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O/IEC27001:2013标准解读及改版分析 | ||
| 定价 | 32.00 | |
| 出版社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
| 版次 | 第*一版 | |
| 出版时间 | 2014年04月 | |
| 开本 | 04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01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06674928 | |
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前言
0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情境
5 领导力
6 计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10 改进
附录A 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参考 ISO/IEC 27001:2013《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前言
0 引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情境
5 领导力
6 计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10 改进
附录A 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参考
参考文献
本书附录
附录1 ISO/IEC 27002:2013参考文献
附录2 ISO/IEC 27001:2013与ISO/IEC 27001:2005
正文目次对照表
附录3 ISO/IEC 27001:2013与ISO/IEC 27001:2005
附录A映射和对比
附录4 ISO/IEC 27001:2013与ISO/IEC 27001:2005
附录A对照表
附录5 ISO/IEC 27001:2005与ISO/IEC 27001:2013
附录A对照表
附录6 截至2013年11月ISO/IEC 27000标准族进展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强调,这显示了作者深刻的理解,即安全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讲解完框架的建立后,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内审、管理评审以及如何利用变更来驱动体系的演进。这种前瞻性的视角,使整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合规手册”。它更像是一本企业治理和风险文化的培养指南。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人员能力与意识”的阐述,作者将技术控制与组织文化紧密结合,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建议,比如如何设计有效的安全培训材料,如何量化安全意识的提升效果。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如何真正将安全融入企业DNA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技术任务。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这一点我必须点赞。大段的文字区域穿插着精心设计的图表、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有效地打破了纯文字的沉闷感。尤其是那些关键术语的标注和重要条款的引用,都采用了不同的字体或颜色进行区分,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我经常在需要快速回顾某个特定控制点的要求时,能够迅速定位,这对于快节奏的工作环境来说简直是救星。此外,页眉页脚的设计也很人性化,清晰地标明了章节和页码,方便夹入笔记或标记。虽然是技术类书籍,但作者和编辑团队明显在用户界面设计上投入了大量心血,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研读标准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采用了比较沉稳的深蓝色调,加上清晰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的分量适中,拿在手里有种踏实感。纸张的质感也挺不错,摸上去比较光滑,印刷清晰度很高,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对细节的关注。作为一个初次接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整体包装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大全,而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编排的实用指南。从封面到装帧,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为IT专业人士量身定做的,希望能从中找到真正能指导实践的知识点,而不是空泛的术语堆砌。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低,但考虑到它承载的信息量和专业深度,我觉得这个投资是值得的,毕竟在信息安全领域,工具和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参考书就是最好的投资。
评分从技术深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老练,它巧妙地平衡了宏观战略与微观实施之间的鸿沟。对于那些已经熟悉信息安全基础概念的资深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足够的细节深度去审视现有流程的不足,并提供了国际公认的最佳实践作为对标工具。例如,在对特定技术控制(如访问控制、加密策略)的解读中,作者引用的参考资料和行业趋势分析都非常及时和权威。它没有停留在对标准的逐条翻译,而是结合了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实施陷阱和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和纠正。这种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在项目启动阶段作为蓝图使用,更适合在体系成熟期作为持续优化的基准参考。它确实是一部能陪伴信息安全经理人走过多个审计周期的可靠伙伴。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感受,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一步步拆解复杂的安全框架。作者在行文上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不会生硬地抛出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控制措施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技术考量。尤其是在描述风险评估和应对的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应该做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不同业务场景下如何灵活调整”。这种深度剖析,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条文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每一个要求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案例支撑。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如何将这些原则融入到我日常的工作流程中去。这种启发式的阅读体验,远超我阅读其他标准解读类书籍的感受,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而非仅仅是“给予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