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读了大概三分之一,虽然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觉得收获颇丰。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特别是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以及父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都描绘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界限”的讨论,以前总觉得管教孩子就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替孩子安排好,生怕他们吃亏。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过度的保护和干涉,反而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让父母自己背负沉重的精神负担。书中举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然后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我总是忍不住说“你看,我早就跟你说过了,让你好好学习你就是不听”,现在我明白了,与其责备,不如引导孩子分析原因,找到下次改进的方法。这种“爱得对”的教育理念,真的能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轻松和谐,父母也不用每天都处于焦虑和疲惫的状态。我很期待读完这本书后,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放手”的艺术。我一直觉得,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盯紧孩子,确保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避免一切可能的风险。然而,这种“紧盯”不仅耗费了我的大量精力,也让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和试错的机会。书中提出的“适度放手”,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角色。孩子需要空间去跌倒,去犯错,去学习如何爬起来。父母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安全网,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而不是全程牵着他们的手。我记得书中举的一个关于孩子做手工的例子,孩子做的东西不完美,颜色搭配也很奇怪,但我以前可能会忍不住去指导,甚至直接代劳。现在我意识到,孩子在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和成就感,比最终作品是否“完美”更重要。这种“爱得对”,就是懂得在什么时候给予支持,什么时候给予空间,让孩子在爱中成长,也让父母在爱中放松。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父母的责任”的认知。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父母的责任就是无条件地付出,把孩子抚养成人,为他们铺好所有道路。这本书却让我看到,真正的爱,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而是一种有智慧的引导。它强调了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如果父母自己都焦虑不安、筋疲力尽,又如何能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呢?书中有很多关于如何管理自身情绪,如何与伴侣分担育儿压力,以及如何保持个人生活和兴趣的建议,这些都非常宝贵。我认识到,父母不是一个需要牺牲一切的“工具人”,而是一个也需要被关爱、被滋养的个体。当我们懂得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我们的爱才能更持久、更健康地传递给孩子。这让我不再觉得育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共同成长的旅程。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爱”的理解更多是出于本能的呵护和关怀。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理性和有条理的方式,阐述了如何将爱转化为更有效、更具建设性的行动。它不仅仅是关于孩子,更是关于父母如何与世界,与自我建立连接。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父母的内心平和是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的焦虑来源。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控制”孩子的书,而是一本帮助你“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自己行为的书。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界限感”的强调,无论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还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定位,都有清晰的指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育儿焦虑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妈妈,而是更能享受这个过程,并且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挑战。这种“爱得对”,让我看到了育儿的新视角,也让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力量。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与我的青春期女儿沟通,她的叛逆期简直让我头疼不已。这本书简直就是及时雨!它没有那些空洞的说教,而是从父母自身的心态入手,引导我们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书中提到,很多时候父母的“累”并非源于孩子本身,而是源于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不切实际的期待。这一点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女儿身上,希望她成为我心中“完美”的样子,结果可想而知,只会适得其反。书中的一些小技巧,比如“倾听比说教更重要”,以及如何用“我”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你”的句式来指责,都非常实用。我试着用这些方法和女儿沟通,虽然过程不尽完美,但能明显感觉到女儿的抵触情绪在减少,沟通也变得顺畅了一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爱”的不同可能性,原来爱也可以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而不是一味的付出和牺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