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航清 等 著
图书标签:
  • 红树林
  • 害虫
  • 生物生态学
  • 综合防治
  • 广西
  • 森林病虫害
  • 生态系统
  • 昆虫学
  • 植保
  • 农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380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064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可作为红树林、森林保护、林业、生态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研究记录危害广西红树林的害虫及害螨共32种,摸清主要害虫,如广州小斑螟、毛颚小卷蛾等10余种主要害虫在广西的发生、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和总结多种广西红树林害虫天敌,并对部分天敌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分别从室内毒力测定、林间施药、灯光诱捕、机械与物理措施、虫霉菌治理等方面开展虫害的防治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红树林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建立广州小斑螟等8种主要害虫的监测技术和预报方法、广西红树林害虫GIS信息系统。此外,书中还探讨异常气候、降雨、水淹、树高、红树林土壤、植物次生物质、天敌、植物叶片解剖结构、海岸景观、人为活动、红树林群落的复杂度、外来红树林树种、外来滨海陆生树种等因素对红树林虫害的可能影响,讨论红树林虫害对红树林繁衍、生长和生产力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国内外红树林害虫研究现状与项目研究区域概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情况
1.1.2 国外研究情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区域概况
1.3.1 广西海岸自然条件
1.3.2 广西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
1.3.3 广西海岸带植被基本情况
1.3.4 山口保护区概况
1.3.5 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概况
1.3.6 钦州湾的红树林概况
1.3.7 廉州湾及北海市的红树林概况

第2章 广西红树林害虫主要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
2.1 广西红树林害虫种类
2.2 发生和分布情况
2.2.1 广州小斑螟的分布
2.2.2 桐花树毛颚小卷蛾
2.2.3 小袋蛾的分布
2.2.4 蜡彩袋蛾的分布
2.2.5 褐袋蛾的分布
2.2.6 白囊袋蛾的分布
2.2.7 白骨壤蛀果螟的发生和分布
2.2.8 木麻黄枯叶蛾的主要分布
2.2.9 绿黄枯叶蛾的主要分布
2.2.10 无瓣海桑白钩蛾的主要分布

第3章 广西红树林害虫主要种类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3.1 白骨壤主要害虫广州小斑螟的研究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广州小斑螟生物学特性
3.1.3 广州小斑螟生态学特性
3.1.4 广州小斑螟的林间寄生率调查
3.1.5 广州小斑螟的淹水试验
3.1.6 广州小斑螟的取食量试验
3.1.7 酸性硫酸盐土与红树林虫害的关系
3.1.8 潮汐与虫害的关系
3.1.9 海水水温与虫害的关系
3.1.10 人为干扰对红树林虫害的影响
3.1.11 广州小斑螟虫灾与异常气候的关系分析
3.2 桐花树主要害虫毛颚小卷蛾研究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生物学特性研究
3.2.3 毛颚小卷蛾生态学特性
3.2.4 野外寄生情况调查
3.3 秋茄主要害虫蜡彩袋蛾的研究
3.3.1 材料和方法
3.3.2 结果和分析
3.4 小袋蛾的研究
3.4.1 生物学特性
3.4.2 生态学特性
3.5 白囊袋蛾的研究
3.5.1 生物学特性
3.5.2 白囊袋蛾空间分布的研究
3.5.3 低温寒害对无瓣海桑白囊袋蛾的影响
3.6 褐袋蛾的研究
3.6.1 研究样地基本情况
3.6.2 材料和方法
3.6.3 结果和分析
3.7 三斑广翅蜡蝉的研究
3.7.1 材料和方法
3.7.2 结果和分析
3.8 无瓣海桑白钩蛾
3.8.1 材料和方法
3.8.2 形态特征
3.8.3 生物学特性
3.9 木麻黄枯叶蛾
3.9.1 形态特征
3.9.2 生物学特性
3.9.3 不同滩位木麻黄枯叶蛾的分布情况
3.10 绿黄枯叶蛾
3.10.1 形态特征
3.10.2 生活习性
3.10.3 不同滩位绿黄枯叶蛾的分布情况
3.11 棉古毒蛾
3.11.1 形态特征
3.11.2 生活史
3.12 白骨壤蛀果螟
……

第4章 广西红树林主要害虫天敌
第5章 害虫与红树植物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第6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发生的成因评估
第7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防治的研究
第8章 广西红树林虫害的综合防治途径与建议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组成海岸带主要植物的科属有桑科、番荔枝科、大戟科、红树科、桃金娘科、藤黄科、山榄科、楝科、无患子科、锦葵科、芸香科、马鞭草科、榆科、白花菜科、禾本科、莎草科、菊科等分布种类。它们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占重要地位,如桑科的箭毒木、高山榕、榕树、鹊肾树;桃金娘科的蒲桃属(特别是红鳞蒲桃)、岗松、桃金娘;大戟科的海漆、黄桐、白树、大沙叶属;藤黄科的长叶山竹子;山榄科的铁线子;红树科的木榄、红海榄、秋茄、竹节树;番荔枝科的假鹰爪、喙果皂帽花、紫玉盘;芸香科的酒饼筋;卫矛科的变叶裸实;锦葵科的杨叶肖槿、黄槿;梧桐科的银叶树;楝科的山楝;无患子科的滨木患、坡柳;旋花科的厚藤;禾本科的鬣刺、勾叶结缕草和莎草科的飘拂草等,都是本海岸季雨林各种植物群落的建群种或主要组成种。
20多年前,海岸带内的所有低丘、台地上的天然次生植被,除去一部分灌草丛外,几乎全为次生马尾松疏林。2多年后的今天,生产量低、质量差的次生林分大量被桉树林取代,广西滨海1 km范围内就有约3万hm2。以桉代松改造的速度之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广西海岸带次生的马尾松林已所剩无几。现仅剩西岸段的西村岛和企沙半岛未被大面积改造,但已开始种植桉树。目前防城港市西湾大桥西桥头的大平坡一带马尾松还在,估计两三年后所有的马尾松疏林均被桉树林取代。在马尾松林被改造成桉树林的过程中,大量的原生乔灌草被炼山烧死或铲除,桉树林抚育的过程中也不断铲除林下植物,导致物种数量和种类大大减少,造成了局部水土流失。
……

前言/序言


《蓝色屏障的守护者:红树林生态系统与病虫害防治新篇章》 红树林,这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独特森林,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卓越的生态功能,成为地球上重要的“蓝色屏障”。它们不仅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和繁殖地,维持着海岸线的稳定,更在净化空气、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片宁静而富饶的生态系统中,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威胁——病虫害。它们如同隐匿的阴影,悄悄侵蚀着红树林的健康,削弱其生态功能,甚至可能导致大面积的衰退。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片具体海域的红树林,例如广西的红树林,也并非深入探究其特定的病虫害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相反,它旨在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勾勒出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面临的病虫害挑战,以及当前科学界在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未来方向。我们将一同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病虫害类型,分析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发生规律,并介绍一系列能够有效维护红树林健康与活力的综合防治策略。 第一章: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多维解读 在深入探讨病虫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本章将超越狭义的植物学定义,从多个维度解析红树林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红树林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我们将详细阐述红树林如何成为孕育生命的多样性热点。从种类繁多的红树植物本身(如秋茄、桐花树、木榄、海漆等,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生理构造和适应机制),到依附于其生长发育的各级生物——从微小的微生物群落,到弹跳的弹涂鱼,再到翱翔的各种海鸟,以及隐藏在红树根系中的蟹类、螺类等。我们将探讨这些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红树林作为食物网基础和栖息地提供者的关键作用。 海岸卫士的生态功能: 本章将重点剖析红树林作为“蓝色屏障”的战略意义。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在减缓海浪侵蚀、稳定海岸线、防止土壤流失方面的物理作用。同时,也将量化其在吸收和净化水体污染物(如过量的营养盐、重金属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我们还将讨论红树林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其作为重要的“蓝碳”汇集地的潜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自然解决方案。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红树林并非静止不变的景观,而是一个动态演替的生态系统。本章将介绍影响红树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主要环境因素,如潮汐周期、盐度梯度、土壤类型、水动力条件等。我们将探讨不同红树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并初步介绍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理解这种动态平衡,是认识病虫害侵扰时生态系统响应的基础。 第二章:潜伏的威胁:红树林常见病虫害概览 了解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价值与构成,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病虫害的潜在破坏力。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对红树林健康构成威胁的常见病虫害,并简要介绍其一般性特征。 植物病害:真菌、细菌与病毒的侵扰: 红树植物并非刀枪不入,它们同样会受到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本章将概述红树林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真菌性病害(如叶斑病、茎枯病、根腐病等),分析这些病原体侵染的途径和发展规律。同时,也会提及一些可能存在的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虽然它们在红树林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潜在威胁不容忽视。我们将探讨这些病害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其死亡。 动物害虫:植食性昆虫与节肢动物的侵害: 众多的植食性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构成对红树林的威胁。本章将介绍一些典型的红树林植食性昆虫,例如某些鳞翅目幼虫(如刺蛾、卷叶蛾的幼虫)可能啃食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一些鞘翅目昆虫(如象甲)可能钻蛀茎干或根系;还有一些咀嚼式口器的昆虫可能直接损害植物组织。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可能对红树林造成影响的其他节肢动物,如某些具有腐蚀性的螨类等。 非生物胁迫与病虫害的协同作用: 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与非生物胁迫因素相互作用。本章将探讨环境变化(如极端气温、干旱、洪涝、盐度剧变、土地开发压力等)如何降低红树林的抗性,从而为病虫害的入侵创造有利条件。例如,干旱可能导致植物生理紊乱,使其更容易受到真菌侵染;而温度升高则可能加速某些害虫的繁殖速度。这种协同作用使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更加复杂。 第三章:解析发生规律:环境因子与病虫害动态 病虫害并非随机发生,其发生和危害程度与一系列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本章将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影响红树林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关键因素。 气候因素的影响: 季节性变化、降雨量、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对病虫害的发生具有显著影响。例如,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许多真菌病害的孢子萌发和传播;而某些害虫的世代周期则与温度变化紧密关联。本章将分析不同气候模式下,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可能变化趋势。 生境条件与群落结构: 红树林的生境条件,如土壤的理化性质(含水量、盐度、pH值、有机质含量等)、水文动力(潮汐频率、流速等)以及植被本身的群落结构(优势物种、物种多样性、林分密度等),都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例如,某些病原体可能更偏好在特定土壤环境下生存,而茂密的单一树种群落可能更容易遭受大规模的害虫爆发。 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影响红树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本章将探讨,如沿海开发、污染排放、过度捕捞、外来物种入侵等,如何改变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削弱其自身的抵抗力,从而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便利。例如,污染物可能直接毒害植物,或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第四章:构建生态屏障:红树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面对红树林病虫害的威胁,仅仅依靠单一的防治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重点介绍和推介当前主流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综合防治技术,强调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构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自身防御能力。 生态调控与植被管理: 强调通过科学的植被管理来提升红树林的健康度和抗病虫能力。这包括科学的植树造林和补植技术,选择适宜的红树物种与群落结构,以及维持健康的林下植被。通过增加红树林物种多样性,可以有效降低单一病虫害大规模爆发的风险。同时,本章也将讨论适度的林分密度管理,避免过度郁闭导致的通风不良和养分竞争。 生物防治的潜力与应用: 生物防治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关键手段。本章将探讨在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应用生物防治的可能性,例如利用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或者利用拮抗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我们将分析这些方法的适用条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物理防治与环境监测: 适宜的物理防治措施,如清除病残体、设置隔离带等,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章将强调早期预警和精准监测的重要性。通过建立长期的监测网络,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病虫害调查方法,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迹象,为早期干预提供数据支持,避免小范围的爆发蔓延成大范围的灾害。 可持续化学防治的审慎应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病虫害达到严重程度,且其他防治手段难以奏效时,可以审慎考虑使用化学防治。但本书将明确强调,化学防治应作为最后手段,并且必须选用低毒、低残留、对非靶标生物影响小的农药,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频率,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结语:携手守护,绿色海岸的未来 红树林,是海岸线上不可或缺的绿色屏障,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天然盟友。它们默默地为我们提供着无可估量的生态服务,但与此同时,病虫害的阴影从未真正散去。本书旨在提升公众和相关研究人员对红树林病虫害问题的认识,鼓励大家以更加全面、系统、生态化的视角来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通过深入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价值,识别病虫害的类型和发生规律,并积极探索和应用科学的综合防治技术,我们才能更好地守护这片珍贵的“蓝色屏障”,确保它们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为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贡献力量。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所有关注海洋、关注生态、关注未来的共同使命。让我们携手,为守护绿色海岸的未来,不懈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击要害,直指“研究”二字,这意味着它必然是基于大量田野调查和实验室数据的成果汇集。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冷知识”和“独家发现”。我猜想,作者们一定花费了大量心血去追踪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害虫活动轨迹,比如它们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寄主偏好。更重要的是,关于“综合防治”,这本书如果能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害虫的防治策略进行分层论述,那就更具操作性了。比如,对于苗期幼虫,可能需要人工干预;而对于成熟林中的种群,可能更适合引入生物防治手段。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我们“有什么虫”,而在于它能系统地指导我们“该如何做”,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调节的、抵抗病虫害的健康红树林生态系统。这种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论的提炼,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

评分

老实说,很少有专门针对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特别是像红树林这样边际化的生态区域——的害虫研究能做到如此详尽和深入。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性极强”和“地域特色鲜明”。广西的红树林,其气候和水文条件想必与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这意味着那里的害虫可能进化出了独特的适应性。我希望书中对这些区域特有的物种有详尽的描述,最好能有详细的分类图谱,让读者能够清晰辨识。至于“综合防治”,我更看重的是它在不同治理层面的应用。它是否探讨了如何将社区的参与纳入防治体系?因为红树林的保护往往涉及到渔民和当地居民的生计。如果防治技术能与当地的生计发展相结合,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那这本书的指导意义就远超出了纯粹的学术范畴,而上升到了生态治理的高度。我期待看到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微观技术指导。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真是太专业了,光是“广西红树林害虫生物生态特性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这几个字,就让人联想到一片神秘而又脆弱的海岸生态系统。我最近在研究沿海湿地保护方面的一些课题,尤其对红树林这种独特的植被类型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暗示了它的深度和广度。我猜想,它肯定会深入剖析生活在红树林里的那些“不速之客”——那些虫害的生命周期、它们是如何适应这种咸淡水交汇环境的,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链中扮演的角色。毕竟,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微妙,一点小小的扰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我更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综合防治技术”,这可不是简单的喷洒农药,而是需要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甚至社会经济因素的复杂策略。比如,会不会介绍一些天敌的利用,或者一些环境友好的物理干预手段?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如何保护这些宝贵自然资源的实践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工具书。我希望它能提供扎实的科学依据,而不是空泛的口号。

评分

这本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似乎承诺了一场关于广西海岸线微小世界的全面探险。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起这些害虫的“生物学画像”的?它们是如何克服盐分的侵蚀,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维持生存的?这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令人惊叹的生理适应机制。如果书中能够详细描述这些生态特性如何反过来影响防治策略的选择,那就太好了。例如,如果某种害虫只在特定潮汐期活动,那么防治的最佳窗口期就会被精确锁定。综合防治技术的探讨,我认为关键在于“平衡”二字。如何在控制虫害、保障红树林健康生长的同时,最小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经过长期验证、效果显著的“组合拳”,比如“预警监测 + 生物制剂 + 栖息地管理”的模式,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研究报告,而是一份宝贵的区域生态安全操作手册了。我希望它能为区域性的生态保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我立刻就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林业或昆虫学专家,但对自然科学的热情驱使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生物生态特性”的细节。我特别好奇,那些生活在潮间带的害虫,它们是如何应对每日两次的潮汐变化的?它们的取食行为是否会随着盐度的变化而改变?这本书如果能配上清晰的图表和实地考察数据,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年份,哪种害虫爆发了,研究人员是如何通过研究其生态习性来精准遏制其扩散的。综合防治技术这部分,更是吸引我的地方。现如今,我们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对环境破坏大的防治手段已经不被提倡了。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展示出一些创新性的、符合现代环保理念的防治方案,最好是那种能够在保护红树林健康的同时,不影响其他海洋生物和周边社区居民生活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