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哪一天,這些模糊的觀念忽然變成瞭幾個清楚的題目:“(1)何者為學?(2)何以當有學?(3)何以有今日之學?(4)今日之學當如何?”我有瞭這四個問題,每在暇閑中加以思索,並且搜輯他人的答案而施以批評。大約民國三年至六年(1914-1917年),這四載中的閑工夫都耗費在這上麵瞭。當我初下“學”的界說的時候,以為它是指導人生的。“學瞭沒有用,那麼費瞭氣力去學為的是什麼!”普通人都這樣想,我也這樣想。但經過瞭長期的考慮,始感到“學”的範圍原比人生的範圍大得多,如果我們要求真知,我們便不能不離開瞭人生的約束而前進。所以在應用上雖是該作有用與無用的區彆,但在學問上則隻當問真不真,不當問用不用。學問固然可以應用,但應用隻是學問的自然的結果,而不是著手做學問時的目的。從此以後,我敢於大膽作無用的研究,不為一班人的勢利觀念所籠罩瞭。這一個覺悟,真是我的生命中最可紀念的;我將來如能在學問上有所建樹,這一個覺悟決是成功的根源。追尋最有力的啓發,就在太炎先生攻擊今文傢的“通經緻用”上。
評分“花凋瞭呢,愛它的翠葉田田;葉殘瞭呢,聽打在上麵的雨聲呀!”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它的生存規律,發芽凋亡,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有人看到的是無窮的苦惱,林黛玉就是其中一員,傷鞦葬花被她演繹得淋灕盡緻;而有的人能夠從另外的角度對待相同的事,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也有印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頗愛此句,因為它帶給我的是一種寜靜和淡然。心態良好,看到的風景也會格外美好。事物都有它的雙麵性,用什麼感覺去看,自然也能看到什麼樣的景緻。王國維的一句話也正好說明這個道理:以我之眼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退開一步,也許可以得到更廣闊的世界。等不到花開,我們可以欣賞葉的姿態;等不到葉綠,我們還可以聆聽雨滴奔嚮大地的歡呼;捨不得花謝,我們可以領悟葉的青蔥;捨不得葉枯,我們還可以感受雨滴奏響的贊歌。一個人,內心有所堅守,失去與得到就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外在形式。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東西很好,我非常喜歡
評分可以從顧老治史的曆程學習治史的態度和方法
評分好書,喜歡自述史
評分是一部書序的截取,主要錶達自己對曆史學這門學科的觀點
評分很喜歡的一本書,老師介紹讀的,質量不錯,京東搞活動買的,價格優惠不少。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