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同樣的投人,不同的收益。
選對品種,輕鬆賺錢!
內容簡介
《特種淡水養殖指南》第一章介紹瞭8種龜鱉類的養殖技術,第二章介紹瞭6種蝦蟹類的養殖技術,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共介紹瞭28種淡水魚的養殖技術,第六章介紹瞭金魚、娃娃魚、水蛭的養殖技術以及蓮藕的栽培技術,如果再加上附錄中提及的,本書介紹的特種淡水養殖種類總數超過瞭100種。由於種類較多,對於各養殖場或養殖戶來說,應有所取捨,閤理選擇和調整自己的養殖品種,這就要求充分瞭解其生活習性和養殖特點。另外,還要根據市場需求,因地製宜,隻有這樣,纔能取得理想的效益。
《特種淡水養殖指南》由山東農業大學、山東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等單位的水産科技人員聯閤編寫,適閤名特優淡水養殖試驗場科技人員和準備轉嚮名特優方嚮發展的廣大養殖戶參考閱讀。另外,本書也可作為農業院校水産養殖專業“特種水産養殖學”課程的輔助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龜鱉類的養殖
第一節 中華鱉
第二節 烏龜
第三節 黃喉擬水龜
第四節 黃緣盒龜
第五節 鰐龜
第六節 其他淡水養殖龜類
第二章 蝦蟹類的養殖
第一節 河蟹
第二節 南美白對蝦
第三節 青蝦
第四節 羅氏沼蝦
第五節 小龍蝦
第六節 澳洲淡水龍蝦
第三章 冷水性魚類的養殖
第一節 虹鱒
第二節 白斑狗魚
第三節 史氏鱘
第四章 廣溫性魚類的養殖
第一節 匙吻鱘
第二節 香魚
第三節 胭脂魚
第四節 鱤魚魚
第五節 翹嘴紅鮊
第六節 青波
第七節 泰山螭霖魚
第八節 銅魚
第九節 岩原鯉
第十節 泥鰍
第十一節 黃鱔
第十二節 鰻鱺
第十三節 烏鱧
第十四節 南方大口鮎
第十五節 斑點叉尾鯝
第十六節 長吻鯢
第十七節 黃顙魚
第十八節 鱖魚
第十九節 加州鱸
第二十節 藍鰓太陽魚
第二十一節 丁穢
第五章 暖水性魚類的養殖
第一節 尼羅羅非魚
第二節 淡水白鯧
第三節 寶石鱸
第四節 革鬍子鮎
第六章 其他水生動植物的養殖與栽培
第一節 金魚
第二節 娃娃魚
第三節 水蛭(寬體金綫蛭)
第四節 河蚌育珠
第五節 蓮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1.單養
池塘單養藍鰓太陽魚,飼養密度往往很高,管理重點是調整水質,加強投喂。一般每畝放養3厘米的魚種1萬尾以上,畝産可達1000韆剋左右。
池塘麵積以3~5畝為宜,水深1.5米左右,要求水質良好,排灌要方便,每口池塘配備增氧機1颱。
藍鰓太陽魚魚種的放養時間因地而異,但要求魚種的體質健壯、鱗片完整、色澤鮮艷、規格在3厘米以上。魚種人池後即開始投喂,每日投飼量為魚體重的7%左右,多投喂小顆粒浮性料、糠麩、浮萍等;待魚長到100剋左右時,日投飼量減少到5%左右,以投喂人工配閤飼料為主。飼養藍鰓太陽魚,具體的投喂量視天氣、水質、攝食情況而靈活掌握。
藍鰓太陽魚是中上層魚類,搶食能力很差,對沉落水底的飼料一般不再攝取,所以,投料必須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一般每天投喂4~6次。早晨和傍晚是藍鰓太陽魚的攝食高峰,自然也是每天的重點投喂時間。為瞭提高飼料利用率,掌握喂食技巧非常重要,最常見的做法是圍塘遍灑,即繞著池塘邊走邊投,盡量保證每條魚都能吃到飼料,所以,飼養藍鰓太陽魚,喂食是一個“麻煩活”。
藍鰓太陽魚抗病能力強,但如果長期水質不良,仍會影響其生長,降低抗病力。池塘單養藍鰓太陽魚,由於飼養密度高,很容易引起水質惡化,因此養殖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調整水質,尤其是高溫季節,必須保持水質清爽,防止浮頭發生,為此,要經常開增氧機,定期換水。換水時,進水口必須用網過濾,以防敵害生物混入池塘,殘殺個體較小的藍鰓太陽魚。
2.混養
將藍鰓太陽魚作為混養魚類,放在鰻魚池塘、黃顙魚池塘、傢魚池塘中飼養,能很好地控製浮遊動物、小型魚蝦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的過度繁殖,有利於改善養殖模式,增加魚産量。
在池塘中混養藍鰓太陽魚,魚種放養規格以5厘米為宜,放養密度要視主養魚種類及數量而定,一般每畝放養500~2000尾。管理上無需多費心,隨主養魚而行。
……
前言/序言
《水域生態的智慧:特種淡水養殖的奧秘與實踐》 在遼闊的淡水世界裏,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可能。本書並非一本淺顯的介紹性讀物,而是深入探索特種淡水養殖背後深邃的科學原理、精細化的管理藝術與前瞻性的産業發展趨勢。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嚴謹而充實的知識旅程,從微觀的生物學基礎到宏觀的生態係統構建,再到復雜的市場經濟運作,全方位地揭示特種淡水養殖的獨特魅力與不凡價值。 第一章:特種淡水養殖的科學基石——生物學視角下的深度剖析 本章將拋開對基礎養殖概念的簡單復述,而是聚焦於“特種”二字所蘊含的獨特性。我們將深入探討目標養殖物種的基因特性、生理代謝規律以及在特定水體環境下的適應性演變。例如,對於某些抗逆性極強的品種,我們會解析其體內關鍵酶係的激活機製與能量轉化效率;而對於生長周期獨特的品種,則會深入研究其生長關鍵期所需的微量元素供給與光照、溫度等環境因素的精確調控。 我們還將重點關注特種養殖物種的營養需求。這不僅僅是提供能量和蛋白質,而是深入到必需氨基酸的構成比例、脂肪酸的種類與配比、維生素與礦物質的協同作用,以及天然餌料中活性物質的提取與應用。例如,對於一些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的特種魚類,我們會詳細分析其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特定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以及如何通過科學配比飼料來優化其營養成分,從而提升養殖産品的品質。 此外,繁殖生物學的探索是本章的重中之重。我們將剖析特種淡水養殖物種的繁殖策略,包括性成熟的誘導、精卵的質量控製、胚胎發育的關鍵溫度與溶氧需求,以及幼體培育期間的營養補充與疾病防控。對於那些繁殖難度較大的物種,例如某些珍稀的淡水蝦蟹,我們會詳細介紹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如人工催情、體外授精、早期胚胎培養等,以及在過程中需要剋服的生理與環境障礙。 第二章:精細化水域生態管理——超越傳統養殖模式的智慧 在特種淡水養殖中,“水”不僅僅是生物生存的介質,更是構成整個養殖生態係統運作的核心。本章將緻力於闡述超越傳統“換水”概念的精細化水域生態管理理念。我們將深入研究水體理化指標的動態監測與調控,包括溶解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關鍵參數的閾值設定、變化規律以及相互影響。 更重要的是,本章將聚焦於水體微生物群落的構建與調控。我們將探討益生菌在維持水質平衡、降解有害物質、抑製病原菌生長中的關鍵作用。這包括不同菌株的特性、投加時機、用量以及與水體環境因素的協同效應。例如,對於高密度養殖模式,我們會詳細分析如何通過精心篩選和投放復閤益生菌,在養殖後期有效控製氨氮和亞硝酸鹽的纍積,從而減少對水生動物的毒性影響,提高養殖存活率。 此外,本章還將深入探討水體溶解性有機物的代謝途徑與調控策略。我們將分析水體中不同來源的有機物對水質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生物降解、吸附、沉澱等多種手段進行有效控製。例如,對於一些以植物性藻類為主要餌料的特種養殖品種,我們會討論如何通過調控水體營養鹽的比例,促進有益藻類的生長,同時抑製藍藻等有害藻類的爆發,從而維持水體的生態平衡。 第三章:病害防控與健康養殖——主動預防與精準乾預 在特種淡水養殖中,病害的發生不僅直接影響經濟效益,更關乎整個養殖體係的可持續性。本章將摒棄被動治療的傳統觀念,而是強調主動預防與精準乾預的健康養殖理念。我們將深入研究特種養殖物種的常見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以及它們的傳播途徑、緻病機理和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針對這些病原體,我們將詳細介紹先進的診斷技術,如PCR檢測、ELISA免疫檢測等,以及如何在養殖早期進行精確的病原篩查。在此基礎上,本章將重點闡述非藥物性的病害防控策略,例如: 免疫增強技術: 探討如何通過科學投喂富含免疫活性物質的飼料,如β-葡聚糖、免疫多糖、維生素C等,來提升水生動物自身的免疫力。 環境調控與生物隔離: 分析如何通過優化水質、改善養殖環境、加強養殖設施的清潔消毒,來降低病原體的侵染機會。並討論如何建立有效的生物隔離措施,防止病原體的交叉感染。 益生菌與拮抗微生物的應用: 詳細介紹如何利用有益菌群的競爭優勢,抑製病原菌的生長,以及益生菌在促進腸道健康、提高消化吸收效率方麵的作用。 在必要時,本章也將探討在嚴格控製用藥種類、劑量和停藥期的前提下,如何選擇高效、低毒、環境友好的藥物進行精準治療。我們還將關注抗生素耐藥性問題的産生機理,並倡導科學閤理用藥,以保障養殖産品的安全與品質。 第四章:特種淡水養殖的經濟學與市場學——從養殖戶到産業鏈的價值鏈構建 本章將視角從養殖現場延伸至更廣闊的經濟市場。我們將深入分析特種淡水養殖的成本構成,包括苗種、飼料、人工、水電、土地、設備等,並探討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降低單位産量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我們將詳細研究不同特種養殖品種的市場需求、價格波動規律、消費趨勢以及潛在的市場風險。這包括: 市場細分與目標客戶定位: 分析不同特種養殖産品的目標消費群體,如高端餐飲市場、保健品市場、觀賞魚市場等,並為不同市場量身定製養殖策略。 品牌建設與營銷策略: 探討如何通過打造獨特的品牌形象、利用現代營銷手段(如綫上銷售、社交媒體推廣、參與行業展會等),來提升産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産業鏈整閤與價值鏈延伸: 分析如何通過與初級加工、深加工、物流配送、終端銷售等環節的有效對接,構建完整的産業鏈,實現價值的最大化。例如,對於一些高附加值的特種淡水産品,我們會探討其深加工的可能性,如開發成即食産品、提取營養成分等。 政策導嚮與風險規避: 關注國傢及地方政府在水産養殖業方麵的政策支持、環保要求以及市場監管,幫助養殖者規避政策風險,並抓住政策機遇。 第五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技術創新與綠色養殖的展望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和不斷增長的食品需求,可持續發展是特種淡水養殖的必然選擇。本章將展望未來,聚焦於技術創新與綠色養殖的結閤。 我們將探討: 循環水養殖係統: 深入介紹循環水養殖係統的原理、優勢、關鍵技術(如高效過濾、曝氣增氧、紫外綫殺菌、生化處理等),以及其在節約水資源、減少環境汙染方麵的巨大潛力。 智能化與物聯網技術應用: 展望如何將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於特種淡水養殖,實現對養殖環境、水質、生物生長狀態的實時監測與智能調控,提高養殖效率與管理水平。 生物技術在特種養殖中的應用: 探討基因編輯、分子育種等前沿生物技術在培育優良品種、提高抗病能力、優化生長性能方麵的應用前景。 生態修復與多營養層級養殖: 討論如何通過構建多營養層級的水生態係統,實現養殖與生態的和諧共生,例如將某些特種養殖品種與藻類、貝類等進行混養,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養殖廢棄物排放。 生態友好型飼料的研發與應用: 關注如何利用可再生資源,研發低蛋白、高利用率、環境友好的特種飼料,減少對傳統飼料資源的依賴。 本書的每一章內容都力求嚴謹、深入,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全麵的特種淡水養殖知識體係。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養殖技術的書籍,更是一份關於智慧、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特種淡水養殖的內涵,掌握科學的養殖方法,並具備應對未來挑戰、實現産業升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