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屍檢病理學

實用屍檢病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慕依 著
圖書標籤:
  • 病理學
  • 屍檢
  • 實用
  • 醫學
  • 解剖學
  • 診斷學
  • 臨床
  • 病理診斷
  • 醫學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復旦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9087390
版次:1
商品編碼:11042114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6-01
頁數:28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屍檢病理學(Autopsy Pathology),即病理解剖學(Pathoanatomy),是一門十分古老的學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曾在近代醫學發展史上寫下過極其光輝的篇章。今天,盡管醫學取得瞭突飛猛進的發展,對人類各種疾病的診斷手段有瞭長足的進步,依賴病理屍檢確定死亡病例疾病性質的作用有所減弱,但它仍然是明確疾病診斷和死亡原因最重要的檢驗手段(即金標準)。《實用屍檢病理學》的構架主要是以解剖組織學部位而設立的,可為屍檢人員對其直觀部位所見的病變,從鑒彆診斷的角度對其進行思考和分析;為各係統疾病提供瞭一個屍檢範例,可供病理醫師書寫規範化病理屍檢報告時參考;搜集瞭相對多的肉眼標本和組織切片的圖片,以便於廣大屍檢醫師或讀者通過對圖識病,加深對其病理形態描述的理解。

作者簡介

郭慕依,1941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本科畢業。1986和1991年曾兩度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和德州大學聖安鼕尼奧醫學中心學習腎髒病理學。曾任上海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兼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擅長腎活檢病理學診斷和開展對腎小球硬化機製的研究,曾獲國傢、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奬7項,主持和完成國傢和上海市科研基金12項,發錶學術論文130餘篇。主編著作有《實用外科病理學》、《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彩色圖譜》、《彩圖科技百科全書·第四捲》等,還參與《大辭海》、《辭海》、《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學綜閤本》等箸作的編寫。

目錄

第一章 病理屍檢方法和屍檢病理學診斷
第一節 病理屍檢方法
第二節 病理製片技術
第三節 病理屍檢報告和臨床病理討論
附:病理屍檢報告格式

第二章 心血管係統與縱隔疾病
第一節 心包病變
第二節 心瓣膜病變
第三節 心肌病變
第四節 心內膜病變
第五節 先天性心髒畸形
第六節 大、中血管病變
第七節 心髒腫瘤
第八節 心髒移植
第九節 縱隔腫瘤
附:屍檢範例(A.4611—冠心病)

第三章 呼吸係統與胸膜疾病
第一節 上呼吸道病變
第二節 氣管、支氣管病變
第三節 肺血管病變
第四節 肺部感染及其相關疾病
第五節 肺惡性腫瘤
第六節 胸膜與胸膜腔病變
附:屍檢範例(A.3692—肺鱗狀細胞癌)

第四章 消化係統與腹膜疾病
第一節 食管病變
第二節 胃病變
第三節 腸道病變
第四節 肝髒病變
第五節 膽囊與肝外膽管病變
第六節 胰腺病變
第七節 腹膜病變
附:屍檢範例(A.4668—胃未分化癌)

第五章 泌尿係統疾病
第一節 腎小球病變
第二節 腎小管間質病變
第三節 腎血管病變
第四節 移植腎病變
第五節 泌尿係統腫瘤
附:屍檢範例(A.4080—新月體性腎小球腎炎)

第六章 淋巴造血係統疾病
第一節 紅細胞和齣血性病變
第二節 白細胞和淋巴結病變
第三節 脾髒病變
第四節 胸腺病變
附:屍檢範例(A.5650—急性淋巴母細胞性白血病)

第七章 生殖係統與乳腺疾病
第一節 子宮病變
第二節 卵巢病變
第三節 輸卵管病變
第四節 乳腺病變
第五節 妊娠和胎盤病變
第六節 男性生殖器官病變
附:屍檢範例(A.4643—絨毛膜上皮細胞癌)

第八章 內分泌係統疾病
第一節 腺垂體病變
第二節 甲狀腺病變
第三節 甲狀旁腺病變
第四節 腎上腺病變
第五節 胰島病變
附:屍檢範例(A.3979—甲狀腺未分化癌)

第九章 神經係統疾病
第一節 腦脊膜病變
第二節 腦血管病變
第三節 腦實質病變
第四節 脊髓病變
第五節 周圍神經係統病變
附:屍檢範例(A.5642—視神經脊髓炎)
附錄
一、中英文名詞索引
二、英中文名詞索引

前言/序言


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古籍修復與文獻保護的藝術 本書並非一部關於法醫學或病理學的專著,而是深入探討一項古老而精密的技藝——古籍修復與文獻保護的實踐指南與理論探討。它帶領讀者走進時間長河的岸邊,去傾聽那些塵封紙張的低語,理解人類文明的物質載體是如何經受住歲月的侵蝕,並得以延續至今。 全書共分為七個主要部分,輔以大量的案例分析、高清的圖文對照,旨在為文物保護工作者、圖書館員、檔案管理員、曆史愛好者以及所有對傳統工藝心懷敬意的人士,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學習平颱。 --- 第一部分:紙張的生命周期與病理 本部分首先從造紙技術的曆史演變入手,詳述瞭從古代的麻紙、桑皮紙到近代的機製紙,不同縴維構成與製作工藝對紙張耐久性的影響。我們追溯瞭東亞、中東及歐洲不同文明在紙張材料上的獨到之處。 重點章節闡述瞭“紙張的病理”,但這裏的“病理”完全指嚮物質科學層麵: 1. 酸性水解與老化: 詳細分析瞭紙張中殘留的酸性物質(如明礬、鬆香)如何催化縴維素降解,導緻紙張變脆、變黃。我們展示瞭通過pH值測定和老化加速實驗來評估紙張壽命的科學方法。 2. 生物性侵害: 深入研究真菌(黴菌)、昆蟲(蠹蟲)對紙張縴維的侵蝕機製。這包括對黴菌孢子的形態學識彆、不同濕度和溫度條件下的生長麯綫分析,以及如何製定針對性的IPM(綜閤蟲害管理)策略,而非化學滅殺。 3. 環境緻損: 探討光照(紫外綫與可見光)、溫濕度波動、大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對墨色、顔料和紙基質造成的不可逆變化。本部分提供瞭精確的環境監測工具選擇與數據解讀指南。 --- 第二部分:文物的初步診斷與風險評估 在正式修復之前,必須進行細緻的“會診”。本部分聚焦於無損檢測技術在古籍保護中的應用。 1. 成像技術在文獻鑒定中的角色: 介紹瞭多光譜成像(MSI)和紅外反射成像(RRI)如何揭示隱藏的文字、褪色的墨跡或後期修補的痕跡,這對於理解文獻的原始狀態至關重要。 2. 材料分析: 講解如何使用X射綫熒光光譜法(XRF)來確定墨水和顔料中的元素組成,例如區分鐵膽墨與碳素墨,或鑒定礦物顔料的來源,為修復用材的選擇提供依據。 3. 損傷分級與優先順序製定: 建立瞭一套基於國際標準的文獻損傷嚴重程度量錶,幫助機構根據資源和風險,科學地決定搶救性保護的先後順序。 --- 第三部分:傳統修復材料的科學基礎 成功的修復依賴於與原作材料的化學相容性。本章詳細考察瞭古典修復材料的化學特性和長期穩定性。 1. 天然粘閤劑的化學結構: 深度解析瞭動物膠(皮膠、魚膠)和植物澱粉膠(小麥澱粉、葛根澱粉)的蛋白質和多糖結構,以及它們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度、粘接強度和可逆性。 2. 縴維性補箋材料的選擇: 探討瞭如宣紙、竹紙、棉紙等不同縴維材料在抗老化性、透明度、吸水性上的差異。強調瞭選擇與原書紙張“同源性”的重要性。 3. 穩定劑與緩衝劑: 介紹如何在修復過程中使用碳酸鈣、氧化鎂等堿性物質,對新添補紙張或區域進行酸度中和,以延長修復材料的使用壽命。 --- 第四部分:精細化修復技術的操作規範 這是全書操作性最強的一部分,通過分步圖解,展示瞭高級修復師的日常工作流程。 1. 乾燥與平整技術: 涵蓋瞭從基礎的重物壓平到使用溫濕度控製的烘乾箱,以去除褶皺和捲麯的精細操作。 2. 汙漬處理與去酸: 介紹瞭針對性的去汙方案,例如使用局部濕潤法(Spot Dampening)處理水漬和油漬,以及應用非水性去酸劑對局部酸敗區域進行處理。 3. 縴維重構與補洞: 詳細講解瞭“補紙術”(紙縴維的再造與粘貼)的技巧,包括如何用毛筆和針引導新縴維填充撕裂處,實現“隱形”修復。 4. 閤頁與裝幀的恢復: 針對宋元以來的不同裝幀形式(如經摺裝、蝴蝶裝、綫裝),提供瞭閤頁的重製、綫繩的更換以及書脊的加固的專業技術。 --- 第五部分:數字化保存與實體保護的協同 本部分探討瞭當代技術如何輔助和提升傳統保護工作。 1. 高精度三維文檔化: 如何使用3D掃描技術記錄古籍的物理形態(如書頁的厚度變化、裝幀的立體結構),作為未來乾預的基準數據。 2. “數字孿生”與虛擬修復: 介紹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圖像,在計算機環境中模擬不同的修復方案,從而在實際操作前預估效果和潛在風險。 3. 微環境控製係統: 深入研究恒溫恒濕櫃、惰性氣體封存技術(如對高價值孤本的真空封裝),確保已修復文獻的長期穩定狀態。 --- 第六部分:特殊載體的保護與挑戰 古籍並非隻有紙本。本部分拓展瞭保護的範疇: 1. 絹本與錦緞保護: 針對易受光照和濕度影響的絲織品材質,介紹其支撐、清潔和重新裝裱的技術。 2. 墨跡與顔料的穩定化: 研究如何使用樹脂固定劑或微量化學試劑來穩定易脫落的粉彩或洇散的墨跡。 3. 拓片與地圖的保護: 討論瞭這些大尺寸、結構復雜的文獻在搬運、展陳和存儲中的特殊要求。 --- 第七部分:保護倫理與遺産管理 保護工作遠非純粹的技術操作,它承載著重大的曆史責任。 1. 可逆性原則的深度探討: 強調所有修復乾預都應在技術上和化學上可逆的倫理要求。 2. 最小乾預與最大保留: 辯證分析何時應進行徹底的“復原”,何時應選擇“減緩衰老”的保守策略,尊重文物的曆史層次感。 3. 全球保護標準的接軌: 介紹瞭國際文物保護組織(如ICCROM, IPI)關於文獻保護的最新共識和操作指南,鼓勵從業者進行持續的專業交流與學習。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傳統的敬畏之心,構建起一座連接古代技藝與現代科技的橋梁,為珍貴文獻的永續流傳貢獻一份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傳遞知識,而最深刻的知識往往來源於對現實世界的直接觀察。《實用屍檢病理學》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本能夠將抽象的醫學理論具象化的教學寶典。我設想,書中會用大量的圖錶、案例來解釋復雜的病理過程,讓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變得生動易懂。我特彆好奇書中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彆、不同病史的個體,在疾病麵前所錶現齣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性背後的醫學原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起對人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清晰認知,並在此基礎上,理解各種疾病是如何破壞這種平衡的。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智慧的啓迪。它將幫助我,無論是作為一名學習者,還是一名對生命充滿好奇的普通人,都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運作機製,以及我們如何通過科學的手段,去守護這份珍貴的生命。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我眼前一亮,深邃的墨綠色搭配著燙金的字體,散發著一種專業而肅穆的氣息。我一直對醫學,特彆是解剖學和病理學領域充滿好奇,雖然我並非醫學專業人士,但平日裏也會閱讀一些相關的科普讀物。這次選擇《實用屍檢病理學》,更多的是齣於一種對生命終結過程的好奇,以及對醫學工作者嚴謹態度的敬佩。翻開書頁,我被其精美的插圖所吸引,雖然是一些醫學圖像,但通過細緻的標注和清晰的排版,即使是門外漢也能對其有一個基本的理解。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不同器官組織病變的描述,那些細微的顔色、形態的變化,都承載著疾病的故事。書中對一些常見疾病的病理解釋,也讓我對人體如何受到疾病侵蝕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雖然有些內容對我而言可能過於專業,但我依然沉浸其中,試圖理解那些晦澀的醫學術語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我設想,這本書對於醫學生、病理科醫生以及法醫來說,無疑是一本極其寶貴的工具書,它能夠幫助他們更準確地診斷病情,更深入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生命的脆弱,纔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實用屍檢病理學》這本書,在我心中,是一部關於生命與疾病的深刻哲學探討。我好奇書中會對那些侵蝕生命的頑固疾病,如癌癥、心血管疾病等,進行怎樣的剖析。那些在顯微鏡下纔能看到的細胞變異,那些在解剖颱上暴露齣的器官損傷,在我看來,都是生命在與病魔抗爭時的悲壯寫照。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疾病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生命的軌跡,又是如何一步步吞噬掉寶貴的生命。我也會關注書中對於一些罕見病、疑難病的介紹,這些疾病往往更加神秘,也更能展現醫學探索的艱辛與偉大。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關於生命意義的沉思,它將引導我去思考,如何纔能更好地珍惜生命,如何纔能更積極地對抗病魔,如何纔能在生命的有限中,活齣無限的精彩。

評分

作為一名對法醫學感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認為,死亡並非終結,而是另一段探索的開始。《實用屍檢病理學》這本書,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畫麵。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法醫在屍檢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屍體的細緻檢查,還原生命的最後時刻。我想象著,書中會詳細描述各種外傷、中毒、窒息等死因的病理學特徵,以及如何通過這些特徵來判斷死亡原因、死亡時間,甚至死亡時的具體情境。我特彆好奇書中關於DNA鑒定、毒物分析等現代法醫技術在屍檢中的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如何為司法公正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醫學著作,更是一本解讀生命最後謎團的“偵探小說”。它將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法醫們是如何用科學的手段,為逝者發聲,為生者伸張正義。

評分

我是一名對科學史頗感興趣的讀者,尤其對那些能夠推動人類認知邊界的學科發展著迷。《實用屍檢病理學》這本書,雖然書名聽起來頗具專業性,但我想象中它更像是一部記錄人類與疾病鬥爭曆史的史詩。我尤其好奇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認識和處理死亡的,書中是否會涉及到早期解剖學的發展,以及那些偉大的先驅們是如何剋服種種阻礙,一步步揭開人體奧秘的。我想象著,在沒有現代科技的時代,病理學傢們是如何憑藉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邏輯推理,從屍體上找到疾病的蛛絲馬跡。書中對各種疾病在宏觀和微觀層麵的描述,在我看來,不僅僅是對生物學現象的呈現,更是對人類生存挑戰的深刻洞察。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醫學是如何從經驗走嚮科學,從摸索走嚮精準。我也會關注書中對於一些經典病例的分析,看看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發現是如何産生的。這本書,在我眼中,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醫學發展脈絡的一條重要紐帶。

評分

郭慕依,1941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本科畢業。1986和1991年曾兩度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和德州大學聖安鼕尼奧醫學中心學習腎髒病理學。曾任上海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兼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擅長腎活檢病理學診斷和開展對腎小球硬化機製的研究,曾獲國傢、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奬7項,主持和完成國傢和上海市科研基金12項,發錶學術論文130餘篇。主編著作有《實用外科病理學》、《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彩色圖譜》、《彩圖科技百科全書·第四捲》等,還參與《大辭海》、《辭海》、《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學綜閤本》等箸作的編寫。

評分

第三節 腎血管病變

評分

二、英中文名詞索引

評分

郭慕依,1941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上海第一醫學院本科畢業。1986和1991年曾兩度赴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和德州大學聖安鼕尼奧醫學中心學習腎髒病理學。曾任上海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兼病理學教研室主任。擅長腎活檢病理學診斷和開展對腎小球硬化機製的研究,曾獲國傢、衛生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奬7項,主持和完成國傢和上海市科研基金12項,發錶學術論文130餘篇。主編著作有《實用外科病理學》、《病理學》、《組織病理學彩色圖譜》、《彩圖科技百科全書·第四捲》等,還參與《大辭海》、《辭海》、《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基礎醫學綜閤本》等箸作的編寫。

評分

第五節 泌尿係統腫瘤

評分

附:屍檢範例(A.4611—冠心病)

評分

第四節 乳腺病變

評分

書是很好的,很方便我們法醫病理師去參考,物流比較慢,考慮比較小眾,店傢比較遠,可以理解。

評分

第八節 心髒移植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