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宗焜 著
圖書標籤:
  • 說文解字
  • 唐寫本
  • 古籍
  • 字書
  • 漢字
  • 書法
  • 文獻
  • 曆史
  • 文化
  • 珍本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西書局
ISBN:9787547508152
版次:1
商品編碼:11744676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收錄存世《說文解字》唐寫本殘捲的全部圖版,包括木部殘捲與口部殘葉。另收莫友芝撰《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同治三年獨山莫氏刊本)的全部圖版,並附新式標點本。《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編者另仿莫氏《箋異》之例,為三種口部殘葉箋異。《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還收有編者撰寫的導讀文章,詳述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捲的背景流傳、學術價值、與李陽冰刊本的關係、真僞問題的討論,並附相關論的篇目。

目錄

齣版說明
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捲研究
壹 前言
貳 背景與流傳
叁 學術價值
肆 唐寫本《說文》殘捲與李陽冰刊定本《說文》
伍 真僞問題
陸 結語
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捲圖版
一 木部殘捲 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藏品
二 口部殘葉 西川寜氏藏品
三 口部殘葉 平子尚氏藏品
四 口部殘葉(篆隸字義斷簡》 東京古典籍下見展觀會收錄本
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
同治三年獨山莫氏刊本,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藏品
《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手稿及批校本(部分)
颱北「國傢圖書館」藏品
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殘捲題跋及印記釋文
仿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
仿唐寫本《說文解字》口部箋異
相關著作目錄

前言/序言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一部失傳的漢字智慧寶庫的重現 《說文解字》,這部由東漢文字學傢許慎嘔心瀝血編撰的漢代字典,是中國文字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它不僅是理解漢字起源、演變和結構的基石,更是探究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社會風貌的絕佳窗口。然而,曆經韆年滄桑,《說文解字》的原貌早已模糊不清,流傳至今的版本,多經過後人纍積的校勘、增補與改易,其“原汁原味”已難以考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齣現,如同一道劃破曆史迷霧的曙光,為我們揭示瞭《說文解字》在唐代時期可能存在的更為接近原貌的風貌。 本書並非以現代的編纂體例呈現,而是以一種“輯存”的方式,盡可能地搜集、整理、比對現存的、與唐代《說文解字》寫本相關的零散材料,從而拼湊齣這部古籍在唐代流傳的輪廓。它緻力於還原的,是那個曾經存在、卻又在曆史長河中逐漸消散的《說文解字》的唐代版本形態。這裏的“唐寫本”,並非指某一個完整且被保存至今的唐代《說文解字》孤本,而是指一切帶有唐代書寫、校勘、傳抄痕跡,且能與《說文解字》內容相聯係的文獻碎片。這些碎片可能隱藏在寺院的藏經洞中,可能散見於私人收藏的古籍殘捲裏,也可能體現在一些宋元時期書籍的引文或校注之中。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研究價值與學術意義: 本書的研究價值,首先體現在它對《說文解字》文本溯源的貢獻。許慎的《說文解字》以“六書”為綱,對約九韆三百五十個漢字進行瞭逐一解釋,包括字形、字義、讀音(古音)、結構等。然而,自成書以來,曆代學者對《說文解字》的傳抄、整理、校訂從未停止。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校勘成果,使得《說文解字》的版本體係日益復雜。而唐代,作為中國文化鼎盛時期,其對經典的整理和傳播有著重要的地位。《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通過輯錄唐代相關的文字材料,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說文解字》在唐代流傳狀況的難得機會。這對於理解《說文解字》的早期流傳路徑、版本差異,以及唐代學者對《說文解字》的理解與應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其次,本書對於漢字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動的曆史。許慎的《說文解字》是研究漢字演變的重要依據,而唐代的寫本,則可能保留著比後世版本更接近漢代原貌的字形或釋義。通過輯存這些唐寫本的材料,我們可以對比不同時期的字形差異,追溯漢字的具體演變軌跡,糾正後人誤傳或臆測的字義,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漢字的本源。例如,某些在後世已經簡化或改變瞭形體的字,在唐寫本中可能仍然保留著更古樸的形態,其字形結構也可能更能體現“六書”造字原理。 再者,《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對於古代語言學、音韻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究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漢字的釋義往往與古代的詞匯、語法、語音緊密相連。唐寫本中的釋義,可能反映瞭唐代學者對漢字意義的理解,這對於研究古代漢語的詞匯發展、語義變遷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於音韻學的研究,唐寫本中可能夾雜的讀音批注或與音韻相關的文字,也能為我們推斷古音提供新的綫索。在文獻學層麵,本書的輯存和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項艱巨而細緻的學問,它考驗著研究者對古文獻的辨識能力、考訂能力和綜閤分析能力,也為其他文獻學研究者提供瞭方法論上的藉鑒。 本書的搜集與整理思路: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編撰,並非易事。其核心工作在於“輯存”,即收集散落在各處的、可能與唐代《說文解字》寫本相關的材料。這一過程可能包括: 1. 敦煌文獻的挖掘與分析: 敦煌吐魯番地區齣土的大量寫本,是研究唐代文化的重要寶庫。《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作者,需要仔細梳理這些文獻,尋找其中可能包含的《說文解字》片段、引文、校語,甚至是零星的字條。這些材料可能以手抄本的形式存在,也可能以寫經的附注、文書的抄錄等形式齣現。 2. 宋元善本的校勘與互證: 盡管《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聚焦於唐代,但宋元時期的《說文解字》版本,往往是唐代傳本的繼承與發展。因此,對現存的宋元善本進行細緻的校勘,尋找其中指嚮唐代傳本的痕跡,例如某些宋元學者的校語,如果明確指齣是根據唐本校訂,則具有重要的價值。 3. 曆代類書與文集的引文考證: 許多唐代及之前的類書(如《玉篇》、《廣韻》等)和文集,在解釋詞語或闡述道理時,可能會引用《說文解字》的釋義。本書的編纂者需要對這些引文進行細緻的考證,判斷其是否為《說文解字》的原意,以及是否可能來源於唐代的傳本。 4. 碑刻銘文的字形參照: 盡管碑刻銘文與《說文解字》的釋義體係有所不同,但其字形同樣是研究漢字演變的重要依據。某些唐代碑刻上的字形,如果與《說文解字》的釋文在字形上高度契閤,或者能夠解釋《說文解字》中某些字形的來源,也可能被納入輯存的範圍。 5. 古音學研究的輔助材料: 一些與唐代語音研究相關的材料,例如某些唐代學者對《說文解字》字音的批注或解釋,也可能為輯存工作提供綫索。 在搜集到上述材料後,便是艱巨的“整理”工作。這包括: 辨僞存真: 對搜集到的材料進行嚴格的鑒定,辨彆其真僞,剔除後人僞托或誤傳的成分。 分門彆類: 將輯存的材料按照《說文解字》的部首、篇章順序進行重新組織,使其更具條理性。 校勘比對: 對不同來源的同一條目進行仔細的校勘,找齣差異,並嘗試解釋這些差異可能産生的原因。 釋義考證: 在輯存的材料基礎上,對《說文解字》的釋義進行重新審視和考證,結閤唐代學者的理解,可能對某些釋義提齣新的見解。 附錄與說明: 為每一條輯存的材料提供詳細的齣處、版本信息、校勘說明,以及研究者自身的考證意見,以便讀者深入瞭解。 本書可能呈現的內容與結構(推測): 《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結構,很可能不會像現代字典那樣整齊劃一。它更可能是一種“碎片化”的呈現,但每一點碎片都凝聚著作者的辛勤考證。我們可以預設,本書可能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引言: 詳細闡述編纂本書的緣由、研究的意義、搜集材料的範圍與方法,以及對唐代《說文解字》傳本狀況的初步分析。 輯存正文: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作者會按照《說文解字》的部首順序,逐一呈現輯存的唐寫本材料。每一條目下,可能包含: 字頭: 標注《說文解字》的字頭。 輯存材料: 呈現從各種唐代寫本、文獻中輯錄的與該字相關的釋義、字形、音義批注等。這些材料的原文會完整呈現,並附帶詳細的齣處信息。 校勘與考證: 作者會對輯存的材料進行校勘,比對不同來源的文本,並提齣自己的研究意見。例如,如果某個唐寫本的釋義與後世版本有較大差異,作者會詳細分析這種差異,探討其可能的原因,並結閤其他文獻資料進行論證。 字形演變分析: 對於某些字形,如果輯存的唐寫本字形與後世有顯著不同,作者可能會進行詳細的字形演變分析,闡述其在唐代可能存在的形態。 附錄: 唐代《說文解字》研究概況: 簡要梳理唐代學者對《說文解字》的研究和整理情況,為本書的研究提供曆史背景。 引用文獻目錄: 詳細列齣本書所引用的所有古籍、寫本、論文等文獻。 索引: 方便讀者查閱,可能包含人名索引、地名索引、部首索引、字頭索引等。 本書對讀者的啓示: 對於普通讀者而言,《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可能是一部相對艱深的學術著作,它所呈現的並非是輕鬆的閱讀體驗,而是對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的深入探索。然而,即便如此,本書依然能夠給予我們深刻的啓示。 首先,它讓我們認識到,我們今天所見的許多經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經過瞭漫長的傳抄、整理、演變過程。每一部得以流傳至今的古籍,背後都隱藏著無數人的努力和智慧。 其次,本書彰顯瞭漢字作為中華文明載體的獨特魅力。漢字不僅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它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著古人的思維方式和宇宙觀。通過對古籍字形的細緻觀察和字義的深入考究,我們可以窺見先民們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最後,閱讀《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也是對一種嚴謹治學精神的緻敬。這本書的背後,是研究者數年乃至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付齣,是對每一個細節的反復推敲,是對每一個結論的審慎求證。這種對知識的敬畏和對真理的追求,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寶貴品質。 總而言之,《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齣現,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的問世,更是對一段失落曆史的重新發掘,是對漢字智慧的再度審視。它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瞥見《說文解字》在唐代時期更為接近原貌的風貌,為我們理解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提供瞭一個更加珍貴而獨特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說,《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神秘感和學術的厚度,讓我對它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雖然不是專業的古文字學傢,但一直對漢字的演變過程和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感到著迷。想象一下,那些在唐代被小心翼翼抄寫的文字,它們經曆瞭多少個世紀的時光洗禮,又承載瞭多少前人的智慧與心血。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庫,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那些最原始、最純粹的漢字形態。我希望能夠從中瞭解到,當時的學者是如何解讀和傳承《說文解字》的,他們是如何看待這些字形和字義的。也許,書中那些古樸的字形,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象形和指事意味,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漢字的本質。這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對話的體驗,一次對中華文明根源的探尋。

評分

初見《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這個名字,心中便湧起一股探尋古籍奧秘的渴望。我自詡對漢字起源頗有興趣,也曾翻閱過不少關於《說文解字》的研究資料,但總覺得隔靴搔癢,未能觸及那最原始、最鮮活的脈絡。《說文解字》作為中國文字學的奠基之作,其文本的流傳與變異,曆來是學界關注的焦點。而“唐寫本”這三個字,無疑為這部古籍注入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文獻的稀缺性。我想象著,這些唐代的手抄本,一定承載著古人最直接、最忠實的記錄,它們或許在書寫方式、字形結構、校勘訛誤等方麵,都保留著與後世刻本迥異的風貌。能夠將這些珍貴的唐寫本匯集、輯存,本身就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作。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已經被時間消磨、在後世版本中難以辨認的古樸字形,能夠理解那些因流傳而産生的歧義和變遷,從而更深刻地洞察漢字演變的軌跡。這不僅僅是對文字本身的興趣,更是對一段鮮活曆史的追溯,一次與古人精神的對話。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文學情有獨鍾的愛好者,我一直對那個曾經繁盛的唐代抱有深深的嚮往。想象著《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所承載的,不僅僅是文字學的知識,更是一扇窺探唐代社會生活、文化風貌的窗口。那些用毛筆在紙上留下的點劃,是否還帶著唐代文人的墨香?那些精心描摹的字形,是否也映照著他們當時的審美情趣?我猜想,這部書的齣現,對於研究唐代的文字演變、書法風格、乃至當時的文化傳播方式,都將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或許,在這些唐寫本中,能夠發現一些後世已不常見的異體字,甚至是某個詞語在唐代纔使用的特定含義。這對於理解唐詩、唐賦、唐代史籍中的某些難解之處,無疑會提供一把金鑰匙。我期待在這部輯存中,能夠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共鳴,仿佛置身於大唐盛世,親耳聆聽古人在抄寫、校勘、研究這部巨著時的低語。

評分

每當看到“古籍”、“輯存”之類的字眼,我的心都會被一種特殊的學術情懷所牽引。對於《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這部著作,我抱有極大的期待,因為它似乎觸及瞭漢字研究中最核心、最本質的部分。我曾閱讀過一些關於《說文解字》的版本校勘的論文,深知不同版本之間存在的細微差異,往往會影響到對字義的理解和對古代社會文化的解讀。而唐寫本,作為早期且具有重要價值的傳抄本,其意義不言而喻。《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編纂,本身就是一項艱辛而偉大的學術工程,它將分散在各地的珍貴文獻匯聚一堂,為後來的研究者提供瞭一個係統、全麵的研究平颱。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那些精美的寫本摹本,能夠通過這些真實的筆觸,去感受古人嚴謹的治學態度,去理解文字背後深厚的文化積澱。這不僅僅是對一個文本的“輯存”,更是對一段寶貴學術傳統的“傳承”。

評分

我是一名對古文字學有著初步涉獵的學生,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漢字起源與發展脈絡的優質文獻。市麵上關於《說文解字》的資料不在少數,但往往都是基於後世的刻本進行解讀,難免會受到版本訛誤、傳抄失真的影響。而《唐寫本說文解字輯存》的齣現,則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更為接近源頭的視角。唐代作為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抄本無疑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揭示不同唐寫本之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反映的文字流變和學術傳承。或許,通過比對這些唐寫本,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辨析齣許慎原意,糾正後世的誤讀,甚至發現一些已經被遺忘的造字原理。對我而言,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嚴謹的治學實踐,它鼓勵我們去質疑、去考證、去追溯,在細微之處見真章。

評分

三、李氏篆書為玉箸體,唐本作懸針體。

評分

(1)李陽冰以秦篆改《說文》篆文,但不是都改寫,有未盡改者。

評分

“漢文字的一切規律,全部錶現在小篆形體之中,這是自繪畫文字進而為甲文金文以後的最後階段,它總結瞭漢字發展的全部趨嚮,全部規律,也體現瞭漢字結構的全部精神。”(薑亮夫《古文字學》59頁,浙江人民齣版社1984年版)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有瞭《說文》,後人纔得以認識秦漢的小篆,並進而辨認商代的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與戰國的古文。

評分

不錯

評分

三、李氏篆書為玉箸體,唐本作懸針體。

評分

第一次送貨有損壞,換貨一波三摺。

評分

這是必然是五星好評啊,無異議的

評分

很好的書,作者不容易,標點整理並且附原書圖闆

評分

我認同李傢浩先生的意見。還有一點可以補充的,李陽冰當時在篆書和「說文」上都有很高地位,如前麵提到的「有唐三百年以篆稱者,唯陽冰獨步」(《宣和書譜》)即是顯例。徐鉉《進〈說文解字〉錶》講到李陽冰刊定《說文》,修正筆法,「學者師慕,籀篆中興」,即使到徐鉉當時仍感慨「今之為字學者,亦多從陽冰之新義,所謂貴耳賤目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比李陽冰稍後的寫本,沒有不根據李陽冰刊本的道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