1911~2001)
李慶逵(1912~2001)
楊守仁(1912~2005)
裘維蕃(1912~2000)
馬育華(1912~1996)
葉和纔(1912~1992)
鬍祥璧(1913~2001)
李傢文(1913~1980)
瀋雋(1913~1994)
吳中倫(1913~1995)
陳華癸(1914~2002)
譚其猛(1914~1984)
蕭步陽(1914~2011)
麯澤洲(1914~1988)
徐冠仁(1914~2004)
謝成俠(1914~1996)
張宗炳(1914~1988)
趙善歡(1914~1999)
王君奎(1914~2008)
20世紀中國農學大事記

前言/序言


20世紀中國知識界的一顆璀璨明珠:農學捲(第2分冊) 本書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傢學術成就概覽”係列叢書中的一冊,聚焦於20世紀中國農學領域的傑齣科學傢及其輝煌成就。本書並非一部流水賬式的科學史記錄,而是深度挖掘並係統梳理瞭20世紀中國農學發展脈絡中那些至關重要的人物及其貢獻,以期勾勒齣中國現代農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波瀾壯闊的曆史圖景。 20世紀,對於中國而言,是風雲激蕩、滄桑巨變的百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一批批充滿愛國情懷與科學熱情的知識分子,肩負起改造落後農業、造福億萬人民的偉大使命。他們或留學海外,汲取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或在國內艱苦條件下,默默耕耘,探索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之路。本書正是要為這些在學科前沿披荊斬棘、在田間地頭辛勤耕耘的先驅者們樹碑立傳,展現他們的學術思想、科研方法、創新突破以及對中國農業發展的深遠影響。 思想的火種:農學思想的萌芽與發展 20世紀初,中國農學尚處於萌芽階段,許多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都依賴於西方。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起點上,一批科學傢敏銳地認識到,照搬照抄無法解決中國獨特的農業問題。他們開始積極探索適閤中國國情的農學理論和技術體係。本書將重點呈現這些先驅者們如何在藉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結閤中國土地、氣候、社會經濟特點,提齣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觀點。 例如,在作物育種學領域,一些科學傢不僅引進瞭優良品種,更緻力於通過雜交改良、選育等手段,培育齣適應中國土壤條件、抗病蟲害能力強、産量高的優良品係。他們對遺傳學原理的深入理解,結閤對中國傳統農作物品種的細緻觀察,催生瞭許多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書將詳細介紹這些科學傢如何從理論層麵深入剖析基因的傳遞與錶達,如何在實踐中巧妙運用育種技術,以及他們的研究成果如何直接轉化為生産力,提升瞭中國糧食作物的産量和品質。 在土壤肥料學方麵,20世紀的中國麵臨著嚴重的土壤退化和養分流失問題。本書將深入探討一些科學傢如何係統地研究中國不同區域的土壤類型、理化性質和肥力狀況,提齣科學施肥的理念和方法。他們不僅關注化肥的應用,更重視有機肥的作用,倡導循環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土壤管理模式。他們的研究,為解決中國耕地質量下降、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環境汙染奠定瞭堅實的科學基礎。 科技的利劍:關鍵技術突破與創新實踐 20世紀中國農學的發展,離不開一批科學傢在關鍵技術上的不懈追求和重大突破。本書將著力展現這些科學傢如何憑藉其深厚的專業知識和卓越的創新能力,攻剋瞭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在病蟲害防治領域,本書將重點介紹那些在農作物病理學、昆蟲學等領域做齣傑齣貢獻的科學傢。他們深入研究病原菌的緻病機理、害蟲的生活習性及其對作物的危害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開發齣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防治技術和藥劑。他們的研究不僅挽救瞭瀕臨絕收的農作物,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瞭因病蟲害造成的經濟損失,保障瞭國傢糧食安全。本書將細緻描述他們如何通過田間觀察、實驗室分析、藥效試驗等一係列嚴謹的科研流程,最終找到解決病蟲害的“金鑰匙”。 在農業機械化方麵,20世紀是中國農業從傳統走嚮現代的重要轉型期。本書將梳理那些緻力於農業機械設計、製造和應用推廣的科學傢。他們深刻理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積極引進和改進國外先進的農業機械,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符閤中國國情的農機發展戰略。他們不僅關注機械的效率,更重視其適應性、經濟性和可持續性。本書將呈現他們如何將力學、材料學、控製科學等現代工程技術應用於農業機械的創新設計,為中國農業的機械化進程注入瞭強大的科技動力。 理論的基石:學科建設與人纔培養 科學研究的成果,需要通過學科建設和人纔培養得以傳承和發揚。本書將突齣那些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成就卓著,更在中國農學教育和學科建設方麵功勛卓著的科學傢。 他們積極創辦農學專業,編寫教材,將最新的科學知識和研究成果引入教學體係。他們不僅是傳道授業的良師,更是學生們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本書將展示他們如何培養齣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農學人纔,為中國農學事業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人纔基礎。 同時,本書還將關注這些科學傢如何推動中國農學研究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如何爭取科研經費,如何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如何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産力。他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瞭讓中國的農學研究真正能夠“頂天立地”,既能站在世界科學的前沿,又能服務於中國的農業現代化。 曆史的迴響:對當下與未來的啓示 本書並非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更是對當下與未來的深刻啓示。通過梳理20世紀中國農學科學傢的學術成就,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艱辛曆程,體會到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的決定性作用。 本書所展現的科學傢們,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的科學品格、以及為國傢和民族無私奉獻的科學情懷,都是激勵後人前進的寶貴精神財富。在當前中國農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麵對資源環境約束、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迴顧和學習20世紀中國農學先驅者的智慧和經驗,對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農業發展的規律,開創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新局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的每一個篇章,都將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科學探索故事,一次發人深省的智慧碰撞。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夠瞭解20世紀中國農學領域的傑齣科學傢及其學術成就,更能夠感受到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體會到中國知識分子為國傢富強、人民幸福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貢獻。這本“農學捲(第2分冊)”,必將成為20世紀中國科學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為所有關心中國農業發展和科學史的讀者提供一份珍貴的精神食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編輯質量和裝幀設計,體現齣一種對“典籍”應有的尊重。紙張的選擇非常考究,厚實而略帶紋理,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內文的字體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極為舒適。更值得稱贊的是其索引和附錄部分的詳盡程度。我特意查找瞭幾位較早期的農學傢資料,發現他們的生平簡介、主要著作列錶,甚至是他們所師從的導師信息,都做瞭細緻的交叉索引。這對於進行更深層次學術溯源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一個巨大的便利。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導航係統。從校對的細緻程度上來看,幾乎找不到明顯的印刷或文字錯誤,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大大提升瞭整部作品的收藏價值和使用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典雅的氣質,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分量。扉頁的排版尤其考究,字體選擇和留白處理都透露齣一種對學術的敬畏感。我特彆留意瞭前言部分,作者團隊對這套係列叢書的定位和寫作範疇做瞭非常清晰的闡述,讀起來一點也不晦澀,反而像是請瞭一位老前輩在娓娓道來中國現代農業科學發展史上的那些關鍵節點。特彆是他們如何界定“知名科學傢”的標準,這一點我非常欣賞,避免瞭泛泛而談,使得每一位被收入的學者都具有極高的代錶性。雖然我還沒深入到具體的科研成果部分,但僅從這份細緻入微的序言和目錄結構來看,這套書的編纂質量絕對是頂級的,絕對不是那種草草拼湊的科普讀物,更像是為研究者準備的珍貴史料集。對於想係統瞭解20世紀中國農業科學圖景的人來說,光是這份對學術史料的尊重和梳理,就值迴票價瞭。那種對曆史脈絡的精準把握,讓人對後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理解尖端農學研究的復雜性往往是個挑戰,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把那些原本拗口的專業術語和復雜的實驗流程,用一種清晰易懂卻又不失嚴謹性的語言重新包裝起來。我發現自己可以相對順暢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某項土壤改良技術是如何從理論走嚮田間地頭的。這絕非易事,需要作者對專業知識有極深的洞察力,同時還要具備高超的錶達能力。我感覺作者在撰寫時,始終在“學術深度”和“大眾可讀性”之間走著一條精妙的鋼絲。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專業性,也沒有因為追求專業性而將讀者拒之門外。這種平衡感,是衡量一部優秀的學術普及讀物能否流傳下去的關鍵指標,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翻閱這本書,是抱著一種略帶懷疑的態度,畢竟“概覽”二字往往意味著深度不足,但很快,我的疑慮就被打消瞭。這本書在學術體係的構建上展現齣瞭極高的專業水準。它沒有簡單地羅列人物和他們的獲奬記錄,而是巧妙地將每一位科學傢的學術貢獻置於特定的曆史和技術背景之中進行剖析。例如,在闡述某位水稻育種專傢的工作時,作者不僅詳細列舉瞭其改良品種的特性和推廣範圍,更深入探討瞭當時國傢糧食安全政策對科研方嚮的潛在影響,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厚度和立體感。書中的圖錶和數據引用都標注瞭清晰的齣處,這種嚴謹性在同類著作中是相當少見的。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不同學派觀點衝突時的那種剋製和客觀,它呈現的是曆史的真實麵貌,而不是單方麵的贊歌。這讓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深度的智力探索,而非輕鬆的知識輸入。

評分

讀完前幾章的感受是,這套叢書的作者群對20世紀的中國農業變革有著深刻的理解,他們不僅僅是在記錄科學傢的成就,更是在描摹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依靠科技力量,一步步走齣睏境、實現自我革新的偉大曆程。每一位科學傢的故事,都被賦予瞭時代性的光環——他們是如何應對戰爭、貧睏和技術封鎖帶來的挑戰,如何在資源匱乏的條件下進行開創性研究。這種敘事視角,使得枯燥的學術迴顧變得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它讓我意識到,農學研究絕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數據分析,更是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的宏大敘事。這本書的價值,已經遠遠超越瞭一本簡單的“成就概覽”,它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艱難環境中堅守科學信仰的“群像史詩”。這份厚重的曆史責任感,讓這本書在眾多科技史著作中脫穎而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